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实验报告
实验四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报告

同相比例运算电路输入电阻为: ∞==i
i
if i u R 输出电阻: R of =0
以上比例运算电路可以是交流运算,也可以是直流运算。
输入信号如果是直流,则需加调零电路。
如果是交流信号输入,则输入、输出端要加隔直电容,而调零电路可省略。
(二)求和运算电路 1.反相求和
根据“虚短”、“虚断”的概念 当R 1=R 2=R ,则 12()F o i i R u u u R
=-+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电压跟随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
按表1内容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
理论计算: 得到电压放大倍数:
即
:
Ui=U+=U-=U
图1 电压跟随器
表1:电压跟随器 直流输入电压Vi (v ) -2
-0.5
0.5
1
输出电压Vo(v)
Rl=∽ Rl=5.1k
从实验结果看出基本满足输入等于输出。
2、反相比例电路
理论值:(Ui-U-)/10K=(U--UO )/100K 且U+=U-=0故UO=-10Ui 。
实验电路如图2所示:
图2:反向比例放大电路
(1)、按表2内容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 表2:反相比例放大电路(1) (2)、按表3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
表三:反相比例放大电路(2) 测试条件
被测量 理论估算值
实测值
R L 开路,直流输入信号V i 由0变为800mV
ΔV 0 ΔV AB ΔV R2
直流输入电压输入 Vi (mv ) 30
100
300
1000
3000
输出电压 Vo(v)
理论值 实测值
误差。
实验四 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实验报告

实验四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一.实验目的认识线性定常系统的频率特性,掌握用频率特性法测试被控过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开环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确定系统组成环节的参数。
二.实验装置(1)微型计算机。
(2)自动控制实验教学系统软件。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1)基本概念一个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的作用下,输出稳态与输入信号关系如下:幅频特性相频特性(2)实验方法设有两个正弦信号:若以)(y tω为纵轴,而以tω作为参变量,则随tω的变xω为横轴,以)(t化,)(y tω?所确定的点的轨迹,将在 x--y平面上描绘出一条封闭的xω和)(t曲线(通常是一个椭圆)。
这就是所谓“李沙育图形”。
由李沙育图形可求出Xm ,Ym,φ,四.实验步骤(1)根据前面的实验步骤点击实验七、控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菜单。
(2)首先确定被测对象模型的传递函数, 预先设置好参数T1、T2、ξ、K(3)设置好各项参数后,开始仿真分析,首先做幅频测试,按所得的频率范围由低到高,及ω由小到大慢慢改变,特别是在转折频率处更应该多取几个点五.数据处理(一)第一种处理方法:(1)得表格如下:(2)作图如下:(二)第二种方法:由实验模型即,由实验设置模型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绘制bode图,绘制Bode图。
(三)误差分析两图形的大体趋势一直,从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在拐点处有一定的差距,在某些点处也存在较大的误差。
分析:(1)在读取数据上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使得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之间存在。
(2)在数值应选取上太合适,而使得所画出的bode图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3)在实验计算相角和幅值方面本来就存在着近似,从而使得误差存在,而使得两个图形之间有差异六.思考讨论(1)是否可以用“李沙育”图形同时测量幅频特性和想频特性答:可以。
在实验过程中一个频率可同时记录2Xm,2Ym,2y0。
(2)讨论用“李沙育图形”测量频率特性的精度,即误差分析(说明误差的主要来源)答:用“李沙育图形”测量频率特性的精度从上面的分析处理上也可以看出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实验结果和理论的结果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误差主要来自于从“李沙育图形”上读取数据的时候存在的误差,也可能是计算机精度方面的误差。
实验四 搜索 实验报告

实验四搜索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搜索算法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提高对搜索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对搜索效率和效果的评估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 Python,使用的开发工具为 PyCharm。
实验中所需的数据集和相关库函数均从网络上获取和下载。
三、实验原理1、线性搜索线性搜索是一种最简单的搜索算法,它从数据的开头开始,依次比较每个元素,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者遍历完整个数据集合。
2、二分搜索二分搜索则是基于有序数组的一种搜索算法。
它每次将数组从中间分割,比较目标值与中间元素的大小,然后在可能包含目标值的那一半数组中继续进行搜索。
3、广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是一种图搜索算法。
它从起始节点开始,逐层地访问相邻节点,先访问距离起始节点近的节点,再访问距离远的节点。
4、深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也是一种图搜索算法,但它沿着一条路径尽可能深地访问节点,直到无法继续,然后回溯并尝试其他路径。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线性搜索实验编写线性搜索函数,接受一个列表和目标值作为参数。
生成一个包含随机数的列表。
调用线性搜索函数,查找特定的目标值,并记录搜索所用的时间。
2、二分搜索实验先对列表进行排序。
编写二分搜索函数。
同样生成随机数列表,查找目标值并记录时间。
3、广度优先搜索实验构建一个简单的图结构。
编写广度优先搜索函数。
设定起始节点和目标节点,进行搜索并记录时间。
与广度优先搜索类似,构建图结构。
编写深度优先搜索函数。
进行搜索并记录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线性搜索结果在不同规模的列表中,线性搜索的时间消耗随着列表长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对于较小规模的列表,线性搜索的效率尚可,但对于大规模列表,其搜索时间明显较长。
2、二分搜索结果二分搜索在有序列表中的搜索效率极高,其时间消耗增长速度远低于线性搜索。
即使对于大规模的有序列表,二分搜索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值。
3、广度优先搜索结果广度优先搜索能够有效地遍历图结构,并找到最短路径(如果存在)。
最新实验报告_实验四

最新实验报告_实验四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特定条件下物质的热传导性能,并验证傅里叶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物质热传导率,加深对热传导现象的理解。
实验原理:热传导是热能通过物质内部分子振动和自由电子的碰撞传递的过程。
根据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数学表达式为:q = -kAΔT/Δx,其中q是热流量,k是热传导率,A是传热面积,ΔT是温度差,Δx是传热距离。
实验设备:1. 恒温水浴2. 热传导率测量仪3. 标准样品(如铜、铝块)4. 温度传感器5. 保温材料6. 数据采集系统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确保所有设备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2. 将标准样品放置在测量仪中央,确保样品与测量仪接触良好。
3. 使用恒温水浴设定两个不同的温度,分别作为实验的高温端和低温端。
4. 将温度传感器固定在样品的两端,以便准确测量温度差。
5. 开始实验,记录不同时间间隔的温度数据。
6. 根据温度数据和傅里叶定律计算热传导率。
7. 改变温度梯度,重复步骤5和6,获得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热传导率。
8. 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梯度与热传导率的关系图。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加,热传导率呈现上升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与其内部结构和分子振动特性有关。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傅里叶定律在描述热传导现象时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率进行测定,进一步理解了影响热传导性能的因素。
实验结果对于材料科学和热能工程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预防医学第七版实习四实验报告

预防医学第七版实习四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环境卫生学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实验时间:2021年XX月XX日实验地点:XX大学环境卫生学实验室实验材料:1. 实验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内容。
2. 数据收集与分析软件:用于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
3.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PH计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等数据。
2. 利用数据收集与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关统计指标。
3. 采集环境样本,如水、土壤、空气等,进行质量检测,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4. 利用显微镜等实验仪器,观察环境样本中的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评估环境质量。
5.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提出改进措施。
6. 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对实验问卷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发现实验对象中,年龄分布在20-40岁之间,男性占60%,女性占40%。
大部分实验对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但部分实验对象存在一些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 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水质、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但部分样本中微生物含量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3. 通过对环境样本的观察,我们发现微生物种类繁多,部分污染物超出国家标准,说明环境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4. 综合实验结果,我们发现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调查和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发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为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环境质量,同时注重个体生活习惯的培养,降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实验报告4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理解循环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循环结构相关语句的含义、格式及使用3、学会循环的应用及控制,包括:①掌握使用循环输入多个数据的方法②掌握在多个数据中有选择地输出数据的方法③掌握在多个数据中对某种数据进行计数的方法④掌握求多个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⑤掌握使用break、continue语句终止循环4、掌握循环的嵌套二、知识要点1、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的概念2、三种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执行过程3、理解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中“条件表达式”之不同含义4、二重循环的执行过程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1、循环变量的主要用途是:2、用循环求多个数的和之前,先要把和的初始值赋为:3、用循环求多个数的乘积之前,先要把乘积的初始值赋为:4、字符变量能否作为循环变量?5、循环过程中,如果循环条件成立,但需要结束循环,可采用什么办法?6、什么叫循环的嵌套?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源程序)1. 编程,利用循环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5+52)*(4+42)*(3+32)*(2+22)*(1+12)*(1/2+1/3+1/4+1/5)(for循环)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t main(){int a;double sum=1,sum1=0;for(a=1;a<=5;a++)sum=sum*(a+a*a);printf("结果为%lf\n",sum);for(a=2;a<=5;a++)sum1=sum1+(1.0/a);printf("%lf\n",sum1);printf("结果为%lf\n",sum*sum1);return 0;}2. 编程,从键盘输入若干个整数,当输入0时,输入停止。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优秀4篇实验四霍尔效应篇一实验原理1.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液晶的种类很多,仅以常用的TN(扭曲向列)型液晶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TN型光开关的结构: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正性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1埃=10-10米),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玻璃板的内表面涂有透明电极,电极的表面预先作了定向处理(可用软绒布朝一个方向摩擦,也可在电极表面涂取向剂),这样,液晶分子在透明电极表面就会躺倒在摩擦所形成的微沟槽里;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且上下电极上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
上下电极之间的那些液晶分子因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趋向于平行排列。
然而由于上下电极上液晶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所以从俯视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从上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逐步地、均匀地扭曲到下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整个扭曲了90度。
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上述均匀扭曲排列起来的结构具有光波导的性质,即偏振光从上电极表面透过扭曲排列起来的液晶传播到下电极表面时,偏振方向会旋转90度。
取两张偏振片贴在玻璃的两面,P1的透光轴与上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P2的透光轴与下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于是P1和P2的透光轴相互正交。
在未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来自光源的'自然光经过偏振片P1后只剩下平行于透光轴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到达输出面时,其偏振面旋转了90°。
这时光的偏振面与P2的透光轴平行,因而有光通过。
在施加足够电压情况下(一般为1~2伏),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基片附近的液晶分子被基片“锚定”以外,其他液晶分子趋于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
于是原来的扭曲结构被破坏,成了均匀结构。
从P1透射出来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中传播时不再旋转,保持原来的偏振方向到达下电极。
这时光的偏振方向与P2正交,因而光被关断。
由于上述光开关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让光透过,加上电场的时候光被关断,因此叫做常通型光开关,又叫做常白模式。
电子电路实验四 实验报告

实验四波形发生电路实验报告一、理论计算1.正弦振荡电路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为±12V。
分析图1电路的工作原理,根据图中的元件参数,计算符合振荡条件的Rw值以及振荡频率f0。
该正弦振荡电路采用RC串并联选频网络,选频网络的示意图如下:当输入信号的频率足够低时,,超前,且当频率趋近于零时,相位超前趋近于+90°;当输入信号的频率足够高时,,滞后,且当频率趋近于无穷大时,相位滞后趋近于-90°。
因此,当信号频率从零逐渐变化到无穷大时,的相位将从+90°逐渐变化到-90°,故必定存在一个频率f0,当f= f0时,与同相。
RC串并联选频网络的反馈系数整理可得令,则代入上式,得出当f=f0时,,由正弦振荡电路的起振条件知,。
对于图1的正弦振荡电路,有将R3、R4代入上式,令之大于3,得Rw>10kΩ。
将R1=R2=16kΩ、C1=C2=0.01μF代入f0式,得f0=994.7Hz。
2.多谐振荡电路实验电路如图2所示。
深入分析图2所示电路的工作原理,画出Vo1、Vo2的波形,推导Vo1、Vo2波形的周期(频率)和幅度的计算公式。
再按图2中给出的元件参数计算Vo1、Vo2波形的周期(频率)、幅度,以备与实验实测值进行比较。
该电路为三角波发生电路,原理图如下:虚线左边为滞回电路,故Vo1为方波。
根据叠加原理,集成运放A1同相输入端的电位令,则阈值电压对于虚线右边的积分电路,其输入电压不是+U Z,就是-U Z,故积分电路的输出电压的波形为三角波。
设输出电压的初始值为-U T,终了值为+U T,则可解得T为矩形波、三角波共同的周期。
矩形波的幅度的理论值即为UZ,等于6V;将实验电路图中的各个参数代入各式,得UT=0.5*6=3V,故三角波的幅度理论值为3V,矩形波、三角波的周期 。
3.锯齿波发生电路锯齿波发生电路的原理图见仿真实验电路图。
设二极管导通时的等效电阻可忽略不计,当u o1=+U Z时,D3导通,D4截止,输出电压的表达式为uo随时间线性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R中的操作码和两个操作数的内存地址分别是什么?(请分别用用六位二进制数和四位十六进制表示)
000001 0001
操作数1:110100 0034
操作数2:110110 0036
译码在哪里进行?并通过哪组总线把该操作传递给RAM?
CU控制器
CB
步骤4取数据
CPU通过哪组总线传送地址?RAM将这个地址存放在哪里?
000A
指令编码指令寄存器
PC被访问后其中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PC中的指令编码自动加一
因为这一指令执行完要执行下一次指令
RAM将MDR中的数据通过哪条总线传送给力CPU?
DBCPU将RAM传来来自指令存放在哪里?指令寄存器IR
IR中存放的指令二进制编码是什么?
0001 1101 0011 0110
实验
实验名称:
学号:姓名:班级: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表4-1一条指令执行过程记录表
步骤1用户指定两个加数
加数1,加数2
12
PC中存储的指令地址
00000000 00001011
RAM中对应指令地址中的指令编码
00011101 00110110
RAM中加数一的编码与内存地址
0000000000000001 0034
AB
地址存储器
RAM把第一个操作数存放在哪个寄存器上,通过哪组总线传送给CPU?
数据寄存器
DB
CPU把取到的第一个操作数存放在哪里?
GR
步骤5加法计算
CPU把两个加数放入哪里进行加法运算?
ALU计算器
当两个加数相加结束后,CPU把相加结果存放在哪里?
加数一所在的通用寄存器中
RAM中加数二的编码与内存地址
0000000000000010 0036
步骤2取指令
CPU使用哪根总线将PC中的内存地址送至RAM?
AB
RAM将CPU传来的指令地址存储在哪里?
地址存储器
MAR中存放的是什么?具体的二进制编码是什么?
指令编码
00011101 00110110
MAR中二进制编码对应的内存地址是什么?该内存地址中存放了什么数据?该数据放在哪个寄存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