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议论文看历董卓其人
历史趣谈一代奸雄董卓的谋士是谁 董卓死后发生了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一代奸雄董卓的谋士是谁董卓死后发生了什么
导语:董卓的谋士董卓身为东汉末年一代奸雄,想必他的谋士也是尽出一些馊主意之人,董卓的谋士当属李儒与贾诩二人,但贾诩的功绩主要是在董卓死
董卓的谋士
董卓身为东汉末年一代奸雄,想必他的谋士也是尽出一些馊主意之人,董卓的谋士当属李儒与贾诩二人,但贾诩的功绩主要是在董卓死后,为李傕郭汜集团出谋划策,而那个真正为董卓出馊主意的人正是李儒,董卓的女婿。
正因李儒是董卓女婿这一层关系,才使得董卓对其计策言听计从,董卓入京以来干了无数件丧尽天良的事情,那么李儒到底为董卓出了多少阴招呢?
排名第一的阴招为迁都长安,都城实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并非朝令夕改之事,国之命脉在此,随意搬迁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更是扰乱朝堂纲纪,何况长安一代,遭受王莽篡逆,焚烧之灾,早已是一片瓦砾之地,董卓听信李儒之言,从繁华都城洛阳搬迁至荒废之地长安,劳财害命,使百姓士族遭受流民之苦,实在是自挖根基之举。
排名第二位的阴招为洗劫富户,国库中所存银两尚不足导致日夜荒淫、奢靡度日,李儒竟心生旁门左道,进言董卓从城中富户中抢夺财物,以供自己享乐,如此损招简直是厚颜无耻,无辜人家被冠上反臣逆党之名,董卓部下便可登门入室,抢夺财产,伤人性命。
当时冤案惨案遍地都是,民不聊生,人人难以自保。
董卓上台之后,民心尽失,沿着李儒所指的路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尽管没有貂蝉吕布,董卓的死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董卓死后
生活常识分享。
董卓传读后感

董卓传读后感《董卓传》是一部以东汉末年为背景,以董卓为主角的历史小说,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小说家罗贯中。
这部小说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读完《董卓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历史、人性和命运的深刻内涵。
首先,小说中展现了东汉末年的乱世风云和政治腐败。
在这个时代,天下大乱,各路豪强纷纷起兵造反,朝廷内部也是尔虞我诈,尔虞我诈。
董卓作为当时的权臣,凭借着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掌控者。
他以铁腕手段统治天下,残暴无情,荒淫无度,将朝政腐败至极。
小说中对于这个乱世的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其次,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董卓这个主角。
董卓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军事将领,又是一个残暴无情的暴君。
他对待朝廷和百姓的态度,一会儿仁至义尽,一会儿又暴虐无道,这种矛盾的人物性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另外,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形象,比如吕布、貂蝉等,他们的形象也都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波澜壮阔,充满了悲壮的气息。
董卓的权势得势、暴虐统治,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这种悲剧性的结局,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同时,小说中还有许多的战争场面和爱情故事,这些情节的安排,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总的来说,《董卓传》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小说,通过对东汉末年乱世风云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通过对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和命运;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壮气息。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
历史趣谈董卓死的有多惨?死后暴尸街市肚脐眼中点起天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董卓死的有多惨?死后暴尸街市肚脐眼中点起天灯导语:董卓(?公元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期的重量级权臣,凉州军阀。
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
中董卓(?—公元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期的重量级权臣,凉州军阀。
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
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凉州军阀董卓入京。
后因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
袁绍、曹操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控制朝廷。
随后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并领何进所属部队,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吞其众。
由此势力大增,得以据兵擅政,废黜少帝,杀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郿侯,进位相国。
又逼走袁绍等人,独揽军政大权。
之后,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称之为“搜牢”。
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起用士大夫,企图笼络人心。
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持献帝西都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并焚烧宫庙、官府和居家,并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室屋荡尽,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与反抗。
许多有志之士出于对国家危亡的考虑,长期与董卓进行不屈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董卓的地位和基础,同时也缓解了董卓对整个东汉政权的破坏影响。
起初,议郎杨生活常识分享。
风流人物作文600字

风流人物作文600字中华五千年,英雄如烟。
在神奇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无数个有血有肉的风流人物,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历史的星空才会变得璀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风流人物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风流人物作文600字1历史似梦,轻盈若飞花,飘渺如浮云,一次次目断苍穹,不知何处才是天尽头?历史的尽头,又在何处?英雄的时代暗淡了,英雄的背影远去了。
慨叹之外,是他们的是非功过,既然担当生前事,难免身后评。
于是,千百年之后,我们有了新的眼光去重审历史。
在这种新生的历史观之下,便有了新生的声音:“诸葛村夫不过一个政客而已。
”“蜀汉亡国,亡于诸葛亮。
”“权倾朝野诸葛奸臣。
”……诸葛亮在这一个个“还原历史”的呼声中走下了神坛,退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心,像一个普普通通的过客,融入历史的大潮,一遍遍地淘洗……历史是冰封的,一切无与有、是与非、善与恶,它无法给出答案,却镌刻了灵魂。
历史的行人把他们的伟岸与平凡、寂寞与喧嚣尽数留下了,成了事实,不管在长河里发生了多少惊涛骇浪,曾经存在的历史注定无法改变,历史是寂寞的。
这是诸葛亮。
世人的眼中,不论他是将星、是神、是英雄还是凡人,他都是诸葛亮,是隆中抱膝长啸的年轻人,蛰伏垄亩,瞩望着风云际会的天下;是新野意气风发的军师,奇策绵绵,只为匡佐汉室衰落的帝祚;是祁山扶病理事的丞相,殚精竭虑,报一个君臣际会的知遇之恩与如履薄冰的托孤之重……诸葛亮用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换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憔悴了身影,换来一场福泽两川生灵的春雨。
位极人臣,在生命的尽头,他说“简葬”,于是“殓以时服,不需器物”!定军山寂寞的山脚,一抔黄土,是他最安宁的归宿。
为什么选择了这里?不为阴阳,不为风水,只因为这是入蜀的咽喉,他要永远永远地守在这里,守住这一片他付诸热血与梦想的地方,生而治蜀,死犹护蜀!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他坦然无私心,家无余财,外无营盈!连亘的群山为他肃穆,绵延的大地为他低泣。
是怎样神圣的感召,让巴蜀震撼,令敌国亦为之痛伤?历史是安静的,走下神坛的诸葛亮,依然是那位呕心沥血、为了一个承诺披肝沥胆的诸葛亮。
三国名将董卓

三国名将董卓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英雄的时代。
其中,董卓作为三国时期最具争议和魅力的人物之一,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董卓以其出色的谋略和强大的武力,成为了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名将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董卓的背景、才华和影响,以及对历史的贡献。
一、董卓的背景董卓,字仲颖,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人,生于公元139年,卒于公元192年。
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年轻时并没有出众的才华和成就。
然而,他勤奋好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被评选为县令并开始在政府机构中崭露头角。
这个时候的董卓已经展现了他强大的决心和野心。
二、董卓的才华和影响力董卓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军事领袖和谋略家。
他以其独特的策略和巧妙的战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敬。
他的才华在三国时期无人能及,他不仅能够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局势,还能快速作出决策并带领部队获得胜利。
董卓的战绩使得他成为了三国时期最为受人景仰的名将之一。
董卓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其军事成就。
他在政治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董卓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他能够有效地管理庞大的部队和官员。
他大力整顿权力机构,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官员们的管理能力。
在他的领导下,政府机构运转效率提高,国家治理得到了巨大改善,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政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董卓对历史的贡献董卓不仅在战争与政治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他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以其勇武和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精英士兵加入自己的队伍,为他的战争扩张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这些士兵中许多在后来成为了重要的将领,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董卓的政治改革使得官员们具备更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这使得政府更加稳定。
他还大力扶植并资助了文化事业,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董卓对历史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战争和政治领域,更在于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总结董卓以其出色的才能和领导能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名将之一。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800 字议论文五篇三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财富,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作文三国800 字议论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巨著,每个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得视其中的某个人物为自己所欣赏得人,我也不例外。
三国当中,我心中的英雄是诸葛亮。
为什么喜欢诸葛亮呢,原因有很多,简单得跟大家分享一些吧。
一,我欣赏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在诸葛亮跟随刘备以后的每次战役当中,诸葛亮都是周密计划,没有瑕疵的。
突出的特点就是机智、谨慎、灵巧。
可以说,诸葛亮这三个特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他没有胆怯去回避问题,每次大战来临都是尽心尽力思考、谋算,如此才为刘备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二,我敬重诸葛亮的忠孝诚实。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完全有权谋实力,然而他受刘备知遇之恩,从来不忘。
受刘备托孤之重,即使知道单凭蜀国之力进军中原难度太大,也呕心沥血,拼命为了兑现诺言而竭力奉行。
并且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没有去做那种篡权逆上的行为。
三,欣赏诸葛亮的洒脱与安逸。
现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是心浮气躁的,好像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就屈才丢脸一样,就巴不得每一分钟都是忙碌的,可以挣钱的。
其实通过了解诸葛亮,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人一生当中未必需要时时刻刻都这么干着急,瞎折腾。
诸葛亮尽管学富五车,然而学成以后也不过是安卧隆中,每天闲云野鹤,到了刘备登门求贤,真正有需要施展才华的.时候再出山。
而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能够闲得住、耐得住的人,这点就很值得欣赏。
当然,我知道人无完人,然而我总是希望看到诸葛亮的优点,学习优点是对我们有益的。
以上三点就是我视诸葛亮为心中三国英雄的原因了。
历史的长卷中,有许多英雄,但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位英雄,那就是三国英雄“曹操”。
曹操是一名军事家。
他军事才能突出,代表战争是“官渡之战” 。
他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开动脑筋,听取了故友许攸的建议,把袁军的粮库——鸟巢烧毁。
曹操用了六万军消灭了袁绍七十万大军,在中华上下的历史长卷中,又创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传奇战绩。
历史人物董卓简介

历史人物董卓简介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立挟持汉献帝,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他生性凶残,犯下诸多罪行,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发动董卓讨伐战,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后部下李傕和郭汜两人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占据属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专镇陇西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
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
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董卓年轻时就曾经到羌人居住地游历,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多与羌族部落酋长交往。
董卓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只弓箭,左右驰射。
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
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羌族首领豪帅为了保全自己,极力迎合趋附董卓,并且与他结为友好,以求暂时相安无事。
地方豪帅们经常带着大量的牲畜和财物前来拜望,与董卓称兄道弟。
他十分熟悉那里的情况,见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寻思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为自己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于是,在野心趋使下,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帅,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
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面感激董卓的“豪爽”,所以都归附他,愿意听候他调遣。
一次,一个羌人豪帅见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无几,便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上千头牛,赠给董卓。
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注意保持自己在当地豪强中的地位和影响,凭着他非凡的才干,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
董卓乱政心得体会感悟

董卓乱政心得体会感悟董卓乱政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具争议和影响的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
董卓作为一位权臣,其政治行为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董卓乱政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董卓乱政反映了权力的腐蚀性。
董卓原本是一位有才能的将领,但当他掌握了朝政大权后,却变得专横跋扈,滥用权力。
他无视法律,残害忠良,甚至废立皇帝,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朝廷的秩序,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稳定。
从董卓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如果不加以制约,很容易导致个人的堕落和国家的灾难。
其次,董卓乱政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在董卓掌权期间,朝廷内外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如杀害反对他的官员,甚至对平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
这种残酷的政治斗争不仅造成了无数无辜者的死亡,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从这个角度来看,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再次,董卓乱政体现了民心的重要性。
董卓虽然一度掌握了大权,但他的暴政却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
最终,正是由于民心的背离,董卓的政权迅速崩溃。
这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或政权多么强大,如果失去了民心,那么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赢得民心是任何政权稳定和长久的关键。
最后,董卓乱政也启示我们,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
董卓的失败告诉我们,权力应该受到制约,政治斗争应该有序进行,民心是政权稳定的基石。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只有尊重和顺应民意,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董卓乱政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权力、政治斗争、民心以及历史的重要性。
在今天,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历史教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以避免重蹈覆辙,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总之,董卓乱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反面教材,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腐蚀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民心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议论文:看历董卓其人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后汉时期位居相国、太师宝座万万人之上的奸臣——董卓。
董卓是如何死的!是他的干儿子——吕布杀的,也是他自寻的。
董卓死后,百姓在道路上再歌再舞,长城
中的士女卖掉珠宝衣服买来酒肉相互庆贺,街道上人山人海。
董卓的母亲、妻子、儿女、全族都被诛灭无遗,
其尸体被看守的官吏做灯盏,点着火放在他的肚脐中,光亮直到天明。
董卓的族人不但被杀,而且尸首全都聚
敛一起,被化成灰,扬弃在道路上。
当然,在今天看来,烧成灰没有什么,但在当时如果没有深仇大恨,如果
不是做人、做官太缺德了点,人们是不会这么干的。
近读《董卓传》,心中很不是滋味,其人太恶毒、残忍、阴险了。
我想如果是我也在当时,肯定也和市民
们一样,说不定会因感情的冲动一时干出些什么来。
董卓生活奢侈,淫乐无度,残忍至极,他除在长安城东建造城堡,供自己居住外,还在郿县兴筑坞堡,城
墙高厚,号称“万岁坞”,堡内储存谷物可食用长达三十年。
在军旅途中,董卓常搭设帐幔,摆酒设宴,对数百
名诱降的北地造反者,稍有不尽意之处,不是割舌头斩手足,就是剜掉眼睛,同时还要用锅来煮。
往往在场的
人全身颤栗,连筷子都拿不住,而缺乏人性的董卓却神情自若。
诸将中有言语不当者,董卓随便当面杀戮,还
常诬陷他人以叛逆之罪,诛杀关中的旧豪族。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面对洛阳城中豪门贵族的甲第比比相望,金银财宝家家充实,为扩充实力,打击别人,董卓便发动“搜牢”
运动,放任士兵全城奸淫掠夺妇女,剽劫抢掠财物,致使人心失望,朝不保夕。
随后,董卓又让士兵打开何太
后的文陵,将陵墓中所藏珍宝一卷而空,全都占为己有,并且将公主奸淫,抢去的宫女霸为姬妾,随意虐刑滥罚,睚眦必死。
说董卓不忠、阴险,是个大大的奸臣,从两件事上就完全可以看出。
灵帝驾崩之后,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策划诛灭宦官,而当时何太后不同意,于是何、袁将董卓自招
入朝,要挟何太后。
董卓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未等董卓入洛阳,何进早被宦官杀害。
董卓率兵
疾进赶到洛阳时,得悉少帝在北邙山,便前去迎接,少帝见董卓杀气腾腾,突然率军前来,这个在温室长大的
小皇帝,吓哭了,而陈留王相比之下却镇静得多,与董卓谈笑自然。
董卓认为少帝没有才能,不能成大器,联
想到陈留王是董太后的养子,为粘上同族的“荫惠”,董卓算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废旧立新的念头油然而生。
为了说服百官,董卓引用历伊尹废太甲、霍光废昌邑王的故事强词夺理,威胁众官“当年霍光决定废立,田延
年手按宝剑,今天有敢阻止者,都军法处置。
”尚书卢植说了几句少帝的公道话,董卓大怒,立即中止会议。
不达目的,董卓岂敢罢休,第二天,他又重新召集百官于崇德殿,胁持何太后,废了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
为献帝。
为不留后患,董卓又以“悖逆婆媳之礼”罪名,将何太后迁移至永安宫,接着又将其杀害。
第二件事是迁都长安。
灵帝末年,黄巾军余党郭太等人,在西河郡白波谷重新起兵;接着袁绍义兵兴起,
于是董卓害怕了,除了及时处死弘农王,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长安,那里他认为才最安全。
想法提出之后,很快遭到伍琼、周珌等人的反对。
试想在战争不断的年代,劳命伤财去迁都,将意味着百姓、天下绝无“宁日”,无论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还是为皇帝大臣着想,迁都是国家财力所不许的。
可董卓不去想这些,他要
想的首先是自己的安全和“霸业”,伍琼、周珌很快被董卓杀了。
强权政治,用屠刀解决争议,在董卓看来既是
行之有效,又是树威扬名的途径。
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皇帝、大臣,更没有天下百姓。
俗话说“谁要疯狂,上帝就要他灭亡”。
董卓在权力的巅峰浑了头,公卿张温、司徒王充、越骑校尉伍孚,
还有他的义子吕布等众多文武百官,都是恨得咬牙切齿。
虽然伍孚行刺没有得手,落个“功名未成身先卒”下场,但王充等人并没有因此而吓倒。
在献帝病愈聚集群臣于未央殿时,机会终于来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奸臣,自恃
自家至皇宫有左步右骑,层层屯卫,吕布扞卫前后,全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等吕布“有诏书讨伐贼臣!”时,
董卓如梦方醒,虽然咆哮一声“蠢狗,岂敢如此!”作最后的挣扎也罢,是挽留素面也罢,反正吕布的长矛早己
刺进奸贼的心窝。
董卓是死了,他得到了他应得的回报,但细细回味起来,《传》中许多内容还是有很多发人深思的。
其中董卓的用人,最令人愤愤不平。
他杀了何太后之后,自己晋升为相国不说,还封其母为池阳君,家中
配令丞;迁都长安后,拜自己为太师,位居诸侯王之上,接连安排弟董渂为左将军并封侯,侄子董璜为侍中、
中军校尉,宗族内外,男的封侯,女的封县君。
一句话,认人为亲。
其实早年的董卓,根据书中记载,虽然性情粗暴一点,却很有智谋,他与羌人的酋长结交友好,招待羌人
酋长,连耕牛都杀,在当地赢得豪健任侠之美名,因此酋长们自发聚敛牲畜送给他。
凭着臂力过人的天富,羌
人没有不畏惧的,他也从此迈上了军政之路,可惜对他来说,这是一条死路!
以古为鉴,由此我想到了当今许多落马的高官,如果他们“不黑、不贪”,能处处为民着想,就不可能被人
民所唾,遭法律严处;我想到了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宗旨教育是多么深得民心;我想到了*总书记
提出了“八荣八耻”教育何等的适时与英明。
我更多的还是想到民心、民意,小到个人,一个单位,不管是身居何种角色,是官也好,是普通群众或一
般干部也好,从大的方面要处处从人民的利益着想,从小的方面要从身边的大众利益着想,要真正想大家所想,急大家所急。
惟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人民群众欢迎的人,一个全体职工敬仰的人,一个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人民群众考验的人。
这种人一生平安,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