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汉语高考试卷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

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

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

高达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 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

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

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

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

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 ,③错落有致。

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A.蜚(fěi ) 暄哗B. 幢(zhuàng ) 宁静质朴C.伫(chù) 纯粹D.淳(chún ) 淋漓尽至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C.幽美领悟繁复D.优美领悟繁复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①B.②C. ③D.④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年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

2016年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docx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 3 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年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统一考试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统一考试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Ⅲ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1(答案与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1(答案与解析)

2016年高考语语文真题全国卷1(答案与解析)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绝密★启用前新课标Ⅰ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也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及时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期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

当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中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证明《史记•殷本纪》《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证实,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实如刘向、杨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壁虚构。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汉语文(供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使用)第I卷一、基础知识: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A.处.理长.处办事处.绝处.逢生B.量.化胆量.度量.衡量.入为出C.调.侃协调.调.解人调.兵遣将D.乐.歌欢乐.乐.天派安贫乐.道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憋屈篡夺出类拔萃入不敷出B.频率喝彩层峦叠嶂流连往返C.修炼原委以逸代劳循规蹈矩D.严峻签署义不容辞明辩是非3.下列各组成语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A.适.得其反无所适.从适.可而止B.心平.气和持平.之论平.分秋色C.假.公济私久假.不归假.手于人D.罪魁祸首.畏首.畏尾首.当其冲4.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语, 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A.谦虚---骄傲倒退---前进麻木---敏锐B野蛮---文明偶然---必然完备---欠缺C.强健---衰弱繁琐---简洁荣耀---耻辱D.大方---拘束招架---抵挡奉献---索取5.下列各组词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A. 丰富的资源丰裕的脸庞丰腴的牧场丰硕的成果B. 热烈的掌声热闹的大街热辣的劲舞热情的观众C.神秘的人物神奇的传说神圣的使命神秒的笔法D. 细腻的描写细巧的图案细微的变化细致的花纹6.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 全都是褒义词的一项()A.与那些千篇一律的设计相比,他的作品构思新颖,独具匠心。

B.听到这个消息,她既喜出望外,又有些忐忑不安。

C.一个习惯于闭目塞听、画地为牢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创造性成就的。

D. 世人都喜欢锦上添花,殊不知更为可贵的是雪中送炭。

7.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A.中国地大物博,地下隐藏着许多矿产资源。

B.那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极富野趣。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寂静下来。

D. 那云彩像是棉絮堆,高高低低,陆续不断,一直到天边。

8.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项()①运用②拓展③安排④控制⑤提升可以说,是这些作品让我知道什么是文学。

它们有的是____了我的境界,有的是____了我的思维,有的是在写作上给了我启示,怎样____结构,怎样____文字,怎样____节奏。

A.⑤④②③①B.②③⑤①④C.⑤②③①④D.②⑤③④①9.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关联词语, 使用不完全恰当的一项()A. 任凭马俊友怎么喊她,她也不回头。

B. 平日来这里游览的人既然这么多,节假日来的人就更多了。

C. 即使对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父亲也一样热情接待。

D. 尽管恒星都很大,可是在辽阔的宇宙里,它们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

10.将“紧接着这种自卑就激起自尊,”插入下面语段中,位置恰当的一项()崇高的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精神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

①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②因而惊惧,③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④所以崇高感有一个由不愉快转化到高度愉快的过程。

A.①B.②C.③D.④11.下列括号内的缩句, 与原句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A. 人们能通过舌头,感觉到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味道。

(舌头感觉味道。

)B. 孩子顺利入托,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孩子解决了后顾之忧。

)C. 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

(光给树顶镶了花边。

)D. 在现代社会,科学正在对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生活产生影响。

)1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A.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现象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B.与会者就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

C.近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1100年前新出土的唐代文物。

D. 大雾不仅阻碍了交通,也对其他生活生产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3.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江岸诸山被雾气笼罩着,好像不是平时看惯的那几座山了。

C.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走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D. 草原上的星星悬得特别低,好像只要你高兴,随时都可以摘下一把来。

1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窗前的一大片空地上,历年来堆放着许多长长的、生了锈的钢筋----这是为建筑附近几座新宿舍楼用的----真是一片荒凉沉寂。

B.“我不能出来,”他嗫嚅地说,“我不能离开黑暗,黑暗可以做我的掩护。

”C.这首诗里尽管也有天地、父母、太阳、保姆、东风、西风、恩人、敌人……等引人注目的字眼,然而这些都被他滥用了,变成了陈词滥调。

D. 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制局、制图、校字之类。

1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贯通的话, 排序恰当的一项()①再如皇蛾阴阳蝶,它的双翅大小不一,更为奇特的是,它左边的翅膀为雌性,右边的翅膀为雄性。

②据说,台湾所产的蝴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为世界之冠。

③这种色彩,是蝴蝶中独一无二的。

④拿兰屿黄裙凤蝶来说,它的后翅有金黄色的花纹,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珍珠般的光辉。

⑤据说,在一千万蝴蝶中才能发现一只皇蛾阴阳蝶,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⑥我国的台湾省,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和,到处有花木茂密、绿草如茵的山谷,非常适合蝴蝶的繁殖和生长。

⑦它翅膀的上端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图案,两翅张开,足有洗脸盆那么大。

⑧至于蛇头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

⑨其中独具特色、最为名贵的有“蛇头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凤蝶”等等。

A.②⑨④⑧①⑤⑦③⑥B.⑥⑨②④③⑤⑦⑧①C.②⑥⑨⑤④⑦①③⑧D.⑥②⑨④③①⑤⑧⑦16.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错误的一项()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第 II卷二、阅读: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30小题。

①大雨如注。

坐上三轮车时,我的心情灰暗到极点。

②那时我刚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工作,每到傍晚时,就被想家的孤独感重重包围。

那天工作上不顺心,又受到上司批评责难,我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双腿,想到又要回到狭隘的租房中过夜,真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③猛烈的暴风雨,让城市的面容模糊起来,道傍树叶不时被卷到街面。

三轮车夫是个中年男子,弯着腰,逆风踩踏着车子。

风雨斜向袭来,他穿着一双旧解放鞋,那鞋和半截裤子已经湿尽了,不停往下淌水。

我抱臂缩在座位一角,抑制不住地瑟瑟发抖。

④拐进一条胡同,路上不时有水坑,三轮车小心地避绕着。

风雨因建筑的遮挡,稍稍减弱一些。

忽然,我听到一串鸟鸣声,不知从何处传来。

在充斥着刺鼻尾气的城市里,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鸟的叫声了,我一时竟怀疑是自己的错觉,然而又有几声,确是婉转而又清晰的鸟鸣!⑤我探出头,侧耳细听,想判断那鸣声来自何处。

好一会儿,那叫声停止了,在我准备放弃时,那清脆的声音再次传来,而且我听出就来自前方。

这一次的声音,竟是另一种鸟的叫声,好听,却无法形容出来。

我往前看了看,除了乌蒙蒙的天空和低矮的屋檐,前面什么也看不到。

我想,兴许是谁家养的鸟呢。

⑥接着又是一串啁啁啾啾的声音,细碎繁复,那样动听。

我终于忍不住,向前问道:“师傅,你听到鸟叫声吗?”那车夫头也没回,说:“没有哇。

”我觉得奇怪,明明听到很多鸟叫声啊。

⑦车子拐到一个上坡,许多砖块垫在昏黄的水坑中。

车夫把身子弯成龚,奋力地蹬着,直到终于上不去,他跳下车,踩进水中,拉着车子前进。

我要下车行走,被他拒绝了。

⑧到了平坦些的路面上,风雨终于小了许多。

这一回,我真切地听到了鸟鸣,来自不远的地方。

我问车夫:“是你车上有鸟在叫吗?”车夫转过头来,汗水和雨水把他的头发弄得湿漉漉的,他在笑,终于说:“是我的口哨!”⑨我大奇。

一路上,我们聊天,才知道,这车夫还真有一嘴的绝活,能吹出几十种动物的声音来!问到他家的情况,他才说道,夫妻俩下岗十多年了,孩子正上高中,明年高考,一家就靠自己踩三轮车挣钱。

说到孩子,他高兴起来:“成绩不错呢,我叫他好好学,考个好大学,我日夜踩三轮车给他攒学费也愿意。

”我说:“你口哨吹得这样好,可以到路边摆摊卖钱呢!”车夫回头笑着说:“那可不行,这是高雅玩艺儿,不能糟蹋了。

”⑩快到住处的时候,雨停了。

路旁柳条依依,空气清新透亮,我心情如天空一样明朗起来,久久没有说话,默默聆听一串接一串的鸟鸣声。

下车的时候,我多给他10元钱,他不收。

我说:“你的口哨真好听,谢谢你。

”他说:“你要是真喜欢,当我免费赠送的礼物。

”他蹬车远去,只留下清脆悦耳的口哨声。

多年以后,我在这个城市深深地扎下了根。

每当我看见三轮车,就会想起那位吹口哨的三轮车夫,心中产生一种亲切的温暖,是他给了我生活的信念:不管风雨有多大,没什么可以封挡你的口哨。

17.为本文划分层次,恰当的一项()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l8.根据①②自然段,对造成“我的心情灰暗”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A.受人欺负 B. 工作不顺 C.饥饿疲惫 D.孤独想家19.③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三轮车夫,写作者。

20.④自然段中,作者听到鸟的叫声后,为什么怀疑自己出现了错觉?21.④⑤⑥自然段中,作者三次探寻鸟鸣声的来源,作出了三个不同的判断。

第一个判断是:第二个判断是:第三个判断是:22.根据第⑦自然段,对作者要下车行走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A.作者看到路况不好B.B.作者看见三轮车夫下车,拉车前进。

C.作者想减轻三轮车夫的负担。

D.作者担心翻车出危险。

23.⑧自然段中,为什么作者第二次询问时,三轮车夫才告诉作者鸟鸣声的来源?24.下列判断,与⑨自然段对三轮车夫家庭状况的描述,不相符的一项()A.妻子没有工作B. 孩子正在读高中C.三轮车夫是家里的经济支柱D.三轮车夫有事摆摊挣钱25.⑨自然段中,三轮车夫说“这是高雅玩意儿,不能糟蹋了”,这表现里他对口哨技艺有什么样的感情?26.⑩自然段中,“我的心情也如天空一样明朗起来”,与前文哪一句话相呼应?27.⑫自然段中“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的口哨”,这里的“口哨”指什么?28.文中三轮车夫具备哪些优良品质?2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A. 本文写了作者乘坐三轮车途中心情转变的经过。

B.本文写了作者乘坐三轮车去寻找口哨高手的事情。

C. 本文写了作者受到三轮车夫的感染,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心。

D.本文写了三轮车夫冒雨送作者回出租房的过程。

30.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三、作文:60分31.材料:悬崖上有一棵松树,寒风吹落它的种子,一些落在岩缝里,一些落到悬崖下面肥沃的土壤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