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导语】《枣⼉》是⾹甜的枣⼉,也是苦涩的枣⼉。
那⼀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内⼼,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种给予,⼀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孙赖以⽣存的精神维系和⽣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
仁满着他们的⽻翼,使他们飞得更⾼、更远。
⽆忧考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枣⼉》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们⽣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的象征⼿法。
过程与⽅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们的⽣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出封闭,⾛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和男孩两个⼈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法】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标: 分⾓⾊演读课⽂,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把握⽼⼈和男孩两个⼈物形象,理解⼈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边孤独的⼈群。
⼀、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爹喊⾃⼰的娃来吃,别⼈的娃却来了;娃喊⾃⼰的爹吃,⾝边却只是别⼈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遍野⽆⼈应。
⽥野⾥只回荡着祖孙⼆⼈⽆⽐热烈却⼜近乎⽆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命的⼈性和⼈情果竟唤不回从⼩也是由它奶⼤养⼤的⼉孙这枣⼉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甜 ⼆、分⾓⾊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荐朗读课⽂,⼀⼈读⽼⼈,⼀⼈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男孩的语⾔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的语⾔应读得亲切⼀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述枣儿背后的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以及故乡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儿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a.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b. 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亲情、友情、故乡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b. 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c.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回忆”的短文。
2. 答案:a. 略b. 示例:比喻。
如“枣儿红得像玛瑙”,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表达了作者对枣儿的喜爱。
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关于故乡的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a. 课文内容概括b. 修辞手法分析c. 情感表达3. 重点、难点提示:a. 掌握课文内容b. 分析修辞手法c. 体会作者情感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枣儿》,掌握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修辞手法,体会了作者情感。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2、合作探究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人的浓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2、难点剧本思想内容的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3、教学突破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顾《背影》,感受亲情,导入新课。
2、枣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特殊意义,一颗小小的枣儿,凝聚着浓浓的亲情。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尝尝它的味道是香甜,还是苦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用“这篇课文通过的故事,表现了”的句式概括课文。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1、思考下列问题(1)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2)老人堆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讨论、明确:老人对男孩是非常疼爱的,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却如同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亲情。
2、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老人:老一辈农民。
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念旧而不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枣儿在剧中的作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以枣儿为中心,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枣儿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他在贫穷的家庭里,没有父母照顾,却能以勤劳的双手,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枣儿的乐观向上精神;
3)体会枣儿勤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树立学生的正确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枣儿的乐观向上精神;
3.体会枣儿勤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深入理解文章;
2.如何体会枣儿勤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感受枣儿的困难,体会他勤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2.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本文的内容进行讨论,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枣儿勤劳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枣儿》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5年。
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
2.主要内容: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母亲为他摘枣儿的故事。
枣儿成熟时,母亲为了让孩子吃到新鲜的枣儿,不顾自己的劳累,攀爬到树上摘枣儿。
鲁迅在树下看着母亲的身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手法:作品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抒情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年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4.写作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5.思维训练: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枣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1、概述古诗情节: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__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⑴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板书】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枣儿》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慨及对时代的思考;2. 通过阅读诗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悟;2.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悟;2. 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诗歌欣赏。
四、教学准备黑板、彩笔、课件、音频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介绍课文《枣儿》的作者杨朔,并展示关于枣子的图片和一首关于枣子的古诗。
让学生谈谈对枣子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枣子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农民生活以及农民在农闲时的生活与娱乐,引导学生思考和议论。
Step 3 阅读课文(15分钟)1.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
2. 分段导读: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快速了解课文大意,再带领学生逐段解读,重点关注诗人对枣子的思考和感悟。
3. 听课文朗读,加深理解,并回答课文中的问题。
Step 4 分组讨论(8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分析诗中的写法、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主旨。
Step 5 诗歌欣赏(10分钟)1. 阅读《枣树》这首诗歌,让学生先默读,再朗读。
然后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欣赏,指导学生从字词的运用、表达方式、押韵节奏等方面分析诗歌的优点。
2. 对比分析《枣儿》和《枣树》两首诗歌,让学生探讨两者的异同之处。
Step 6 课文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Step 7 课文小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枣子的小作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枣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2、合作探究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人的浓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2、难点剧本思想内容的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3、教学突破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顾《背影》,感受亲情,导入新课。
2、枣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特殊意义,一颗小小的枣儿,凝聚着浓浓的亲情。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尝尝它的味道是香甜,还是苦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字词,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用“这篇课文通过的故事,表现了”的句式概括课文。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思考下列问题
(1) 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2) 老人堆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老人对男孩是非常疼爱的,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却如同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亲情。
2、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
老人:老一辈农民。
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念旧而不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枣儿在剧中的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四、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剧中对未出场人物,没有谴责,其意重在表现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亲情的回归和心灵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