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
了解诗歌与历史、社会、人文等多领域的内在关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
本教案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诗作为教学内容:
1.《登高》
2.《宿建德江》
3.《春望》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杜甫及他的诗歌、背景、创作风格等内容,让学生对杜甫产
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诗歌内容和写作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背景与
主题。

同时,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诗歌的语言、格律、形式等等。

3. 朗诵诗歌
在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诵诗歌,并指导学生
在朗诵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节奏感、感情表达等方面。

4.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
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导到其他杜甫的诗歌中,让学生慢慢了解并包容杜甫的文学。

5. 写作实践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和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实践,通过模仿、改写诗歌来练习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作品、测试等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结果来调整后续的教学方向。

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通过朗诵、阅读、写作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学生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深入,文学知识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种必要的追求。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生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

在高一阶段,人教版《必修》系列中的《唐诗宋词元曲选》是一本很好的经典诗歌集。

同时,杜甫的诗歌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个学习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们明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之一。

2.理解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意义,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掌握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归纳杜甫的主旨思想。

3.培养学生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境遇,体会到诗歌与人生的哲学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2)诗歌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由于杜甫的诗歌创造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复杂,为了让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怀有更大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导入:(1)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李益登高题壁》。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李益如何在场上登高,创作了《陋室铭》这首著名的诗歌,从而引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

(2)《出塞》这首著名的古典诗歌。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歌,了解到唐朝大兴安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边塞区域,阐述唐朝盛世的兴起和衰落。

进而引出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歌,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整体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阅读,必需带上课文中的注释,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特点。

逐一分析三篇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2. 能够理解杜甫诗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3.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赏析杜甫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播放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2)播放杜甫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3)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中有哪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很多人尊称杜甫为“诗史之巨”。

2. 课堂活动(1)出示《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三首诗,按顺序逐一给学生介绍,同时给学生逐词逐篇逐句逐字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2)让学生自己朗读这三首诗,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妙境界;(3)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江畔独步寻花,你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感触?”等等;(4)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赏识杜甫的诗歌。

3. 课堂总结教师做一次简洁的课堂总结,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阐述方法和原则,表扬优秀表现的同学,纠正错误,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概括一下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应该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获取更多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讲解内容外,还运用了组内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功课成绩进行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课堂活动的观察,可以初步地了解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和对语文学科的掌握情况。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本篇文章旨在分享一份《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本次教学设计以“感受杜甫诗意”为核心,注重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在情感。

2.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词汇运用等语言技能。

3.通过三首诗的分析,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艺情趣。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杜甫的人生经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介绍,向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杜甫诗歌的内在情感。

在展示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的杜甫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以下问题:1.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杜甫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经历。

3.杜甫创作的思路和创作风格。

第二节课:《春夜喜雨》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进一步感性地理解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

在阅读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关注。

然后,老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如:1.诗歌中雨声、吟哦、霁后景象的描绘和有情人独自听雨的情景表现。

2.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天街夜归子规声,秦岭雪深马hoofing”一句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登高》在第三节课中,老师再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歌《登高》。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同样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老师针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基本背景和特点。

2. 能够朗读并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习并理解《登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赠卫八处士》这三首杜甫的诗歌。

3.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资料。

2. 三首杜甫的诗歌原文及译文。

3.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图表。

4. 学生课堂笔记、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登高》: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然后解释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登高的意义。

3. 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春夜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

4. 学习《赠卫八处士》: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友人的赠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5. 总结: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杜甫的诗歌,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
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学生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语言表达和情感
沟通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

2、了解杜甫诗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2、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有关律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如何读懂诗歌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5、明典故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

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6、抓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四、有关杜甫(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他与李白合称为“李杜”。

秋兴八首教学目标1.感受悲剧美:了解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品味意境美:品味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把握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涵泳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一、导入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2、解题:大历元年(766 年)作《秋兴八首》。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因秋感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

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写此诗时,杜甫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组诗。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三、研读诗歌1、一读诗歌,找出全诗感情的基调——孤独抑郁、凄凉2、再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3、三读诗歌知意象(1)此感是由哪些意象带来的?借助的意象包括哪些?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寒衣(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自选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想想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例如:“枫树林”这个意象寄寓了什么情怀?枫叶凋零是秋天特有的景象。

预示自然之秋的到来;也喻人生之秋,暗示着人到暮年;寄寓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例如:“催刀尺”和“急暮砧”触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使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作者,触发无家可归,惆怅凄凉之感。

触景伤情。

4、四读诗歌品好字(1)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

(2)颔联“兼天涌”和“接地阴”中的“兼”和“接”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巫峡的江面上波涛连天,巫山的天空中阴云接地,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

(3)颈联“丛菊两开”的“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4)尾联“急暮砧”的“急”,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5、五读析手法——情景交融、触景生情(1)颔联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与杜甫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象征比喻”的联系吗?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

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颔联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使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情景交融)景: 波涛汹涌( 惊风骇浪)——塞上风云( 动荡不安)情: 翻腾起伏的忧思——胸中的郁愤不平(3)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萧瑟凄凉雄浑壮丽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草木萧瑟阴森,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秋风萧瑟,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游子思乡的一幅秋景图。

6、六读明主旨哪一联明确地点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试做分析颈联。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765 年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

秋菊两度盛开,使诗人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

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所以,一叶靠岸系绳的孤舟,始终都牵动着诗人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为文章的主旨句。

尾联借助催刀尺”和“急暮砧”这两个秋天的典型生活场景深化了主旨。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

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砧”,是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制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现在听到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可是诗人带着家人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呢?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急”,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