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的研究

合集下载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0, 36(2): 217−227/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10.00217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王正航1武仙山2昌小平2李润植1景蕊莲2,*1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太谷 030801; 2国家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 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要: 为探讨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以小麦RIL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F8代的305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 分析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 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相关关系、遗传力、基因数目以及不同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两种水分条件下, RIL群体性状多数表现超亲现象, 变异系数为1.12%~67.05%。

雨养条件下抗旱亲本旱选10号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比水地品种鲁麦14表现稳定。

两种水分条件下, 两个生育时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而荧光动力学参数相关性表现复杂, F m与F v、F o/F m与F v/F m之间相关性最高, 相关系数大于0.994。

在所有性状中, 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力最高; 多数性状在雨养条件下的基因数目多于灌溉条件的, 控制灌浆期F v/F o的基因数目最多, 达34对。

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 灌浆期F m、F v及F o与F m曲线之间的面积对产量影响较大, 可以作为选择抗旱高光效小麦的重要评价指标。

关键词:小麦; RIL群体; 干旱胁迫;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产量; 灰色关联度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of Flag Leaf and Their Gray Relational Grade with Yield in WheatWANG Zheng-Hang1, WU Xian-Shan2, CHANG Xiao-Ping2, LI Run-Zhi1, and JING Rui-Lian2,*1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China;2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rmplasm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Drought stress impacts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ults in a diminished output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In the variety screening and breeding of wheat for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and drought resistance, indices for the assess-ment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Although a few investigators have studied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otosynthesis on the basis of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ith several wheat varieti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and grain yield were not completely clear. The inheritance of chlorophyll related trait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has not been reported, especially using genetic populations.To dissect the dynamics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eritabilitieso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in wheat, the authors have constructed a set of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through crossing a highly drought-resistant variety, Hanxuan 10, and a high-yielding variety Lumai 14 grown in irrigated areas. In this study, 305 RILs of F8 generation were evaluated in well-watered and rainfed (drought stress) en-vironments, and traits o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7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in flag leaves were measured at flowering and filling stages. Most of the mean values of traits showed substantial transgressive segregation in the RILs, and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1.12% to 67.05% under both water regimes. All traits measurements except for F o and F o/F m inthe RIL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lower under rainfed condition than under the well-watered condition.Th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ere more stable in Hanxuan 10 than in Lumai 14.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in chlorophyll content between either water conditions or growth stages,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0.499 (P < 0.01) to 0.717 (P < 0.01). However, correlations among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ere complex, of which the larges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more than 0.994) were observed between F m and F v and betweenF o/F m and F v/F m. Among all the traits tested, chlorophyll content had the highest heritability that was no less than 0.81 in both treatments.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estimates, most traits under rainfed condition were controlled by more genes than under本研究由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6AA100201)和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8ZX08002-002)资助。

用凝胶电泳法研究小麦叶片衰老期间的内肽酶同工酶

用凝胶电泳法研究小麦叶片衰老期间的内肽酶同工酶

用凝胶电泳法研究小麦叶片衰老期间的内肽酶同工酶芮琪,徐朗莱3(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采用S 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 DS PAGE )和梯度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小麦旗叶暗诱导衰老过程中内肽酶同工酶的变化。

发现用S DS PAGE 法几乎检测不到新的内肽酶同工酶;用梯度凝胶电泳法则能检测到6种新的同工酶,而且在第一叶自然衰老过程中也能检测到。

表明在这两种衰老过程中内肽酶酶谱变化基本相似。

关键词:内肽酶;小麦叶片;暗诱导衰老;自然衰老;梯度凝胶电泳中图分类号:Q55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30(2002)03008504The endopeptidase isozymes in wheat leaf duringsenescence by electrophoresisRUI Qi ,X U Lang 2lai 3(C ollege of Science ,Nanjing Agric Univ ,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The changes of endopeptidase (EP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cv.Y angmai 158)leaves were studied during dark 2in 2duced senescence by electrophoresis.S ix emerging EP is ozymes were detected by gradient 2PAGE ,which were als o detected during natural senescence.And the patterns of EP is ozymes were similar in these tw o kinds of senescence.But no emerging EP was detected by S DS ΟPAGE.K ey w ords :endopeptidase ;wheat leaf ;dark 2induced senescence ;natural senescenc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衰老是叶片的一个重要发育阶段,蛋白质的丧失是叶片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1]。

植物叶片衰老过程

植物叶片衰老过程

实验材料与仪器
实验材料:小麦旗叶(小麦植株最上面的 一片叶称为旗叶) 实验器材:双气室IRGA, 实验器材:双气室IRGA, 开放式同化室, 气泵,量子辐射照度计 PPEA便携式植物效率仪 PPEA便携式植物效率仪
实验步骤 植物衰老过程中气体交换分析:
取花后15天的衰老旗叶5 取花后15天的衰老旗叶5组(每组间隔三 天取,取叶面积近似者),按照培养时 间由短到长,编为1 间由短到长,编为1到5号。 预热红外仪,用参比气体调节两气室平 衡
荧光参数分析: 将暗适应的绿色植物或含有叶绿素的部分组织突 然暴露在可见光下之后就会观察到,植物绿色组 织发出一种强度不断变化的暗红色荧光,荧光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这一现象最早是由 Kautsky 发现的,因此也称 为 Kautsky 效应。植物发出的荧光强度随时间 而变化,在从暗适应到暴露在光下时,荧光强度 先上升,然后下降。
实验原理及测定方法
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带有四处,其吸收峰分别在 2.69um,2.77um,4.26um,14.99um。其中在 2.69um,2.77um,4.26um,14.99um。其中在 4.26um处的吸收带不与水吸收带重叠。红外仪 4.26um处的吸收带不与水吸收带重叠。红外仪 内设置仅让4.26um红外光通过的滤光片。当该 内设置仅让4.26um红外光通过的滤光片。当该 波长的红外光经过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时,能量 波长的红外光经过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时,能量 就因二氧化碳的吸收而降低,降低的多少与二氧 化碳浓度有关,并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分别供 化碳浓度有关,并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分别供 给红外仪含与不含二氧化碳的气体,红外仪的检 测器便可通过检测红外光能量的变化而输出反应 二氧化碳浓度的电信号。

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变化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变化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变化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叶绿素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光合色素之一,它在光合作用中发挥着关键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然而,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会发生变化,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和一系列降解产物的积累。

了解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的变化对于揭示植物衰老机制、优化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的变化。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并分析影响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因素。

其次,我们将综述近年来关于叶绿素代谢产物与植物生理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随后,我们将解释说明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变化的机制,包括自噬与叶绿素降解的关系、氧化损伤对叶绿素降解的影响以及激素调控在叶片衰老中叶绿素代谢变化中的作用机制。

然后,我们将分析实验技术和方法在探究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变化中的应用,并讨论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将对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变化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以及其应用前景和潜在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和解释说明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的变化,以进一步促进对植物衰老机制和优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理解。

该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包括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在揭示相关机制、发展新技术方法以及探索应用前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代谢变化的要点2.1 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叶绿素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光合色素之一,其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随着光能的吸收,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a转换为激发态,并与附近分子发生共振能量转移。

然后,经历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还原型胡萝卜素由长数组织发生缺失。

最后,在若干酶的作用下,形成可溶性和膜结合型叶绿素蛋白复合物。

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的降解速度明显加快。

这是因为酵素活性增强、膜结构恢复障碍以及氧化损伤等因素导致了降解相关途径被激活。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

叶绿素荧光研究技术

荧光参数是研究植物光化学效率、 光抑制与光破坏防御的有效的工具
该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在植物生态、植物抗 逆性、筛选高光效或抗逆品种、转基因植物 的功能分析、光抑制和光破坏的防御机制等 方面的研究。
光抑制概念:
强光造成光合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光抑制 特征:光合效率下降;Fv/Fm 及AQY 下降
过去人们把光抑制与光破坏等同起来,认 为发生了光抑制就意味着光合机构遭到破坏。 甚至把光抑制 、光破坏、光漂白、光氧化等 概念通用。
率和热耗散能力的变化。
如何测定叶绿素荧光?
现有两类荧光仪可以用来测定叶绿素荧光。
1.续激发式荧光仪(如PEA),必须将测 定叶片在避光下测定,在照光条件下,仪器 无法区分叶绿素荧光和自然光中与荧光波长 相同的红光和远红光。
但是这类荧光仪有很高的分辨率,每秒 钟能够测定10万次荧光变化,因此是研究光 合机构中电子传递瞬间变化的有力工具。
t (Fs)
主要荧光参数及其意义
Fo: 初始荧光产量(Original fluorescence yield ) 也 称基础荧光,是PSⅡ反应中心(经过充分暗适 应以后)处于完全开放状态时的初始荧光产量。 Fm:最大荧光产量(Maximal fluoreseence yield ), 是PSⅡ反应中心完全关闭时的荧光产量。通常叶片 经暗适应20min后测得。 Fv=Fm-Fo:可变荧光,反映PSⅡ的电子传递最大潜 力。经暗适应后测得。
Fv/Fm:暗适应下PSⅡ反应中心完全开放时的最大 光化学效率,反映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能 转换效率。
Fv/Fo:代表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与有活性的反 应中 心的数量成正比关系。
Fo’: 光适应下初始荧光。
Fm’: 光适应下最大荧光。

持绿性小麦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持绿性小麦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持绿性小麦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作者:邢丽红张成兵张先平龚亚丽张星李一博陈浩杨斌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10期摘要:该文从持绿小麦抗旱生理结构特异性和持绿小麦生理生化反应特异性2个方面论述了持绿性小麦抗旱生理机制,以期为小麦持绿性材料的筛选及抗旱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持绿;抗旱性;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036-031 前言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玉米,小麦的农业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

小麦扬花至成熟这一时期即为灌浆期,在灌浆期如遇干旱胁迫,会导致叶片等光合器官失绿早衰,造成光合时间与光合效率降低,最终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形成[2]。

持绿性(stay green)是指小麦叶片在生育后期保持绿色,减缓衰老与黄化,延长光合作用的特性[3]。

大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持绿性能够延迟光合器官的衰老,增加光合时间,提高光合效率[4-6],从而与作物产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7,8]。

持绿小麦具有较高的叶片含水量、穗粒重、千粒重、灌浆速率等产量性状,因而能够较普通小麦品种得到更高的产量[9,10]。

亦有研究证实持绿可以提高作物对干旱[11]、高温[12,13]、盐碱化[14]、斑枯病[15]等非生物胁迫与生物胁迫的抗逆性。

鉴于此,对持绿小麦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进行剖析,对于小麦抗旱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持绿小麦抗旱生理结构特异性研究进展2.1 持绿小麦与非持绿小麦的叶绿体结构差异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的主要场所,当小麦叶片衰老时,光合作用能力衰退,叶绿体数量、形态以及其结构的完整性也随之发生变化[24]。

植物衰老初期,叶肉细胞叶绿体变小,基粒、核糖体数量减少,嗜峨颗粒增多,液泡增大;而在衰老后期基粒类囊体膜破裂,内质网、线粒体与高尔基体逐渐消失,叶绿体结构破坏。

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体超微形态观察

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体超微形态观察

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体超微形态观察
姬生栋;夏民;徐存拴;李庚午
【期刊名称】《电子显微学报》
【年(卷),期】2001(20)4
【摘要】@@ 植物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从多角度来揭示这一生命的秘密[1,2].植物叶片衰老过程中细胞及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的形态学研究,可以直观反映叶片衰老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报道认为,叶绿素的逐渐消失也是叶片衰老的最明显表现之一[4],本文对含有叶绿素的叶绿体在小麦旗叶衰老过程中超微形态是如何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从形态学角度揭示小麦旗叶衰老规律提供又一重要指标.
【总页数】2页(P513-514)
【作者】姬生栋;夏民;徐存拴;李庚午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
【相关文献】
1.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叶片渗透调节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J], 武玉叶;李德全
2.银杏叶片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J], 杨贤松
3.小麦叶片衰老的超微立体学研究及6-苄氨基嘌呤的作用 [J], 孙振元;段留生
4.小麦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J], 吴沅英;胡冰;马国英;刘红霞
5.银杏叶片衰老过程中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J], 魏晓东;陈国祥;徐艳丽;雷华;施大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O在光延缓小麦离体叶片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NO在光延缓小麦离体叶片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NO在光延缓小麦离体叶片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植物的衰老(senescence)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叶片衰老是植物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由于延缓叶片衰老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而前人对叶片衰老的调控及其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光具有显著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这一方面与其影响光合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光信号在调节衰老中有重要作用有关,然而目前关于光延正缓叶片衰老的信号传导途径却知之较少。

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处理可以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叶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进而延缓植物组织的成熟和衰老。

尽管前人的研究已表明光能延缓植物衰老,NO也能延正缓植物的衰老,但在光延缓植物叶片衰老的过程中是否有NO的参与及其作用机制如何均未见报道。

本论文以小麦离体叶片为材料,通过对植物离体叶片进行光照处理的同时添加NO清除剂血红蛋白(hemoglobine,Hb)、硝酸还原酶(nitratereductase,NR)抑制剂钨酸钠(sodium tungstate,Na<sub>2</sub>WO<sub>4</sub>)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synthase,NOS)抑制剂N<sup>G</sup>-氮-L-精氮酸-甲酯(N<sup>G</sup>-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来调控叶片内源NO水平,研究其对叶片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同时利用NO专一性荧光探针DAF-2DA标记叶片NO,并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直接显示光延缓叶片衰老的过程中叶片内源NO水平的变化,旨在揭示光延缓叶片衰老过程中NO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NO的酶学来源途径。

该研究不仅对阐明光延缓叶片衰老的信号转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NO在植物中的作用,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 验采 用盆 栽 方 式 , 盆栽 所 用 土 采 用 当 地耕 作 层 0~2 m 中 壤 土 , 干 后 测 得 土 壤 含 水 量 为 0c 风
生 产 中 , 目测籽 粒 生 理成 熟 时 植 株 上 保 留 的绿 叶 可
数 目粗 略估计 品种 的 持绿 性 。对 小麦 而 言 , 理 成 生
绿 研 究 也 有 一 些 报 道 _2。 1 J I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 材 料 .
本试 验于 20 07年 l 0月下旬 ~2 0 0 8年 7月 在西 北农林 科 技大 学试 验站 大型 防雨棚 内进 行 。供 试冬 小麦 品种 为小 偃 2 2号 ( Y 2 、 麦 6号 ( 6 、 X 2 )温 WM ) 豫 麦6 6号 ( M 6 、 Y 6 ) 潍麦 8号 ( WM8 。小 偃 2 ) 2是 非持 绿 型小 麦 品种 , 为陕 西省 大面积 栽培 品种 , 本试 验 以 小偃 2 2为对 照 。所 选 品种 中潍 麦 8号 ( 8 来 自 WM ) 山东潍 坊 , 麦 6 ( M 6 来 自河 南 兰 考 , 麦 6号 豫 6Y 6) 温 ( wM6 来 自河南 温 县 , 偃 2 ( Y 2 由西 北 农林 科 ) 小 2X 2) 技大学 农 学 院提 供 。WM6为 早 衰 型 品 种 , Y 2为 X 2
中图 分 类 号 :s 1 . 52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6 12 1 0 .1 70 0 0 7 0 (0 0)4O 1 —6
在 禾 谷 类 作 物 中 , 人 对 持 绿 现 象 已进 行 不 少 前
报道, 目前在 大 田作 物 小麦 、 玉米 、 高粱 、 豆 、向 日 大 葵 等作 物上 均发 现 了保 绿 类 型 的 种 质或 品种 , 于 由 保 绿性 与高 产和抗 性 ( 如抗 旱 、 病 、 倒 等 ) 抗 抗 密切联 系, 国内外 育 种家 和 生理 学 家 非 常 注 重作 物 保 绿 性 的选 择¨ j 部 分 作 物 己 在 生 产 中广 泛 应 用 , 小 l , 如 麦、 玉米 _ 、 4 高梁 [ 大 豆【 等 。近年来 , 关小 麦持 J 、 J 有
现是 籽粒 腹 沟处 绿 色 消失 。小 麦 籽 粒 产 量 的 7 % 0

0 7 / g 全钾 10 gk 。 盆栽 所 用 塑 料 桶 直径 2 .0gk 、 . / g 3 c 深 2 m。每 桶 装 混 合 土 (0 干 土 与 3 %细 m, 4 c 7% 0 沙) .9k , 尿素 3 2g 盆 ; 酸 二 氢钾 ( H P 3 9 2 g 施 . / 磷 K 2O ) 18 / ( 料用量 依 据 当地 耕作 层 0~2 m中壤 .6g盆 肥 0a 土 占每 6 7m 的 公斤 量 及 每 67 m 施 用 氮磷 肥 量 6 2 6 2
第 2 卷 第 4期 8
21 0 0年 7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g iu t r lRe e r h i h i Ar a rc lu a s a c n t e Ard e s
Vo 0
持 绿 型 小 麦 叶 片 衰 老 和 叶 绿 素 荧 光 特 征 的研 究
株 衰 老 进 程 。 T o a o a h把 持 绿 定 义 为 植 株 衰 h m sH w  ̄
老 相对 于正 常基 因型植 物较 为延 迟 J 3。作 物 的持绿 性 状受 基 因的控制 , 同作 物如 大豆 、 不 高粱 、 玉米 、 向 日葵 等 叶 片 的 持 绿基 因 遗 传 的方 式 存 在 明 显 的差 异l J 6 。持绿 的表 现型通 常 因突变 或 杂交产 生 。在
正常 品种 , WM8 Y 6 、 M 6为 持 绿 型 小 麦 品 种 。
12 试 验 设 计 .
持绿 是 指植物 衰 老延迟 , 子生理 正 常成熟 , 种 而
茎 秆和上 部 叶片仍 保持 绿色 , 活秆 成熟 ” 与 早衰 即“ ,
相 对应 。持 绿性 , 也称 保绿性 , 来描 述生 育后 期植 用
熟 期 是 指 籽 粒 干 物 质 累 积 达 最 大 的 时 候 , 外 观 表 其
2 3 田间 持 水 量 为 3 . % 。土 壤 基 础 养 分 含 量 . %, 04
为 : 机质 1 . / g 速 效氮 4 . g k 、 有 2 9g k 、 85m / g 速效磷 6 .
1 g k 、 效 钾 14 9 m / g 全 氮 1 0 / g 全 磷 /g速 m 5 . g k 、 .5g k 、
测 定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绿 型 小 麦 的绿 叶 面积 显著 高 于 非 持 绿 型 小 麦 , 生 育后 期 下 降 缓 慢 ; 育 后 期持 绿 型 小 麦 持 且 生
叶 片 色 素含 量 降低 缓 慢 ; 着 生 育进 程推 进 , 麦 叶 片 丙 二醛 ( D 含 量 都 呈 上 升 趋 势 , 非 持 绿 型 小 麦 比 较 , 随 小 M A) 与 持
武永 胜 , 薛 晖 , 刘 洋 , 月桦 龚
(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生命 科学 学 院 , 西 杨 凌 720 ) 西 陕 110
摘 要 :选 用 4个 小 麦 品 种 对 其 开 花 后 绿 叶面 积 、 素 含 量 、 二醛 ( D 含 量 及 旗 叶 叶绿 素荧 光 参 数 进 行 了 色 丙 M A)
绿 型 小麦 M A上 升 缓 慢且 维 持 较低 水 平 ; 育 后期 持 绿 型 小 麦 叶 片 的 D 生 / 、 / 、P、P 、 T 明 显 高 于 非 q # Sl E R I 持 绿 型小 麦 , q 明 显低 于 非持 绿 型 小 麦 ; 绿 型小 麦产 量 较 高 , 获 指 数 大 。 总之 , 绿 型 小 麦 生 育 后 期 叶 片衰 而 Ⅳ 持 收 持 老 缓 慢 , 合 功 能维 持 时 间长 , 合 产 物 积 累 多 , 有 较 好 的 增 产 优 势 。 光 光 具 关 键 词 :小 麦 ; 绿 ; 叶面 积 ; 绿 素 荧 光 持 绿 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