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头文化感悟武汉人的乐天精神
武汉文化心得体会总结(实用17篇)

武汉文化心得体会总结(实用17篇)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回顾过去的经历,还可以帮助我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决策。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尝试和探索,通过失败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文化总结心得体会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和思考,对文化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我收获了许多心得和体会,这其中有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的培养。
第二段:对文化差异的认知。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我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和重要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宗教、习俗等都有很大差异,这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我逐渐摒弃了偏见和刻板印象,更加注重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文化差异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丰富多样的存在,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
第三段: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在与其他文化接触的同时,我越发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表现等都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点。
通过学习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也更加珍视和保护起来。
同时,我也向他人介绍并分享自己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其魅力与价值。
第四段: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我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视野,还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没有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将层出不穷。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尊重并包容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习惯。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说码头,必然要说水;说码头文化,自然就离不开因码头而产生的生活习俗与个性特征;说武汉码头,当然也就得说汉水、长江了。
汉水曾经被汉口人称“小河”,可就是这条小河,造就了一个四大商业名镇,就是这条小河诞生的商业文化与物质文明,让西方国家也垂涎三尺,他们在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汉口作为了通商口岸的目标之一,由是,汉口有了租借。
武汉码头文化由此有了更多的内容。
漕运与淮盐看标题,可能有人会问,码头文化怎么和漕运与淮盐联系起来了?是的,武汉的码头文化兴盛就是从漕运与淮盐开始的。
什么是漕运?现代人也许不太懂。
漕运是和漕粮联系在一起的。
漕粮,简而言之,就是由水路运往京师供官军食用的粮食;漕运,自然就是运输漕粮的水路了。
长江中游的城陵矶本来是漕粮的转运地,可自汉口形成后,便开始显示自己的非同凡响,取代了城陵矶成为长江中游唯一的漕粮转运地。
虽然汉口形成的时间相比于武昌和汉阳晚了一千多年,但汉水的改道以及汉水唯一的入江口定格在了今天的两江相会处之后,武汉的格局不再是双城相对,而是呈三足鼎立之势了。
由地理形势的变化,转而进行了其他层面上的变化,最后导致汉口成为了漕粮转运之地。
漕粮运输与交税本身不是商贸活动,但是大规模的漕粮运输却给了汉口水上运输业很大的刺激。
可以想见,自从汉口成为漕粮转运地之后,汉口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又有多少人会在关注的目光中踏上这块新生的土地?汉口又会借漕粮转运之机给自己带来多少发展的良机?所以,清代客居汉口多年的范锴对汉口历史颇有兴趣,他是这样给汉口商业发达的原因下的结论:“汉口之盛,所以由于小河也。
”所以,说码头文化,如果离开了这条小河,就找不到其源头了。
依靠九省通衢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继漕运归入汉口之后,汉口又成为了淮盐的集散地。
淮盐就是江淮地区生产的食用盐。
湖光地区2 广大的居民日常生活都可能缺少的盐,虽然价钱低,但数量大,集中起来却也是不可小视的。
时隔 500 多年后,回头看,这次的汉水改道对于武汉来说,简直就是上天对武汉的垂爱,武汉由此产生的变化是那么的使人意想不到。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为了适应水陆运输的需要,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逐渐建立,后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继汉口通商后,码头林立,各种帮派也随之建立,码头成为兴盛一时的主要货物和人员的集中地。
除了保留初建时的货物运输等需要,码头的客运量逐渐增大,而搬货卸货产生的劳动号子更是层出不穷。
同时,作为“火炉”的武汉,人们纳凉的首选地便是这依托长江水的码头边,万家灯火为码头这粗犷的轮廓增添一份细腻。
这样,码头文化便在这亦商亦娱的功能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随着城那市化的发展,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为这九省通衢的武汉更增添一份活力。
关键词:码头码头文化长江(一)汉水改道与汉口镇明朝中叶以前,武汉一直都是武昌、汉阳的地理位置的统称。
那时候,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车船林立,人潮拥挤的汉口只是一个四周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地。
每每到洪水暴发的季节,犹如一片汪洋,看不见陆地,而到了洪水退潮的季节,更是野草丛生。
这样的蛮荒之地怎么会是现在的汉口?这一切,都要感谢“汉水改道”。
汉水发源于山西宁强县大巴山系,自西北向南流入湖北,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如此,就可以理解在洪水时期,犹如一片汪洋的原因了。
大概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70),汉水的下游连年大水,堤防总是决口,而这就使汉水下游的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他入江口淤塞,形成了一个主河道入江口,汉水流至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集中水流,径直而下,经过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天的景观。
“汉水改道”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飘忽不定的历史。
新的水口的南岸仍称之为汉阳,而北岸,后则成立为汉口镇。
新的水口两岸地域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建立坚固的堤坝,很快便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二)近代港口和码头明确记载的民船码头是在乾隆元年(1736),天宝码头。
从此以后,在汉江沿岸的硚口到龙王庙一带,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码头,像杨家河、老水港、彭家巷、小硚口、五显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多达20多处。
关于武汉码头文化作文

关于武汉码头文化作文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使武汉成为长江流域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
过去的武汉是一个以水运为主的城市,这里的码头经济非常繁荣,虽然现在有一部分码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造成为江滩景观,但是武汉港仍有一些码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行至武汉江边,在汉口江滩和武昌江滩依稀可见旧码头遗迹,那些粗壮的铁链、铁锚与陈旧的趸船,顿感百年往事浮现在眼前,老武汉的历史与码头文化息息相关。
提起武汉的码头文化,首先引入脑海的是此起彼伏的码头号子,帆樯林立的不夜水港,鳞次栉比的货轮商船,商贾云集的街市店铺。
武汉码头兴旺的源头应该从明代开始算起,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独立发展,因为良好的港口条件,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
武汉有名称可考究最早的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石级码头,以后又陆续修建了杨家河、老水巷、兴茂巷、彭家巷、大硚口、小硚口、大王庙、五显庙、沈家庙、关圣祠、鸡窝巷、接驾嘴、龙王庙、鲍家巷、新码头、流通巷等码头。
这些早期的码头,都是沿汉水自上而下逐步修建的。
由于汉水流域已不能满足商业需求,因此汉口成为长江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重要码头。
据史料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年),汉口著名有八大码头: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官殿和花楼。
如同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所描述的那样:“廿里长街八码头,路多车轿水多舟”。
咸丰末年(约19世纪50年代末),汉口沿江上起硚口,下至江汉关共有码头60余处。
武昌的码头主要有“六门两洲”,即:保安门、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武圣门和白沙洲、金沙洲;汉阳的东门、南门外也有多处码头。
有一些码头随着商业市场的专业化逐步成为专用码头。
如:接驾嘴码头为炭薪市场码头。
龙王庙码头、小新巷码头,周围水果行集中,为水果码头。
横跨长江轮渡感悟

横跨长江轮渡感悟如果不是大何和罗汉相邀,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横渡长江。
大何是一把游泳的好手,在我们这次横渡长江前,他曾两次独自横渡长江,对横渡长江进行了考察。
他说现在长江是汛期的枯水季节,水流不太急,正是渡江的最好季节。
而且我们不用抢速度,从武昌顺流而下,游到汉口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上岸,与其说我们这是横渡长江,倒不如说是漂流长江更合适。
我平时总在游泳,我对自己横渡长江的耐力是有信心的,再加上备用了游泳圈和大何、罗汉两位男士一左一右护卫,增添了我横渡长江的勇气。
本周末(9月2日)下午5时我们三位在汉阳门毛主席畅游长江下水的地方下水,历时1小时30分于傍晚6时半在汉口长江二桥上在从武昌向汉口游的20分钟里,我感到江面风平浪静,就像在游泳池里游泳一样,丝毫感觉不到长江的险恶。
可游了20分钟后,长江波涛汹涌,三尺高的惊涛骇浪一会儿将我从波谷推入浪尖,一会儿又将我从浪尖跌入波谷,长江显露了她险恶的本来面目。
我想:长江有时候多么像一个人,表面看起来平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暗流涌动。
长江,有时候又多么像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在浪尖,有时候在波谷。
我们游泳经过武汉港时,昔日繁华暄闹的武汉港如今却衰落沉寂萧条了。
长江过去被称为黄金水道,大到去上海、南京这些大都市,小到从武昌到汉口过对江,都坐轮船。
我记得我当时去上海、庐山就是坐的轮船,我从武昌到汉口也坐过汉阳门、中华路、曾家巷的轮渡。
长江还是过去的长江,可长江黄金水道的繁华喧闹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仅仅只将近十余年的时间啊,变化就如此之大,真可谓沧海桑田!在横渡长江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我们没有看见开往上海、南京的大轮船,只看见从武昌开往汉口的一艘客轮,客轮上的乘客还向我们挥致意并大声地对我们喊“嗨!”,我们也礼貌地向他们挥手致意。
也许是修三峡大坝的缘故,抑或是长江上的轮船越来越少,污染也越来越少的缘故,横渡长江我惊奇地发现长江的水变清了。
水质变好了,长江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昏黄浑浊了。
武汉的码头文化简介

武汉的码头文化简介武汉码头文化简介一、码头文化概况1、武汉码头文化早在历史上就得到了繁荣和发展,码头文化也曾是武汉最重要的一种文化之一。
2、码头文化表现在对于当地船员和航行家的祭祀活动中,武汉码头也常常有相应的庆祝仪式来代表这种文化。
3、码头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也非常明显,码头文化通过当地居民的口头传承以及文字记载,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二、特色1、传统的码头文化可以经过历史的考古鉴定和记载,最终确定一种“码头文化”的形成。
2、码头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一气呵成,武汉码头文化集生活礼仪、建筑风格、旅行相关庆典、河流来源于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码头文化气息。
3、码头文化的受众更加广泛,普及率也更高。
码头文化往往传播至当地的各个社会阶层,有码头建设处、出海航行家、商贸商家、客运乘客等领域,也涵盖老百姓家庭、熟悉礼仪节日、祭祖典礼等等,都形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独特文化。
三、影响1、码头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地人民中形成了一种尊重、依赖和珍视码头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伦理观念。
2、码头文化影响了当地企业投资及发展的方向,因为它的普及,给当地的出海服务以及贸易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机会。
3、码头文化也给本地的文化和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例如、利用这种传统文化,本地有能力开发出更多吸引游客的文化旅游项目,以此来增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
四、文化启示1、武汉码头文化启示我们,家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被传统文化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可以通过回顾历史经历,为当今的社会以及未来的人们提供把握未来的方向。
2、武汉码头文化也启示我们,动态社会发展中,不断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完善而并不会因此丧失原有文化的精髓和特色,而只会发生不断更新和改变。
3、同时也唤起了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虽然传统文化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变动,但是这些变动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让当地文化得到更多的改善,更多的发展,从而达到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
武汉码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

明代 中期 以前, 汉水 从 秦岭 发 源 . 从 陕 西 的汉 中 , 经 襄 樊 、 川 等 地 . 历 汉
流 到武汉 一 带进 入 长江 。汉水 流 到低 陷 的江汉 平原 时 。与 众 云 梦泽 中 的湖 泊 与 小河 叉 汇 聚 , 河 发 展 出一 些 小 沿 城 镇 。但 是 . 水 在 武 汉 一 带 没 有 一 汉 个 主河 道 。 有 造 就 一 个 有 影 响 的码 没
I 文 化 楚
[ ueHa C Wnu] h J
武汉码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
口王玉德
最 近 , 汉 口码 头 ” 电视 剧 在武 汉 “
吴 国水 军 在武 汉 一 带训 练 ,军 事 后 勤
一
条街 , 宋代 祝穆 的《 方舆 纪 胜 》 陆游 、 的《 蜀记》 这条街 有描 述 。 入 对
南北 朝 时 , 北 的 汉 阳有 却 月城 , 江
江南 的 武 昌有 黄鹄 山城 ,都 是 码 头所
在。
迎 , 有 白 沙州 、 兴 州 以缓 水 势 , 且 天 可 供西来 东去 的船舶 歇息 。久而 久之 。 形
成 了江 上 码 头 。
隋朝 时 以 武 昌为 江 夏 县 .改 江津
前万户 家 。” 句诗 说 的似乎 是鹦 鹉州 这
在武 昌 。唐 代时 , 阳很 热 闹 , 隐有 汉 罗 《 夏 口》 诗 云 : 汉 汩渡 口兰为 舟 , 忆 “ 汉 阳城下 多酒 楼 。” 见 民 国《 口县志 》 ( 夏 )
唐 宋 时 , 江 两岸 船 来 船往 . 北 长 南
春秋 战 国时 期 , 人 往 来 于吴 越 , 楚
可 保也 。 于东 南者 , 国 保江 淮 不可 不 知 保汉, 以东南 而 向 中原者 . 江淮 不 可 用 不 知用汉 ,地势 得 也 。” 读史 方 舆 纪 《
武汉码头文化传统

武汉码头文化传统
武汉,作为中国内陆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其码头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武汉就是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码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承。
从古代的水运贸易到现代的旅游观光,武汉的码头文化一直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当时的武汉已经是繁华的水上商
贸中心。
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成为了重要的航运枢纽,各种货物通过水路交通进出武汉,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商业繁荣的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武汉的码头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各种码头建筑和码头活动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如今,武汉的
码头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更是成为了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
游客可以乘船游览长江和汉江,欣赏武汉的美丽风光,感受码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码头上,也会有各种传统的表演和活动,如舞狮、舞龙等,让游客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武汉的传统文化。
除了旅游观光,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也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传承。
许多当地人依然靠着码头进行渔业、航运等生活活动,他们延续着古老的码头文化传统,使得这座城市的码头更加生机勃勃。
总的来说,武汉的码头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瑰宝,它不仅是城市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的文化底蕴。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让武汉的码头文化继续璀璨发展,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码头文化感悟武汉人的乐天精神
武汉的码头分为“本土码头”和“洋码头”
本土码头主要分布在汉水沿岸(汉正街因此诞生),以小船停靠为主,沟通江汉平原、荆沙各地,以农副产品为主,比如菜码头、蛋码头、肉码头、布码头、粪码头(将城市的废弃物输出)以及杂货码头。
货物源头主要来自荆沙、襄樊一带。
码头工人其实就是船夫农民和搬运工。
真正变化比较大的长江码头,这时的码头开始固定。
1865年到1910年(45年间),汉口开埠后,外国商人陆续在汉开设工厂,开办洋行,从事贸易。
这些商人注意到汉口的地理位置特点(当时外国人在中国长江沿岸开埠的城市:上游重庆,下游上海,中游便是汉口),迅速把汉口作为长江中游的一个航运枢纽。
这期间外国在租界开设的洋行和轮船公司多达113家。
这时的码头成为汉口的重要贸易场所,可直通海上。
于是洋码头附近多了货栈、仓库、银行。
当时汉口的洋码头多达74个:有俄国的“顺丰砖茶码头”、英国的“怡和洋行码头”(现在武汉港19码头)、日本的“日清码头”、还有德法等国的码头。
码头文化四原素:动、爽、利、俚
无论是本土码头还是洋码头,无一例外地将武汉文化赋予了“码头”的原素:
一是“动”的原素。
码头汇四江,码头文化“动”的原素极多。
尤其是在汉口,东南西北的文化文艺形式并存。
就拿戏曲来讲,京、汉、楚、越、评剧等都有专业剧团,都有自己固定的观众和爱好者;比如武汉的小吃:北方的酱肉大包,广东的叉烧包、本土的小笼灌汤包,江浙的苏式菜包……各有各的市场;再拿语言来讲,南腔北调在这里不是稀罕事,一个小区里,广东话、浙江话、北京话、东北话、四川话都可以沟通。
由此“动”的原素就奠定了码头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也是优势。
二是“爽”的原素。
包容是通过豪爽体现的。
这里的人性格爽朗,既有北方人的豪气,又有南方人的精灵;既有四川人的放松,又有上海人的“精明”,但仍是“爽”的成分居多。
市作协主席池莉笔下的武汉人和武汉文化多体现了这一特色。
这一原素表现为武汉人“乐于助人”的风尚。
三是“利”的原素。
码头文化充分体现了城市格局你的非政治性,完全以市民文化为特征。
武汉的读书人经商弃文的越来越多,这些人将自己的文化知识转为商品。
比如“书法家往往自定润格,有求其书画者,或予以一元至十元不等,谓之润笔。
”“利”这一原素表现出文化不得商品属性和商业价值观。
四是“俚”的原素。
这里的“俚”可以理解为下里巴人的幽默和风趣。
由于码头工人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苦力,他们喜欢的是民间文艺,或街头巷尾的杂耍,或民间武术,或浪语油腔等等。
“俚”所代表的就是幽默和风趣。
码头文化在今日武汉的痕迹
在武汉,码头文化的痕迹很深。
如“占码头”、“打码头”、“抢码头”、“抽跳”(有过河拆桥之意)等;又比如说语言中的“老子”、“婊子”等等,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文化影响:比如不讲卫生、随便骂人、逞强称霸、打架斗殴等不
文明现象。
刚才说了码头文化中消极的一面,当然其积极面也是十分突出的:团结、鼓劲、大气、容忍、宽厚、创新等:
码头工人团结才有饭吃,扎成一把,喊起“号子”,脚步一致,不怕负重是其文化特点。
码头工人特别能吃苦,非常勤劳勇敢。
此为其一;
其二,码头工人要顶风雪、冒酷暑,不论价钱多少,货物必定上岸下船。
这其中如果没有忍耐宽厚之心很难在码头立足。
这又表现了武汉人很强的道德观;
其三,码头幽默号子往往体现创新精神。
不拘泥于传统的儒家文化礼教,民国时期武汉开男女混乘一车而不避嫌之先河就证明了这一点。
敢于创新使武汉开创了全国多个第一:辛亥革命第一枪、万里长江第一桥、汉正长街第一市、全国沿江第一滩的等等。
武汉市的城市精神很好地概括了以上内容: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这四句话,我个人认为前面两句有重复,可以改成以下:敢为人先,宽厚容忍,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武汉市的一首民谣可以很好地概括这座城市的精神:
高楼小屋都御寒,大也安然,小也安然。
衣着得体贵自然,丝也可穿,布也可穿。
粗茶淡饭日三餐,荤也香甜、素也香甜。
三五知己常聊天,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老夫老妻常相恋,帮也是伴,扶也是伴。
夜来儿女笑街前,闹也不烦,累也不烦。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由此可见武汉市民的一种“乐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