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总结:人类的疾病与健康(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12.26•【文号】国发[2005]44号•【施行日期】2005.12.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目录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指导方针2.发展目标3.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生物技术(1)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自组织网络技术(8)虚拟现实技术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6.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7.激光技术8.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科学前沿问题(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
疾病学基础网课知识点总结(1)(1)

疾病学基础网课总结疾病学基础分三部分一、病原微生物学二、免疫学三、病理学第一部分病原微生物学第一周网课内容总结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都属于微生物总结2.微生物分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3.微生物的三大种类及其特点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4.问题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危害人体健康的病毒例如:新冠病毒,流感、狂犬病等。
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抗生素的应用;利用一些昆虫病毒杀灭害虫;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农业上利用微生物生产细菌肥料。
5.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意义: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脱色---复染鉴定结果紫色为革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意义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治疗、研究药物的致病性第二周网课内容总结问题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物质。
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2.适宜的酸碱度(pH7.2-7.6多久见)3.适合的温度,37摄氏度最适合大多数病原体的生长4.气体环境问题二细菌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细菌合成产物包括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抗生素,维生素,色素,细菌素问题三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壁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菌毛.问题四细菌生长培养基根据其物理性状主要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三大类观察细菌的动力情况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结构是(芽胞)第三周网课学习要点内容总结第一个问题: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的条件?正常菌群转为条件致病菌条件一共三点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下降3.菌群失调第二个问题总结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压力103.4KPa温度121.3℃,时间15~20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第三个问题:滤过除菌法用于血清,细胞培养液,抗体,毒素由于其不耐高温那么下一个小问题可以过滤病毒吗?比如空气滤过除菌器,是否可以过滤病毒?不可以第四个问题: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1.营养作用2.生物拮抗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5.抗肿瘤作用第五个问题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消毒和灭菌的概念非常重要,考试出题概率很高!!清洁: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1. 生物的定义:生物是地球上一类能够自我复制和传递基因信息的有机体。
2. 生命的特征:开放性、组织度、代谢性、反应性、适应性、生殖性、进化性。
3. 生物体的层次: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
4. 生物中的化学元素:生命中最常见的元素是碳、氧、氢、氮、磷、硫、钾、钙、镁、钠、铁、铜、锌等。
5. 生物分子:生物分子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
其中,核酸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6.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组成。
不同种类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同,表现出细胞分化的现象。
7. 细胞的代谢活动:细胞的代谢活动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分解和能量的释放等过程,其中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是两个重要的代谢过程。
8. 遗传物质的基本特征:遗传物质的基本特征包括自我复制、信息传递、可变性和规律性等。
9. DNA结构和功能:DNA是双螺旋结构,由核苷酸组成。
DNA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10. 基因的概念和特点: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是DNA 上特定的片段。
基因具有可变性和可遗传性等特点。
11. RNA的类型和功能:RNA包括mRNA、rRNA和tRNA等,主要功能是将DNA上的遗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
12.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结构复杂多样。
蛋白质的功能包括生物催化、载体、结构和调节等。
13. 基因调控: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包括启动子、基因转录因子、剪接和表观遗传调控等。
14.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基因组内部或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等。
15. 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子特征等进行的。
根据最新的分类系统,生物被分为三个域: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二)16. 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等概念。
人类遗传病-(1)

人类遗传病-(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通常是由于缺乏或异常的某个基因所引起的。
在人类遗传病的发生中,遗传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类遗传病的相关内容。
一、遗传病的分类人类遗传病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两大类。
1.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的突变所引起的疾病,这种疾病可以被遗传到下一代。
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贫血等。
2. 多基因遗传病:由多个基因的变异共同作用的遗传疾病。
如癌症、糖尿病等。
二、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人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显性遗传方式:是指当有一个突变基因与一个正常基因配对时,具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呈现出的表型。
如亚当斯-奥尔布赖特综合症、妊娠期糖尿病。
2. 隐性遗传方式:是指两个同为突变基因时,个体才能表现为突变表型。
如囊性纤维化。
3. 母系遗传方式:是指疾病主要由母亲传递给子女。
如丙型肝炎。
三、遗传病的预防与治疗1. 婚前遗传咨询:通过专业医生的指导,结合家族史等因素,进行婚前遗传咨询,提供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
2. 产前筛查:通过对胎儿进行DNA检测、B超检查等方式,早期发现患有遗传病的胎儿,及时进行治疗或中断妊娠。
3.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前沿技术纠正与治疗基因异常的方法。
目前基因治疗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四、总结人类遗传病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基因意识,了解遗传病的种类、传递方式以及防治方法,避免遗传病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遗传病的治疗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高中生物 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 第一节 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遗传咨询与优生学案 浙科版必

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1.辨别人类遗传病的类型,说出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2.简述各种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3.尝试常见遗传病的家系分析。
4.简述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
5.列举优生的主要措施,认同近亲结婚的危害和《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的规定对提高人口素质的深远意义,树立人口优生观。
[学生用书P79]一、遗传病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
2.类型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种环境因素的遗传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
二、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1.染色体异常的胎儿50%以上不会出生。
2.最容易表现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是新生婴儿和儿童。
3.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4.成人很少新发染色体病,但成人的单基因病比青春期发病率高。
5.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快速上升。
三、遗传咨询1.概念遗传咨询是一项社会性的医学遗传学服务工作,又称遗传学指导。
遗传咨询可以为遗传病患者或遗传性异常性状表现者及其家属做出诊断,估计疾病或异常性状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并详细解答有关病因、遗传方式、表现程度、诊治方法、预后情况及再发风险等问题。
2.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病情诊断→系谱分析→染色体/生化测定→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
四、优生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这是一个民族可以强大的基础。
1.为达到优生目的应采取的措施婚前检查,适龄生育,遗传咨询,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妊娠早期避免致畸剂,禁止近亲结婚等。
2.产前诊断通常采用的操作方法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细胞检查是两种比较常用的产前诊断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章人类对疾病的抵御第1节人体的免疫防线习题(含解析)

第1节人体的免疫防线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1.人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白细胞参与其中的()A.第二道防线B.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D.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2.丫丫划破手指并流血,说明手指上皮肤已经被破坏.那么皮肤属于第()道免疫防线.A.一B.二C.三3.感染了诺如病毒的患者1~2天即可自行痊愈,主要依靠人体的()A.第一道防卫线B.第二道防卫线C.特异性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4.提倡母乳喂养婴儿的主要原因是()A.婴儿喜欢喝母乳B.母乳喂养简单方便C.母乳喂养可以少花钱D.母乳营养丰富,并含有抗病物质5.下列与体液免疫无关的是()A.释放淋巴因子B.产生免疫球蛋白C.识别在体液中生长的细菌D.对接触过的抗原产生记忆6.截至2016年2月23日,我国公布已确诊5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寨卡病毒能在人体细胞内繁殖B.侵入人体的寨卡病毒属于抗体C.寨卡病毒具有细胞结构D.杀死携带寨卡病毒的蚊虫是为了控制传染源7.人类接种的病毒疫苗应当是()A.活的具有强感染性的病毒B.植物病毒C.经灭活的病毒或毒性减弱的病毒D.噬菌体8.护士给患了感冒的小朋友打针时,用酒精棉球擦拭将要扎针处的皮肤,目的是()A.清除扎针处的细菌或真菌B.使药水顺利进入体内C.减轻注射时的疼痛D.使药水尽快被身体吸收9.下面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流感是由细菌引起的,可注射抗生素治疗B.将患了流感的人隔离起来,是保护易感人群C.溶菌酶除了能杀菌外,还可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D.抗体是由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10.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菌B.皮肤的分泌物杀灭部分病原体C.脾脏中的吞噬细胞将病菌吞噬D.乙肝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而清除11.关于发热的说法,错误的是()A.发热是由于人体被细菌病毒等感染后引起的B.发热对人体是百弊而无一利C.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御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D.长期发热会使人体生理功能紊乱12.下列说法符合生物学事实或原理的是()A.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易被感染,原因是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B.动脉中的血液含氧多,静脉中的血液含量少C.在果树开花季节,阴雨连绵的天气会影响果树传粉而造成减产D.自然选择留下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13.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A.溶菌酶和肝脏B.血液和消化液C.皮肤、黏液D.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免疫的是()A.脾脏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异物B.乙肝病毒抗体消灭乙肝病毒C.白细胞消灭侵入人体内的病菌D.口服消炎药消灭肺炎双球菌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5.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防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高中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00字高中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细胞器官的功能:线粒体(供能)、内质网(合成蛋白质)、高尔基体(修饰和分泌蛋白质)、溶酶体(分解物质)、叶绿体(光合作用)。
3. 分子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吞噬作用。
4.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5. 中心体的作用。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子代与父代的关系:孟德尔的单因素遗传规律、佐尔基法则。
2. 遗传因素: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
3. 遗传方式:显性遗传、隐性遗传、性连锁遗传、多基因遗传。
4.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5. 基因工程: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
三、进化论与生物分类1.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态分布、同源结构、胚胎发育。
2. 生物的分类:种、属、目、纲、门、界、域。
3. 四大类: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
4.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四、生物生态系统1. 环境与生态:生态因子、生态位、群落、生态系统。
2. 能量流动:食物链、食物网、能量金字塔。
3. 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
4. 人类与环境:生态环境破坏、环境保护。
五、人体健康与生殖1. 生命周期:生殖、生长、发育、老化。
2. 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抗体、疫苗。
3. 避孕与生殖: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避孕方法。
4. 常见人体疾病:感冒、流感、癌症、心脏病、糖尿病。
六、植物生长与发育1.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根、茎、叶、花、果。
2. 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3. 植物的激素:植物生长素、植物赤霉素、植物生长调节素。
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1.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植物。
2. 微生物的功利价值:食品工业、农业、生物治疗。
八、遗传与进化1. 遗传的分子基础:DNA、RNA、蛋白质。
2. 基因突变: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
3. 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总结:人类的疾病与健康(1)
“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许多疾病会导致人的死亡,特别是近几年来爆发的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高考中此类试题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要求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体现出大纲中“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章节的内容与这一主题有关,而且象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中所包含的许多知识都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密切相关,对这一知识进行专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指机体营养不足、缺乏或过剩及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
1.相关病例:
低血糖
早期:
①病因:血糖含量降低而得不到补充。
②症状: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
③治疗:及时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物,或是喝一杯浓糖水,就可以恢复正常。
晚期:
①病因:血糖含量低于45 mg/dL.
②症状:出现惊厥和昏迷等。
③治疗:只要及时给患者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脂肪肝、肝硬化
①病因:肝脏功能不好,或是磷脂等的合成减少时,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就不能顺利地从肝脏中运出去,因而造成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形成脂肪肝。
这种情况会影响肝细胞的功能,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使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最终造成肝硬化。
②防治:合理膳食,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并注意吃一些含卵磷脂较多的食物,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
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
①病因: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
抗VD佝偻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
②防治:对于第一种病因导致的,可通过补充Ca配合VD进行治疗,进行日光浴。
组织水肿
病因:比较复杂,如过敏反应可产生组织水肿、营养不
良也会导致组织水肿等。
肥胖
①病因: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多食少动,使得摄入的供能物质多,而消耗的供能物质少,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不但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可以储存在体内,而且体内过多的葡萄糖、蛋白质也可以转变成脂肪储存于体内,这样就导致了肥胖;遗传因素或内分泌失调等也是引起的肥胖的原因。
②防治:第一种原因导致的肥胖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措施来治疗。
对于某些因遗传或内分泌失调等而引起的肥胖,则应该上医院诊断治疗。
肌无力
病因:血钙过高引起。
2.基础知识
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人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来源、去路、代谢途径及相互关系;合理营养
3.知识拓展
人体所需营养物质除了绝大多数食物外,还有哪些途径?。
肥胖的原因、减肥方法以及你对市售减肥药的看法。
1.相关病例
侏儒症
病因: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呆小症
病因: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巨人症
病因: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
糖尿病
①病因: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
②鉴定: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进行检测。
③症状:饥饿多食、多尿、口渴、多饮、机体消瘦、体重减轻。
④治疗:采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
2.基础知识
体液调节的概念;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二氧化碳的调节作用。
3.知识拓展
设计实验验证性激素的作用。
设计实验验证糖尿病与胰岛素的关系。
尿糖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为什么?
如何鉴定糖尿?。
1.相关病例
运动性失语症
①病因: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受到损伤。
②症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听觉性失语症
①病因:皮层颞上回后部受到损伤。
②症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2.基础知识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3.知识拓展
如何验证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作用?。
1.相关病例
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损伤组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抗原-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略。
④机理:些人接触到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
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⑤预防: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
风湿性心脏病
病因:酿脓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了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了损伤,使人得了风湿性心脏病。
艾滋病
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简称AIDS.
发现1981年在美国发现
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分布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传播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
机理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淋巴细胞,使之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
2-10年潜伏期,一般两年内死亡。
症状初期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
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
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终死亡。
预防 1.洁身自爱,不与除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4.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消毒;
5.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要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其它: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基础知识:教材中免疫的知识
3.知识拓展: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科学研究过程之一
①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大鼠,杀死其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大鼠就失去了免疫的功能,因而很容易感染疾病。
②给上述大鼠分别输入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现只有在注入了淋巴细胞之后,大鼠才能恢复免疫功能。
上述实验能证明什么?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科学研究过程之二
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
②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游离于体液中的抗体。
③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
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
④如果同时给X射线照射过的去胸腺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
⑤将新生小鼠的胸腺切除,小鼠仍能生长发育,对某些抗原入侵仍有一定的产生抗体的能力,即仍能发生有所减弱的体液免疫反应,但却失去了细胞免疫功能。
⑥做器官移植时,如果切除小鼠胸腺,移植器官较易停留在小鼠体内;如果将小鼠胸腺的淋巴细胞再输给去胸腺小鼠,免疫功能又得到恢复,而移植器官又被抵制。
分析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