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合集下载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大悟刘祖富编纂【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

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

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

”文公与之处[3]。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

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

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

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

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3]与,给。

处,住所。

[4]衣,穿。

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5]屦(jù),草鞋,麻鞋。

[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大悟刘祖富编纂【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

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

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

”文公与之处[3]。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

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

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

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

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3]与,给。

处,住所。

[4]衣,穿。

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5]屦(jù),草鞋,麻鞋。

[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

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许行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许行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之蔡仲巾千创作大悟刘祖富编辑【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即是治农家学说的人。

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虐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必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定性和事物间的质的不同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需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抽剥阶级的理论。

他把劳心与劳力,抽剥阶级与被抽剥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抽剥阶级永远地抽剥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

”文公与之处[3]。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

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苍生。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苍生。

”【注释】[1]为,治,研究。

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

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苍生的住宅。

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3]与,给。

处,住所。

[4]衣,穿。

褐,粗平民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5]屦(jù),芒鞋,麻鞋。

[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

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许行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许行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

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向他学习。
则: 倒是《张之强 古汉语下册398》
诚:副词,确实、的确。
虽然:凝固结构,虽然如此。表让步连词“虽” (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 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 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
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治国之道。
精选ppt
7
27
【原文】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 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 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 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 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于耕耳!”
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
陶冶:可用作名词,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 人或工作。此处指从事陶冶的匠人。
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
这类工作。
精选ppt
14
舍:旧注解释为“止(只)”;一说同“啥”,何, 什么(依章太炎说);一说舍,谓作陶冶之处也 。
宫:室。句意是:[一切东西]都只从自己家里拿 来用。
精选ppt
33
【注释】
夏:指当时中原各国。
变:改变,同化。 夷:指居住在边远地区尚未开化 的诸部族。
变夷:使夷同化。 变于夷:被夷同化。
楚产:出生在楚地的人。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经辅 佐周武王。
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 于: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
精选ppt
34
或之先:即“或先之”。 或:无定代词,有人。先:用如动词,超过。 之:
何为:宾语前置,即“为何”,为什么。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原文和翻译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原文和翻译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作者或出处:《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

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

【原文】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 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 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 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注释】
后稷:名弃,周的始祖。“稷”本是主管农事的 官名,尧任命弃为稷,周人因称弃为后稷(“ 后”是“君”的意思)。
【注释】 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奚冠:戴什么帽子? 奚:疑问代词,什么。作
“冠”的宾语。 冠素:戴生绢做的帽子。 素:生丝织成的绢帛
,不染色。 与:同“欤”,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作“吗”
。 奚为:为什么。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为”
的宾语。
害于耕:对耕种有妨碍。于:介词,引进动作涉 及的对象
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甑(zèng):瓦制的蒸东西的炊具。 爨(cuàn):炊,烧火做饭。 铁:指铁制的农具。借代修辞,以材料代器物。 为:制作
匡:使动用法,使……正。 直:使动用法,使……直。 匡之直之:教育人民,使人民正直。 翼:义同“辅”,保护。 辅之翼之:帮助人民,[使人民向善]。 自得之:指自得其善性。 从:随着。 振德之:振之德之 振:后来写作“赈”,救济。 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原文】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 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 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 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 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于耕耳!”
两个动词性结构,作动词“治”的状语。 饔飱而治:指自己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仓廪(lǐn):粮食仓库。府库:藏财帛的地方。 也:第一个是句中语气词,用在时间词‘今’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七篇
? (一)《梁惠王》上、下, ? (二)《公孙丑》上、下, ? (三)《滕文公》上、下, ? (四)《离娄》上、下, ? (五)《万章》上、下, ? (六)《告子》上、下, ? (七)《尽心》上、下。
文学常识
《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 学术著作,是记载孟轲言行 的一部书,是孟轲和他的学 生共同编著的。在这部著作 中,孟子提出了“仁政”、 “王道”、“民为贵”的思 想,他反对“霸道”,反对 战争;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 攻击杨朱、墨翟,继承和发 扬了儒家思想。
文学常识
《孟子》是语录体, 文风犀利,巧于辩 论,气势充沛(但达 不到“汪洋恣肆” ), 语言流畅,富有文 采,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对后代的 散文具有较大的影 响。
相关链接
? 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 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 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 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 的神祇样貌很奇特,人身 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 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 大唇,身材瘦削,身体除 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 的 。战国时许行托其为名, 标榜自己的农家学说。
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
不为陶冶,舍(啥)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 烦?”
? 厉:病,引申为损害。 ? 陶冶:这里指烧制陶器、冶制铁器的人。 ? 何为:宾语前置,即“为何”,为什么。“何”
单用也可表示为什么 ,如上下文的“何” ? 纷纷然,忙碌的样子。 ? 惮,怕。
? “奚冠?”
“冠素”
? 曰:“自织之与(欤)?” 曰:“否,以粟易之。”
? 曰:“许子 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 曰:“许子以釜甑 /爨,以铁 /耕乎?” 曰:“然。”
? “自为之与?” 曰:“否, 以粟易之。”
? 层层诱导,暗伏辩机
?粟 栗
课文讲解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
课文讲解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 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 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 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 为:治,研究。 ? 之:动词,去,往。 ? 踵(zhǒng):踵:脚后跟,名词用作动词。 ? 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
? 与,给。处( chù),住所。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孟子》
文学常识
? 孟子(约前372年~ 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 邹(今山东邹县 )人,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
的主要代表 。后世 称孔子为“圣人”,
称孟子为 “亚圣” , 合称 “孔孟” 。也 曾周游列国,不为
诸侯所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等发展孔 子的学说,作《孟
子》七篇。
(陈相)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固:本来,当然
? 第一回合:
? 争论由头:膝文公不与民并耕而食, 是不是贤君?
? 结论1:百工之事不可耕且为也 ? 归纳推理(由个别到一般)
课文讲解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
?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 (劳心者与治天下者食于人)
?阶级剥削的合理性
课文讲解
1.“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 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 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 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 禽兽逃匿。
? 诚:副词,确实、的确。 ? 虽然:凝固结构,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 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 ? 贤者,指古代的贤君。
?飨 飧 ? 饔飧:饔(yōng):早餐;飧(sūn):晚餐。 饔飧,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治,指 治理天下。
课文讲解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 则诚贤 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 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然则”是一个表示承上的顺接关系的连词性结 构,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 独……与,表示反诘的语气副词,难道……吗? ? 为:治理
课文讲解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 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 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 下而路也。
? 大人:统治者。 ? 路:指奔波、劳累。
? 衣 (yì):动词,穿。 ? 屦(jù):草鞋,麻鞋。与“履”“屐”“屣”
不同
课文讲解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 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耒耜,耧,耙,耕耘, 耗(薅)
课文讲解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 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 仓廪(lǐn):粮食仓库。府库:藏财帛的 地方。
? 厉,病,使人民生病,困苦,译为损害。 ? 自养,供养自己。 ? 恶(wū),哪里,怎么。
课文讲解
. 孟子曰:“许子必种 粟而后食乎?” 曰:“然。”
?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 乎?”曰:“否,许子衣褐。
? “许子冠( guàn)乎?”曰:“冠。”
“供养”。食于人:被人供养。
第二回合:治天下不可耕且为
? 百工之事不可耕且为,治天下是大人 之事(前提)
? ?治天下不可耕且为(结论2) ? 治天下者劳心,劳心者治人,治人者
食于人(前提) ? ?治天下者食于人(结论3) ?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个别的三段论)
?孟子这三个结论的用意
? (百工之事、治天下者都不能耕且为也)
课文讲解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 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 人。天下之通义也。
?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 劳心,指使用脑力劳动。劳力,指从事体力劳
动。 ? 治于人:被人统治。于,有时也用在见……于
结构中,表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 ? 食(sì):使动用法,给人东西吃,等于说
? 负耒耜(lěisì),扛着农具。 ? 氓:méng,百姓 ? 学,第一个字名词,指所学的(学问);
第二个是动词,学习。 ? 焉:代词,指许行或许行的学问
课文讲解陈相见孟子,道许行 Nhomakorabea言曰:“滕君 则诚贤 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 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