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让课堂诗情飞扬 美丽流淌_人教版新课标-word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诗意在语文课中轻舞飞扬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诗意在语文课中轻舞飞扬

让诗意在语文课中轻舞飞扬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诗意的,因为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教师的劳动是诗意的。

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着诗意的教师,衍化着“神”“形”的合一,充盈着对话的意蕴,展现着生成的动态,洋溢着生活的气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构建诗意语文课堂“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

语文课堂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阅读、吟诵、体验、感悟和创造性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与课文内蕴相和谐的课堂审美心理状态及其外显的意蕴和境界。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

(一)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鲁迅先生曾说过:“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语文的“意美”“音美”“形美”与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理论——“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不是异曲同工?所以说,语文的本性、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生命是诗意。

(二)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

有一位哲人说过:“儿童天生就是诗人。

”是啊,孩子们心里本就栖居着诗意,扑棱着诗情,他们倾听着花开的声音,描绘着生命的绿色小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三)教师的劳动是诗意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

每每拜读和聆听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等小语名师的教学艺术,心中就充盈着诗意的萌动和震撼。

他们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正是与诗一样激情、含蓄和精湛吗?而学生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产生的心灵感应和生命体验,不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和诗中的美吗?理想的语文教育应是诗意的语文教育,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的语文课堂。

二、语文课堂的诗意特征(一)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着诗意的教师。

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说: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人既是课,课既是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古诗意境在课堂如约绽放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古诗意境在课堂如约绽放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古诗意境在课堂如约绽放人教版新课标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它以凝炼含蓄、生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色彩鲜明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首首脍炙人口、意境高远、蕴涵哲理。

可以说,意境是古诗的核心。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学习古诗,让学生“口中有文”、“脑中有境”、“心中有情”,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深掘使“味之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滋味,深入诗的意境呢?一、品味入境想把“意”和“境”融合在一起的,就要着重品味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即“诗眼”,看看它们是如何渲染出特定的氛围和情调的。

古诗词中“诗眼”就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

因此,我们要善于扣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

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

如:《望湖楼醉书》“卷地风来忽吹散”一句中的“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写出了小儿无赖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可谓是神来一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义。

“卧”字的使用最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诗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唐朝诗人贾岛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他的“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敲”与“推”的取舍已传为美谈。

事实上,古诗词中的许多千古名句都有画龙点睛之笔。

例如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变”,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

再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将西湖比作西子的新奇而又贴切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可谓神来之笔。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论文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论文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语文是充满爱与悲悯的学科,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要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让语文的自由和浪漫冲淡学生生活的平淡和乏味。

下面笔者就语文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念,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

当今的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主动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学习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与学习主动性有关的内部心理品质,如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本身就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因而学习主动性也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

主动性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

因此,我们应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

那么,如何来培养呢?以实验班学生为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着手:一、科学分组,优化组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组建小组时,要合理搭配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好、中、差有机搭配。

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几个异质学习小组。

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重要原则,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以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其次,就是选好学习小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领者,一个优秀的小组长就会带出一个出色的小组。

因此,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要有管理协调能力,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让课堂 -诗情飞扬_美丽流淌

让课堂 -诗情飞扬_美丽流淌

让课堂——诗情飞扬美丽流淌汪大小学梁欣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

阅读活动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活动,课堂上,师生应一起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在美丽的课堂上诗意栖居。

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了“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对我们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很有启示、借鉴作用。

一、音乐美动态激情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

”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

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

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

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由此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

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我们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是每个人渴望的最诱人的精神食粮。

语文教师对每一篇课文都应是情深似海:对新课文应一见钟情;对旧课文应旧情复燃,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适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浸润,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课堂上激情的手段很多,如导语激情、媒体激情、朗读激情等。

《春日》一诗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

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思舞飞扬

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思舞飞扬

让语文课堂思舞飞扬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的遨游。

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

营造这样如此的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所追求。

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那么又如何在语文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思舞飞扬?一、让语文课堂“活”起来1、激发讨论兴趣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亦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学习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有动力,让学生化主动为被动。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借助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让它们都能活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利用“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那里人大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

由于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

如何保证其鲜活成了关键,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将鲶鱼放进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鲶鱼的好动使沙丁鱼则受其影响,便加速游动。

这样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

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我想,为什么不好利用他们呢?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还愁上不好课,还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为什么不可以?以前我课堂上经常发现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人教版新课标“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

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

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1)教师的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

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教《海浪里钻出来》这首儿歌时,我首先范读课文,借助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钻出来”“打滚”“抚摸”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非常想读。

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模仿的一些动作也惟妙惟肖。

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学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

到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能力,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句段和学生难理解的部分给予指导就可以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在学生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

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

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

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

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一样,处处有美,处处存在着诗意。

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业。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培育诗化了的心境,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

纯美的文本——诗情画意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就像银装素裹的北国之春。

是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厚重于一体。

她既要做“下里巴人”,又要成为“阳春白雪”;是“入世”中物质的语文,也是“出世”中精神的语文。

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

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文本是一套富有诗意的教材,一幅精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指间,是一股浓的诗意。

走进文本,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上劈波斩浪,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中荡漾;登临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回望《芦沟桥烽火》,泪湿陆游的遗嘱《示儿》,品尝的是《碧螺春》。

诗意的文本,能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华彩。

《拉萨的天空》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中的三幅图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无不透露出拉萨独特的民族风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激荡人心。

美文配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岂止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幅让人难以割舍的艺术作品。

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习得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流淌诗意的语文_人教版新课标-word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流淌诗意的语文_人教版新课标-word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流淌诗意的语文人教版新课标随着人们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对教育的要求日益提升。

就如语文,不少人将语文提高到跟艺术一样的一门学科。

袁卫星老师对语文有这样一段描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语文这么诗意,这么难,很多人害怕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应试思想的束缚,将立足点放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上。

当我们面对学生呆滞的眼神,无动于衷的冷漠表情,我们要大胆创新。

吕型伟先生说过,“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创新教法、创新课堂,巧妙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如此下来,语文该怎么教呢?我们越发迷惘。

或许,我们不能像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窦桂梅老师等特级教师那样旗帜鲜明的展现自己的风格,但我们不乏勤学好学之心,我们同样会思考,我们可以选取一种思想,来模仿、反思、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们再看袁老师的那句话,所写都是语文的内容。

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

这些精约优美、含蓄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炼,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人类绵延千年的文明。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以诗意的内容作为载体。

因此可以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灵魂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诗意的。

结合语文的诗意内容,笔者认为,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模仿的一个不错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让课堂诗情飞扬美丽流淌人教版新课标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

阅读活动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活动,课堂上,师生应一起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在美丽的课堂上诗意栖居。

一、诗意课堂,流泻“三美”。

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了“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对我们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很有启示、借鉴作用。

一)音乐美动态激情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

”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

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

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

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由此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

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我们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是每个人渴望的最诱人的精神食粮。

语文教师对每一篇课文都应是情深似海:对新课文应一见钟情;对旧课文应旧情复燃,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适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浸润,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课堂上激情的手段很多,如导语激情、媒体激情、朗读激情等。

《春日》一诗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
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

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

1、导语激情。

语文课姓“语”,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语文课研究的是语言艺术,学生在艺术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

学生凭借语言陶冶情操、提炼精神、升华人格。

所以,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

语言,这些看似平淡的符号,却能启发感觉、激活思维,燃烧情感。

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个良好的环境是多维立体的构成,其中教师的导语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中激荡、共生,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

2、媒体激情。

适时使用媒体,能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

读“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时,教师可适时打出图片,当学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好象整个春天呈现在了眼前,情绪会立即激动起来,争相动情朗读,通过自己投入、动情的朗读,“万紫千红”这个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

3、朗读激情。

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读出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

使“无边光景”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

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体会“出”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二)绘画美全息整合
闻一多所提倡的诗歌的绘画美,指的是古诗中所描绘的色彩美。

语文教学也是追求绘画美的,语文课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基础,海纳百川,广泛吸收。

多方整合后的语文课,必定会以其特有的丰富、生动,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迷人风采,如同一副春天的画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目标整合、内容整合、方法整合、信息整合、情感整合、文化整合等。

如在方法上,我们既要整合语文本身的学习方式,如听、说、读、写、议、辩、体验、想象等,还要整合别的学科优秀的教学方法,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当我们的语文与音乐的情感、美术的直感、体育的动感、数学的畅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就会从此不再孤独。

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使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做到使课内带课外,使课内外巧妙融通;新知与旧知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语言互相融通,使学生脑中的语言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有效链接,形成新的语言图式;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整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语文课上,当我们能做到方方面面集成,前前后后联系,左左右右贯通后,语文课,就会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图画般的美丽。

绘画美还可用来诠释教师的教学个性:语文教学追求“百花齐放”的教学格局,每位语文教师都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教学个性。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番茄妈妈要求小番茄长得像西瓜那么大、橘子那么甜、香瓜那么香、苹果那么有营养。

小番茄决心向它们看齐,但经过努力,非但没有长得像它们那么大、甜、香、有营养,最后连番茄的特点也失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多么重要。

因为你“永远只是你自己,模仿别人就等于丧失自己。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来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温柔细腻的女教师可以把课上得如李清照的词般婉约动人;粗犷、洒脱的男教师可以把课上得长江、黄河般豪放大气。

你可以选择娟秀、清新、自然、深厚、旷达等任何一种境界;你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气吞万里、慷慨激昂、收放自如、丝丝入扣、意蕴深厚等任何一种完美。

三)建筑美巧妙融通
语文教学中的“建筑美”,美在课堂结构。

课如流水,在流动过程中的起承
转合,构成了一堂课的结构。

高明的教师如同一位出色的建筑师,会把他的“房子”设计得新颖别致、美观大方。

一堂好课应是一个完整的“圆”,“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

”亚里士多德是这样阐述美的“整一性”的:“……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万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这就像人,我们常看到一些面孔,就其中各部分孤立地看,就看不出丝毫优点;但是就整体看,它们却显得很美。

”所以课堂结构设计应追求一种系统美。

“圆”形的课,它的完整性、流畅性、延伸性、开放性,无不折射出迷人的美的气息,这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的。

遵循画圆的规律,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我们可以展开这样的设计流程:“先找到一个支点,再拉出一条线,最后画成一个圆”。

如《打碗碗花》围绕一个“点”——“体会人物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教学流程,把这个“点”拉成了一条不枝不蔓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又充实了许多“血肉”,使之显得很“饱满”。

拉线的过程是展开教学步骤的过程,必须做到线的流畅性、层次性、丰满性、延伸性。

最后是“画圆”,整堂课的结构应相互融通、首尾呼应,是一个开放的圆,努力形成“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境。

总之,“三美”,是闻一多对诗的审美追求,也应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审美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