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通信抗干扰发展趋势
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

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摘要】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战争也开始向电子化的方向转变,而在电子化战争当中,军事通信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是保障战争优势不可缺少的必备要素。
所以为了保证军事通信的畅通,积极的对军事通信的抗干扰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简单而言,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利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排除军事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就军事通信抗干扰的基本组成进行系统的分析,目的就是要对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系统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和应用。
【关键词】军事通信;抗干扰;对抗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军事对抗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
传统的军事对抗主要依靠的是火力,但是现阶段的军事对抗,火力对抗的局面已经彻底被以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电子战所取代。
在以电子战为主的军事对抗中,军事通信的关键地位不容动摇,因为从实际分析来看,一旦军事信号受到干扰,电子对抗中的信息传播便会受到影响,由此形成的信号指挥系统会出现盲点,对抗优势也会净失,这就是为什么在现代军事对抗中信号传输系统为第一打击目标的原因。
基于此,积极的分析军事通信的抗干扰技术,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与全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抗干扰技术(一)扩频在现实利用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传统抗干扰通信技术便是扩频。
此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功率谱密度比较低,而且能够较好的伪装信息,所以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扩频技术在实际利用中又分为直扩、跳频、跳时和混合扩频等被加以利用。
在现实利用中,直扩技术指的是将通信信号用伪扩码扩展成宽带信号后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对其进行相应解码恢复的使用方式,此中利用方式的突出特点是信号谱密度较低、伪装后难于侦听。
跳频是另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扩频抗干扰技术的使用方式。
此方式使用的效果也较为理想,它的基本原理是将通信信号同伪随码融合后,离散地控制发送频率,从而使得信号发射的实现随机跳变。
跳时技术是利用伪随码随机的选择信道工作时间,即时分技术,跳时的技术优势在于其可以通过相应的算法反馈来躲避干扰。
浅析我军无线电抗干扰通信建设发展路径

浅析我军无线电抗干扰通信建设发展路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战争的演变,无线电通信在军事作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现代战争中的抗干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给无线电通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军不断探索无线电抗干扰技术,并在通信建设发展路径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本文将从我军无线电抗干扰通信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发展历程我军无线电抗干扰通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那个时候,我军开始意识到无线电通信面临的抗干扰问题,并开始在通信装备的研制过程中加大对抗干扰性能的研究和投入。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军的无线电抗干扰通信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先后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抗干扰通信装备,并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二、现状目前,我军无线电抗干扰通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抗干扰通信体系。
在装备上,我军拥有了一批抗干扰性能较好的通信设备,包括抗干扰对讲机、抗干扰无线电台、抗干扰卫星通信设备等。
这些装备在实战中展现了良好的抗干扰性能,为我军的通信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技术上,我军通过不断深化对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包括自适应抗干扰技术、频谱感知技术、虚拟天线技术等。
三、未来发展路径未来,我军将继续深化无线电抗干扰通信的技术研究,积极探索更加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和装备。
具体来说,未来的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加强技术研究。
我军将进一步加强对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自适应抗干扰技术、频谱感知技术和虚拟天线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
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提升我军通信装备的抗干扰性能,保障我军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需求。
2. 推进装备更新。
我军将逐步更新抗干扰通信装备,引进更加先进的抗干扰通信设备,并加强对装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工作。
通过装备更新,我军可以不断提升通信设备的抗干扰性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
3. 加强实战验证。
我军将进一步加强抗干扰通信装备的实战验证,深入了解装备在实战中的性能和故障情况,为后续的技术改进和装备更新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军事通信发展

军事通信发展引言概述:军事通信作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者缺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战场指挥、情报传递以及战术协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军事通信也在不断发展,为现代战争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可靠的通信手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军事通信的发展。
一、通信技术的创新1.1 网络化通信技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化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军队建立了一系列高速、安全的网络系统,实现了指挥中心与各个作战单元之间的即时通信和数据共享。
这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和战场反应速度。
1.2 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军事通信具备了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能力。
通过卫星通信,军队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远程指挥和情报传递,大大提高了战场指挥的灵便性和效率。
同时,卫星通信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语音和图象传输,为战场决策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支持。
1.3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军队可以实现无线语音和数据传输。
通过无线通信设备,士兵可以在战场上实时传递情报、指令和战况,提高了战场协同的效率。
同时,无线通信技术还可以实现军队内部和军民之间的通信,增强了战场与后方的联系和支援。
二、通信设备的发展2.1 便携式通信设备随着科技的进步,军事通信设备越来越小型化和便携化。
现代军队使用的通信设备如无线对讲机、便携式卫星电话等,体积小、分量轻,方便士兵携带和使用。
这些设备具备高度的防水、防尘和抗震能力,适应了各种恶劣的战场环境。
2.2 高频率通信设备高频率通信设备的发展使得军队可以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实现稳定的通信。
这些设备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抗窃听能力,能够保障军队的通信安全。
同时,高频率通信设备还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为军队提供了更广阔的通信范围。
2.3 多功能通信设备多功能通信设备的浮现使得军队可以通过一台设备实现多种通信方式。
现代军事通信设备集成为了语音通信、数据传输、定位导航等多种功能,大大简化了士兵的通信装备,提高了通信的便利性和效率。
国外军用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国外军用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mc21st:目前国外军用移动通信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张永忠:国外军用通信在移动通信系统方面发展很快,特别是美军,近几年来陆续出台了不少的研究开发计划,比如先后在GloMo(全球移动信息系统)、SUO SAS(小部队作战态势感知系统)、WIN-T(指战员信息网-战术部分)、Mosaic (多功能"动中通"、抗毁、自适应综合通信)、JTRS(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等计划中开发新型通信体系结构以及相关技术。
1.GloMo计划(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Mo计划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4个国家规模的信息计划中的一个,旨在进一步通过利用商用部门开发的技术来提高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C4)系统的先进性,从而来满足其未来国防移动信息系统中网络的灵活性、通用性和互通性的需求,内容涉及网络应用、自动组网和适应环境的无线电技术。
发展趋势:GloMo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使计划的成果综合进商用产品,从而使下一代军事系统能以商用产品和业务为基础出现,涵盖了移动通信发展的前沿课题,并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目标相吻合;其研究成果已成为一些后续计划的基础。
此外,Glomo计划及其子计划WING中研究的多跳分组无线网络(Ad hoc网络)等技术将是开发下一代战术互联网的基础。
2.SUO SAS(小部队作战态势感知系统)SUO SAS 是加固型多媒体网络,可在战场上传输包括话音、数据和全动态视频的综合信息,旨在开发一个综合的、大容量、LPD(低截收概率)的、采用多种波形、具有高数据速率和自组织组网能力的移动通信系统,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态势感知。
发展趋势:它代表了战术网络下一步发展的趋势。
它将把最先进的通信网络和信息管理技术集成在一起,这种组合技术可望为今后20年的战术通信系统奠定基础。
目前负责该系统第三阶段工程的开发组ITT于2002年2月完成了由70个单元组成的SUO SAS现场演示系统,预计下一阶段的工作包括缩小设备体积等。
美军发展战术通信技术新趋势

美军发展战术通信技术新趋势随着世界范围第四次产业革命和5G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广,带动军事领域的变革。
军事通信领域受此影响,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手段。
做为军事通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术通信,其技术发展面临着新挑战,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术环境的变化。
军事专家认为,过去做为单纯战斗手段,战术通信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但随着战术通信向信号、频段、带宽、域名和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展,战术通信环境变得复杂起来。
二是通信范围的变化。
目前战术通信已从原来的音频通信向文本传送、大数据处理、影像传送等领域扩展。
三是通信使用的变化。
战术通信已从原来较单一的单向音频通信,向双向、多频、多功能、多任务模式发展。
为此,通信频段逐渐拓宽。
四是加密技术的变化。
军事专家指出,大部分尖端战术通信装备带GPS功能,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在与敌开展电子战方面存在弱点。
因此需高强度加密技术来改造现有的战术通信系统。
五是通信时间的变化。
与过去模拟通信不同,数字化的装备,在传送文字、大量数据、影像时,需能长时间供电的电源。
英国的《简氏防备周刊》曾对美军各联合司令部的陆军部队进行过调查。
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与俄罗斯和中国比,美军的战术通信装备处于劣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适应新技术发展,美国防部正在研发下一代战术通信体系。
做为新一代战术通信体系,美军要求这一系统首先是基于软件无线电(SDR)的通信体系。
战术通信范围从超视距(BIOL)向长期演进技术(LTE)发展、从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FSO)向无线自适应网络技术(MANET)发展。
其次战术通信不再仅仅是战术部队的通信手段,而是向基于信号的威胁告警和态势感知(SBTW/SA)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战术通信体系不再是单纯通信手段,也是战斗手段组成部分。
为此,要求战术通信装备应使用基于视窗系统的战术通信软件,应具备能实施卫星通信(Satcom)的卫星通信终端算法;应设计成UHF频段和卫星频段重叠情况下也能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移动功能要最大化,手持式战术通信装备包括电池要控制在1KG左右,以减轻参加战斗战士的物理负担,肩负式战术通信装备维持在5~6KG;要适应恶劣气象条件,在-30℃~55℃的条件下能正常工作。
有效发展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有效发展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技术的不断升级,军事通信干扰和抗干扰技术将在未来的信息化和军事联合战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作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军事通信干扰技术是各国军事研究的重要课题。
概述了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根据实际需求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现状;未来趋势前言: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战争也开始向电子化方向转变。
在电子战中,军事通信起着关键作用,是确保战争优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为了保证军事通信的畅通,对军事通信的抗干扰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使用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军事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一.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现状在当前信息化和联合作战的时代和军事发展趋势下,不仅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从空间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还必须要有效地防止任何其他国家对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攻击和干扰,以及如何保证互联网通信工作的精度和准确性[1]。
(一)频率域抗干扰技术频域性抗干扰通信技术主要定义是泛指一种包含了跳频域的通信控制技术和采用可自动化适应的频率通信控制器等技术的通信技术。
例如,跳频通信控制技术主要指的是一种能够具有有效抵抗音频干扰、抵抗视频截取的通信功能。
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当前的各种军事电信通讯抗干扰控制技术中。
美军目前的现役单兵卫星通信系统设备的网络防御和通信抗干扰能力主要上都是通过跳频和扩频技术两种技术结合来进行实现,其中这些通信装备的终端类型主要可以包括手持式单兵终端、车载单兵终端、机(舰)动车载单兵终端和配套式的卫星通信设备系统。
通过PN码控制频率合成器,可以对通信频率进行不确定的改变,从而保证干扰信号不能与通信频率保持在同一水平,从而达到抗信号干扰的功能;自适应频率控制技术主要实现系统的频率检测,自动改变通信频率,避免干扰信号的跟踪。
抗干扰通信设备与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科技信息
O计算机 与信息技术O
S I N E&T C N L G N O MA I N CE C E H O O YIF R T O
20 0 7年
第 1 期 7
抗干扰通信设备与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唐 金元 王翠 珍 周洪 霞 f 军航 空工 程学院 青 岛分院 山东 青 岛 海
述 了抗 干 扰 通信 技 术 的发 展 动 态和 发展 趋 势 。
关键词: 扩展 频 谱 ; 干 扰 通 信 ; 频 电 台 抗 跳
De lp n e d fAn - a veo i g Tr n so f j mm i mm u ia o c oo isan m p e i ngCo n c t n Te hn lg e d Eq i m n ̄
在 应 用 上 , 军 现 役 通 信 抗 干 扰设 备 有 以下 一 些 基 本 特 点 : 外
势
拓 宽 现 有频 段 、 展 多 频 段 除 了有 利 于 协 同通 信和 全 频 谱 作 战 以 发
也 对 () 1 大部 分 无 线 电 台 ( 波 电 台 、 短 波 电 台等 ) 用 纯 跳 频 体 制 , 外 , 为 提 高 通 信 装 备 的 战 场 适 应 能力 提 供 了选 择 的 余 地 , 于 提 高 短 超 采 跳 频 通 信 抗 阻塞 干 扰 能 力 更 为 重 要 。 在 外 军 新 一 代 通 信 抗 干 扰 装 备 少 部 分 超 短 波 电台 采 用 窄 带 直 扩/ 频组 合 的体 制 ; 跳 / F、HF UH F VH / HF多 频 段 的跳 频 电 台或 ( ) 波 跳 频 电 台 跳速 的实 用 水 平 一 般 为 数 跳 ~ 0 2短 10跳, ( 秒 以下 简 中 .包 含 HF vH V / F和 H / F U 这 写s以下 , 少 为 l0 h ps以 上 的高 速 跳 定 频 电 台就 多达 数 十 种 之 多 , 是 外 军 新一 代 通 信 抗 干 扰 装 备 的 重 要 0o / 很 O 0 o/ 发展趋势 。 频 ; 天 调 技 术 的 限 制 , 跳 频 带 宽 通 常 为 数 百 k 的 窄 带 跳 频 , 有 受 其 Hz 只 在 拓 宽 频 段方 面 ,少 数短 波 电 台 的频 段 范 围 已拓 宽 到 1 ~ . 6 极 少 数 采 用 新 体 制 的短 波跳 频 电 台才 达 到 了 较 大 的跳 频 带 宽 ;
浅谈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发展趋势

浅谈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发展趋势摘要数字通信技术是现代远程通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运用卫星通信的过程中,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身因素还有一些环境因素。
特别是一些开放系统,更容易受到恶性干扰。
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抗干扰技术,不断增强卫星通信的抗毁性以及抗干扰能力。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卫星通信可能遭受的干扰,并针对一些具体的抗干扰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展望了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1 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现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十分的重视卫星通信的建设与发展,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卫星通信系统,为现代的卫星通信需求不断创新,我国的卫星通信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如下两个方面。
1.1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主要是将卫星通信技术建立在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使得卫星通信的传播更加的高效和快速。
这项应用主要是从地面宽带IP技术中发展而来,它可以承载各种业务,包括图像、声音、视频等,所展现出的是高速度、创新的特点,并且能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分组数据业务,其所花费的成本较低。
目前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对卫星应用产业的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国家已经针对这些能够应用做了长远的规划[1]。
1.2 规划研究S频段同步轨道移动通信系统我国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卫星通信技术兴起的较晚,很多的技术也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很久都没有建立自主的卫星通信系统。
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价值,其应该作为我国的基础信息设施来建设。
目前规划研制的S频段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它包括很多设备,主要包括有效载荷、移动载体、嵌入式终端和信关站等设,覆盖范围广,设计的业务类型也广,能够为各种用户提供移动通信保障。
2 卫星通信可能遭受的干扰在卫星通信中,可以分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不同的链路所受到的干扰源不同,对于上行链路来说,其有可能受到的干扰源有车载、固定式干扰机、与干扰卫星等,通常情况下这些干扰源不会对下行链路造成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军通信抗干扰发展趋势
1、跳频通信装备抗跟踪干扰能力日益提高,抗跟踪干扰已由定频通信抗自动瞄准式干扰发展到跳频抗跟踪干扰
外军提高跳频通信抗跟踪干扰能力的技术动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高跳速,二是采用变速跳频。
外军大部分20世纪80年代的跳频通信装备为中低跳速跳频,较新的跳频通信装备采用了中高跳速跳频,如美国的HF-2000,CHESS,HA VE-QUICKIIA,JTIDS及MILSTAR,瑞典的TRC-350,法国的ALCALTEL111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外军有些跳频通信装备大幅度提高跳速并不是以提高抗跟踪干扰能力为出发点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相应的技术体制,由高跳速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如:CHESS系统和JTIDS等。
另外,提高跳速后,还将给交织和纠错带来方便。
当然,提高跳速也会引起其他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变速跳频是抵抗跟踪干扰的有效措施之一,外军现役跳频电台中也有所采用,但还多是半自动变速或有限种跳速随机变速,有些是通过信令实现跳速牵引,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速跳频,这里将其称为准变速跳频,如法国的ERM-9000,TRC-9600,南非的TRC-1600,TRC-600以及瑞典的SFH-41等。
2、跳频通信装备抗阻塞干扰技术逐步成熟
最初提出跳频抗干扰体制,实际上是基于频率分集原理,并以提高跳速为代价实现抗阻塞干扰为出发点的。
后来由于数据传输速率越来越高,常规跳频体制的跳速难以适应,形成了实际上的慢跳频(无论绝对跳速多高)。
因此,抗阻塞干扰能力一直是跳频通信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国家都致力于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技术的研究,有些成果已得到成功的应用。
外军实用化研究成果主要有短波采用自适应选频与跳频相结合的体制,将经过LQA(链路质量分析)选出的最佳或准最佳频率作为跳频频率表生成的基准,如美国的SCl40、英国PATHER-2000、以色列的HF-2000,TRl78、法国的TRC-350H、南非的HF-6000,TRl78A/B,TR390以及瑞典的TRC-350等;超短波采用具有FCS(free channel searce)功能的跳频体制,在一般窄带干扰情况下,使用常规跳频,在遇到宽带阻塞干扰时,自动转到FCS功能,在当前最佳频点上定频工作,一旦宽带干扰消失,又可回到跳频方式上工作,如法国的PR4G、比利时的BAMS等;UHF波段采用了频率自适应与跳频相结合的体制,即在跳频通信过程中自动检测和删除受干扰频率,使系统在无干扰或干扰较弱的频点上跳频,如瑞典的RL-401系列跳频接力机等,但该跳频机在干扰严重时,无更有效的措施,只是自动回到常规跳频状态。
3、扩展频段成为通信抗干扰新的发展趋势
拓宽现有频段、发展多频段,不仅有利于协同通信和全谱作战,还有利于提高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能力。
在拓宽频段方面,外军少数短波电台的频段范围已拓宽到116~50MHz,如美国的M508,RF-500,AN/PRC-132短波电台等;少数超短波电台的频段范围拓宽到30~108 MHz,如比利时的BAMS、荷兰的PRC/VRC-8600、德国的SEMl73/183/193、以色列的CNR-9000、英国的PANTHER-V、法国的PR4G系列电台等,增加了20MHz的带宽。
在开发新频段方面,成效显著,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MILSTAR卫星通信系统,采用宽带亚毫米/毫米波,实现宽带高速跳频,跳频带宽达2 GHz。
在研制多频段通信抗干扰装备方面更是如火如荼,电台以HF/VHF/UHF三个频段的综合运用为典型特征。
如美国的AM-7177A/ARC-182(V),MBITR,MXF-610,MBMMR,SPEAKEASY,英国的SWORDFISH,BOWMAN,南非的MATADOR,TRC-1600,TR600,加拿大的AN/GRC-512(V)等,多频段接力机主要有美国的AMLD4,AMLA3,AN/GRC-226,法国的TFH-150,TFH-701,瑞典的RL401/422,俄罗斯的捷标坦特系列接力机等。
4、提高短波跳频数据速率取得突破进展
自从短波通信出现以来,由于通信体制、器件、信道带宽及天波传输特性等原因,短波
数据传输速率一直限制在214 kb/s以下。
在跳频体制下,由于需要数据压缩,实现短波高速数据传输更为困难,跳频有效数据传输速率一般还达不到214kb/s。
近些年来,对这一难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HF2000,跳速为2560跳/s,在不采用信道均衡技术的情况下,数据速率为214kb/s。
美国Sanders公司推出的CHESS系统,采用新的差分高速跳频(5000跳/s)突破了214kb/s的限制,实现了418~1912 kb/s的高数据率,较好地解决了短波高速数据传输的难题。
这种体制集调制、解调和跳频图案于一体,其数字化程度高,极易实现高跳速和高数据率,抗跟踪干扰能力强,跳频图案一维均匀性好,图案不重复,但存在跳频图案二维连续性和随机性较差、宽带频率选择及组网困难和误码传播等问题。
因此,差分跳频体制要进入实用化,还有不少技术问题需要研究。
5、直扩技术体制发展应用未见实质性突破
直扩体制目前仍主要用于微波及卫星通信系统,少数国家也将直扩体制在低频段尝试应用,但由于直扩体制固有的远近效应、多址干扰等弱点。
难以实现大区制动态组网,也难以兼顾抗干扰与多址性能,使其在大区制使用的战术电台和军用移动通信系统中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增强其实用性,直扩体制是伴随着自适应滤波、自适应调零天线以及可变直扩带宽等技术的应用而发展的。
尽管这几项技术在直扩通信装备中已成功采用,但是近些年还几乎未见有突破性的报道。
比如:自适应滤波的收敛速度、抗窄带干扰的个数、陷波深度及信号能量损失、自适应天线的调零增益等,并且对于窄带直扩与宽带直扩利弊的争论也未见分晓。
不过,对于多进制直扩以及可编程解扩器件的优势已基本达成共识,并在外军直扩通信装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6、综合抗干扰技术体制及新技术广泛应用
目前,外军采用综合抗干扰体制及技术的典型标志之一是跳频、直扩和跳时三种基本抗干扰体制的组合应用,特别是在VHF/UHF及其以上频段更是如此。
如美国的JTIDS系统,意大利的HYDRA/V、德国的SEMl73~SEMl93、瑞典的MRR、法国的ALCA TELlll系列电台等。
除此之外,不少国家采用了频率自适应、窄带干扰自适应滤波器、跳频滤波器、交织纠错、猝发传输、变速跳频、变带宽直扩、自动/自适应功率控制,以及自适应天线调零增益等非扩谱增效措施。
有些通信抗干扰装备,特别是短波跳频电台具备了猝发数据传输的能力,提高了抗干扰、抗截获和抗测向能力,如美国的SCl40、以色列的HF-2000、英国的VRQ319/BCC39以及比利时的BAMS等。
有些通信抗干扰装备还增加了GPS和授时功能,可与跳频同步相结合,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如美国的MBITR,MXF-610,NTDR和英国的BOWMAN以及以色列的CNR-9000系列电台等。
所有通信抗干扰装备均能进行相应的组网,提高了网系应用能力。
1、我国军事通信抗干扰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空间通信对抗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在2000年才开始起步。
目前国内针对空间信息系统、空间通信对抗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单位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通信技术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抗干扰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航天科技集团、电子部第五十四所,以及军队的研究单位如总参54研究所、总参63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等。
在空间通信对抗武器的研制方面,针对国外的卫星通信系统、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地基抗干扰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且部分抗干扰技术已经进行了半实物试验验证。
而天基干扰武器等比较新的干扰武器目前仍然处于研究和论证当中,离符合实际的作战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我国军事通信抗干扰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空间信息系统通信干扰的研究和仿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由于空间通信对抗领域研究的高度敏感性和保密性,以及我国对敌方试验情况还缺乏监视、态势感知能力,目前我方对国外空间通信对抗仿真方面的具体研究现状、细节参数还掌握得较少。
在通信网络仿真软件方面,国外具有巨大的优势,拥有一系列优秀的仿真软件:用于商业目的开发的网络仿真软件,如OPNET;基于系统研究开发的网络仿真软件,如NS2、SIM++;基于军事应用开发的网络仿真软件,如TIMS、NETW ARS、OPSIM。
而这些软件产品中一些敏感的模块对我国仍然是禁运的。
因此相比较而言,我军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劣势。
美军的通信网络仿真研究工作得到了DARPA/NSF等机构的大量资助,同时积聚了大量优秀研究机构和公司的多方投入,如UCB、USLA、USC/ISI、UMCP、SAIC、SPI、MIL3、Raytheon、Hughes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美军空间通信对抗建模、仿真和应用的快速发展。
而国内目前最先进半实物仿真的硬件仪器都来自美国和欧洲(如Angilent、RS公司),最高的射频频率仅能到达40GHz,而更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对我国仍然是禁运的。
3、于我国军事通信抗干扰研究的几点建议
对照外军军事通信对抗中的抗干扰技术,我军还要有很多工作要做,关键有几点。
1)提高我军态势感知能力,尽可能多的了解外军先进技术,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仿真分析,寻找有效的抗干扰手段。
2)发展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仿真软件,搭建我军自己的仿真平台,减少对国外通信网络仿真软件的依赖性。
3)加大资金投入,研究先进技术,掌握现代电子战的制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