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4答案
电工实验报告答案解析-(厦门大学)

实验四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验证表4—1实验数据一(开关S投向R侧)表4—2实验数据二(S投向二极管VD侧)1.叠加原理中U S1, U S2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可否将要去掉的电源(U S1或U S2)直接短接?答: U S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U S1侧,开关S2投向短路侧;U S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短路侧,开关S2投向U S2侧。
不可以直接短接,会烧坏电压源。
2.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元件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性还成立吗?为什么?答:不成立。
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叠加性不适用于非线性电路(由实验数据二可知)。
实验五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电源等效变换表5-1 电压源(恒压源)外特性数据表5-2 实际电压源外特性数据表5-3 理想电流源与实际电流源外特性数据图(a )计算)(6.117SSS mA R U I ==图(b )测得Is=123Ma1. 电压源的输出端为什么不允许短路?电流源的输出端为什么不允许开路?答:电压源内阻很小,若输出端短路会使电路中的电流无穷大;电流源内阻很大,若输出端开路会使加在电源两端的电压无穷大,两种情况都会使电源烧毁。
2. 说明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性,其输出是否在任何负载下能保持恒值?答:电压源具有端电压保持恒定不变,而输出电流的大小由负载决定的特性; 电流源具有输出电流保持恒定不变,而端电压的大小由负载决定的特性; 其输出在任何负载下能保持恒值。
3. 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外特性为什么呈下降变化趋势,下降的快慢受哪个参数影响? 答: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都是存在内阻的,实际电压源其端电压U 随输出电流I 增大而降低,实际电流源其输出电流I 随端电压U 增大而减小,因此都是呈下降变化趋势。
下降快慢受内阻R S 影响。
4.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是什么?所谓‘等效’是对谁而言?电压源与电流源能否等效变换?答: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为: (1)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内阻均为RS ; (2)满足S S S R I U =。
高频实验报告(电子模板)4题版

高频实验报告(电子版)班级:班级:学号:学号:姓名:姓名:201年月实验一、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1:本次实验电原理图输入信号Ui(mV P-P)50mV P-P放大管电流Ic 1 0.5mA 1mA 2mA 3mA 4mA 4.5mA 输出信号Uo(V P-P)2-1:直流工作点与对放大器影响关系得结论:输入信号Ui(mV P-P) 50mV P-P阻尼电阻R Z (1K2=1) R=∞(R11) R=100 Ω(R7) R=1K(R6) R=10K(R5) R=100K输出信号Uo(V P-P)3-1:阻尼电阻—LC 回路的特性曲线图3-2:阻尼电阻—LC 回路的特性结论4:逐点法测量放大器的幅频特性实验电原理图粘贴处特性曲线图 粘贴处输入信号幅度(mV P-P)50mV P-P输入信号(MHz )2727.52828.52929.530输出幅值(V P-P)输入信号 (MHz ) 30.53131.53232.533输出幅值(V P-P)4-1: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曲线图4-2:放大器的的特性结论5:本次实验实测波形选贴选作思考题:(任选一题)1. 单调谐放大器的电压增益K U 与哪些因素有关?双调谐放大器的有效频带宽度B 与哪些因素有关?2.改变阻尼电阻R 数值时电压增益K U 、有效频带宽度B 会如何变化?为什么?3. 用扫频仪测量电压增益输出衰减分别置10dB 和30dB 时,哪种测量结果较合理?4. 用数字频率计测量放大器的频率时,实测其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时,数字频率计均能正确显示吗?为什么?5. 调幅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其调制度m 应该变化吗?为什么?思考题( )答案如下:幅频特性曲线图粘贴处实测波形1 粘贴处 实测波形2 粘贴处实验二、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1:本次实验电原理图2: 谐振功放电路的交流工作点统调实测值级别激励放大级器(6BG1) 末级谐振功率放大器(6BG2)测量项目注入信号U i(V6-1)激励信号U bm(V6-2)输出信号U0(V6-3)未级电流I C(mA)峰峰值V P-P有效值VU bm(V p-p)1 2 3 4 5 Uo(V p-p)Ic(mA)3-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激励特性U bm–U0特性曲线图3-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的特性结论U bm–U0特性曲线图粘贴处实验电原理图粘贴处RL(Ω) 50Ω 75Ω 100Ω 125Ω 150Ω 螺旋天线Uo(V p-p) (V6-3) Ic(mA) (V2)4-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RL-- Uo 特性曲线图4-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RL-- Uo 特性结论V2 (V) 2 V 4V 6V 8V 10V 12V U O (V p-p ) Ic (mA)5-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电压特性V2—Uo 特性曲线图5-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V2—Uo 特性结论V2—Uo 特性曲线图粘贴处RL-- Uo 特性曲线图粘贴处6:谐振放大器高频输出功率与工作效率的测量:电源输入功率P D : Ic = mA 、 V2 = V 、 P D = mW 高频输出功率P 0 : Uo = V p-p RL = Ω P 0 = mW 电路工作效率η: %5:本次实验实测波形选贴选作思考题:(任选一题)1 当调谐末级谐振回路时,会出现i C 的最小值和U 0的最大值往往不能同时出现。
洋葱实验报告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洋葱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3.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 通过观察洋葱细胞,加深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洋葱细胞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细胞,具有典型的植物细胞结构。
通过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三、实验材料1. 洋葱;2. 刀片;3. 盖玻片;4. 载玻片;5. 水滴;6. 洋葱染色液;7. 显微镜;8. 清洁布。
四、实验步骤1. 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1)取洋葱鳞片叶,用刀片切取一小块洋葱组织;(2)将洋葱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洋葱染色液;(3)用镊子轻轻将洋葱组织展平,用盖玻片覆盖;(4)用清洁布轻轻按压盖玻片,使洋葱组织与盖玻片紧密接触。
2. 显微镜观察(1)将制作好的洋葱细胞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2)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使视野清晰;(3)观察洋葱细胞的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胞壁:洋葱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呈透明状,位于细胞的最外层;2. 细胞膜: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呈透明状,难以观察到;3. 细胞质:细胞质充满细胞,呈透明状,其中分布有细胞器;4. 细胞核: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明显的核膜和核仁;5. 液泡:液泡位于细胞质中,呈透明状,大小不一。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洋葱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洋葱细胞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洋葱细胞具有典型的植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
七、注意事项1. 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时,应保持洋葱组织与盖玻片紧密接触,以免气泡影响观察;2. 显微镜观察时,应调整焦距,使视野清晰;3.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防止污染。
八、实验报告答案1. 实验目的:了解洋葱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加深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
实验报告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步骤
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
数据处理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目的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Βιβλιοθήκη 。实 验 人指导教师
日 期
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
实验原理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
由图2知,图线为一条________,这就说明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________。
由图3知,图线为一条________,这就说明作用力不变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________。
误差分析
注意事项
教师评语
高中化学第四单元研究型实验4

一
二
实验操作
强 FeSO4/KSCN 混合液
氧
浓盐酸
化
性 淀粉 KI 溶液
消 配制未消毒样本和消毒
毒 样本,观察菌落种类和菌
性 落数目
现象和解释
现象是溶液变为血红色
出现黄绿色气体,离子方程式是
ClO-+Cl -+2H+
Cl2↑+H2O
现象是溶液呈蓝色
消毒样本菌落种类和菌落数目明
显减少
一
二
3.实验注意事项
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变化的主要原
因
、
、
。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3)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备选了酚酞溶液对“84”消毒液的性质
进行实验检验,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4)该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上网查询有关“84”消毒液的信息时,发现
这样一则消息:有一家庭主妇把“84”消毒液和清洁剂(呈酸性、含
,直到滴定终点。滴定至终点的现象
是
。
(5)数据记录与处理:
(请在下面空白处设计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表格,不必填数据)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解析:滴定时,反应是否完全是通过指示剂变色来表现的,因此必
须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根据实验原理可知,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利用淀粉遇I2变蓝的性质)。根据中和滴定实验步骤,滴定前须装
使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 2~3 次
滴定时未加入醋酸
偏低
滴加几滴醋酸,使溶液呈弱酸性
滴定时剧烈摇动锥形瓶
偏低
滴定时轻轻摇动锥形瓶,使反应
滴定时未摇动锥形瓶
物理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实验四测定固体的热膨胀系数思考题答案

专业 学号 姓名
六 思考题
1.分析书上(4-3)式中各测量值对测量结果和误差的影响大小,测量时必须注意的事项是哪些?
答:由4-3式()()
21121121L L L L t t L t t α-∆=
=--
根据误差分析,可以得到其绝对误差的形式:
()()()
22121211222121121121L L L L L L L t t L t t L t t L t t α--∆=∆+∆+∆+∆---
从上式各项的系数(即误差传递系数)可以看出:
误差的主要来源是2t 度时铜杆长度的测量2L ,其次是1t 度时铜杆长度的测量1L ;而温度1t 和2t 的测量所形成的误差是最小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小误差,就要减小测量不同温度下铜杆长度的所产生的误差,所以我们是通过光杠杆放大视角的方法来测量的。
(1)该实验是热学实验,而热量的传递是过程量,即温控仪上显示的温度和铜杆的温度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要求温控仪在设定的温度下控温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且也是个扰动的过程。
(2)热学实验的不可逆性,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的曲线必然是不重合的。
建议用降温过程来测量铜杆的长度。
实验四-ICMP数据报和IP数据报分片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四ICMP 协议和IP 数据报分片分析【实验目的】1. 理解 ICMP 协议报文类型和格式;2. 理解 ping 命令的工作原理;3. 理解 traceroute 的工作原理;4. 理解 IP 协议报文类型和格式。
【实验环境】与因特网连接的电脑,操作系统为Windows,安装有Wireshark、IE 等软件。
【实验内容】1. 使用 wireshark 抓包软件分析ICMP 协议报文的类型;2. 分析 ping 命令的工作原理;3. 分析 tracert 命令的工作原理;4. 使用 wireshark 抓包软件分析IP 协议报文以及报文分片。
【实验步骤】1. 分析ICMP 协议步骤1:在 PC1 运行 Wireshark,开始截获报文,为了只截获和实验内容有关的报文,将Wireshark 的 Captrue Filter 设置为“No Broadcast and no Multicast”;步骤2:在 PC1 以 baidu 为目标主机,在命令行窗口执行 Ping 命令,要求ping 通8 次;【答】:Ping 命令为:____ ping –n 8 baidu ____将命令行窗口进行截图:【答】:步骤3:停止截获报文,分析截获的结果,答复以下问题:〔1〕将抓包结果进行截图〔要求只显示 ping 的数据包〕:〔2〕截获的 ICMP 报文有几种类型?分别是:【答】:两种:8(Echo〔ping〕 request) 、 0(Echo (ping) reply )〔3〕分析截获的 ICMP 报文,按下表要求,将各字段信息填入表中,要求填写前4 个报文的信息。
〔4〕查看ping 请求信息,ICMP 的type是 ___Echo〔ping〕 request___。
和code是 __8__。
并截图。
〔5〕查看相应得ICMP 响应信息,ICMP 的type 是___Echo〔ping〕 reply___和code 是 __0__。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4 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实验名称: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1 目的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转动惯量测试仪的使用方法;2)学会用扭摆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弹簧的扭转常数,并通过理论公式推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3)验证转动惯量与距离平方的关系。
2 仪器扭摆、转动惯量测试仪、游标卡尺、天平3 实验原理3.1原理将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定的角度,在扭摆的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物体绕垂直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根据胡克定律有:M= - K Θ (1)根据转动定律有:M= Ιβ (2)令ω2=K/I ,忽略轴承的摩擦阻力矩,由(1)、(2)得:θωθθβ222-=-==I Kdtd 上述方程表示扭摆运动具有角简谐振动的特性,角加速与角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此方程的解为:)cos(ϕωθ+=t A 式中,A 为谐振动的角振幅,φ为初相位角,ω为角速度,此谐振动的周期为:K IT πωπ22==(3)由(3)式得:224πKT I =可见只要知道弹簧扭转常数,测得物体扭摆的摆动周期,便可确定物体的转动惯量I 。
3.2弹簧扭转常数测量方法本实验利用公式法先测得圆柱体的转动惯量,再用扭摆测出载物盘的摆动周期T 1,再把圆柱体放到载物盘上,测出此时的摆动周期T 2,分别代入(4)式,整理得:2122024T T I K -=π(5)其中I 0为圆柱体的转动惯量。
4 教学内容4.1 测定扭摆装置的弹簧扭转常数1)选择圆柱体,重复6次测量其几何尺寸及其质量,根据公式确定其转动惯量;2)把载物盘安装在转轴上并紧固,调整扭摆机座底脚螺丝,使水平仪的气泡位于中心;3)调节好计时装置,并调光电探头的位置使载物盘上的挡光杆处于其缺口中央且能遮住发射、接收红外光线的小孔;4)让其摆动,重复测量6次20个周期t 1;5)把圆柱体置于载物盘上,再让其摆动并重复6次测量20个周期t 2。
4.2 测定球体的转动惯量1)将塑料球安装在扭摆的转轴上并紧固;2)让其摆动并重复6次测定10个周期t4.3 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1)装上金属细杆(金属细杆中心必须与转轴重合),测定摆动周期t(10个T);2)将滑块对称放置在细杆两边的凹槽内,此时滑块质心离转轴的距离分别为5.00,10.00,15.00 ,20.00,25.00cm,测定摆周期t(10个T),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计算转动惯量时,应扣除支架的转动惯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四: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学期:2010-2011学年上学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掌握选择结构相关语句的使用
3、训练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 知识要点
1、关系运算及运算符
2、逻辑运算及运算符
3、选择结构相关语句if 、if-else 、if 嵌套、switch 等的意义、语法格式及使用
4、容易混淆的“==”与“=”运算符
三、 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写出6种比较运算符:
2、写出3种逻辑运算符:
3、“a 和b 都是正数”的逻辑表达式是:
4、“a 比b 大,或者c 比b 大” 的逻辑表达式是:
5、“a 等于b ,但是c 不等于d ” 的逻辑表达式是:
6、“y 大于等于x1且小于等于x2” 的逻辑表达式是:
7、“x 不等于0” 的逻辑表达式是:
四、 实验内容 (要求提供:① 算法描述或流程图 ② 源程序 )
1、编程序,计算下面分段函数的值(if-else )
⎪⎩
⎪⎨⎧≥-<≤+<+=)15(102)150(53)0(10x x x x x x y
2、编写程序,输入一个小写英文字母,如果它位于字母表的前半部分,输出它的后一个字母;位于后半部分时输出它的前一个字母(if-else )。
3、输入某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A 、B 、C 、D (或a 、b 、c 、d ),要求按照等级输出对应的分数段。
A 级对应的分数段为85~100分;B 级对应分数段为70~84;C 级对应分数段为60~69;D 级对应分数段位60分以下(switch )。
4、输入某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在90分以上,输出“A ”;80~89分输出“B ”;70~79分输出“C ”;60~69分输出“D ”;60分以下则输出“E ”(if-else 或swiitch )。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六、实验小结
1、
main()
{ float x,y;
scanf(“%f”,&x);
if(x<0) y=x+10;
else if(x<15) y=3*x+5;
else y=2*x-10;
printf(“%f\n”,y);
}
2、#include<stdio.h>
main()
{char ch;
ch=getchar();
if(ch>=’a’&&ch<=’m’) ch++;
else ch--;
putchar(ch);
}
3. #include<stdio.h>
main()
{char ch;
s canf(“%c”,&ch);
switch(ch)
{case ‘A’: printf(“85~100分\n”);break;
case ‘B’: printf(“70~84分\n”); break;
case ‘D’: printf(“60分以下\n”); break;
}
}
4. #include<stdio.h>
main()
{int s;
scanf(“%d”,&s);
switch(s/10)
{case 10:
case 9: printf(“A\n”); break;
case 8: printf(“B\n”); break;
case 7: printf(“C\n”); break;
case 6: printf(“D\n”); break;
default: printf(“E\n”); brea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