快速自励式消弧线圈研究及应用_张建文

合集下载

消弧线圈新型自动调谐方式的研究

消弧线圈新型自动调谐方式的研究

s e t a r c s u p pr e s s i ng c oi l .S i m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h o ws t h a t t he ne w t y pe of t un i n g me t h o d ha s s o l v e d t h e l o w s u c c e s s f ul r a t e p r o bl e m o f e xi s t i n g s y s t e m wi de l y a p pl i e d i n p os t — s e t a r c s up p r e s s i o n c o i l f a u l t l i n e s e l e c t i o n , whi c h i s f a v o r a bl e f o r s a f e t y a n d r e l i a b l e o p e r a t i o n o f d i s t r i bu t i o n ne t wo r k .
XI A Xi i El e c t r i c Po we r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Na n n i n g 5 3 0 0 2 3 , Chi na)
Abs t r a c t :Ac c o r di n g t o a c t u a l s i t u a t i o n o f 1 0 k V di s t r i b u t i o n ne t wo r k , t h i s pa p e r c a r r i e d o u t t h e s ys t e m s i mu l a t i on c a l c u l a t i o n f o r t h e i mpa c t o f p os t — s e t a r c s u pp r e s s i ng c o i l o n s a f e t y o p e r a t i on o f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e t wo r k a n d e v a l u a t e d i t s a d v a nt a g e s a n d di s a d v a n t a g e s . Thi s p a p e r r a i s e d a n e w t y p e o f t un i ng me t h o d o f a r c s u p p r e s s i n g c oi l . 4 0% d e t u ni n g d e g r e e wa s p r e s e t i n n o r ma l o p e r a t i o n of p o s t —

35kV配电系统消弧线圈自动调谐技术应用

35kV配电系统消弧线圈自动调谐技术应用

Bi and ai ga i uct nce r as r p nd a egul i n a c—s pr i n c at o r up ess 0 o¨
ci cI a oma c t i ng re upp ess on oi . i t dus mor abo t e pri e ut r ti tni a s r i c 1 n ro e e ut h nci e P1 of ut a omat c lni ar — i t l ng c s uppr s o c es i n oi1 and t e ti Pr he xi s ng ob1 ems I o der t O rc . n r o Ve ome t e xi i p bl ms he ape Pr o s s h e ng rO e ,t p st r op e
- - 一 一 - - 一 一 一 - ● - - 一 一 _ - ● 一 _ _ -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 一 一 _ 一 _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 _ 一 一 ● - _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Biblioteka _ _ - - 一 _ - -

Ther e ki e xi st nds o Pet ol coi ,su as t n—r f ers i 1 ch ur egu1 ati t e , c aci or t on yp ap t uni t ng YPe ia eti , gn c . Then we s udy t i 1 a on o ex ang t he nst 1 ti f ch e
mo hi er h ne a1 r onan ear hi t o re gh ,t e ut r es t t ng hr ugh Pet on coi ha b n on o i er s l s ee e f mpor ant meas es t t ur o s uppr s t e s n e p e t ea h f uI cor elt a t c1 ar t eart f ul i 6—35 V ci y ne wor es h i gl has o rt a t r i nd o e he h a t n k t t k

高校科技成果汇编

高校科技成果汇编

高校科技成果汇编高校科技成果汇编(二)光机电 (10)武汉大学 (10)1、智能配电网户外智能开关的线路自动化终端FTU (10)2、火电厂最佳燃烧节煤发电控制系统 (10)3、无弧插拔开关技术 (11)4、谐波隔离装置 (12)5、一维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在环保、能源和医学等方面的应用(13)6、微弧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4)7、涵管窥探机器人 (15)8、基于CAN总线的云台控制系统 (15)9、箱式变压器型低压自动无功补偿柜 (16)10、一种制作模型中地形的方法及其装置 (17)11、采用多端信号的输电线路精确故障定位通用系统 (17)12、智能喷灌装置 (19)13、高压线路感应取能装置 (19)14、汽车负荷量自动监测显示与行驶状况记录仪及其查询系统(20)15、异构电力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交换 (22)16、台式、便携式数字通用硬度计 (23)17、近红外检测技术及粉尘在线分析仪 (24)18、液体脉冲射流泵装置 (24)19、新型喷射除氧装置 (25)20、高性能的视音频编解码设备WEL-DM642 (26)21、110KV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WEL ECT110 (26)22、基于工控机的电子式互感器校验仪WEL JY110 (27)23、光纤光栅分布式电磁量多点传感器 (27)电子科技大学 (28)1、微波频带识别系统 (28)2、大功率微波无间隙机械波导开关 (28)3、微波测碳仪 (29)4、彩色大屏幕液晶显示系统技术 (30)5、数码光栅变屏技术 (31)6、半轴选垫机 (31)7、变光液晶窗户 (31)8、1.55um大功率激光光源 (32)9、贴片式高压瓷介电容器自动装配、焊接联动机 (32)10、减速器总成试验机 (33)11、汽车后桥主锥选垫机 (34)12、汽车前大灯--氙灯和稳定控制器 (34)13、主锥拧紧机 (35)北京理工大学 (35)1、光学投影式三维形貌测量系统(产品) (35)2、PWM气动伺服阀(产品) (36)3、PWM气动伺服阀多通道伺服系统测试仪(产品) (36)4、气动射流管阀(产品) (37)5、高频响伺服系统综合测试台(服务) (37)6、大功率高速直流电动伺服缸(产品) (38)7、YW6120DD 电动大客车(产品) (38)8、纯电动超低地板公交车(产品) (39)9、纯电动客车整车总体技术(技术) (39)10、奥运用电动客车BK6122EV(产品) (40)11、氢内燃机(产品) (40)12、电动环卫车整车技术(技术) (41)13、高效和高功率密度电机驱动系统(产品) (42)14、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技术及应用(产品) (42)15、电动汽车整车综合控制器(产品) (43)16、电动车辆动力系统性能测试与仿真平台(产品) (44)17、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桥技术(技术) (44)18、可视化交互装配工艺规划及信息管理系统(产品) (45)19、高速经编机导纱梳栉电子横移装置(产品) (45)20、印刷电路板孔径孔数检测机(产品) (46)21、充气式阻尼可调减振器(产品) (47)22、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产品) (47)23.、电动牵引车辆动力驱动技术(技术) (48)24.、变脉冲快速充电器(产品) (48)25、稀土变磁通电机及其控制(产品) (49)26、电控气动同步换档的行星变速箱技术(技术) (49)27、整车多能源控制系统(技术) (50)28、高机动车辆悬架高度可调油气悬架(产品) (50)29、大客车汽车CAN总线成套技术(技术) (51)30、汽车制动防抱死装置(ABS)(产品) (51)31、电流变隔振器(产品) (52)32、四轮驱动车辆用液体粘性联轴器(产品) (53)33、系列化向心涡轮式液力变矩器(产品) (53)34、微型汽车变速器系列试验台(产品) (54)35、系列化新型低速大转矩液粘测功机(产品) (54)36、液压机械复合无级传动(产品) (55)37、液压无级转向技术和液压复合无级转向技术(技术) (55)38、电控电动AMT(产品) (56)39、民用车辆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AT)电子控制(产品) (57)40、车辆液力机械传动装置(产品) (57)41、高机动性悬架技术(技术) (57)42、车辆与传动自动操纵技术(技术) (58)43、太阳能低温小型LiBr吸收式空调(产品) (58)44、光导聚能高温相变储热零排放室内太阳炉(产品) (59)45、车辆与传动自动操纵技术(技术) (60)46、太阳能低温小型LiBr吸收式空调(产品) (60)47、光导聚能高温相变储热零排放室内太阳炉(产品) (61)48、电脑控制、封闭式快速装夹涡轮增压器性能试验台(产品)(62)49、难加工材料的高效特种切削加工技术(技术) (62)50、深孔高速枪镗、枪铰刀具(产品) (63)51、精密内孔加工的新型超硬砂轮磨削技术(技术) (63)52、以车代磨成套工艺技术与数据库(服务) (63)53、大尺寸碟形金刚石砂轮精密、高效修整技术(技术) (64)54、绿色干切削工艺技术(技术) (65)55、变轴数控机床及并联机构应用(产品) (65)56、发动机缸孔自动测量分组机(产品) (66)57、超声弹性模量测量仪(产品) (66)58、声发射传感器特性校准系统(产品) (67)59、微粉表面积的动态氮吸附测量技术(技术) (67)60、快速工装准备技术(技术) (68)61、基于磁记忆效应的微缺陷检测技术及系统(服务) (68)62、高频群脉冲微细电解加工机床(产品) (69)63、设备维修信息管理系统(产品) (69)64、高转速精密微小型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产品) (70)65、微小型器件及微系统高加速度实验与标定技术(技术) (70)66、微小型精密零件检测技术与装备(技术/产品) (70)67、多功能数控车铣/铣车复合机床(产品) (71)68、金属微小型结构件电加工设备(产品) (71)69、基于制造特性的机械系统性能仿真软件(产品) (72)70、产品数据集成管理系统(BITPDM)(产品) (72)71、虚拟装配工艺规划及信息管理系统(产品) (73)72、基于Pro/ENGINEER的数字化建模系统(Digital Modeling V1.0)(产品) (73)73、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BITCAPP)(产品) (74)74、工装设计与信息管理系统(产品) (74)75、生产线调度、布局设计与仿真系统(产品) (75)76、数控弯管仿真系统(产品) (75)77、车辆遥控技术(技术) (76)78、基于网络的远程测量及远程控制技术(技术) (77)79、自动化立体乘用车车库(产品) (77)80、物流车辆监控调度和货物跟踪系统(产品) (78)81、智能区域交通控制系统(产品) (78)82、用于持续高噪声环境的隔噪声耳机(耳罩)(产品) (79)83、抗噪声通话系统(产品) (79)84、车用涡轮增压器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技术) (79)85、车辆、船舶纳米润滑材料的应用(技术) (80)86、组合聚光式太阳能集热器(产品) (81)87、地面无人机器人平台(产品) (81)88、仿真机器人(产品) (82)89、服务机器人(产品) (82)90、高仿真机器人(产品) (83)91、排爆机器人(产品) (84)92、小型娱乐机器人(产品) (84)93、医疗机器人(产品) (85)94、新型含能配合物类GTG起爆药(产品) (85)95、离子交换纤维分离含铁铟和锌的混合溶液(产品) (86)96、微晶共沉淀安全点火药技术(技术) (87)97、刚性电引火药头制造技术(技术) (87)98、室内烟花及新型环保烟花(产品) (88)华南理工大学 (90)1、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 (90)2、具有超高频RFID读写功能的手机终端产品 (90)3、家政服务机器人 (91)4、多功能识别机器人 (91)5、用于识别环境和进行作业的仿人机器人 (91)6、机器人远程遥操作(控制)系统 (92)7、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平台 (92)8、机器人模块化 (92)9、环境检测移动机器人系统 (93)10、水面垃圾收集清理船 (93)11、数控玻璃雕刻加工中心控制系统 (93)12、智慧城市建筑能源监管与空调节能控制体系 (94)13、金属粉末精密成形先进制造系统 (94)14、宽带超短波天线 (95)15、GPS/北斗手持机天线 (95)16、毫米波宽带功率合成放大器 (95)17、齿轮无切削精密旋压成形方法和设备 (96)18、无滴水调湿技术 (96)19、高效翅化太阳能集热板及超声波焊接生产线 (96)20、机械/电动分汇流式复合无级变速器 (97)21、新式燃油过滤的车用电控喷油器 (97)22、三维翅结构CPU散热器 (98)23、新型储能家用热泵热水器 (98)24、分子共振高效汽车尾气净化器 (99)25、铝及铝合金化学镀技术 (99)26、热水器内胆电子防腐器 (99)27、现代汽车前照灯自由曲面反射镜的精密成型磨削系统 (99)28、连续型金属翅纤维切削成形技术 (100)29、高效节能型吸附式旋转干燥机 (100)30、高效能储热式热泵空调器 (100)31、密炼机智能控制系统 (101)32、基于RTLinux的先进数控系统设计 (101)33、HGPX-LS型立式缩径旋压机床 (101)34、HGPX-WSM型数控旋压机床 (102)35、铝合金铸件高真空压铸新技术 (102)36、大型彩色LED灯光实时控制系统 (102)37、电控喷油器检测仪(实验台) (103)38、小型柔性制造系统 (103)39、大功率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模块 (104)40、面向线路板组装的视觉无铅锡膏印刷和无铅焊接成套设备(104)41、高端全自动表面贴装成套装备 (105)42、高效灵活的小型风光互补系统 (105)43、太阳能-超级电容电动汽车 (105)44、脑控轮椅 (106)45、新型衬底上高功率非极性LED外延芯片技术研发 (106)46、基于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的白光OLED照明灯 (106)47、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混合动力轻型汽车 (106)武汉理工大学 (107)1、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107)2、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动力系统 (107)3、汽车新车型联合自主开发 (108)4、电机自动变速驱动系统 (108)5、网络交互式汽车驾驶模拟器 (109)6、电磁式转向助力装置研制 (111)7、小型电动清扫车 (111)8、智能路灯节电器 (111)9、电机节能控制器 (111)10、高压电机软起动装置 (111)11、大功率节能电磁灶电控系统 (112)12、智能电磁调压软起动装置 (113)13、柔性软制动器的研发 (114)14、电动车节能控制器 (115)15、电炉功率分相控制节电器 (116)16、可软配置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控制器 (116)17、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 (117)18、发动机缸盖气门座圈装配线压头监控系统 (117)19、电子节气门控制器 (118)20、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 (118)21、智能单梯控制系统 (119)22、智能双梯并联控制系统 (121)23、智能电梯载荷测量装置 (122)24、智能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123)25、通用组合电源监控器 (124)26、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智能控制系统 (125)27、柴油机中压共轨电控喷油技术研究 (125)28、重大机械装备安全运行的实时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 (125)29、嵌入式技术在机电监控和大型工程监测中的 (125)30、数字式智能逆变电源系统 (125)31、新型大功率PTC元件 (126)32、数控磁力轴承 (127)33、太阳能电池板自动除尘器 (128)34、宽波带光电子多功能治疗仪 (128)浙江大学 (128)1、大功率LED散热,配光,防水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128)2、LED点阵显示屏信息传播与更新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129)3、高功率多模式可调光白光LED驱动芯片 (129)4、用于LED的基于反射型复眼的照明系统 (130)5、超高亮度LED线形丽虹灯(LEON)等8种商品化LED灯 (130)6、浙大三色 LED检测仪器系列 (130)7、新型LED光源自由曲面配光设计技术 (131)8、高功率LED兼容集成封装模块 (131)9、一种体视显微镜LED照明及透镜调焦控制系统 (131)10、采用有机硅合成的LED封装用硅胶,LED用荧光粉 (132)11、小型纯电动汽车 (132)12、混合动力微型汽车 (133)13、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的设计 (133)14、基于DSP控制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系统 (133)15、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源管理系统 (133)16、并联式微型混合动力系统 (133)17、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134)18、车用电动空调系统关键零部件研发 (134)19、日产10万Ah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 (134)20、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材料 (135)21、压铸机射料数控系统 (136)22、X-BMS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池管理系统 (136)23、X-EVR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气系统 (137)24、汽车发动机振动噪声测试分析及优化设计 (137)25、车用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及驱动器 (138)26、电动汽车主电机及其驱动系统 (138)27、基于物联网的低成本气敏传感器芯片 (138)28、无源无线RFID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 (138)29、无源无线RFID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 (139)30、MEMS输液报警器 (139)31、多类型储能集群控制系统 (141)32、车用高可靠性无线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 (142)华中科技大学 (142)1、铝合金含气量的炉前快速检测仪 (142)2、汽车底盘悬架关键零部件的轻量化压铸成形技术 (143)3、汽车空气流量计生产 (143)4、汽车氧传感器制备技术 (144)5、静止同步无功补偿器STATCOM研发 (144)6、全可控有源能量回馈器 (145)7、高压固态软起动节能控制器 (146)8、卫星导航接收机及应用产品 (146)9、新一代固态照明技术——白光OLED (147)10、D多功能高清光盘播放器 (147)11、高功率碟片固体激光器 (148)1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成套技术和设备 (149)13、高性能零件与模具的无模直接制造技术与装备 (149)14、大中型汽车模具的机器人快速制造与修复技术与装备 (150)15、模块化、多功能、远程肢体康复医疗环境与康复医疗机器人(150)清华大学 (151)1、油气管道缺陷高清晰度检测装备 (151)2、电磁超声导波缺陷检测仪器备 (152)3、高速USB 记录与回放设备 (153)4、“KV/MV”同源双束医用IGRT 加速器 (153)5、重力心动图仪 (154)6、新型皮带秤——激光秤 (155)7、电动汽车ABS/TCS 控制器 (156)8、测力方向盘 (157)9、汽车制动系电控系统开发配套技术及关键设备 (157)10、新能源汽车助力转向系统 (159)11、无创无碍式实时健康监测设备 (160)12、隧道空气快速净化车 (160)新能源节能环保 (162)武汉大学 (162)1、微弧氧化法制备TiO2高效光催化薄膜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整理中的应用 (162)2、复合离子液体常温下催化合成乙酸乙酯/丁酯的清洁生产新技术 (162)3、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水制臭氧装置 (162)4、复合离子液体高效催化清洁生产生物柴油新技术 (163)5、微波分子蒸馏设备 (164)6、低成本垃圾填埋工艺及渗滤液处理方法 (165)7、环境友好型替代镀铬新技术 (165)8、节能采暖电热膜系列产品 (167)9、污染土壤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168)10、垃圾掩埋场渗滤液的生物与电化学联合处理 (168)11、新一代高效节能环保金属焊割气 (169)12、利废节能的HAS高强耐水土壤固化剂 (171)13、超硬涂层、环境友好PVD替代电镀技术 (172)电子科技大学 (172)1、超大容量离子电容器 (172)2、污水处理流程智能优化系统 (173)北京理工大学 (174)1、基于污泥减量化的CAAC工艺处理食品加工有机废水技术(技术) (174)2、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产品) (175)3、无毒无氨冷烫液生产技术(技术) (175)4、高效、节能、环保的重质燃料油乳化生产技术(技术) (176)5、EFB-Ⅰ型无试剂电浮选废水处理设备(技术) (177)华南理工大学 (177)1、高效太阳能全自动节水灌溉设备开发 (177)2、beta-FeSi2晶硅及薄膜太阳电池技术 (178)3、高效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成套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178)4、线路板厂废弃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178)5、低温等离子体催化空气净化技术 (179)6、生物过滤方法脱除工业废气中氮氧化气体NOx (179)7、废水处理专用固定化优势微生物制剂及其处理工艺 (179)8、酚氨煤气化污水化工流程处理技术及工业实施 (180)9、CMC(羧甲基纤维素钠)生产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180)10、难降解毒性有机废水(液)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181)11、硫化碱脱除工业废气二氧化硫 (181)12、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 (181)13、高浓度有机废水藻-菌流化床处理系统 (182)14、多元纳米金属簇水净化材料 (182)15、水处理用新型多元KDF合金滤料 (182)16、水处理用生物亲和亲水活性磁种填料 (183)17、海水电池 (183)18、锌镍电池正极材料Ni(OH)2/NiOOH及锌镍电池 (184)19、工业循环水处理剂阻垢剂 (184)2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84)21、电子线路板流态化分选、热解回收利用技术 (185)武汉理工大学 (185)1、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85)2、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185)3、含水酒精重整燃料发动机 (186)4、硫酸渣综合利用技术 (186)5、钢渣矿粉的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开发 (188)6、新型高效环保型水处理絮凝剂的研制与应用 (188)7、城市污水水质特征分析及其水质指标预测方法研究 (189)8、年处理10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 (189)9、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理技术开发 (189)10、新型高效节能装饰板系统研究与应用 (189)11、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抗裂关键技术 (190)12、利用固体废物生产艺术型陶瓷清水砖 (190)13、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功能胶凝材料 (191)14、建筑废弃物生产再生混凝土技术 (192)15、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与应用研究 (193)16、磷矿渣制砖 (193)17、矿渣微粉技术 (193)18、基于陶瓷滤料的高效含油污水处理组合新工艺的研究 (194)19、新型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194)浙江大学 (196)1、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集成技术 (196)2、滑动弧气液两相放电处理废水 (196)3、利用滑动弧非平衡等离子体处理有机废气 (197)4、螺旋回转式污泥干化技术 (197)5、污泥流化床清洁焚烧技术 (198)6、电厂锅炉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 (198)7、资源回收型氨法烟气净化技术 (199)8、高效湿式烟气脱硫及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 (199)9、活性自由基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技术 (200)10、煤矸石、金属尾矿代粘土生产水泥资源化综合利用 (200)11、石煤发电、提钒、灰渣资源化综合利用 (201)12、生物质流化床快速热裂解制取液体燃料工艺 (201)13、生物质(秸秆)循环流化床直接燃烧技术 (202)14、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02)15、可调半导体激光现场在线烟气分析系统 (203)16、洗煤泥及洗煤泥与煤矸石混烧流化床技术 (203)17、炉内脱除氯化氢技术 (203)18、基于汞形态氧化吸收的燃煤汞排放控制技术 (203)19、水葫芦等生物质制取清洁气液燃料 (204)20、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 (204)21、回转窑和循环流化床联用的医疗垃圾焚烧系统 (205)华中科技大学 (205)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205)2、高性能磷酸铁锂及其动力与储能电池 (206)3、中温平板似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206)4、节水产品快速开发平台与系列新型微灌产品 (207)5、重污染有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 (207)6、废旧铅酸电池低温回收纳米氧化铅技术 (208)7、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 (208)8、太阳能烟囱发电新技术 (208)9、垃圾制氢技术 (209)10、生物质微米燃料制备与直接燃烧技术 (209)11、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和综合治理 (210)12、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低成本高效制造技术与装备(210)13、高品质苎麻纤维生产新工艺及废水治理循环利用 (211)14、造纸黑液资源化治理与造纸清洁生产工艺 (211)15、染料及其他芳烃类污染物废水处理工艺技术 (211)16、高效率低成本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212)清华大学 (212)1、空冷、自增湿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机 (212)2、油田区域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213)3、新型多孔微生物载体好氧——厌氧耦合污泥减量化技术 (214)4、多级环流曝气及厌氧——好氧耦合环流曝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216)5、热泵辅助的高效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217)6、有机污染荧光预警仪 (218)7、高效分离式热管采热供暖系统 (218)8、余热利用高能效比热泵热水器系统 (219)9、微藻自养——异养结合生产生物柴油技术 (220)10、高效潮流发电技术 (221)光机电武汉大学1、智能配电网户外智能开关的线路自动化终端FTU成果简介:户外柱上开关自动化终端(FTU)是专门针对配电网中各种类型柱上开关应用而设计的馈线自动化终端(FTU)。

自动消弧线圈补偿装置在南山矿变电所改造中的应用

自动消弧线圈补偿装置在南山矿变电所改造中的应用

大事故范围等问题发生率增大 根据 D L T / 6 2 0 — 1 9 9 7 ( ( 交 流电气装置 的 过电压 保护和绝缘配合》 相关规定 . 3 - 1 0 k V架 空线路系统的单相接地 故 障 电容 电流超 过 1 0 A时 或 电缆 线 路单 相接 地故 障 电流超过 3 0 A 时, 应 采用 消弧线 圈接地方 式。 为 了确保变 电所安全运行 , 有效防止 系 统 弧光接地 . 通过对地 电容电流进行 补偿 , 使故 障点 的电流减小到能 自 行熄 弧的范围. 在6 k V供电系统安装消弧线圈装置 。
我国6 — 3 5 千伏的中压系统 . 大多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运行 . 以 Q = 弛 提高供 电质量 但 随着 系统 的增大 . 当发生单项接地 时 , 接地 电容 电流 会很大 . 可能造成 “ 弧光接地 过电压 ” . 伤害设 备绝缘 , 造成设备损坏事 式 中: Q ——补偿容量 ( k V A ) ; 故. 为此采用 中性点加 消弧圈 . 当发 生单相接 地时 。 用消弧线圈的 电感 K ——补偿 系数 . 过补偿取 1 . 3 5 , 欠补偿按脱 谐度确 定 ; 电流来平衡接地点 的电容 电流。 避免形成 弧光接地过 电压 。 U e ——电网电压( k V) ; 南 山矿 6 k V供电 系统 主要采 用手动调 匝式 消弧线 圈 。可是过去 I c —— 电网电容 电流 。 手动调节 的老式 消弧线 圈在 多年的运 行实践 中 , 暴露 出不少问题 , 既 消弧线圈 的容量一般不超过主变容量的 3 0 %。 不好 调 . 又不能 充分发挥 其灭弧功能 . 影响使用 效果 , 不能实 时监测 2 . 3 接点变容量的选择 电网的电容 电流 . 主要缺 陷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接地变压器的容量必须大于消弧线 圈的容量 。 1 . 1 现有 消弧线圈没有 自动测量 系统 .不能实时测量 电网对 地电容 如果接地变除带 消弧圈外 . 还兼 作所用变用 , 则接地变 的容 量还 电流和位移 电压 . 当电网运行方式或 电网参数变化后靠人工估 算电容 应考虑所变的容量 电流 . 误差很大 . 不能及 时有效地控制残流 和抑制弧 光过 电压 , 不易达 2 . 4 6 k  ̄系统 电容 电流的测量 到最佳补偿 。 6 k V系统未发生接地故障时 . 接地变消弧线 圈与系统对地电容形 1 . 2 调节不方便 . 需要装置退 出运行才 能进行调节 。 成 串联谐振 回路 . 等效原理图如图 1 所示 : 1 - 3 判 断困难 . 故 障选线复杂 . 无法对 系统运行状 态做 出准确判 断 , 因此很难保证失谐度和 中性点位移 电压满足要求 1 . 4 随着我 国电网技术和装备水 平的提供 .国家正在 大力 推行电 网 通讯 自 动 化和变电站综合 自动化 的科技方 针 , 实现 四遥 ( 遥信 、 遥测、 遥调 、 遥控 ) , 进而实现无人值班 , 现有 消弧线 圈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 自2 0 0 8 年矿 山生产规模的 日益扩大 . 电缆配 电线路不断增加 。 因接地 故障造成停电停产的次数增加 . 中性点接地的问题 已成为制约供 电安 全可靠 的瓶颈 . 为 了提高系统运行 的可靠性 , 确保配 电网的安全 . 有必 要对现有 6 k V中性点接地系统进行改造

“提高特高压交流敞开式隔离开关转换电流开合能力的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提高特高压交流敞开式隔离开关转换电流开合能力的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提高特高压交流敞开式隔离开关转换电流开合能力的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发明人:李志兵、崔博源、王承玉、刘北阳特高压并联隔离开关是串联补偿装置的关键控制设备,采用敞开式隔离开关,对转换电流开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的提高转换电流开合能力的方法不能满足要求。

本专利提出了一种能大幅提高特高压敞开式隔离开关转换电流开合能力的新方法,在隔离开关主触头上加装由弧触头和真空断路器串联组成的并联支路,由主导电杆操作并与主触头配合,开合过程中由真空断路器开合转换电流,从而显著提高了转换电流开合能力,满足了特高压并联隔离开关的研制需求。

采用该专利研制出的国际首套特高压并联隔离开关2011年投入工程运行,为特高压串联补偿装置的国产化研制及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的输电能力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被评为中国专利优秀奖。

专利背景特高压交流输电对于全国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高压串联补偿装置是提高线路输电能力的经济有效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输电能力,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1月开始建设扩建工程,在不扩建线路情况下,研制特高压串联补偿装置是关键技术措施。

特高压并联隔离开关是投入和退出串联补偿装置的关键控制设备,采用敞开式隔离开关,要求转换电压6kV,转换电流6.3kA,远超过常规隔离开关转换电压0.4kV,转换电流1.6kA的要求。

传统提高敞开式隔离开关转换电流开合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快速拉弧和串联断路器两种,前者会产生严重的敞开式空气电弧且提高转换电流开合能力很有限,后者会使串联补偿装置成本和占地显著增加,都不能满足特高压并联隔离开关的要求。

所以,亟须研究一种能大幅提高特高压敞开式隔离开关转换电流开合能力的新方法,以满足特高压并联隔离开关的研制急需。

毕业设计--水电厂电气部分初步设计

毕业设计--水电厂电气部分初步设计

毕业设计--水电厂电气部分初步设计毕业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6水电厂电气部分初步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200814014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期限:2010年03月22日开始2010年06月07 日结束院、系:电力学院2010年03 月22 日摘要本设计为水电厂电气一次部分设计,它是将本专业所学知识进行一次综合运用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它涉及到电力系统课程的多方面内容。

根据具体设计而言,其主要内容为:通过本设计原始资料来选择发电厂发电机、主变压器型号;根据电压等级、出线回数、负荷情况设计本电厂的电气主接线,选出两个比较满意的电气主接线方案,然后进行技术分析以及经济综合比较,确定一个较佳方案;根据主接线画出等值电路图,合理选择短路点,对等值电路图进行网络化简,按三相短路情况进行短路电流计算;依据正常工作状态选择所需的母线与电气设备,并在三相短路情况下,按短路状态对所选母线与电气设备进行校验。

本设计所选电气设备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压互感器以及避雷器;然后对本发电厂进行合理的高压配电装置以及防雷保护设计。

本设计的重点研究问题是电气主接线图的选择、短路电流的计算以及各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关键词:水电厂;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电气设备AbstractThis is the electrical once part design of a hydroelectric power plant. It is a process to put the knowledge we studied in our major into use comprehensively. Theoritically speaking it involves to various content of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design, its primary coverage is: choose the main transformer model and main generator model of the power plant, through this firsthand information of th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voltage class, the number of line that connect to the bus, the load situation design this substation the electrical main wiring, selects two quite satisfied electrical main wiring plan, then carries on the techn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al synthesis comparison, determines a better plan; Draw the equivalent circuit diagram according to the main wiring, chooses the short-circuit dot reasonably, simplify the equivalent circuit diagram , carries on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calc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ree-phase short circuit situation; Choose the bus bar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needed according to the normal work condition, and verify them in three-phase short circuit situation.To chooses according to the short circuit condition.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selected in this design including: Circuit breakers, isolator, bus bar, voltage transformer, and lighting arrester; Then carrie on the reasonable high voltage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plan design as well as the lighting protecting. This design's key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 choice of the main electrical lin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as well as various electrical equipment's choice and the verification.Key words: Hydropower plant;Electrical main wiring;Short-circuit current; Electrical equipment摘要 (1)Abstract (2)前言 (4)第一篇设计说明书 (5)第一章概述 (5)第二章电气主接线的论证与确定 (7)第一节基本资料 (7)第二节发电机电压接线方式的选择 (7)第三节升高电压接线方式的初步选择 (9)第四节发电厂主变压器的选择 (14)第五节主变压器和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方式 (16)第三章厂用电的设计 (18)第一节厂用电的特点及厂用电的引接 (18)第二节厂用变压器的选择 (20)第四章短路电流的计算 (21)第一节短路的类型及短路计算 (21)第五章导体与电气设备的选择 (23)第一节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条件 (23)第二节发电机引出裸导体的选择 (24)第二节支柱绝缘子的选择 (25)第三节断路器的选择 (26)第四节隔离开关的选择 (28)第五节电压互感器的选择及结果 (29)第六节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及结果 (31)第七节保护熔断器的选择 (33)第八节避雷器的选择及结果 (35)第九节消弧线圈的选择 (36)第六章电气设备布置及二次回路初步规划 (39)第一节电气设备布置 (39)第二节二次回路的初步规划 (40)第一章短路电流计算 (41)第二章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47)第一节发电机引出裸导体的选择 (47)第二节支柱绝缘子的选择 (50)第四节隔离开关的选择 (53)第五节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57)第六节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58)第七节保护熔断器的选择 (62)第八节消弧线圈的选择 (63)结束语 (65)参考文献 (66)附录一外文原文 (67)附录二外文译文 (72)前言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让学习的知识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

基于边缘智能的配电网设备状态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边缘智能的配电网设备状态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边缘智能的配电网设备状态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布时间:2022-07-13T01:26:13.514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月第5期作者:李申章赵志宇张建文吴玮张逸彬耿贞伟李力刘雪萍[导读] 本文提出构建以智能量测终端为核心的台区运行状态监测体系,通过在台变侧、线路侧李申章1赵志宇1张建文1 吴玮1 张逸彬1 耿贞伟1 李力2 刘雪萍21.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2.云南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本文提出构建以智能量测终端为核心的台区运行状态监测体系,通过在台变侧、线路侧、用户侧分别加装智能设备和感知单元,采集配电变压器、0.4kv馈线、低压开关、电缆分支箱、户表箱及户表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全面贯通配电网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构建数据多维度分析模型,以辅助低压台区实现智能化运维。

关键词:边缘智能;配电网设备;设备状态感知;智慧台区;1项目背景和意义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电网企业智能化也就迫在眉睫。

通过将智能配电网与边缘计算相结合,实现智能配电设备状态感知来构建智慧台区。

而有的企业通过将物联网与配电设备相结合[1],实现优质的供电质量、高效的运行效率和便捷的用户体验为目标。

为提高配变台区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电能量数据价值、提升配电网智能运维能力,需要进行基于边缘感知的智能配电台区研究和应用,以边缘网关和智能量测终端为边缘计算核心,采用分支线路终端和末端感知终端对分支线路和末端表箱及电表进行监控,加强台区线损的精益化管理,构建停电故障的精准研判与预警、台区末端低电压治理、三相负载均衡动态规划和配电网运行状态感知能力,从而实现台区精益化管理和低压智能化运维。

2总体方案台区作为电力物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更靠近用户端,因此台区更适合作为边缘计算模式的边缘节点,在台区内就地分析处理数据[2-3]。

台区智能设备通过采集用户表计数据,并将数据进行规约解析实现智能化数据转换输入到边缘网关中进行智能计算。

ZDB-Ⅱ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在安钢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中的应用

ZDB-Ⅱ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在安钢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中的应用
2 间隙性弧光过电压 的危 害 间 隙性弧 光过 电压是 由于系统 对地 电容 上 电荷 多次不 断的积累和重新再分配形成 的 , 是 断续的 瞬间 发生 的且 幅值较 高的过电压 , 对 电力 系统 的设备危 害 极大 ,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a . 随着 电网的发展 , 具有 固体绝 缘的 电缆 线路应 用较 多 , 由于 固体 绝缘击 穿 的积累效应 , 当系统发生 单相弧光接地时 , 在3 . 5倍过 电压 的持续作 用下 , 造成 图 1 接 线 示 意 图 电气设备绝缘 的积累性损伤 , 在非故 障相 的绝缘薄弱 环节造成对地击穿 , 进而发展成为相 间短路事故 。 不接地 的点提供一个人工接地的 中性点 , 经消弧线圈接地 。接地变 b . 弧光接 地过 电压 使 电压 互感器饱 和 , 容易激 发铁磁 谐振 , 导 压器 的三相绕组通常是接成 曲折形。 它的结构与一般 三相芯式变压 致过电压或 电压互感 器爆 炸事故。 器相似 , 但只有一个绕组 , 每一铁芯柱上 的绕组分成两半 , 然后把第 1 2 . 弧光接地过电压的能量由电源提供 , 持续时间较长 , 当过 电压 相 绕组的一半与 另一相绕组 的下一半 倒接 ,组 成曲折接 线的一 超过避雷所能能承受 的 4 0 0 A 2 ms 的能量时 , 就会造成 避雷器 的爆 组 , 将一组引线引出来作为 出线 , 另一组则连在・起作为 中点 。 炸事故。 微机控制器是整套装 置的关键部分 , 所 有的计算与控制 均 由它 而冶金行业 的特殊性 导致 单相接地事故频发 , 因单相接地而产 来实现 。微机从 电网中性点采集 电压信号和消 弧线 圈电流( 转换为 生的间隙性 弧光 过电压 已连续 两次导致某 1 1 0 k V变 电站电压互感 电压) 信号并计算 出系统的脱谐度。当脱谐度偏差超出预定 范围时 , 器柜爆 炸。 通过控制 电路接 口驱动有载开关 调整消弧线圈 的分接头 , 调节一档 为抑制 间隙性弧光过 电压 的危 害 , 经实地 考察 及技术论证决定 后 , 再用 同样方 法计算系统 当前 的脱谐度 , 直至脱谐度 在预定 范围 在 安阳钢铁集团公司 3 5 k V及 以下电力系统加装 Z D B 一Ⅱ自动调谐 内。一但零序电压超 出设定 的门限, 装置既报警 。 消弧线 圈。 系 统接入消弧线 圈的主要作用 , 就是在 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 障 由于消弧线 圈的电感 电流补偿 了系统的电容 电流 , 降低 了故障 时, 能够提供一个补偿系统产生的电感电流, 利用流经故障点的电 点 的残流 , 有利于接地 电弧 的熄灭 , 避免 了长时 间燃 弧而导致 相间 感电流和电容电流相位差为 1 8 0 度, 以补偿 电容电流, 以减小接地 弧光短路 的可能性 。同时可带单相接地运行 , 提 高了供 电可靠性 。 点流避的电容电流 , 从而降低弧光过电压产生的几率。 3 Z DB 一¨自动调谐 消弧线 圈 4 应 用 效 果 自动调谐接地补偿 装置的主要 功能是 实时测量 系统的 中性 点 自动跟 踪消弧 系统 运行后 , 发 生数起瞬 时性 接地 故障 , 配套 的 电压 、 中性点 电流 , 计 算 出系统 的电容 , 以此调整 消弧线 圈 的电感 中性点非有效 接地选线装置均能及 时报警 显示 , 通过事后从 微机 中 量, 使残流量小 , 电弧 自熄 , 消除弧光接地过 电压 。实现了消弧电抗 提取数据来看 , 接地 残流 1 . 5 A 以下 , 说 明接 地选线装 置运行 正常 , 器 的 自动跟踪调节 , 保留了消弧线圈补偿 电容 电流 和限制过 电压的 选线正确 , 补偿效果明显。 优点 , 克服了消弧线 圈容 易谐 振 、 需要人 工调 节 、 电阻接地方 式对瞬 实际运行效果表 明其能够有效 降低 接地 电容电流危 害 , 熄灭 接 时单相接地故障造成跳 闸的缺点 。 地电弧 ,从而减小弧光接地过 电压 和铁磁谐振 过电压发生的几率 , 偏磁式 自动调谐接地补偿装置 的基本组 成如图 I 所示 , 包括接 对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的安全 、 稳定运行具有较好 的适用性 和较 地变压器 、 电控 消弧线 圈、 微机控制器三部分。 高的使用价值 。但装置本身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 的提 高。 由于变压器 l O k V绕组为三角接线 , 不能引 出中性线 , 故在 l O k V 参 考 文 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引言消弧线圈[1]的作用是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快速投入使用,提供一电感电流iL补偿接地电容电流iC,使接地电流减小,也使得故障相接地电弧两端的恢复电压速度降低,达到熄灭电弧的目的。

当消弧线圈正确调谐时,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概率,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过电压的幅值,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故障点热破坏作用及接地网的电压升高等。

该消弧线圈隶属于自励式消弧线圈,自励式消弧线圈采用全静态结构,具有可靠性高、调节范围宽且可在承受高电压时调节电感值的特点。

基本工作原理都是利用直流励磁磁化铁芯,改变铁芯磁导率,实现电感量连续变化。

自励式消弧线圈则利用电网电压本身经绕组自耦变压后由晶闸管整流获得,其控制及工作绕组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减少损耗,简化结构。

同时,为加快消弧线圈动态响应速度,增加了加速环节,从而满足消弧线圈快速补偿作用。

消弧线圈在结构[2-3]上也有改进,使其在零励磁时为线性电感,防止发生铁磁谐振而造成电网过电压。

通过中柱增加扼流绕组缓冲了消弧线圈对电网的冲击。

1消弧线圈结构及其控制原理快速自励式消弧线圈实际上是基于磁阀式可控电抗器[4-6],其工作回路如图1所示,由中柱上一个绕组及边柱上4个交叉并联绕组作为主要回路,其中VT1、VT2为主控晶闸管,VD为续流二极管,加速环节由辅助开关VT3、VT4以及VD1、VD2共同完成。

当加速环节不工作时,电网一旦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消弧线圈端电压发生突变,控制系统检测到,在电源电压正半周触发晶闸管VT1,电源经变比为k=N1/N的线圈自耦变压以后提供直流控制电压,在回路产生直流励磁电流If1、If2,同理在电源负半周期,给晶闸管VT2触发脉冲,同样可以产生与If1、If2方向相同的励磁电流。

在1个工频周期轮流导通晶闸管VT1、VT2,起到全波可控整流作用,产生的If1、If2使铁芯内的小截面部分饱和。

电抗器绕组中流过2部分电流,一部分是直流励磁电流If1、If2,在绕组中循环;另一部分是工频交流,流过电抗器。

通过控制晶闸管触发角,改变其中的励磁电流,从而控制铁芯中小截面的饱和程度,得以平滑地改变流经电抗器的电流。

磁阀式动态响应时间ts[3](即消弧线圈从空载到额定容量时间)为ts=1-k2kT(1)式中T为工频周期。

从式(1)可知增大抽头比k可减小ts,提高电抗器的响应速度,但抽头比k增大将造成调节特性恶化,调节比ΔiL/Δα太大,使消弧线圈控制困难。

为此,需要有变化的抽头比,暂态时k大,稳态时k小。

加入加速环节,电网一旦发生故障,消弧线圈两端电压突加,若电压处于正半周,以触发角α=0°触发主、辅晶闸管VT1、VT3,由于电抗器自耦合作用,a点电位高于c点电位,VT1、VT3导通,而此时b点电位一定低于a点电位,二极管VD1处于反向电压作用下截止,此时励磁电流流向如图2所示。

当电压为负半周则触发导通主、辅晶闸管VT2、VT4,二极管VD2反向阻断。

综合这2个过程相当于增大了k。

当然,不快速自励式消弧线圈研究及应用张建文,蔡旭(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上海200030)摘要:提出一种快速自励式消弧线圈,其是磁饱和可控电抗器。

消弧线圈需要在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2个工频周期内达到设定的补偿效果,为了加速消弧线圈的动态响应过程,增加了加速环节。

通过主辅励磁协调工作,使消弧线圈在2个工频周期达到额定值。

同时,通过改变消弧线圈铁芯结构,解决了在零励磁情况下电感的非线性问题,减少了铁磁谐振对电网造成的危害;并且通过中柱增加扼流绕组缓冲了消弧线圈对电网的冲击。

描述了消弧线圈的励磁系统数字控制实现,应用了最新的DSP+FPGA组合控制,实现了消弧线圈快速补偿。

关键词:消弧线圈;自励式;可控电抗器;快速响应中图分类号:TM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47(2006)09-0078-04收稿日期:2005-12-2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002ED620004)电力自动化设备ElectricPowerAutomationEquipmentVol.26No.9Sept.2006第26卷第9期2006年9月图1自励式消弧线圈电路Fig.1Circuitofself-excitationarcsuppressioncoilVD2VT2VT4VD1VT1VT3VDIf1′If1If1If2cabN2AXN178能一直在大k下工作,当直流励磁达到要求值,则不再触发辅助晶闸管VT3、VT4。

按照一定触发角触发主晶闸管,此时b点电位高于c点电位,二极管VD1导通,同理VD2伴随VT2同时导通和同时关断,消弧线圈在小k下工作。

其中励磁电流流向见图3。

图4为消弧线圈结构示意图。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偏磁磁通经2个边柱和上下轭铁构成回路;交流工作磁通经2个边柱、上下轭铁汇集到中柱构成回路;铁芯的边柱上布置了2级减小截面的部分,这2部分为铁芯磁化区,称中截面部分为第1级磁化区,小截面部分为第2级磁化区,它们工作在不同的饱和度下。

设置2级磁化区可有效降低工作电流谐波含量,铁芯中间柱上布置有气隙δ0,该气隙的存在不仅可以改善低偏磁强度下的工作电流波形,也保证了消弧线圈在零偏磁时仍为线性电感,避免由于电感非线性而产生危险的铁磁谐振过电压。

中柱交流绕组的作用一是减少中柱上及气隙处的漏磁,二是减缓电抗电感电流对电网的影响[2]。

2控制回路的实现根据上述的工作原理,使用DSP、FPGA共同完成消弧线圈电感量的快速调节[7-9],实现消弧线圈励磁系统的数字化控制。

2.1DSP模块设计[10]DSP作为励磁调节器的主控制器,实现了励磁系统的协调控制。

一般消弧线圈要求在接地故障发生2个周期之内达到额定值,那么要求辅助晶闸管VT3、VT4在2个周期内完成加速。

当然,实际中VT3、VT4导通时间还与消弧线圈需要的励磁电流有关,由于晶闸管的非自关断性,VT3、VT4导通时间可以分为5个档次,不同的励磁电流选择不同VT3、VT4触发次数。

这个需要和消弧线圈的补偿电感量对应。

消弧线圈作为谐振接地系统的一部分,DSP通过CAN完成与系统其他部分通信,比如接收电容电流检测系统得到的电容电流值。

通过励磁系统控制消弧线圈电感量,实际中是通过触发角控制的。

在DSP中存有检测的电容电流与励磁系统的晶闸管导通角的对应关系,DSP通过查值计算方法依据接收的电容电流值得到经过数据标定后的导通角。

这里使用十进制数2500代表π/2,将数字化的导通角输出到脉冲发生机构。

DSP程序流程图见图5。

2.2FPGA模块设计FPGA模块主要完成信号隔离传输、逻辑运算和触发脉冲生成等功能,接收DSP传送的标定后的触发角度,以及主辅励磁系统的使能信号,使用同步信号经光耦隔离后输入FPGA作为脉冲生成的基准信号,软件实现晶闸管触发器的数字逻辑,大大简化了硬件电路,而且触发精度大为提高。

实验脉冲波形如图6所示(图中1为输入电压的同步信号,2为输出的触发脉冲信号)。

2.3控制器各环节硬件设计晶闸管触发系统由同步、移相、脉冲形成、脉冲放大等环节构成。

其同步电路、采样通道调制电路开始DSP初始化电容电流输入CAN通信?根据查值计算标定触发角度发送标定触发角度到FPGA根据触发角度选择辅助晶闸管导通档位结束YN外部中断判断是否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根据档位触发辅助晶闸管加速环关闭触发主晶闸管返回YN图5DSP程序流程图Fig.5FlowchartofDSPprogram图4自偏磁式消弧线圈结构Fig.4Structureofarcsuppressioncoilwithmagneticbias"0"j图6α=30°触发脉冲实验波形Fig.6Experimentwaveformswiththetriggerpulseα=30°12张建文,等:快速自励式消弧线圈研究及应用第9期图2正常工作励磁电流流向Fig.2DirectionofexcitationcurrentduringnormaloperationN1N2If1VDIf1XAN1N2If2If2XAIf1If2×VD×图3带加速环节励磁电流流向Fig.3DirectionofexcitationcurrentwithspeeduptacheN1N2AN1N2AVDVD××XXIf1′If2′If1′If2′If2′If1′79和脉冲放大电路由模拟器件构成,移相和脉冲生成由FPGA及软件实现。

图7是消弧线圈端电压同步电路,ua经过电压比较器输出宽度为180°,相差180°的过零信号TB_A+和TB_A-。

由于FPGA输出的数字脉冲是TTL电平,直接触发晶闸管功率不够,因此,必须经过脉冲放大环节,如图8所示。

3偏磁消弧线圈仿真计算及试验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评价该消弧线圈特性,首先对其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且设计出220V、2kV・A低压物理模型。

以下是仿真分析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

3.1动态特性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根据上述工作原理使用Matlab进行仿真,如图9所示。

图9(a)是电感电流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电流在2个周期之内达到了额定值,图9(b)显示了在主晶闸管VT1流经的电流,它也上升很快,图9(c)是辅助晶闸管VT3流经的电流,只有在前2个周期起作用,随后就不再触发导通,图9(d)是辅助二极管VD1流经电流,开始不起作用,在2个周期以后随着主晶闸管一起导通。

然后,在低压模型上做试验,图10为试验录取的实际波形,波形中最上面的是电感电流动态响应波形(1),其次是主晶闸管VT1、VT2触发脉冲波形(2),再次是辅助晶闸管VT2、VT4的触发脉冲波形(3),最后的是主晶闸管VT1的电压波形(4)。

试验电流波形和仿真电感电流的动态响应是一样的,在试验和仿真中都验证了消弧线圈动态响应时间小于2T。

3.1静态特性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图11是在与低压物理模型相同条件下,利用仿真模型所获得的在触发角α=0°、90°时电感电流及晶闸管上电压的仿真波形,图12是对低压消弧线圈模型,利用TDS7104数字示波器在触发角α=0°、90°时的实录波形,图上包含了触发脉冲(1)、晶闸管上电压(2)以及电感电流(3)的试验波形。

图11α=0°、90°电感电流和晶闸管电压仿真波形图Fig.11SimulationwaveformsofinductancecurrentandSCRvoltagewhenα=0°and90°0-20-40020-200.340.350.360.370.380.390.40t/s(a)α=0°iL/AuTV1/V050-50010-100.340.350.360.370.380.390.40t/s(b)α=90°iL/AuTV1/V图8脉冲放大Fig.8Amplificationofpulses同步电路FPGA产生触发脉冲12V同步信号TB触发角脉冲使能DSP光耦触发脉冲触发快速晶闸管VT1、VT2触发辅助晶闸管VT3、VT4图9消弧线圈动态响应仿真波形Fig.9Simulationwaveformsofarcsuppressioncoildynamicresponse200-2000.10.20.30.4t/ms(a)电感电流iL/A301500.10.20.30.4t/ms(b)晶闸管VT1通过电流iVT1/A(c)辅助晶闸管VT3通过电流300150.10.20.30.4t/msiVT3/AiVD1/A300150.10.20.30.4t/ms(d)辅助二极管VD1通过电流第26卷电力自动化设备图10电抗器动态响应试验波形Fig.10Experimentwaveformsofreactordynamicresponse2341(a)α=0°123图7同步电路Fig.7Synchronizationcircuit+--+R2R3R1R7R6R4R5C1-12V-12V+12V+12VLM311LM311U2U1TLP521TB_A++3.3D+3.3DTB_A-TLP521ua80偏磁消弧线圈仿真及模拟试验的控制特性曲线如图13所示(图中1是实际控制特性曲线;2是仿真控制特性曲线),仿真时考虑了一定的漏磁因素,可以看出它们也是基本一致的,电抗器控制特性曲线是非线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