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_基于雇员经济与自雇经济的测算与分析_张车伟

合集下载

张车伟:新经济带动新就业

张车伟:新经济带动新就业

张车伟:新经济带动新就业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车伟担任主编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17:新经济新就业》显示,中国新经济具有明显的产业带动效应,2016年,新经济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1%0过去十年,中国新经济年均增长16.1070,是同期全国经济增长率的1.9倍。

张车伟指出,新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拉动就业的新领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

新经济建立在创新基础上,注重差异化消费需求,并且创新动力更大,能够更好地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该报告显示,2007年-2016年的十年间,新经济年均增长16.1070,新就业年均增长7.20700 20 1 6年,新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14.6070,新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达到10.1070。

同时,新经济还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

20 1 6年,新经济带动其他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1%,新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为6.4070。

在张车伟看来,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新经济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新经济与新人力资本《新经济导刊》: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讲话中就强调了要发展“新经济”。

他指出“世界进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经济?张车伟:中国经济增长正在从跟随模仿发达经济转向自主增长,创新经济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把握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增长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的时期,预见到传统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必须实现增长动能的转换和结构的转型升级等,并把推动新经济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抓手。

中国_十三五_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_张车伟

中国_十三五_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_张车伟

第40卷第1期2016年1月人口研究Vol.40,No.1January201638PopulationResearch 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张车伟蔡翼飞【内容摘要】劳动供给和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对“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劳动供求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使用脱离教育人数法预测了每年新增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结合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就业弹性变化规律预测了劳动需求变化。

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规模稳中略降,年均增加1568万人,劳动需求增长也比较平稳,年均增加1542万人,劳动供求呈现基本平衡的格局。

不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却在不断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文章在对劳动供求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测算了“4050”人员、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失业人员中的规模,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供求;结构性矛盾;就业弹性;人口预测【作者简介】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翼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北京:100028Forecasting China’s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UnemploymentStructure in the13th Five-Year-Plan PeriodZhang Juwei Cai YifeiAbstract:The changes in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economic growth.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trends in China’s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during the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 longer period in the future.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he annual new entrants of labor force are predicted by accounting the numbers who are leaving from various stages of education,while trends of labor demand are predicted according to employment elasticity from the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The results show that,during the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the scale of the new added labor would decrease slightly,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ment of around15.68million.At the same time,labor demand would increase stead-ily,with annually15.42millio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Labor supply and demand would be roughly balanced;however,there would be increasing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labor marke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bor supply and demand,we provide an estimation of the unemployment scale of the 40’s and50’s generations,migrant workers and college graduates,and discuss policy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Keywords:Labor Supply and Demand,Structural Contradiction,Employment Elasticity,Population ProjectionAuthors:Zhang Juwei is Professor and Cai Yifei is AssistantResearcher,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Email:Zhangjw@cass.org.cn*本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4CJY014)的资助。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与分解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与分解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与分解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012年至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维持在7.2%左右,上下变动幅度不超过0.5个百分点,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达到827122亿元。

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各项资源协调配合,但从当今来看,我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远没有达到可持续水平,目前仍致力于处理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性问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最常用来度量经济发展平衡与否的标准,也是最为突出的社会性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存在明显下降的趋势,这是绝大多数研究都认可的一个事实。

劳动者报酬占比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形成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影响重大,但是,对于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下降幅度,不同研究基于不同数据来源和计算口径得到的结果却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很难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

本文以省份收入法GDP数据为基础在统一界定核算口径的基础上来厘清这一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短期内全国和分区域层面劳动收入份额的真实水平及其变化,并从产业结构视角和区域结构视角对测算结果做出分析,得到经济结构变动对总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应用的方法包括:结构分析,动态分析,系统分解和调整权重分配方法。

为得到劳动收入份额及其变动的准确度量,本文从广泛存在的隐性收入视角出发,并对生产税净额和个体混合经济进行了处理。

针对我国不同时间段对特殊行业采用不同统计口径的情况,本文利用就业结构数据对其进行修正,得到可靠的面板数据。

基于全国和区域两个维度的重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基本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西部地区甚至明显超过50%,这一数据证实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并未大幅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其变化规律从1993年至今呈现了周期性变动。

从区域结构视角分析劳动报酬占比因素,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个区域的平均劳动者报酬占比分别为44.41%、50.71%、51.42%、48.21%。

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轨迹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兼谈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影响

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轨迹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兼谈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影响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5)10-0095-05
The Change Trajectory of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Remuneration and the Analysis on Its Economic Effect
— ——The Real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二、 1992 年以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轨迹 近年来, 劳动者报酬的下降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 注。 二战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 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一 度出现上升趋势, 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发达国家特别是 OECD 国家的劳动份额出现下降趋势。 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 之后,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这些国家的劳动收入的份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前, 劳动 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出现上升, 这曾一度引发“工 资侵蚀利润” 的担忧 (戴园晨、 黎汉明,1988)。 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 不管是基于收入法 GDP 核算的劳动者报酬 占比还是基于资金流量表计算的劳动者报酬占比都处于下降的 趋势。 我国收入分配向资本和政府倾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 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近年来劳动者报酬比重的变 化轨迹。
从 1992 年以来的分配结果看, 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如图 1 所示)。
60 50 40 30 20 10 0
劳动者报酬占比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来看, 在分配中劳动份额从 1992 年开 始到 1998 年略有上升, 然后就逐步下降。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下降的同时也意味着政府部门和资本所得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事实上在 1992 年以来, 政府在国民收 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态势, 资本所得在此 期间发生了波动, 比如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初大约 10 年的时间里资本所得份额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可能与这段时间 里企业改革、 国家的税制结构改革以及要素市场扭曲效应逐渐 被矫正等因素有关, 而从 2003 年开始知道资本所得在波动中 有所上升 (如图 2 所示)。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_基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的视角_孙文杰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_基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的视角_孙文杰

孙文杰: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率本身就极其微弱, 在产业转型没有完成之前, 劳动报酬骤然提 高会增加其劳动力成本, 导致部分产业衰退和失业增加 。 因此, 实际上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变动与 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必须从最终需求和 技 术 效 率 视 角 重 新 审 视 我 国 劳 动 报酬份额的演变规律 。 在研究方法上, 上述研究大部分采用相关回归分析 的 方 法 。 实 际 上 最 终 需 求 和 技 术 进 步 对 中 国经济增长和劳动报酬的影响是透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 联 来 实 现 的 , 特别是基于部门间的 而相关回归分 析 方 法 可 能 无 法 深 入 分 析 需 求 结 技术经济联系和技术与需求结构之间的联系等等, 构、 技术效率与中国劳动报酬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动态变化特征 。 有鉴于此, 部分学者考虑到产 业之间的 关 联 和 波 及 效 应, 运 用 投 入 产 出 模 型 和 结 构 分 解 方 法 ( SDA ) 来 分 析 一 些 重 大 问 题 ( Dietzenbacher et al. , 2000 ; Hummels et al. , 2001 ; Yang & Lahr , 2010 ; 刘 遵 义 等, 2007 ; 沈 利 生, 2009 ; 张友国, 2010 ) 。 如 Hummels et al. ( 2001 ) 对 全 球 垂 直 专 业 化 的 测 算, Dietzenbacher et al. ( 2000 ) 利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分解 了 1975 —1985 年 6 个 西 欧 国 家 劳 动 生 产 率 变 化,Yang & Lahr ( 2010 ) 利用结构分解技术分析了中国 1987 —2005 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等等 。 综上所述, 国内外对中国劳动报酬增长及其份额的 研 究 文 献 已 相 当 丰 富, 但 遗 憾 的 是, 大部分 劳动的技术关系等供给的视角, 而没有基于国民经济部门间的技术经济 现有文献主要是基于资本 、 联系, 从最终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的角度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 中 国 劳 动 报 酬 份 额 的 演 变 规 律 和 作用机制 。 这些不足正是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本文余下 的 结 构 安 排 如 下: 第 二 部 分 主 要 讨 论 理 论模型及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运用结构分解方法对 1987 —2007 年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动进行 分解; 第四部分进一步讨论最终需求所拉动的劳动报酬份额变化 ; 最后部分给出结论 。

新常态下就业面临的挑战_张车伟

新常态下就业面临的挑战_张车伟
劳动关系紧张形势将进一步加剧
“十二五”期间,企业中个体和 集体劳动争议的数量明显提高,工人 自发组织的群体性怠工、停工、罢工 事件频繁发生,且规模较大。劳资冲 突群体性事件较多集中在东部经济发 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多是围 绕企业工资或福利待遇过低、拖欠工 资、扣缴社保、劳动合同签订、工作 时间及环境,以及企业在关停并转过 程中的经济补偿方案等问题爆发。针 对劳资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机制单 一,多数采取地方行政力量介入的方 式解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IALOUTLOOK
的不匹配,而且,随着经济结构调整 和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加 快 , 市 场 需 求 在 不断变化,这种不匹配的矛盾也将 更加突出。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化解这一矛盾 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的教育培训体系 也同样面临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 劳动力市场转折的阶段,日益紧缺的 技能型劳动力催生出巨大的职业教育 和培训需求,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很 强;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 展缓慢,培训覆盖率低、培训回报率 不高、培训参与意愿不强、生源短缺 等现象和矛盾突出。教育培训与市场 需求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将长期制 约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成本的明显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 甚至出现企业破产、转型从而导致就 业损失。第四,工资增长将带来劳动 力成本更大幅度的增加。目前税收、 社保等制度与劳动者工资直接挂钩, 尤其是社保缴费名义上大约占到工资 的40%左右,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工 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更大压 力。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更快提高,税 收和社保等制度没有改进的情况下, 劳动力成本提高对于就业需求的挑战 将会逐渐加大。
三是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每年有 大量城镇困难就业人员(“4050”人 员为主)需要再就业,中国劳动力的 年龄每增加1岁,受教育年限平均减 少10.2%,其中44-64岁劳动力的年 龄每增加1岁,受教育年限平均减少 16.1%,这类群体人力资本水平低、 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弱,面临更为严 峻的结构性冲击。

劳动收入占比视角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分析

劳动收入占比视角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分析

第40卷第6期 2016年11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X iangtan U n iv e rs ity(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〇1.40N o.6N o v. ,2016劳动收入占比视角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分析+文艺,蔡夏萌(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2010年我国人均G D P突破4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开始向高等收入国家迈进,同时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 阱”的挑战。

通过对1952—2013年相关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发现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不高且逐年下降,这无疑会对 我国居民消费、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并形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障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指导下,基于知识经济和新常态的考虑,提出了提升劳动收入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收入占比;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 -5981(2016)06 -0062 -05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也大幅 上升,2010年人均G D P突破4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在向高 等收人国家迈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中等收人陷阱”的挑战。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显露,尤其在收 人分配结构上,无论是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还是政 府、企业、居民各主体之间,都存在不合理现象。

在新常态下 如何完善收人分配、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是当 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文献综述尽管关于收人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研究非常丰富,但从劳 动收人占比视角探讨中等收人陷阱的文献并不多见,相关研 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收人占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长期经济发 展过程中,劳动收人占比会进行变化和调整,为了大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分配方面存在重资本轻劳动现象,这导致了劳动者报_持续下降(周明海等,2010) [1]35_45。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劳动市场也随之快速变化。

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中,劳动者的收入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数十年中,中国劳动报酬的份额变化已经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探究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初期,由于低成本的产业和廉价的工资水平,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相对较高。

直到90 年代,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工资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劳动报酬份额却逐渐下降。

图1: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从图1 中看出,“国有企业改革”期间,劳动报酬份额逐渐下降,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随着改革的深入,“两个一百万人” 下岗工人的潮流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调整,使得劳动报酬份额越来越低。

2000年左右,随着外贸的发展,外资企业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劳动报酬份额跌至历史最低点。

2010 年后,可以看到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开始回升。

2010 年,工资增速超过GDP 增速,但是劳动报酬份额还是处于一个低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共效应显现,劳动力市场整体供求的轨迹始终被政策所掌控。

此后,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外贸逆全球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内科技、知识产权、产业格式深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劳动报酬份额逐渐上升。

二、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影响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的消费和生产选择行为受限低的劳动报酬份额意味着员工的可支配收入较低,这限制了他们对消费和生产的选择。

在消费方面,员工可能会选择更实惠的消费,从而影响高端市场的销售;在生产方面,缺乏高技术的员工不仅会影响企业创新,也会限制企业的制造和提供产品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的 结果
。 。

经济部
门 劳动
显 示 与 实 际核 算

这表 明


劳 动 报酬 份 额 下 降
有其
内在

逻辑 性

需要从发展 方 式 变 化 方 面 寻 找原 因


步 估 算 资 本和 劳 动 要素 替
出 的角
代弹性
得到 小 于
的结果


这 意 味 着还 需 从 要 素 价 格 偏 离 其 边 际 产
本文 的 主 要 工 作 就 是 依 据 国 家 统 计 局 编 制 资 金 流 量 的 国 民 经 济 核 算 方 法



中 囯
社会 科学
2 00 9
年第
若干



许宪春



前 我 国 收 入 分配 研 究
中 的

题》


比较

20 1 1
年第




9 1

中 国
社会科 学
2 01 5
年第
12

发 展 的 过 程 其 实 就 是 经 济 不断 正 规 化
格局发 生 了 有利 于劳动者 的 变 化

了 类似 的 核算
由 于 数据 不 完 整

难 以 勾 勒 出 劳 动 报酬 份额 变 化 的 完 整 画 面


们 因 此 有 必 要 在 国 家 统 计局 已 有 数 据 的 基 础 上


雇 部 门 和雇 员 部 门 进


步核 分
算 国 民 经济

从 而廓 清 中 国 劳 动 报 酬 份额 的 真 实 变 化 状 况及 其 含 义
中 国 劳动报酬 份额 问 题


基于雇

经济与

雇经济的 测 算与 分析
张车 伟







中 国 门

劳 动 报 酬 份 额 问 题 的 争 论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源 于 没 有 区 分 雇 员 经 济 部 门
雇 经济部


区分 二者 的

基础 上

分别 估算 两 部
高 的 国 家 来说


些误 读


就需 要 使 用 能够 准 确

对于 中 国这 样


雇 经济 部 门 占 比 仍 然 较

只 有 使 用 雇 员 部 门 劳 动 报 酬 占 本部 门 G DP 份 额 这 样 的 指 标

才能
比 较真 实 地反 映 国 民 收 人 分配 要 素 格 局 的 变 化


雇经 济部

或者
雇部



雇 经济
9 0

中 国 劳动
报酬 份 额


到雇员 与
自雇
就业 者 在 行 业
、性别。源自、年龄ll i

教育 等 方面 的 差 别

根 据 雇 员 工 薪水 平

来 估计 自 雇 就 业 者 的 劳 动 报酬 ①

Go

的研 究 提供 了 三 种 调 整


而对自


雇 经 济部 门 收 入 进 行单 独 核算


些 研 究 使用 联 合 国 统 计 体 系 中 的

雇员 报酬
这 样 的 核算 方 法 对 那 些 已 经 实 现 了 经 济 正 规 化 或者 雇 员 化 的
GD P
劳 动 报 酬 或 者 说雇 员 劳 动 报 酬 占
例如

农 业 是典 型 的

雇部门

中国

计 部 门 把 农业 增 加 值 的 主 要 部 分 都 归 人 了 劳 动 报 酬
增 加 值 的 份额 却 只 有
归 人 了 混合 收 人

而 发 达 国 家 农 业 劳动 报 酬 占

20
%左右

个体 经 营 收 人 的 处 理 也 有 极 大 不 同
它对

如 何处 理 自 雇 经 济 收 入 中 的 劳 动 报 酬
始 终是 影 响 劳 动 报 酬 份 额变 化 的 关 键 问 题


观 察 国 家 统计 局 发 布 的 劳 动 报 酬 数 据
可以看到



雇 经 济部 门 劳 动 报 酬 问

题 的处 理

与 其 他 国 家 存 在着 较 大 差 异

这样 的 调 整 固 然 能使 劳 动 报 酬 份额 的 变化 显 得 稳定


但缺 陷 也 是 非 常 明 显 的


缺陷

拆分 自 雇 经 济 部 门 的 资 本 和 劳 动 报 酬 存 在 随 意 性 ① 例 如
有 的 研究 考虑

本文是

家社 科基 金重 大 委 托项




份额 的 变化

似乎 可 以 反 映 国 民
这 主要是 因 为
收 入 中 劳 动 和 资 本收 人分 配 格 局 的 变 化
的 国 家来 说

但 对 于 那 些 经济 尚 没 有 完 成正 规 化 过程


雇 员 劳 动 报酬 占
GD P
份额 的 含 义 就不 那 么 明 确 了
l l
@ z h0 0 7

的 阶段 性成



感谢蔡 昉

李实


小 鲁 的 有 益 建议和 评 论
感 谢 匿 名 评 审 人 的 建设 性 意 见 和 建议
统计中



国 际 通 行 的 收 入 法 GD P

个体 经 营 户


农户 等


雇 形 式 的 经 济 收 入难

按照

an
Gr o w th E xp er


e n ce
u a r t e rl y J / Q
ou r na l of
Ec o n o m
ic s

vo
1 1 0

no



p p
l li


6 41
' '
6 80

② D ③ A

G o



Ge t t


J o ur na l of P o l i t i c a l Ec o no m y v o l


I l l
no



2 003

pp

1 220

126 1

罗 长远

张军



经济发展

中的
劳 动收入



基 于 中 国产 业 数据
的 实证 研 究
然而



前为止

中 国还没 有
像 大 多 数发 达 国 家 那 样 有 着 完 整 的 分 别 按 计 数据


雇部 门 和雇 员 部 门 核 算 的 国 民 经济 统

而 是仅 在 编 制 资 金 流 量 表 的 部 分年 份

1 9 92

20 1 1

在 全 国 水 平 上 进行

就是 因为

雇 部 门 收 人 中 劳动 报 酬 统 计


径发生变化 ③
下 降并 非 真 实 的 收 人 分 配 格 局 发 生 变 化

却 被 广 泛 理 解 为 收 人 分 配发 生 了 不 于

利 于劳 动 者 变 化 的 根 据
对于 中 国来说



雇经济部门 仍然 占 相当大 比 例

产 出 和 要素 的 规模

测 算劳
动报酬 份额
结 果发现
1 9
78
年 以 来 雇 员 经 济 部 门 劳 动 报 酬 份 额 变 化 总 体呈 现 下 降 趋
的 假 定 条件 下



在 放松要 素 替代 弹性 为
报 酬 份 额 及其 变 化


使用 生 产 函 数 从 理 论 上 估 算 雇
要素 贡献 划 分 济

因 此被

做混 合收入



x e d I n c o m e )
” (
这 种 经 济 类 型被

叫 区
做 混合经


但是

为 了 和 中 国 习 惯所称 的
混 合 经济
是 指 混 合 所有 制 经 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