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

合集下载

4.实验四 金属材料扭转实验

4.实验四 金属材料扭转实验

金属材料扭转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测定低碳钢材料的剪切屈服极限s τ及剪切强度极限b τ。

2. 测定铸铁材料的剪切强度极限b τ。

3. 观察低碳钢和铸铁扭转变形过程中各种现象,比较两种材料试样断口破坏特性。

二、 实验仪器设备CTT500 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游标卡尺、低碳钢扭转试样和铸铁扭转试样 三、 实验原理将材料试样装夹在扭转试验机的夹头上,实验时,扭转试验机的一个夹头固定不转,另一个夹头绕轴转动,从而对材料试样施加扭转载荷,使试样发生扭转变形,同时绘制出试样承受的扭矩T 与发生的变形扭转角φ的关系曲线(T –φ曲线)。

1. 低碳钢扭转实验图 2-1-2 所示为低碳钢试样在扭转变形过程中的 T –φ关系曲线。

由该曲线可得到低碳钢材料在整个扭转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其主要特征如下:在弹性变形的OA直线段。

试样截面上扭矩T与扭转角φ成正比例关系,材料服从切变虎克定律,在该阶段可测定材料的切变模量G,试样横截面上剪应力沿半径线性分布如图 2-1-3(a)所示。

拉伸时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在扭转时同样存在屈服现象,只是由于扭转时试样截面上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当试样表面材料屈服时,内部材料并未出现屈服,因此载荷的下降不是突然发生,故无拉伸时的初始瞬时效应。

当扭矩保持恒定或在小范围内波动,而扭转角仍持续增加(曲线出现平台)时的扭矩称为屈服扭矩。

上屈服扭矩:屈服阶段中扭矩首次下降前的最大扭矩,称为上屈服扭T,如图 2-2-2 中所示。

矩,记为suT,如下屈服扭矩:屈服阶段中的最小扭矩称为下屈服扭矩,记为sL图 2-2-2中所示。

本次实验中测定下屈服扭矩作为低碳钢扭转时的屈服扭矩 Ts,根据τ。

实验中测得的屈服扭矩 Ts数值,即可计算出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s低碳钢扭转试样横截面上剪应力线性分布如图 2-1-3 所示,随着 Tτ,而且塑性区逐的增大,横截面边缘处的剪应力首先达到剪切屈服极限s渐向圆心扩展,形成环形塑性区,如图 2-1-3(b)所示,直到整个截面几乎都是塑性区,如图 2-1-3(c)所示,在 T–φ曲线上出现屈服平台。

实验四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实验四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实验四 总氮量的测定——凯氏 定氮法
目的和要求
❖ 1.学习凯氏定氮法的原理。 ❖ 2.掌握微量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技术,包括标
准梳酸铵含氮量的测定、未知样品的消化蒸 馏、滴定及其含氮量的计算等。
实验原理
❖ 天然有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如蛋白质、核酸及氨其酸等〕 的含氮量用凯氏定氮法来测定。
❖ 当天然含氮有机物与浓硫酸共热时,分解出 氮、二氧化碳及水。氮转变出的氨与硫酸化 合生成硫酸铵。分解反响进展得很慢,可参 加硫酸铜及硫酸钾或硫酸钠促进之,其中硫 酸铜为催化剂,硫酸钾或硫酸钠可提高消化 液的沸点。氧化剂过氧化氢也能加速反响。
95%乙醇溶液与1份2g/L甲基红乙醇溶液混合均匀 。
主要仪器:
➢如图,凯氏定氮蒸馏装置。 ➢50mL消化管 ➢50mL容量瓶 ➢分析天平 ➢电炉 ➢小玻璃珠 ➢3mL微量滴定管 ➢烘箱 ➢1000mL蒸馏烧瓶 ➢远红外消煮炉
实验流程
样品消化 蒸馏吸收 滴定
实验流程
样品消化
准确称取0.1g左右的枯燥面粉作为本实验的 样品。
准备4个50ml的凯氏烧瓶,并标号,向第1、 2号烧瓶内各参加样品0.1g,催化剂 〔K2SO4-CuSO4·5H2O〕200mg,消化液 5mL。注意加样品时应直接送入烧瓶底部, 切勿沾于瓶口及瓶颈上。向3、4号烧瓶参加 0.1ml蒸馏水和与1及2号瓶一样的催化剂和 浓硫酸,作为空白对照,测量试剂中可能含
❖ 最好将三氯乙酸沉淀的蛋白质局部再去消化,消化后测含氮 量,这个含氮量应相等于由总氮及非蛋白氮计算的蛋白氮量。 但操作麻烦一些。
❖ 消化时先以小火缓慢加热,待内容物完全炭化、泡沫消失后, 加大火力保持瓶内液体微沸,消化至溶液呈蓝绿色透明后, 再继续加热微沸0.5h,取下冷却,小心参加20mL水,移入 100mL容量瓶中,用少量水洗定氮瓶,并入容量瓶中,再加 水至刻度,混匀备用。同时做试剂空白试验。

实验四SP表分析(1)

实验四SP表分析(1)

实验四S-P表分析法(实验估计时间:120 分钟)1.1.1 背景知识现代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传授知识为辅因此, 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其变化就成为学校考试所要测量的主要对象, 而对试卷中试题难度的操作则是达到测量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考试及其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许多缺陷, 对提高学校考试质量往往很难发挥作用。

例如, 对试卷的分析缺乏数量化方法, 科学依据不足而对实际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 传统的统计方法过于繁杂, 其实用性受到限制此外, 有些教师片面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忽视对试卷试题质量的分析, 造成考试模式千篇一律, 考试质量长期停留在原有水平的局面。

为了提高学校考试的质量, 有必要引进即简便易行又直观可靠的试卷分析方法, 以不断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

就一般教师对局限于班级规模或少数学生组织的小测验而言, S一P表是一常用、简便而直观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任课教师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提高试卷出题质量, 以更准确、更合适的反馈结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该方法具体直观, 可以将分析结果列成图表, 使分析结果一目了然;其使用简单易懂, 不需复杂计算, 只要会四则运算即可;以其针对性, 可以重点突出某个试题或参试学生, 细致剖析各个方面的特殊问题;S一P表的种种特点使得它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可应用性。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般在某章节或知识点结束时使用。

一般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多,学生情况复杂,很难以某种定量的数据表示。

S-P表分析法将复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和问题两个重要因素抽取出来,以图表的方式进行分析,具有直观、简便等优点,可以用S-P表分析法进行形成性评价。

1.1.2 实验目的(1)掌握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项目反应模式的性质、意义。

(新)实验四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

(新)实验四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

(新)实验四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实验⽬的(1) 学习固体电极表⾯的处理⽅法; (2) 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技术;(3) 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实验原理铁氰化钾离⼦[Fe(CN)6]3--亚铁氰化钾离⼦[Fe(CN)6]4-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为[Fe(CN)6]3- + e -= [Fe(CN)6]4- φθ= 0.36V(vs.NHE) 电极电位与电极表⾯活度的Nernst ⽅程式为φ=φθ+ RT/Fln(C Ox /C Red )-0.20.00.20.40.60.8-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0.00010.00020.0003i pai pcI /m AE /V vs.Hg 2Cl 2/Hg,Cl-在⼀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20V)正向扫描到转折电位(0.80 V)期间,溶液中[Fe(CN)6]4-被氧化⽣成[Fe(CN)6]3-,产⽣氧化电流;当负向扫描从转折电位(0.80V)变到原起始电位(-0.20V)期间,在指⽰电极表⾯⽣成的[Fe(CN)6]3-被还原⽣成[Fe(CN)6]4-,产⽣还原电流。

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应在加⼊电解质和溶液处于静⽌下进⾏电解。

在0.1MNaCl 溶液中[Fe(CN) 6]4-]的扩散系数为0.63×10-5cm.s -1;电⼦转移速率⼤,为可逆体系(1MNaCl 溶液中,25℃时,标准反应速率常数为5.2×10-2cm·s -1)。

溶液中的溶解氧具有电活性,⽤通⼊惰性⽓体除去。

三、仪器与试剂MEC-16多功能电化学分析仪(配有电脑机打印机);玻碳圆盘电极(表⾯积0.025 cm 2)或铂柱电极;铂丝电极;饱和⽢汞电极;超声波清洗仪;电解池;氮⽓钢瓶。

容量瓶:250 mL 、100mL 各2个,25 mL 7个。

实验四 配置交换机QinQ实验指导书

实验四  配置交换机QinQ实验指导书

实验4 配置交换机QinQ实验一,组网需求在如图1-1 所示的网络中,某企业有两个办公地,该企业各办公地的网都分别和运营商网络中的设备S-switch-A 和S-switch-B 相连。

企业的网络中使用VLAN500 ~VLAN2500,要求该企业通过运营商网络使内部各办公地之间可以互相通信。

图1-1 配置QinQ 示例组网图二,硬件需求与连线1.硬件需求:交换机S3700(1台)、2700(1台)终端PC(2台)。

备注:本实验以第1组为例,终端PC分别为第1组的WS1,WS2。

2. 配置前实物连线图如下:3. 配置后实物连线图如下:三,配置思路采用如下的思路配置QinQ 接口:1.在S-switch-A 和S-switch-B 上创建VLAN10;2.在S-switch-A 和S-switch-B 上配置接口Ethernet0/0/1 成为QinQ 接口;3.配置S-switch-A 和S-switch-B 的接口Ethernet0/0/2 以Tag 方式加入VLAN10。

四,数据准备为完成此配置例,需准备如下的数据:1.在运营商网络中该企业被划分在VLAN10 中;2.将终端PC的IP地址分别设置为:PC1为129.9.0.101/255.255.255.0。

PC2为129.9.0.102/255.255.255.0。

五,配置步骤1. 创建VLAN# 在S-switch-A 上创建VLAN10。

<Quidway> system-view[Quidway] sysname S-switch-A[S-switch-A] vlan 10# 在S-switch-B 上创建VLAN10。

<Quidway> system-view[Quidway] sysname S-switch-B[S-switch-B] vlan 102. 配置QinQ 接口# 在S-switch-A 上配置接口Ethernet0/0/1 成为QinQ 接口。

实验四 配置静态、动态路由

实验四 配置静态、动态路由

实验五:配置静态、动态路由1.实验目的:掌握IP子网划分的方法,掌握配置路由器来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2.实验器材:网线、计算机(学生自带)、交换机、路由器3.实验形式:6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使用2台交换机和2台路由器,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

4.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互联网络●配置路由器静态路由,互联网络1.参照附图1利用交换机组建局域网,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小组1的3台主机利用交换机1组建局域网1,并设置IP地址为192.168.1.X,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小组1的其余主机利用交换机2组建局域网2,并设置IP地址为192.168.2.X,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将交换机1与交换机2利用网线连接起来2.测试连通性●局域网1的主机互相ping,看是否能ping通●局域网2主机互相ping,看是否能ping通●局域网1的主机与局域网2的主机相互ping,看是否能ping通3.加入路由器并配置路由,实现局域网1和局域网2的连通●参照附图2重新组建网络●用CONSOLE线连接路由器的CONSOLE口和PC的串口,在PC上运行超级终端程序,登录路由器●路由器1的1号以太网接口的IP地址设为192.168.1.X,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2号以太网接口的IP地址设为192.168.3.X,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见附图2)●路由器2的1号以太网接口的IP地址设为192.168.3.X,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2号以太网接口的IP地址设为192.168.2.X,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见附图2)●设置局域网1和局域网2之间的路由●重新执行第2步测试连通性,比较结果。

附图1:1 2 6 1 2 6附图2:锐杰f1/0 f1/1 f1/0 f1/11 2 6 1 2 6192.168.1.0 192.168.2.0路由器1配置过程参考(实验时以实际接口和连接情况为准,需作相应改动):1.>en2.#config t3.(config)#interface f0/04.(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5.(config-if)#no shut6.(config-if)#interface f0/17.(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3.1 255.255.255.08.(config-if)#no shut9.(config-if)#exit10.(config)#ip route 192.168.2.0 255.255.255.0 192.168.3.211.#show ip route路由器2配置过程参考:(实验时以实际接口和连接情况为准,需作相应改动):1.#config t2.(config)#interface f0/03.(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3.2 255.255.255.04.(config-if)#no shut5.(config-if)#interface f0/16.(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2.1 255.255.255.07.(config-if)#no shut8.(config-if)#exit9.(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3.110.#Show ip route配置动态路由(RIP路由信息协议),互联网络路由器1配置过程中修改1.(config)#no ip route 192.168.2.0 255.255.255.0 192.168.3.2 2.(config)#Router rip3.(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4.(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3.0路由器2配置过程中修改:1.(config)#no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3.12.(config)#router rip3.(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4.(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3.05.# show ip route配置动态路由(OSPF),互联网络路由器1配置过程中修改1. (config)#no route rip2. (config)#router ospf 120 (锐杰的路由器没有进程号)3. (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0.0.0.255 area 04. (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3.0 0.0.0.255 area 0路由器2配置过程中修改:1. (config)#no route rip2. (config)#router ospf 1 (锐杰的路由器没有进程号)3. (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 0.0.0.255 area 04. (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3.0 0.0.0.255 area 05.# show ip route。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实验四霍尔效应篇一实验原理1.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液晶的种类很多,仅以常用的TN(扭曲向列)型液晶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TN型光开关的结构: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正性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1埃=10-10米),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玻璃板的内表面涂有透明电极,电极的表面预先作了定向处理(可用软绒布朝一个方向摩擦,也可在电极表面涂取向剂),这样,液晶分子在透明电极表面就会躺倒在摩擦所形成的微沟槽里;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且上下电极上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

上下电极之间的那些液晶分子因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趋向于平行排列。

然而由于上下电极上液晶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所以从俯视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从上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逐步地、均匀地扭曲到下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整个扭曲了90度。

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上述均匀扭曲排列起来的结构具有光波导的性质,即偏振光从上电极表面透过扭曲排列起来的液晶传播到下电极表面时,偏振方向会旋转90度。

取两张偏振片贴在玻璃的两面,P1的透光轴与上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P2的透光轴与下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于是P1和P2的透光轴相互正交。

在未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来自光源的'自然光经过偏振片P1后只剩下平行于透光轴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到达输出面时,其偏振面旋转了90°。

这时光的偏振面与P2的透光轴平行,因而有光通过。

在施加足够电压情况下(一般为1~2伏),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基片附近的液晶分子被基片“锚定”以外,其他液晶分子趋于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

于是原来的扭曲结构被破坏,成了均匀结构。

从P1透射出来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中传播时不再旋转,保持原来的偏振方向到达下电极。

这时光的偏振方向与P2正交,因而光被关断。

由于上述光开关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让光透过,加上电场的时候光被关断,因此叫做常通型光开关,又叫做常白模式。

实验四 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

实验四 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

实验四 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实验学时:4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1.熟悉板框压滤机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2.通过恒压过滤实验,验证过滤基本理论。

3.学会测定过滤常数K 、q e 及压缩性指数s 的方法。

4.了解过滤压力对过滤速率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 由恒压过滤实验数据求过滤常数K 、q e 。

2. 比较几种压差下的K 、q e 值,讨论压差变化对以上参数数值的影响。

3. 直角坐标系中绘制θ/q ~q 的关系曲线4.在坐标系坐标纸上绘制lgK~lg △p 关系曲线,求出s 。

三、基本原理过滤是以某种多孔物质为介质来处理悬浮液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操作过程,即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即滤渣层)及多孔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形成滤渣层,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因此,过滤操作本质上是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的流动,而这个固体颗粒层(滤渣层)的厚度随着过滤的进行而不断增加,故在恒压过滤操作中,过滤速度不断降低。

过滤速度u 定义为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内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

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除过滤推动力(压强差)△p ,滤饼厚度L 外,还有滤饼和悬浮液的性质,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

过滤时滤液流过滤渣和过滤介质的流动过程基本上处在层流流动范围内,因此,可利用流体通过固定床压降的简化模型,寻求滤液量与时间的关系,可得过滤速度计算式:()()()()e s 1e s 1V V C r p A V V C r p A d dq Ad dV u +'⋅'⋅=+⋅⋅===--μ∆μ∆θθ(1)式中:u —过滤速度,m/s ;V —通过过滤介质的滤液量,m 3; A —过滤面积,m 2;θ—过滤时间,s ;q —通过单位面积过滤介质的滤液量,m 3/m 2; △p —过滤压力(表压)pa ; s —滤渣压缩性系数; μ—滤液的粘度,Pa.s ; r —滤渣比阻,1/m 2;C —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体积,m 3/m 3;Ve —过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m 3; r ' —滤渣比阻,m/kg ;C '—单位滤液体积的滤渣质量,kg/m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拟仪器实验报告四
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实验目的:LabVIEW编程软件入门学习
二、实验内容:
4.1 字符串
4.2 数组
4.3 簇
4.4 矩阵
三、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学习了字符串、数组、簇以及矩阵,本次实验在以前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本次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不过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所有问题都能够解决。

四、实验作业:
1.为第3章的习题2连续温度采集监测添加报警信息,如下图所示,当报警发生时输出报警信息,例如“温度超限!当前温度78.23℃”,正常情况下输出空字符串。

2.对字符串进行加密,规则是每个字母后移5位,例如A变为F,b变为g,x 变为c,y变为d…
3. 产生一个3×3的整数随机数数组,随机数在0到100之间,找出数组的鞍点,即该位置上的元素在该行上最大,在该列上最小,也可能没有鞍点。

如下图。

4. 利用簇模拟汽车控制,如右图所示,控制面板可以对显示面板中的参量进行控制。

油门控制转速,转速=油门*100,档位控制时速,时速=档位*40,油量随VI运行时间减少。

5.求如下二维数组元素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所在位置。

型控件“注册”,从这个簇控件中提取出簇成员“注册”,显示在前面板上。

7.建立一个VI,模拟掷骰子游戏(骰子可能取值1~6),跟踪骰子投掷滚动后各面取值出现的次数。

程序输入骰子投掷次数,输出包括投掷后骰子各面的出现次数。

只用一个移位寄存器实现此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