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特异性标志物及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特异性标志物及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特异性标志物及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中特异性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蛋白(desmin)、CD10、CD44的表达,并分析ESS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收集2000~2009年本院收治的32例ESS患者,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ER、PR、EGFR、desmin、CD10和CD44在ESS中的表达,并在镜下观察其病理学特征。

另取30例子宫平滑肌瘤作为对照。

结果:ESS多为单发,肿瘤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梭形,排列密集。

EGFR在ESS和子宫平滑肌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desmin、CD10、CD44在ESS和子宫平滑肌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诊断ESS时应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CD10可作为诊断ESS的特异指标,CD44可辅助诊断ES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specific markers estrogen receptor (ER),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desmin, CD10 and CD44 in endometrial stromal scarcoma (ESS),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 features of ESS. Methods: A total of 3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SS from 2000 to 2009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the expressions of ER, PR, EGFR, desmin, CD10 and CD44 in ESS were detected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SP assay, and its pathologic features were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30 cases of leiomyosarcoma uteri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s. Results: Most ESS were solitary tumors, it was similar to endometrial stroma cells of proliferative phase, cells were round, oval and fusiform, the arrangement was intensiv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EGFR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SS and leiomyosarcoma uteri (P>0.05),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ER, PR, desmin, CD10 and CD44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SS and leiomyosarcoma uteri (P<0.05 or P<0.01).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pathologic featur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diagnosing ESS, CD10 can serve as the sensitive marker in the diagnosis of ESS, and CD44 can serve as the auxiliary marker in the diagnosis of ESS.[Key words] Endometrial stromal scarcoma; Specific marker; Pathologic analysis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一种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占子宫肉瘤的7%~15%,好发于绝经前后妇女。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五例临床病理分析(附一例电镜观察)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五例临床病理分析(附一例电镜观察)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五例临床病理分析(附一例电镜观察)程嘉骧;林汉良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
【年(卷),期】1994(9)1
【摘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五例临床病理分析(附一例电镜观察)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510655)程嘉骧中山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林汉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虽少见,但临床表现和镜下形态易与子宫其它疾病混淆而造成漏诊和误诊。

现将作者收集的5例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总页数】3页(P38-39)
【关键词】子宫肿瘤;内膜间质;肉瘤;病理
【作者】程嘉骧;林汉良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中山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0.2
【相关文献】
1.甲状旁腺肿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附3例电镜观察) [J], 马林;李映菊;孙文利
2.第四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附2例电镜观察) [J], 黄文臣;吕博川;等
3.65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临床病理研究(附4例电镜观察) [J], 邓列华;胡曦;等
4.角化棘皮瘤21例临床及病理分析(附1例电镜观察) [J], 葛逸平;赵德明
5.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与DNA含量分析(附4例报告) [J], 刘晖;姜天福;赵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60%~90%发生有症状的VVC。

又由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糖代谢异常,使具有免疫活性的白细胞功能异常。

本组妊娠妇女VVC发生率60.1%,高于文献报道的18.71%[2];文献报道[2,3],BV约占外阴、阴道感染的40%~50%,妊娠妇女发生率在14%左右,妊娠期BV与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低体重和产期发热密切相关,同时BV还是产科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4]。

本组BV发生率26.8%,高于文献报道的14%。

这都与偏远地区妇女文化水平低、不良的卫生习惯、求医行为不规范有关。

表现在孕妇未能很好的接受妊娠合并糖尿病治疗,而且当孕妇发生外阴瘙痒、白带异味等症状时,自行应用妇科洗剂、局部放置消炎药,症状好转即停用,用药不规范,常导致疾病复发、病程迁延。

对孕妇开展妊娠合并糖尿病教育及生殖健康教育是降低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生殖道炎症发生率的重要渠道。

滴虫性阴道炎、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淋病、尖锐湿疣等是常见的公共卫生性传播疾病,严重损害着人类生殖健康。

有资料显示[5,6],新生女婴可在分娩时自母体产道中获得滴虫感染,常潜伏至青春期才出现症状,滴虫阳性者产褥病率较阴性者高2倍;CT在孕妇宫颈感染率为3%~25%,平均5%~7%,UU在孕妇生殖道感染率高达80%。

这些感染有流行性高、无症状携带和反复迁延为特点,可导致流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感染等并发症,影响围生期母婴健康。

本组资料显示,衣原体、支原体、淋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性传播疾病患病率高达30.9%,且I组高于Ⅱ组,说明年轻孕妇性传播发生率高,可能与这个年龄段妇女性活跃有关。

早期诊断、治疗妊娠公共卫生性传播疾病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本组84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生殖道感染中,二种病原体混合感染46例(54.8%),三种病原体混合感染21例(25. 0%),可见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

一种病原体感染可能就是另一种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早期筛查病原菌,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疾病的转归。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超声结果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超声结果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超声结果蔡琪;张浩;任芸芸【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对超声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ESS的超声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78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ES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超声结果分析.结果 7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4.3±10.9)岁.主要临床表现:46例(59.0%)因体检发现异常占位就诊,28例(35.9%)因异常阴道流血就诊,4例(5.1%)因腹痛就诊.术前超声正确诊断4例(5.1%),误诊为子宫肌瘤伴变性24例(30.8%),子宫肌瘤22例(28.2%),子宫腺肌症10例(12.8%),宫腔息肉5例(6.4%),肌瘤影响宫腔5例(6.4%),卵巢肿瘤4例(5.1%),肌瘤伴腺肌症3例(3.8%),子宫内膜癌1例(1.4%).ESS的超声表现:病灶多为单发,位置各异,可位于肌壁间或宫腔,较大时宫腔及肌壁间均可累及,也可位于盆腔.病灶回声多呈中低回声或内部回声不均质,CDFI示病灶大多为条索状血流信号(44例)、星点状血流信号(21例),彩色血流不明显(13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ESS,72例(92%)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其中6例LGESS伴性索样分化、7例LGESS伴平滑肌分化,4例为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HGESS),2例为未分化子宫肉瘤(undifferentiated uterine sarcoma,UUS),其中1例USS伴性索样分化.结论 ESS 临床及超声表现无特异性,需要病理诊断确诊.当超声发现肌壁内病灶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质,弥漫性子宫肌层增厚,内部回声伴有结节性,从宫腔延伸至子宫肌层的息肉样结构等情况时,检查者应充分考虑ESS的可能性,并在术前予以提示,帮助临床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45)006【总页数】6页(P835-839,845)【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子宫;超声检查;病理学【作者】蔡琪;张浩;任芸芸【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上海 200011;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上海 200011;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上海 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4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一种少见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仅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0.2%,占子宫肉瘤的10%[1]。

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子宫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收集5年来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7例并分析其临床和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

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为37~75岁,平均53岁。

其中4例为绝经妇女、1例为不孕妇女。

组织学上6例为良性、1例为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

免疫表型:6例上皮成分ER、PR、CK(L)阳性表达、间质成分SMA、Actin阳性表达、ki-67、p53阳性,腺体周围CD10阴性,其中1例腺体周围CD10呈弱阳性。

结论:息肉样腺肌瘤(PA)和不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均属于良性范畴。

后者因上皮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的腺体,部分有鳞状上皮化生,应称不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在临床上有恶性潜能,故应长期随访。

标签: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临床病理息肉样腺肌瘤(Poxypoid Adenomyomas,PA)是子宫内膜息肉中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

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5年中遇见7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妇科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7例,其中1例为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

患者年龄:37~75岁,平均53岁;临床症状:阴道不规则出血3例(其中近期出血2例、反复出血8年1例),7例中绝经者4例;发现盆腔包块、B超发现内膜增厚而诊刮者2例;原发性不孕者1例。

宫腔镜检查:均见宫内膜有息肉样赘生物4例,均作息肉摘除术。

疑黏膜下小肌瘤按肌瘤剔除者1例;因宫颈癌早期浸润和作子宫全切术1例;1例因较大子宫肌瘤作子宫全切术,在取材时发现宫内有2枚息肉样病变。

1.2 病理资料根据宫腔镜定位者5例,子宫全切病检中作息肉定位者2例,7例中位于宫体后壁者4例、前壁者1例、宫底1例、宫口1例。

7例中息肉样赘生物大小1.6~8cm,其中2cm以下者3例,2.2~3cm有2例、5cm有1例、8cm有1例。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观察作者:黄祥杰蒙念龙代爱军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28期[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子宫原发性ESS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可以伴有平滑肌分化1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有纤维样分化等。

免疫组化:CD10(4/4)、Vim(4/4)、ER(2/4)、ER(1/4)为阳性,inhibin(1/4)为阳性,其他如SMA、CK、Des、S100、LCA、CD117均为阴性。

结论 ESS是一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可能具有多样成分分化,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和一系列免疫组化抗体标记综合分析,需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平滑肌肿瘤、血管周上皮样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等相鉴别。

[关键词]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免疫组化;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8-102-0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少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0.2%[1]。

相应的良性肿瘤即子宫内膜间质结节,以往多被诊断为子宫内膜间质异位。

此类肿瘤可伴发多成分分化[2,3]。

我们收集4例此类肿瘤,对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取自2005年5月1日~2009年3月间解放军一五○中心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我院经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4例,其中诊断为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1例。

4例均经洛阳市病理会诊中心专家确认。

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镜检。

辅以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所用抗体包括CD10、SMA、Desimn、PR、ER、CD117、S100、Vimentin.CK.inhibin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染色过程按说明书进行,用DAB显色。

2结果2.1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3岁,最大51岁,平均年龄34岁。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李树斌;黄彩虹【摘要】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LGES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8例患者平均年龄46岁.肿瘤直径1~6 cm,平均5 cm.肿瘤位于子宫内6例,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肿瘤位于子宫外2例,表现为下腹部肿块.镜下由类似子宫内膜增生期间质细胞构成,呈卵圆形或短梭形,在螺旋状小血管周围呈同心圆样排列,呈舌状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10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PR均阳性,ER阳性7例,SMA、desmin局灶阳性1例,Inhibin局灶阳性1例.8例均获访,无死亡病例.结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需免疫组织化学辅助综合分析,CD10、ER、PR可作为LGESS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物.【期刊名称】《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年(卷),期】2016(008)001【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子宫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作者】李树斌;黄彩虹【作者单位】225800 宝应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病理科;225000 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1.2],起源于子宫间质细胞或子宫肌层内具有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细胞,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2%,其中约80%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3],临床上LGESS 较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

现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在术前及术中均未能明确诊断的8例LGES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目录基本概述病理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及影响因素预防基本概述病理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及影响因素预防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述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性索样成分 中文名: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英文名: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别名:子宫淋巴管内间质异位症;子宫内膜间质异位症;子宫淋巴管内间质肌病;uterinestromalendometriosis;uterinestromatosis 概述: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约占子宫肉瘤的30%~40%,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2类即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endometrialstromalsarcoma,LGESS)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eendometrialstromalsarcoma,HGESS),前者约占80%,病情发展缓慢,预后较好而后者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易侵袭和转移,预后差。

两者的病理特征也不相同。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以往有很多名称1909年Doran及Lockyer首次描述此病,1940年,Goodall将此病命名为淋巴管内间质异位症(endolymphaticstromalendometriosis)1946年Henderson提出了子宫内膜间质异位症(stromalendometriosis),还有学者将此病命名为淋巴管内间质肌病(endolymphaticstromalmyosis)等较为混乱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应用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的概念既能说明肿瘤的起源,又能表明肿瘤的性质还避免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瘤相混淆。

流行病学: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大多数发生在绝经后,好发年龄在55岁左右(30~75岁),一半以上为绝经后妇女。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发病年龄较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年轻,约40~50岁,多为绝经前妇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