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及答案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各3分,共9分)1、污水回用:也称再生利用,是指污水经处理达到回用水水质要求后,回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杂用、景观娱乐、补充地下水地表水等。
2、好氧生物处理:污水中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3、高级氧化技术:以羟基自由基为主要氧化剂的氧化工艺,该工艺一般采用两种或多种氧化剂联用发生协同效应,或者与催化剂联用,提高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加速反应过程,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
评分:以上名词解释的评分采用(1)概念正确、(2)表达规范、(3)内涵要点齐备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来评判。
其中尤以要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池即SBR池常规工艺过程包括5个基本过程,他们分别是进水、(反应)、(沉淀)、(排水排泥)、闲置。
2、对于一般的城镇污水,初沉池的去除对象是(悬浮固体),可以去除SS约(40-55)%,同时可以去除(20-30)%的BOD5。
3、废水中的油通常有4种存在形态,分别是可浮油、(细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
其中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乳化油)。
4、生化反应中,产率系数y反映了(底物减少速率)和(细胞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它是污水生物处理中研究生化反应过程的一个重要规律。
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基本流程包括(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曝气设备不仅传递氧气进入混合液,同时还起到(搅拌)作用而使混合液悬浮。
三、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0分)1、(√)2、(×)3、(×)4、(×)5、(√)四、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ABC;2、ACD;3、BCD;4、ABCD;5、A五、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8分,共24分)1、含油废水为什么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或者浇灌田地?针对含油废水你认为采用何种工艺处理比较合适?(8分)答:含油废水的危害:对生态系统;对植物;对土壤;对水体(4分)。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上册第三章课后习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上册第三章课后习题1、设计污水管道系统有哪些步骤?答①管道定线②街坊编号并计算面积③划分设计管段,计算设计流量④管道材料的选择⑤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⑥绘制平面图和剖面图2、试述污水量标准的含义,它受哪些因素影响,规划是如何考虑?答污水量标准:表示街坊每人每天所产生的平均污水量。
影响因素:设计地区室内卫生设备的情况、当地气候、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及排水系统的普及程度。
规划时根据当地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水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
一般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3、确定污水设计流量时应收集哪些基本资料?答居民生活污水定额、设计人口数(人口密度)、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服务的街坊面积等。
4、管道系统的平面布置如何进行?有哪些基本要求?包括哪些内容?答①确定排水区界,划分排水流域排水区界是污水排水系统设置的界限,是根据城镇总体规划设计规模决定的。
在排水区界内,根据地形及城市的竖向规划,划分排水流域。
每一个排水流域往往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干管,根据流域地势表明水流方向和污水需要抽升的地区。
②选定污水厂和出水口的位置。
设在城市的下风向,水体的下游,离开居住区和工业区一定的距离。
③污水管道系统的定线在城镇总平面图上确定污水管道的位置和走向,称为污水管道系统的定线。
管道定线一般按主干管、干管和支管的顺序依次进行。
定线的主要原则是:尽可能地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的污水能自流排出。
定线时应充分利用地形,使管道的走向符合地形趋势,一般宜顺坡排水。
应选择最适当的定线位置,使之既能尽量减小埋深,又可少建泵站。
④控制点的确定和泵站的设置地点确定控制点的标高,一方面应根据城市的竖向规划,保证排水区域内各点的污水都能够排出,并考虑发展,在埋深上适当留有余地。
5、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为什么随着污水平均日流量的增加而相应减少?答:根据定义。
6、控制点的位置如何确定?在条件不利时如何减少控制点处的管道埋深?答控制点的位置一般是位于距离污水厂或出水口最远处或排水流域中地面高程最低处,管道埋深有特殊要求处。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第一章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关系。
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彭党聪)课后习题3-4

SS去除率范围/%
交点水深hi/m
△Ei
a
70~80
1.76
10
b
80~90
1
10
c
90~100
0.4
10
ET=(71.2+8.8+5+2)%=87%
表310沉降实验资料沉降时间minss去除率1m2m3m00001030181620604840306261604070636160736965表311在不同水深处达到某些特定去除率的沉降时间ss特定去除率沉降时间min01230000050183537100336720068111230010141640013172050015921242600203032640304060表31225min等时线与中间去除率曲线交点的hi和ei值交点ss去除率范围交点水深himeia5560175b6070122510c7080087510d8010003520et5542561254375357325表31350min等时线与中间去除率曲线交点的hi和ei值交点ss去除率范围交点水深himeia708017610b8090110c901000410et712885287
30
62
61
60
40
70
63
61
60
73
69
65
表3-11在不同水深处达到某些特定去除率的沉降时间
SS特定去除率/%
沉降时间/min
0
1
2
3
0
0
0
0
0
5
0
1.8
3.5
3.7
10
0
3.3
6
7
20
0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下册(高延耀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 CO、HO 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 的耗氧过程与 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含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第一章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办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介入标是评论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办理工程设计、反应污水处理厂办理成效、展开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照。
2.剖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 TS),总固体包含溶解性固体( DS)和悬浮性固体( 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 SS)。
固体残渣依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 VS)和固定性固体( FS)。
将固体在 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 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 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应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剖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答:生化需氧量( 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 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 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 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论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应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可以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别的废水中的复原性无机物也能耗费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焚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 BOD 的耗氧过程有实质不一样,并且因为各样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一样,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各样水质之间 TOC或TOD与 BOD不存在固定关系。
在水质条件基真同样的条件下, 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必定的有关关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操纵、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操纵的全然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通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依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那么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不。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那么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如今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基本上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落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复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局部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基本上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的耗氧过程有实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异也大。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某工业废水水量为1200 m/d,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为800 mg/L,需要进行气浮法预处理,请为其设计平流式气浮池处理系统。
11.如何改进及提高沉淀或气浮分离效果?
答:由式可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大悬浮颗粒的直径,减小流体的黏度等都能提高沉淀或气浮分离效果。如:通过混凝处理增大颗粒粒径,提高水温以减小水的黏度。另外,也可以减小气泡直径来提高气浮分离效果。
地方标准:省、直辖市等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管辖地水体污染空制需要,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仿治法》制定地方污水排放标准。地方标准可以增加污染物控制指标,但不能减少;可以提高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但不能降低标准。
二、污水的物理处理
1.试说明沉淀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各适用在哪些场合?
平流式沉砂池是通过控制进入的污水流速,以重力分离无机颗粒;而曝气沉砂池是由于曝气作用,在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无机砂粒由于离心力作用而沉入集砂槽中。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淀或上浮的因素有哪些?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2.常用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答:曝气池实质上是一个反应器,它的池型与所需的水力特征及反应要求密切相关,主要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及续批式四大类。
3.活性污泥法有哪些主要运行方式?各运行方式有何特点?
答:活性污泥法主要运行方式有:普通曝气法、渐减曝气法、阶段曝气法、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吸附—生物降解工艺、延时曝气法、纯氧曝气法和间歇活性污泥法。
式中:A为颗粒在沉淀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对球形颗粒,A;u为颗粒沉速;λ为阻力系数。
对于层流,结合式(1)和(2),在Re﹤1时,
u
式中:μ为水的黏度。上式表明:(1)颗粒与水的密度差(ρ
s-ρ)愈大,沉速愈快,成正比关系。当ρ
s﹥ρ时,颗粒下沉;当ρ
s﹤ρ时,颗粒上浮;当ρ
s=ρ时,颗粒既不上浮也不下沉;(2)颗粒直径愈大,沉速愈快,成正比的平方关系;(3)水的黏度愈小,沉速愈快,成反比关系。因水的黏度与水温成反比,故提高水温有利于加速沉淀。
答:水的沉淀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密度比水大,在重力作用下,悬浮物下沉而实现悬浮物与废水分离。
F
1、F
2分别表示球形颗粒的重力和水对颗粒的浮力,则颗粒在水中的有效重量为
(1)
式中:d为球体颗粒的直径;ρ
s、ρ分别表示颗粒及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以F
3表示水对颗粒沉淀的摩擦阻力,则
(2)
6.加压溶气气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有何特点?答案见课后习题
7.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黏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改善微气泡与颗粒的黏附性能?
答:见1-6xx内容概要。
8.气固比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确定适当的气固比?3
3
答:气固比(а)的定义是溶解空气量(A)与原水中悬浮固体含量(S)的比值,可用下式表示:
4.简述生物除磷的原理。
四、活性污泥法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是什么?
答: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一类好氧生物的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法处理流程包括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图如书251
废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曝气池与池内的活性污泥混合成混合液,并在池内充分曝气,一方面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废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另一方面,通过曝气,向活性污泥供氧,保持好氧条件,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废水中有机物在曝气池内被活性污泥吸附、吸收和氧化分解后,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净化的废水排出。大部分二沉池的沉淀污泥回流到曝气池进口,与进入曝气池的废水混合。
5与N、P的比值等。
常用脱氮除磷工艺性能特点ຫໍສະໝຸດ 工艺名称AN/O优点
在好氧前去除BOD,节能;
硝化前产生碱度;
前缺氧具有选择池的作用
A
P/O缺点
脱氮效果受内循环比影响;可能存在诺卡氏菌的问题;需要控制循环混合液的DO工艺过程简单;水力停留时间短;如有硝化发生除磷效果会降低;工污泥沉降性能好;聚磷菌碳源丰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2.某种污水在一连续进水和完全均匀混合的反应器进行处理,假设反应是不可逆的,且符合一级反应(v=kS
A),反应速率常数k为0.5d,求解当反应池容积为20 m、反应效率为98%时,该反应器能够处理的污水流量为多大?
3.简述城镇污水生物脱氮过程的基本步骤。
答:污水生物脱氮过程氮的转化主要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4.已知某小型污水处理站设计流量为Q=400m/h,悬浮固体浓度ss=250mg/L。设沉淀效率为55%。根据试验性能曲线查得μ
0=2.8m/h,污水的含水率为98%,试为该处理站设计竖流式初沉池。
5.已知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平均流量为Q=20000m/d,服务人口100000人,初沉污泥量按25g/(人·日),污泥含水率按97%计算,试为该处理站设计曝气沉砂池和平流式沉淀池。
xx,除磷效果好艺灵活性差
A/O
2同时脱氮除磷;反硝化过程为硝化回流污泥含有硝酸盐进入厌氧区,提供碱度;水力停留时间短;反硝对除磷效果有影响;脱氮受回流比化过程同时除去有机物;污泥沉降影响;聚磷菌和反硝化菌都需要易性能好降解有机物
(1)氨化: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反应。在氨化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13
3
(2)硝化反应: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NO
2)和硝酸盐(NO
3)。
(3)反硝化反应:在缺氧条件下,NO
2和NO
3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氮气。
关系图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
2、H
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特点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气固比选用涉及原水水质、出水要求、设备、动力等因素,对于所处理的废水最好金国气浮试验来确定气固比,无试验资料时一般取0.005-0.06,废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时取下限,如选用0.005-0.006;但悬浮固体较高时,可选用上限,如气浮用语剩余污泥浓缩时气固比一般采用0.03-0.04。
9.在废水处理中,气浮法与沉淀法相比较,各有何缺点?
4.解释污泥泥龄的概念,说明它在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答:污泥泥龄为在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平均停留时间。--
--—污泥泥龄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设计、运行的重要参数,在理论上也有重要意义。以污泥泥龄作为生物处理的控制参数,其重要性是明显的,因为通过控制污泥泥龄,可以控制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及系统中微生物的生理状态。
(2)水温:水温对氧传递影响较大,水温上升,水的饿黏度降低,液膜厚度减小,扩散系数提高,K
La值增高;反之,则K
La值降低。水温对溶解氧饱和度C
s值也会产生影响。随着温度的增加,K
La值增大,C
s值降低,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有所减小。因此,水温对氧转移有两种相反的影响,但并不是完全抵消,总的来说,水温降低有利于氧的转移。
三、污水的生物处理基本概念
1.简述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有机污水的原理和使用条件。
答:污水生物处理是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代谢营养类型多样、适应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处理方法。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存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即水中存在分子氧)。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既无分子氧又无化合态氧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与厌氧细菌降解和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