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治国

摘要和引子:

本文是最近看老版春秋战国电视剧和读了一些史料的总结,主要分三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讲管仲从囚犯到宰相的过程,当然他那时候的齐国宰相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长,齐桓公也就是现在的省委书记而已,呵呵。第二部分身临其境,假如你是管仲,在那种情况下你将怎么样治理齐国呢?我想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够的,当然他还做了一些伍鄙制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城乡二元结构,当然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我们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第三部分主要讲齐国怎么样和平崛起与仁爱称霸,关于“尊王攘夷”是可以和“远交近攻”、“挟天子以令诸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农村包围城市”等等

战略思想并驾齐驱的,有想法,可操作。最后再说一下这个题目为什么叫“管仲治国”,

不叫“管仲改革”,这也是管仲只是强齐半世,一些措施没有完全继续贯彻,称改革那商

鞅就没词用了。当然管仲的一些古典的经济思想是对的,需要我们很好地借鉴发挥,而且我们今天的人肯定要做得比古人要好才行。

管仲治国(上):从囚犯到宰相

梁启超先生曾经把管仲、商鞅、李德裕、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在这个小册子里面,除了李德裕和诸葛亮,其他四个人我们都会详细提到。中国台湾的柏杨先生对此排名有异议,把李德裕换成王猛,我虽然不赞同,但是这也算一家之言吧。第一部分我想论述一下管仲治国的故事。提起他,一般人说想起两件事,一个是管鲍之交,一个是尊王攘夷,这个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我们不会过多的强调这些,我们主要说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全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对外,管仲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正是他的精心辅佐,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齐国都城临淄郊外。刚刚登基不久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亲临郊外,隆重欢迎一个刚刚被押解回来的囚徒,并恳请他出任齐国的国相。这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背景,大概一年前,原来的国君齐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逃亡国外。公孙无知确实也挺无知的,做了国君不到一年,也被人杀死了,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最赚钱的营生就是当刺客,经常会有贵族王公大臣死于非命,这也是社会体制问题,当体制内不能解决的时候,人们总是寻求体制外的解决方式。一时间,国内无主,齐国大乱。当时对于逃亡国外的两兄弟来说,谁先回国,谁就可能先继承国君位。公子小白走得快,管仲也怕他先到,就在路上截住,放了个冷箭,以前我们都知道,管仲文采治国很在行,其实管仲文武双全,骑射也很好,但是庆幸的是,这一箭没能射中,小白诈死。两兄弟比心计,公子纠逊色太多。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之所以假设是为了说明问题,假设公子纠先到,凭小白的智商和情商估计最后的国君还是他。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小白当上国君之后,公子纠当然不服,就请鲁国发兵攻打齐国,只不过后来败了,公子纠也惨遭杀害。前面的假设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公子小白绝非等闲之辈。那个时代,领导的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国家的水平。

小白当了国君之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杀管仲报仇,一箭之仇,不得不报,这是人之常情,政治斗争自古以来就是你死我活;第二就是重用管仲,以此来缓和以前跟着公子纠的一批人,从而缓和国内矛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时候小白也对管仲咬牙切齿,鲍叔牙出来给管仲求情,并推荐管仲出任宰相,管鲍的交情大家都知道的。生死相扶才是真正的友谊,我们在交朋友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鲍叔牙劝小白,他不是说管仲有多牛,多好,人才难得,你不要杀他等等,这些话显然不具体也不生动,小白一想,哦,你的好朋友要杀我,你现在给他求情,你收了什么好处吧?我现在怎么可能因为他牛,我就不杀他呢,他越牛我越要杀才对。那鲍叔牙怎么说的呢?像齐桓公这种角色,不差钱不差权,你只能用理想来感召他,确实,小白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鲍叔牙说,你要只想搞好齐国,我的才能就够用了,而要想称霸天下,那必须管仲来。然后他反问小白,你想怎么样呢?小白说,当然不仅仅是搞好齐国!这就是鲍叔牙劝人的智慧。后来我们知道,管仲从阶下囚一下子变成一国宰相,后来号称“春秋第一相”,而正是这个阶下囚,帮助齐桓公开创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可以说,没有管仲,就不可能会有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当然,反过来说,也是对的,没有齐桓公,也就没有管仲的明天。同样的君臣还有,商君之于孝公,桑大夫之于孝武,张居正之于神宗,当然神宗这个例子有点特殊,我们后面会提及。

齐桓公的宽宏大量,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退一步海阔天空,还试图给我们一种思考,就是政治斗争,只要不是罪魁祸首,或者罪大恶极,尽量不要你死我活,可以囚禁,可以判刑,最好不要剥夺生命,说不定哪一天为我所用呢?公子纠已死,首恶必诛,胁从不问,这才能赢得人心。第二方面,不管是革命还是改革,选对人很重要,选对人,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就是我们搞人才计划的一个基本常识。我们政治格局向来重视人事安排而轻视制度安排,近些年来,很多人又多提出要安排好制度,制度好可以解决一切,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单纯强调制度要比单纯强调人事要好,设计一种制度,来降低权力的含金量,当然这本身是好事,但是我们必须把制度和人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面,再好的制度,搞不好都会走向畸形,这个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齐桓公选对了管仲,这个是齐桓公的幸运,更是管仲的幸运。我们说管仲,是那“一将”,鲍叔牙也“委屈”自己,说管仲很牛,那么管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到底有多大才呢?配不配得上鲍叔牙的竭诚推荐呢?或者说,管仲的性格怎么样,他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启发呢?

春秋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前有殷商周礼,后有诸子百家。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管氏本是姬姓的一支,和周天子是同姓。管仲出身于没落贵族,小时候家里很有钱,也比较有权,也算个富二代吧,只不过后来不行了,条件变得不好。家道中落的人,历史上有很多后来都成才了,比如后来的曹雪芹和鲁迅,有人曾经问过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这里面有什么共性。周说,有一种落差,无形中形成压力,让他们有一种光耀门楣的动力,日子也许清苦,但是此志不渝,往往就成功了。我同意这种分析。管仲的父亲管庄曾经做过齐国的大夫,只是后来家道中落,管仲也就成了贫民,年轻的时候,非常困苦。他替人养过马,做过小商人,游历过很多地方,积累了广泛的社会经验,这个非常重要,研究改革者,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有广泛的社会经验,眼界和视野都很开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