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9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39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现在就让我们写⼀篇⾛⼼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是店铺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通⽤3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最早喜欢苏轼是因为他的诗⽂,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爱慕之⼼,胸中涌动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继⽽化作⼀股向前的⼒量,启迪我的⼼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吧! 苏轼伟⼤的⼈品具有⼀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博、诙谐,有⾼度的智⼒,有天真烂漫的⾚⼦之⼼。
他完美的⼈格正源于他豁达乐观的积极⼈⽣态度。
他有⼀颗仁爱的⾚⼦之⼼,对妻⼦东坡柔情似⽔,“⼗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缠绵凄婉,⾄死不渝的真情,让⼈动容,“惟有泪千⾏”。
他和⼦由更是⼿⾜情深,两⼈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歌,⼀曲《⽔调歌头·明⽉⼏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尽思念,令所有写⽉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真⾄诚,仁爱有加,甚⾄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
正如他⾃⼰所⾔“吾上可陪⽟皇⼤帝,下可陪卑⽥乞⼉。
眼前见天下⽆⼀个不好⼈”。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直陪伴他。
东坡⼀⽣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不渝。
因为他⽣性倔强,⼜过于⼼直⼝快,加之才华过⼈,就得罪了许多奸佞⼩⼈,⼩⼈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逮捕⼊,狱险些丧命。
⾯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
因为他⾝上具有⾄⼤⾄刚的浩然正⽓,所以⽆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
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
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给⾃⾜,劳苦之中亦⾃有其乐。
“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得。
《苏东坡传》读后感11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1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最近读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
身居惠州,多少与苏东坡有关的城市,好象多年都没有静心了解这位中国史学中的名人。
这才是第一次较全面地了解东坡先生多舛的人生。
著者总是提到东坡之伟大,最后一段:“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
”我非常佩服东坡先生儒释道的造诣,不贬低东坡先生文学与书法的成就,但我实在不认为东坡先生伟大。
其实东坡先生很缈小,东坡先生的一生,其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多难命运的写真。
在奸佞小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玩弄之间无助而自嘲自乐。
小人够小了吧,而东坡们却拿这样的小人没办法,认其摆布。
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本来就是比小人更缈小的人。
以东坡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提炼者和传承者。
第一,他们深谙中国历史走向和文化原理;第二,面对命运他们又利用文化这剂中药为自己疗伤,从中获得快乐;第三,文人们调整文化内涵提升中国人精神。
中国文化存在了几千年,就象一个巨大的炼丹灶,不断提炼着中国人的精神。
炼就了世界上最尊贵而最忍耐的金丹。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一个能象中国这样系统地建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号称当今世界警察的美国,自以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流的,总是肆意忘为地指斥和干涉别国或其他民族。
他们的那点所谓的精神,其实是自己称霸世界的幌子。
我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哲学观都是短视的,甚至是盲目的。
都比不上中华文明的`精神。
东坡先生的中国文化成就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文艺的丰碑,人生在他在内心是一个宏大的宇宙。
我辈望之如遥视繁星。
从这个方面来评价,他是伟大的,但这也是缈小中的伟大。
因为他并没有改变历史进程。
或许我的观点有误,伟人应该是较短时间里对人类进程(可以说历史、文明、科学等方面)产生较大逆转作用的人。
当看到一个人被其他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同时他也无能为力控制和调整对他不利影响的时候,他既使是在靪结方面再大的贡献,他也是一个可悲的人。
与东坡先生同时代的另一个人黄山谷,黄庭坚,却是一个与东坡先生共命运,而不同结果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4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4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
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
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
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
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
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
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1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
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
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
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
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
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
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
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
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
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
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以供借鉴。
《苏东坡传》读后感8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8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中国人对苏东坡的喜爱程度,林语堂概括的最为精准,“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苏东坡传》,是一个才子为另一个才子所作的传记。
可以说,苏东坡是林语堂的偶像,是林语堂的隔代知音,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欣赏、仰慕,最终凝结成了这部传记名著。
《苏东坡传》以苏东坡成长轨迹为线索,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卷,考据严谨,事例翔实,语言生动幽默,仿若林语堂穿越了时空,隐身于苏东坡身侧,一一记录着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乐而成文。
同时,这部中国古代名人传记的写法有别于他,林语堂有心把自己的偶像推介出国门,作品以英文写就,目标受众是西方读者,后由学者张振玉译为中文,堪属名著名译,读时别有一番趣味。
林语堂是了解苏东坡的,旅居海外之时,身边相伴的是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灵对话,神交已久,经典传记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苏东坡旷达、豪迈、洒脱,林语堂的笔调也是轻快的,即便是苏东坡跌至仕途低谷,传记的笔触也不曾灰暗。
苏东坡天赋才气。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此语为当时杂记记述,由此可见东坡才气地位。
苏东坡说,做__“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称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
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林语堂也道,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自肺腑的“真纯”,还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
东坡创作时自得其乐,其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愉悦和欢乐。
苏东坡处世旷达。
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几遭贬谪,饱经忧患拂逆,均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古今中外,与其相似之人可以说再难找到第二个。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篇

【导语】说起苏东坡,⼤家肯定都很熟悉了,因为学过很多篇他的作品。
《苏东坡传》则是对苏东坡的超⼈才能及政治⽣活、⽂学⽣活等作了⽣动的描述和评价。
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从⼩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长久,千⾥共婵娟的忧愁,⼤江东去浪涛尽的⽓势⽆不流露出诗⼈的豪迈奔放。
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
苏东坡的背后,⼏度升迁的⾟酸只有他⾃⼰品尝。
他⼀⽣为官,⼀⽣清廉,与⼤政治家王安⽯⽃智⽃法。
他热爱⽣活,在美⾷⽅⾯留下了东坡⾁东坡壶以传后世。
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诗中表达了⾃⼰的伤痛。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
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鄙夷。
他知⼰⽆数,兄弟情深,苏东坡⼜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浩然之⽓,王安⽯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书,包括他⾃⼰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的⽓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畏精神。
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他明⽩了如何应对困难。
苏东坡具备⾄⼤⾄刚的浩然之⽓,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坎坷,但也是豁达的⼀⽣。
⾝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哲理。
【篇⼆】《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不必浅学评价了,⾄于脚踏东西⽂化,⼼平宇宙⽂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
给古⼈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本,然⽽⼤都⼯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豪情万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闲情逸致;“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壮士暮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深情思念……可即便是众多精妙的诗词,也仅仅是苏东坡精彩一生的冰山一角。
暑假里,带着对大文豪的景仰,我潜心阅读了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饱受磨难。
仁宗景祐三年的一天,四川眉山的一间房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便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轼。
他成长于宋仁宗当政时期,其时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生活无忧无虑。
从小苏轼在诗词方面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后来进京应试,成绩斐然,名动京城。
青年时期的苏轼正遇上王安石变法,政见上的不同使他遭到贬谪。
特别是在一向维护他的皇太后离世后,他遇到政敌的打击报复,被一贬再贬,直至流放到偏远地方,终了余生,享年六十三岁。
曾有人形容苏东坡为“乐天派”,对此我非常赞同。
他喜欢开玩笑,开玩笑的对象不分敌友。
在遭遇贬谪时,他对沿途乡野、高山、峡谷等美景醉心游赏。
在岭南的时候,他过得非常快乐,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
”他发现甜美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还写信给儿子说,别让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
流放到海南,在古代无疑等同于死刑。
海南气候炎热,土地荒蛮,易生疾病。
但苏东坡仍然笑对逆境,在那里了解民风,学习方言,兴办学校,称赞那里没有岭南的瘴气,还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
纵观中国古代,没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不是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苏东坡也不例外。
但他不同于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苦;不同于杜甫的颠沛流离之苦;不同于李清照的寂寞冷清之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礼之常,无足怪者。
”——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
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
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
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
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
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
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
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
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
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
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
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
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
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
劝他“三缄其口”。
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
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
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
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贬黜。
此时的苏子依然踌躇满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
对自己坎坷的遭际,源于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样的政治环境,苏轼也只能苦笑:“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早在贬至杭州途中,苏轼对政治热情已不似当年,曾谓其弟曰:“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
”二人均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义,贼民兴,丧无日矣。
”从政,尤其是在朋党林立的宋朝,官员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圆滑一点,这大概是讲究原则的苏轼所学不来的。
语堂先生认为,苏轼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及到明哲保身的这一人生本分,二者冲突中,天性使然,苏轼选择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过于追求完美,过于强调个人的政治理想了。
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当政,均将苏轼排除在权力中心外;孰是敌孰是友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
而几朝皇太后对其的恩荫更是绝无仅有的。
神宗之后、哲宗祖母均特别欣赏其才情,辅以重任。
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长大便及时还政于皇帝,所以,仅靠几位贤德的女性,在官场上还是不稳定的。
神宗之后的几位帝王,虽有任用苏轼,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学,赐翰林学士之类,或许只是朝廷装点门面的一种方式,借以笼络知识分子。
苏轼的政治抱负根本不能尽情施展。
于是只有谦退。
语堂先生称他为谦退大师: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
欲归隐却不能,一生为政治所累。
(四)“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但苏子不失落,他始终认为秋风、明月本无常主,当时尽情去感受便了无遗憾了。
天生乐观达人,随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无对权贵的不舍,惟有兄弟手足。
到达杭州后,便致力于当地建设。
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几年后,调往密州,物资匮乏,时常求得杞菊食之,扪腹自笑。
1077年又赴徐州,喜爱当地的自然风光,称“小住胜地”。
苏轼虽是一介书生,却胆识过人。
徐州在被洪水围困一个多月后仍镇定自若,一边安抚人心,一边疏浚、修缮工事,直至洪水退去。
然而当地居民的敬慕并不能阻止一群宵小之辈再次贬谪苏轼的脚步。
及至黄州,苏轼开始置田地,真正务农起来。
精心建造农舍,与左邻右舍的渔夫樵民为友,成了东坡居士。
常自比陶潜,仿其风格,随意作诗,苦中作乐。
更加悲惨的日子是流放到岭南,随后又至海南。
苏轼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
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色”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
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次止无不可者”。
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苏轼即深谙此道。
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
即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
苏轼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苏轼的乐观达人,成就了他诗词的盛名,而他这样的性情中人却与通达仕途无缘。
诗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理想一个务实。
然而史上不乏合二为一者,像贺知章、高适、范仲淹、欧阳修……(五)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每至一处,均喜建设。
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黄楼,惠州的朝云堂,黄州的农舍……无处不显示着他的傲气、恬适、安贫乐道。
这些建筑、屋舍均成为他诗集的名称。
在海南时,一边注史书,一边整理杂记《东坡居士》。
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
张来、晁补之,秦观及黄庭坚甘心屈居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从小学就对苏东坡这位古今闻名的学者有了些许耳闻,一开始是在随便翻翻《宋词》时,一时感兴趣过他写的几首词,后来记不得看的哪本周刊里又冒出了东坡肉这个诱人的词眼,顿时让我把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打上了“贪吃”的标签,上了初中逐渐接触到他写的诗词歌赋,到现在也就只清晰地记得那一首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琅琅上口的词句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房,到了高中,当老师推荐了《苏东坡传》时,我也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年的寒假,我才被这本书真正的吸引了。
凡是在我看来有能力写传记,而又不经过本人同意执笔写的人,一般都是自身文学素养高深之辈,当然,如果你想经过苏东坡同意再写传记,恐怕是先得穿越回宋朝了。
和我的想法如出一辙,这本貌不惊人的《苏东坡传》竟是林语堂老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执笔之作。
作为一位在中英文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语言学家,林语堂老先生想必写这本《苏东坡传》也是信手拈来了。
林语堂老先生这篇作品经过张振玉的翻译就我而言感觉并未失去原著的真实思想,所以读的也是让人神清气爽。
这本传记总共三百多页,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
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用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使整本书显得条理很清楚,又将读者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序:林语堂老先生在序中重复强调了他对《苏东坡传》撰写的渴望,言明自己曾一直有想写苏东坡传记的心思,无奈时局所迫,直至今日才完成。
这显而易见的体现了林语堂老先生对于苏东坡这个人物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非要执笔写下传记来倾诉不可。
“1936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由此可见,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记是在古籍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他对于这本传记算是用上了一番心思。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林语堂老先生在其后的序中不断对前面引用部分的苏东坡形象进行简单而真实的诠释,使苏东坡这位大诗人先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丝印象。
卷一:卷一的题目为童年与青年,显而易见叙述的就是苏东坡童年与青年的岁月时光。
卷一的第一章,林语堂老先生以讲述苏东坡的一生为开头,通过各个事例,从各个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苏东坡,一个天赋才气,吟诗作对信口拈来的苏东坡,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苏东坡,并且还有一个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苏东坡。
通过这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苏东坡,林语堂老先生为后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卷一后几章大致讲述了,三苏之一的苏洵,虽然才气响天下,但在屡试不第,人步入中年之后,逐渐归于沉沦,而与此同时,苏轼与苏辙这两个兄弟正如崭崭的星斗,借着父亲落日的余晖冉冉升起。
卷二:如果非要给卷二强加一个中心,那么则一定是“王安石变法”。
虽说是《苏东坡传》,可在这本苏东坡为主人公的传记中,我却又偶然间了解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王安石。
还记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虽然在初中就听过王安石变法的大概故事,也就知道王安石努力了半天,最后失败了的结局,对于王安石这个人的为人却是不甚了解,但通过《苏东坡传》,我算是对王安石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
”这三个不足是苏东坡对王安石评价的标识,苏洵大名鼎鼎的《辨奸论》便是用来暗讽王安石的,通过这两段评价,我们可以片面的得出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当然,这一点评价当然证明不了什么,可王安石在朝廷上任大官时的一些作为,再次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印象:他放任手下,私自将无能,阴险的下属如吕惠卿,邓绾等提拔到重要的职位,利用各种借口将反对派中的中坚力量踢出权力中心,甚至反对派中还有几位曾经是他的至交好友,连他的好友都开始反对他,可见王安石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行径有多么受人诟病呢。
王安石暂时说到这,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诗人,他企图用自己理想中的变革来改变宋朝当时颓废的处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斜路。
当王安石这样一个固执不化的改革派和苏轼这样一个正直,敢于进谏的反对派站在了不同的阵营,两人之间的矛盾就顿时体现了出来,就好像陨石撞地球一样,总会擦出各种各样的火花,不过考虑到当时王安石一人权倾天下,苏轼在预料之中也就被贬出了京城。
正是这机缘巧合之间,苏轼在感觉无力报国之时,四处游山玩水,用书中的话说“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