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2)原文-翻译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9)原文-翻译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9)原文|翻译七月初四,进兵南剑州,想攻取江西。
这个月,吴浚兵败于南丰,翟国秀听说元兵至,于是退走而回。
傅卓兵败,到江西元帅府投降。
平章阿里海牙攻破严关,马暨退保静江府。
八月,漳州叛乱,命令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讨伐。
十二日,秀王赵与眞围攻婺州。
十四日,听说元军到,于是解围而回。
任命王积翁为福建提刑、招捕使,知南剑州,防备抵御上三郡;黄忄全为同提刑、招捕使,知漳州,防备抵御下三郡。
张世杰派兵帮助吴浚和元帅李恒在兜零作战,兵败逃奔宁都。
兴化石手军叛乱。
【原文】九月,复以陈文龙知兴化军。
东莞人熊飞为黄世杰守潮、惠二州,闻赵溍至,即以兵应之,攻雄飞于广州。
壬寅,雄飞遁,熊飞遂复韶州。
新会令曾逢龙亦帅兵至广州,李性道出迎谒,飞与逢龙执而杀之。
衢州守将魏福兴出战福星桥,死。
壬子,赵溍入广州。
是月,招讨也的迷失会东省兵于福州。
元帅吕师夔、张荣实将兵入梅岭。
十月壬戌朔,文天祥入汀州。
赵溍遣曾逢龙就熊飞御大军于南雄,逢龙战死,熊飞奔韶州。
大军围韶州,守将刘自立以城降,飞率兵巷战,兵败,赴水死。
十有一月,参政阿刺罕、董文炳将兵至处州,李珏以城降。
甲辰,秀王与睪逆战于瑞安,观察使李世达死之。
与睪及其弟与虑、子孟备、监军赵由、察访使林温被执,皆死。
阿刺罕兵至建宁府,执守臣赵崇釠,知邵武军赵时赏、知南剑州王积翁皆弃城去。
乙巳,昰入海。
癸丑,大军至福安府,知府王刚中以城降。
昰欲入泉州,招抚蒲寿庚有异志。
初,寿庚提举泉州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
昰舟至泉,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
或劝世杰留寿庚,则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
继而舟不足,乃掠其舟并没其赀,寿庚乃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
昰移潮州。
是月,福、兴化皆降。
英德守臣凌弥坚、徐梦得等亦降。
十二月辛酉朔,赵溍弃广州遁。
乙丑,制置方兴亦遁,吴浚退走入瑞金。
戊辰,蒲寿庚及知泉州田真子以城降。
知兴化军陈文龙婴城不下,乙酉,通判曹澄孙以城降,文龙被执,不屈死。
《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举正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
以荫补秘书省校书郎。
进士及第,授知伊阙,历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
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
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迁给事中。
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
徽之讼曰:“举正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欧阳修等亦论举正懦默不任事,举正亦自求去,遂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
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徙知应天府,累迁左丞。
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
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御史唐介坐言事贬春州,举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
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
家居凡七上疏。
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
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
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
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赐黄金百两。
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译文: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敦厚稳重而沉默寡言。
因父亲的恩荫补为秘书校书郎。
考中进士后,授予伊阙知县之职,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真宗实录》院检讨、国史编修官。
宋史·真宗二(本纪)(4)原文-翻译

宋史·真宗二(本纪)(4)原文|翻译二月甲戌,幸北宅省德恭疾。
乙亥,诏京东西、淮南、河北振乏食客户。
己卯,谒明德皇后攒宫,赐守奉人缗帛。
甲申,禁民开近陵域地。
以宋州为应天府。
丁亥,王继英卒。
戊戌,以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平章事寇准为刑部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王旦为工部尚书、平章事。
己亥,王钦若、陈尧叟并知枢密院事。
翰林学士赵安仁参知政事。
枢密都承旨韩崇训、马知节并签署枢密院事。
【译文】景德二年春正月初一,因契丹讲和,大赦天下,除故意斗杀、放火、强盗、伪造符印、贪赃枉法、十恶至死者外,其他囚犯都赦免。
初三,河北各州强壮放归农业,命令有关部门买耕牛授给他们。
初四,废罢各种行营,镇、定两路都部署合而为一。
初六,废罢北面部署、钤辖、都监、使臣二百九十多人。
赈济河北饥民。
派遣监察御史朱抟前往德清军收埋战死将士的尸骸,致祭。
废罢江、淮、荆、浙增加榷酤钱。
初七,到雍王赵元份宫探视病情。
十五日,下诏淮南用上供军储赈济饥民。
十九日,任命天平军节度使王超为崇信军节度使。
裁减河北戍兵十分之五,沿边戍兵裁减三分之一。
各地视军储赠给,不得调民运输粮食。
二十四日,到李继隆家探视病情。
京西百姓转运军储者免税租十分之二。
二十八日,下诏河北转运使核察不称职的官属上报朝廷。
二十九日,向河朔地区颁布淮、楚地区踏犁的样式。
二月嘉州、邛州铸造大铁钱。
设置霸州、安肃军榷场。
初五,李继隆去世。
初六,确定入粟实边授官等级。
初七,派遣使臣安抚交州。
十六日,下诏边境人得到契丹马牛,全部放回;没蕃汉人归业者,供给资粮。
解除边民铁禁。
环州报告说戎人来侵犯,被打退,俘获其军主。
二十五日,派遣太子中允孙仅等出使契丹。
二十九日,吕蒙正在便殿回答真宗的问题。
三月初六,御试礼部贡举人。
初十,郑州防御使魏能因归师不整,贬为右羽林将军。
十二日,禁止边民到境外掠夺。
夏四月,赐进士李迪等宴饮琼林苑。
二十日,枢密直学士刘师道贬为忠武军行军司马,右正言、知制诰陈尧咨降为单州团练使,都因为主持考试时不公正。
宋史

宋史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类别: 史书出版时间: 至正六年(1346年) 成书时间: 元至正五年(1345年) 卷数: 496卷 字数: 约500万字 体裁: 纪传体目录《宋史》和《金史》的差异《宋史》和《金史》都是由元朝史官编写的,都是官修正史。
然而,《宋史》和《金史》两书中的一些记述,尤其是关于宋金之间战事的记载,却有不少差异。
《宋史》的编者以南宋遗民为主,《金史》的编撰者则以金国遗民为主,但是辽、金、宋三史的审核权及最终决定权则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
《宋史》便是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书的基础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订而成,《金史》则基本来源于原金朝史官所撰写的金国的国史、实录、日历。
在对待宋金两国以及《宋史》、《金史》中与宋金战事相关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态度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而且在保留宋朝史官记载和金国史官记述的同时,在人物传记的结尾加入了作为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观评判。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元朝中央政府组织史官编撰的官修正史,关于宋金战事的某些记载,《宋史》和《金史》却存在一些差异。
《宋史》和《金史》考辨分析《宋史》缺少前期整理,而后期修撰时间又相当仓促。
故《宋史》修撰者面对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史料,匆匆急就,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相当粗糙。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宋史》却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因而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这些,以往的史家早已指出。
《金史》不提蒙古对金国的威胁,也不提刘豫的伪齐政权,而关于宋金两国在1140年前后发生的诸多战役的记载,更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金史》记事经常避重就轻、为尊者讳,甚至刻意地隐瞒金国军队的败绩,片面地夸大金将的战绩,这些在《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关于1140年宋金战事的描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与其他史书比较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4)原文-翻译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4)原文|翻译【原文】四月壬寅朔,赠赵卯发华文阁待制。
贬陈过平江府。
雄江军统制洪福率众复镇巢军。
甲辰,赠江万里太师,谥文忠,辍视朝二日。
乙巳,大元兵入广德县,知县王汝翼与寓居官赵时晦率义兵战斗山,路分孟唐老与其二子皆死,汝翼被执,至建康死之。
王大用赠三官,王虎臣赠两官,官其二子。
丙午,大元兵破沙市城,都统孟纪死之,监镇司马梦求自经死。
戊申,京湖宣抚朱禩孙、湖北制置副使高达以江陵降,京湖北路相继皆下。
张起岩提兵保飞山。
己酉,命刘师勇戍平江府。
辛亥,顾顺诸将各转三官,孟唐老赠三官。
壬子,以高斯得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
总统张敏与大元兵战丰城,死之。
癸丑,赠五官,官其一子。
阮应得赠十官。
乙卯,以福王与芮为武康、宁江军节度使、判绍兴府。
丙辰,王爚来,令如文彦博故事,自朝参起居外并免拜。
以枢密副使召夏贵提兵入卫。
丁巳,总制霍祖胜攻溧阳县,复取之。
戊午,赠张资眉州防御使,侯兴复州团练使。
乙未,文及翁、倪普并削一官,夺执政恩数;潜说友削三官,夺侍从恩数。
庚申,令狐概除名、配郁林州牢城,籍其家。
知金坛县李成大率义局官含山县尉胡传心、阳春主簿潘大同、濠梁主簿潘大(缺)、进士潘文孙潘应奎攻金坛县,取之。
镇江统制侯岩、县尉赵嗣滨复助大元兵来战,成大二子及大同等皆死,执成大以归。
壬戌,大元兵攻真州,知州苗再成、宗子赵孟锦率兵大战于老鹳觜。
癸亥,加知思州田谨贤、知播州杨邦宪并复州团练使,趣兵入卫。
有大星自心东北流入浊没。
乙丑,荧惑犯天江。
提举太平兴国宫常楙请立济王后。
丁卯,加李庭芝参知政事。
戊辰,诏宜兴、溧阳民兵助战有功,特免今年田租。
江阴民被兵,其租亦勿收责。
庚午,大元兵至扬子桥,扬州都拨发官雷大震出战死。
是月,常德、鼎、澧皆降。
五月辛未朔,命宰执日赴朝堂治事。
旌德县城守有功,免其民今年田租。
癸酉,大元兵至宁国县,知县赵与出战死。
甲戌,淮安总制李宗荣、知庆远府仇子真将兵来勤王。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3)原文-翻译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3)原文|翻译【译文】德..元年(1275)春正月初一,元军进入黄州。
初二,陈奕派人下蕲州并到安东州招降其子陈岩。
初五,知蕲州管景模派人到黄州请求投降。
初六,下诏浙东邸第出米,减价粜售,接济百姓。
初十,葬度宗于永绍陵。
元军进入蕲州。
十一日,贾似道以吕师夔代理刑部尚书、都督府参赞军事,担负中游调遣重任。
十三日,以陈宜中为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吕师夔、钱真孙派人到蕲州请求投降。
十四日,元军攻掠江州。
知安东州陈岩夜里逃跑。
邳州降元。
知寿昌军胡梦麟寓治于江州,十五日,自杀。
十六日,知南康军叶阊派人到江州请求投降。
贾似道出兵。
德安知府来兴国以城投降。
夔路安抚使张起岩与其将领弋德进攻开州,攻取之。
十七日,安庆知府范文虎派人带着酒食到江州迎接元军。
二十三日,在新宫附祭度宗神主。
以孙虎臣为宁武军节度使。
二十六日,赦免京畿罪犯。
池州都统张林派人到江州请求投降。
元兵进入安庆,范文虎投降,通判夏椅服药而死。
这个月,达州知州鲜汝忠以城投降元朝。
二月初二,贾似道以宋京为都督府计议官,出使元军。
初三,以黄万石为江南西路制置使,加湖北制置副使,高达为检校少保。
初七,元军进入池州,代理守臣赵卯发自杀而死。
宋京到元军营中,请求对元称臣、奉纳岁币,没有得到元军同意,回朝廷。
初十,赠刘成为清远军承宣使。
十四日,五郡镇抚使吕文福派所部淮兵入卫朝廷,下诏褒奖。
十五日,下诏慰劳贾似道,命都督府每年举荐改官如史嵩之故事。
十八日,加张起岩为福州观察使,弋德以下各转五官。
十九日,孙虎臣与元军战于丁家洲,失败,逃奔鲁港,夏贵不战而去。
贾似道、孙虎臣乘船逃奔扬州,各军全军溃败,翁应龙带着都督府印逃奔临安。
二十一日,元兵攻略饶州,知州唐震战死。
故相江万里赴水而死,通判万道同以城投降。
沿江制置大使赵氵晋、镇江知府洪起畏、宁国知府赵与可、隆兴知府吴益都弃城而逃。
知和州王喜以城投降元军。
建康都统翁福出迎元军。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原文-翻译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原文|翻译,瀛国公二王附(本纪) 卷四十七原文及译文【原文】生于临安府之大内。
九年十一月授左卫上将军,封嘉国公。
十年七月癸未,度宗崩,奉遗诏即皇帝位于柩前,年四岁,谢太后临朝称诏。
甲申,兄昰保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吉王,加食邑一千户;弟昺保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信王,加食邑一千户。
命平章贾似道依文彦博故事,独班起居。
丙戌,上皇太后尊号曰寿和圣福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又诏以生日为天瑞节。
戊子,命临安府振赡细民。
辛卯,以朱禩孙为京湖、四川宣抚使兼知江陵府。
壬寅,诏抚三边将士。
命州郡举遗逸。
除浙西安抚司、两浙转运司、临安府见追赃赏钱。
诏求言。
八月甲辰,诏乞言于老臣江万里、叶梦鼎、马廷鸾、留梦炎、赵顺孙、王爚。
李庭芝筑清河城,以图来上,诏庭芝进一秩,宣劳将士,具名推赏。
加知鄂州李雷应守军器监,知太平州孟之缙兵部员外郎,知江州钱真孙直宝章阁,知镇江军洪起畏直敷文阁。
癸丑,大霖雨,天目山崩,水涌流,安吉、临安、余杭民溺死者亡算。
甲寅,太皇太后以老不能御正衙,命暂以慈元殿为后殿。
辛酉,作度宗庙。
戊辰,以全清夫为昭信军节度使,谢堂检校少保,谢垕保康军节度使。
马廷鸾乞骸骨归田里,诏趣之任。
九月丁丑,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王爚乞致仕,诏不允。
戊寅,发米振余杭、临安两县水灾。
余杭灾甚,再给米二千石。
己卯,似道乞免答拜,从之。
辛巳,覆试文武举士人。
壬午,覆试文武举士人。
癸未,大元兵大会于襄阳。
丙戌,丞相伯颜将一军趣郢州,元帅唆都将一军入淮,翟招讨将一军徇荆南。
丁亥,大元军薄郢州。
戊子,免被水州县今年田租。
甲午,初开经筵。
丁酉,天瑞节,免征临安府公私房赁钱十日。
以金符十三、银符百给夏贵激赏奇功。
己亥,试正奏名进士,赐王龙泽以下出身有差。
壬寅,有星见西方,委曲如蚓。
复州副将翟国荣遇大元兵,战烂泥湖,死之。
闽中旱。
冬十月丙午,知达州赵章复洋州,加右骁骑尉中郎将。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7)原文-翻译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7)原文|翻译【译文】十一月初一,铜关将领贝宝、胡岩起进攻溧水死,赠贝宝武翼郎,胡岩起为朝奉郎。
初四,以陈文龙为同知枢密院事兼代理参知政事,黄镛为同签书枢密院事。
命令诸制司各举荐可以担任将帅者十人,不限于偏将士卒,如果不隶属军队,允许投书自荐。
初五,起居舍人曾唯辞官没有允准,离去。
初七,赠尹玉为濠州团练使、麻士龙为高州刺史,免除张全、朱华临阵退兵罪。
十一日,下诏被俘将士能率众来归者,以人数作为补官的标准,能立功者给予帅军之职;在外统兵将领以下官,以所招人多少进行奖赏。
十二日,元军攻破广德军。
十三日,元军攻破四安镇,正将胡明等人战死。
召文天祥入卫京城。
十五日,曾唯削夺一官免职。
太白星侵犯房宿。
十六日,元军到达隆兴府,黄万石放弃抚州逃跑。
转运判官刘..以隆兴降元。
十七日,元军攻破兴化县,知县胡拱辰自杀。
十七日,中书舍人王应麟辞免兼给事中,没有应允。
元军到常州,招降没有人响应,进攻两天,被攻破,屠杀其城。
知州姚山言、通判陈火召、都统王安节都战死,刘师勇逃奔平江。
十八日,改宜兴县为南兴军。
礼部侍郎陈景行辞官没有被批准,离去。
十九日,赠济王太师、尚书令,进封镇王,谥号昭肃,命令福王赵与芮择后奉祀,赐田万亩。
二十日,独松关告急,催促文天祥入卫京城。
二十一日,调遣民兵出守余杭和钱塘。
二十二日,独松关被攻破,冯骥战死,张濡逃跑,邻县望风逃遁。
通判平江府郑畴逃跑。
二十三日,通判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派人到常州迎降。
二十四日,元军指向抚州,都统密佑在璧邪阻击,兵败而死。
二十六日,以张世杰为浙西制置副使兼平江知府。
二十七日,代理礼部尚书王应麟逃跑,黄万石提兵奔建昌军。
二十八日,左丞相留梦炎逃跑。
二十九日,派人召留梦炎回朝。
赐余杭、武康、长兴县百姓钱,并且免除今年田租。
郑畴降一官,罢通判。
抚州施至道以城降元。
十二月初一,下诏允许贾似道归葬,还给他祖先留下来的田庐财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瀛国公二王附(本纪)·卷四十七(2)原文|翻译冬十月初四,达州知州赵章收复洋州,加右骁骑尉中郎将。
元军攻破渠州礼义城,知州张资自杀。
初五,饶州布衣董声应进呈《诸史纂约》、《兵鉴》、《刑鉴》,下诏董声应担任史馆编校文字。
十二日,奉上度宗谥号。
广西经略司代理参议官邢友龙攻击潮州、漳州寇贼,打败了他们。
十四日,命令州县实行义田、义役。
十六日,邢友龙以下各将分别转官不等。
元兵进攻郢州,都统制张世杰力战抵御,元军于是离去,由藤湖进入汉江。
十七日,郢州副都统赵文义追击元军,在全子湖战死,抚恤其家。
十九日,赠翟国荣为复州团练使,任其二子为官,在复州立庙。
二十一日,给郢城屯戍将士一百万缗钱。
二十三日,下诏改明年为德..元年。
二十四日,任命章鉴为同知枢密院事兼代理参知政事,陈宜中为签书枢密院事兼代理参知政事。
元军攻掠沙洋,京湖宣抚司派遣总管王虎臣救援。
二十五日,城被攻破,王虎臣与守隘官王大用都被俘。
荧惑星侵犯镇星。
大元军队到新城。
二十七日,总制黄顺出降元军。
二十八日,副总制仁宁投降元军。
都统制边居谊力战,城被攻破,赴火而死。
复州知州翟贵以城投降。
闽中发生地震。
十一月初一,任命朱祀孙为京湖、四川宣抚使。
初五,命令沿江制置使赵氵晋巡视长江策应,赐给钱一百万缗用来激赏战功。
初六,马廷鸾坚决辞免浙东安抚使、绍兴知府,下诏依旧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赠赵文义为清远军节度使,与其兄威武军节度使赵文亮一起在扬州立庙,赐名为传忠庙。
初八,以陆秀夫为淮东安抚制置司参议官。
初十,削减诸班直超过定额的人员。
十一日至十三日,复试特奏名士人。
十四日,以王飊为左丞相,章鉴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
贾似道从九月就请求任命左右丞相,这时才采纳。
以张晏然兼京湖、四川宣抚司参议官。
十七日至十八日,复试特奏名士人。
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如上复试。
二十二日,括邸第戚贵和御前寺观田,令其输纳租税。
二十五日,加安南国王陈日..为宁远功臣,其子陈威晃为奉正功臣。
十二月初一,命令建康府、太平州、池州赈济避兵的淮民。
因隆冬寒冷,慰劳赏赐京湖和沿江戍守将士。
初二,下诏:淮西四郡发生水旱灾害,免征去年屯田没有输纳的租税。
初五,提举兴国宫吕师夔请求在江州募兵,下诏知州钱真孙一起招募,尚书省给钱米。
十一日,元军进攻阳逻堡,夏贵率军力战,武定军都统制王达战死。
十三日,元军以小部军队乘雪夜渡青山矶。
十四日,都统程鹏飞奋勇战斗,被重创归还鄂州,都统高邦宪驻屯马家渡,放弃舟船逃走,被俘。
元军又在阳逻堡进攻夏贵,都统制刘成率定海水军战死,夏贵失败,沿江纵兵大肆劫掠,归还庐州。
朱祀孙率军到鄂州,听说鄂兵失败,连夜逃到江陵府。
十七日,代理汉阳知军王仪以城投降。
吕文焕率元军进攻鄂州。
十八日,程鹏飞和暂代守臣张晏然以城投降。
幕僚张山翁誓死不屈,诸将想杀他,丞相伯颜说:义士也,释放他。
下诏钱塘、仁和两县百姓七十至九十以上者,赐给帛和酒米。
二十一日,下诏贾似道都督各路军马,以步军指挥使孙虎臣总统各军,所辟官属都先命后奏。
下诏全国勤王。
二十二日,起用李芾为湖南提刑。
二十三日,以高达为湖北制置使兼安抚使、江陵知府。
下诏:边费浩繁,百姓重困,而贵戚释道,田连阡陌,安居暇食,有关部门核实其租税征收。
赠王达为清远军承宣使。
二十八日,度宗梓宫发引到浙江上,等潮涨渡江,潮失期,天晚仍没到。
程鹏飞率元军攻掠黄州,黄州知州陈奕派人到寿昌军请投降。
李庭芝率兵勤王。
二十九日,命令州郡节制驻戍经从士兵。
【原文】德祐元年春正月癸酉朔,大元兵入黄州。
甲戌,陈奕遣人下蕲州,并招其子岩于安东州。
丁丑,知蕲州管景模遣人请降于黄州。
戊寅,诏浙东邸第出米,减价粜民。
壬午,葬度宗于永绍陵。
大元兵入蕲州。
癸未,似道以吕师夔权刑部尚书、都督府参赞军事,任中流调遣。
乙酉,以陈宜中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吕师夔、钱真孙遣人请降于蕲州。
丙戌,大元兵徇江州。
知安东州陈岩夜遁。
邳州降。
知寿昌军胡梦麟寓治于江州,丁亥,自杀。
戊子,知南康军叶阊遣人请降于江州。
似道出师。
知德安府来兴国以城降。
夔路安抚张起岩与其将弋德攻开州,复取之。
己丑,知安庆府范文虎遣人以酒馔如江州迎师。
乙未,附度宗神主于新宫。
以孙虎臣为宁武军节度使。
戊戌,赦京畿罪。
池州都统张林遣人请降于江州。
大元兵入安庆,范文虎降,通判夏椅仰药死。
是月,知达州鲜汝忠以城降。
二月癸卯,似道以宋京为都督府计议官,使大元军中。
甲辰,以黄万石为江南西路制置使,加湖北制置副使高达检校少保。
庚戌,大元兵入池州,权守赵卯发自经死。
宋京如军中,请称臣、奉岁币,不得请而还。
辛亥,赠刘成清远军承宣使。
乙卯,五郡镇抚吕文福遣所部淮兵入卫,降诏褒之。
丙辰,诏劳贾似道,命都督府岁举改官如史嵩之故事。
己未,加张起岩福州观察使,弋德以下各转五官。
庚申,虎臣与大元兵战于丁家洲,败绩,奔鲁港,夏贵不战而去。
似道、虎臣以单舸奔扬州,诸军尽溃,翁应龙以都督府印奔临安。
壬戌,大元兵徇饶州,知州唐震死之。
故相江万里赴水死,通判万道同以城降。
沿江制置大使赵溍、知镇江府洪起畏、知宁国府赵与可、知隆兴府吴益皆弃城遁。
知和州王喜以城降。
建康都统翁福出迎大元兵。
甲子,大元兵至临江军,民尽去,知军鲍廉死之。
似道上书请迁都。
乙丑,下公卿杂议,王爚言己不能与大计,遂去。
张世杰将兵入卫临安,道饶州,复取之,其将谢元、王海、李旺、袁恩、吕再兴皆战死。
江西提刑文天祥起兵勤王。
丙寅,以天祥为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趣入卫。
诏募兵。
以谢堂为两浙镇抚使,谢至保宁军节度使,全永坚、谢垕并检校少保。
戊辰,征两浙、福建诸郡厢禁兵之半入卫。
湖南提刑李芾以兵勤王。
知江阴军郑弃城遁,知无为军刘权、知太平州孟之缙皆以城降。
己巳,大元兵攻嘉定九顶山,都统侯兴战死。
以陈宜中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曾渊子同知枢密院事、两浙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文及翁签书枢密院事,倪普同签书枢密院事。
召王爚为浙西、江东宣抚招抚大使,使居京师,以备咨访。
遣大元国信使郝经等归。
庚午,加夏贵开府仪同三司,令以所部兵入卫。
令长吏给经过兵民钱米,一切勿征税。
应编配、拘锁人,除伪造关会、强劫盗放火者,余悉纵之。
放免浙西公田逋米及诸文武官在谪籍者,并放自便与叙复改正,放参亲民。
加张珏宁远军节度使,昝万寿保康军节度使,张世杰和州防御使,令将兵入卫。
陈宜中乞诛似道,诏罢似道平章、都督,予祠。
赵与可除名,令临安府捕案之。
招似道溃兵。
辛未,右丞相章鉴遁。
三月壬申朔,诏复茶盐市舶法。
似道诸不恤民之政,次第除之,以公田给佃主,令率其租户为兵。
殿前指挥使韩震请迁都,陈宜中杀之。
震所部兵叛,攻嘉会门,射火箭至大内,急发兵捕之,皆散走。
癸酉,都统徐旺荣迎大元兵入建康府,镇江统制石祖忠请降于建康。
命浙西提刑司准备差遣刘经戍吴江,两浙转运司准备差遣罗林、浙西安抚司参议官张濡戍独松关,山阴县丞徐垓、正将郁天兴戍四安镇,起赵淮为太府寺丞,戍银树东坝。
湖北安抚司计议官吴继明攻通城县,复取之,执县令以归。
遣使召章鉴还朝。
甲戌,以似道为醴泉观使。
大元兵至无锡县,知县阮应得出战,一军皆没,应得赴水死。
诏发兵戍吴江。
乙亥,发兵戍独松岭、铜岭。
诏谕吕文焕、陈奕、范文虎使通和议息兵。
以王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闽中地复大震。
丙子,下诏罪己。
以陈宜中为特进、右丞相兼枢密使。
罢章鉴官,予祠。
侍御史陈过请窜贾似道并治其党人翁应龙等,不俟报而去。
监察御史潘文卿、季可乞从过所请,乃命捕应龙下临安府狱。
罢廖莹中、王庭、刘良贵、游汶、朱浚、陈伯大、董朴。
责洪起畏镇江自效。
丁丑,知滁州王应龙以城降。
己卯,杖翁应龙,刺配吉阳军。
命王爚、陈宜中并都督诸路军马。
加吕文福福州观察使。
庚申,赠唐震华文阁待制。
削万道同三官,罢之。
壬午,复吴潜、向士璧官。
知常州赵与鉴闻兵至遁,常民钱訔以城降。
甲申,大元兵至西海州,安抚丁顺降。
乙酉,知东海州施居文乞降于西海州。
知平江府潜说友、通判胡玉、林镗以城降。
加张世杰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
丙戌,知广德军令狐概以城降。
徙浙西提点刑狱司于平江府。
张世杰遣其将阎顺、李存进军广德,谢洪永进军平江,李山进军常州。
丁亥,张德以下各转官有差。
谢元等赠十官。
有星二斗于中天,顷之,一星陨。
己丑,滁人执王应龙归于扬州,杀之。
加吕文福保康军承宣使,趣入卫。
文福至饶州,杀使者,入江州降大元。
庚寅,左司谏潘文卿、右正言季可、同知枢密院曾渊子、两浙转运副使许自、浙东安抚王霖龙相继皆遁。
签书枢密院文及翁、同签书枢密院倪普讽台臣劾己,章未上,亟出关遁。
知安东州孙嗣武以城降。
雨土。
辛卯,命在京文武官并转两官,其畔官而遁者,令御史台觉察以闻。
阎顺战安吉县,复取凤平。
张濡部曲害大元行人严忠范于独松关,执廉希贤至临安,重创死。
壬辰,岳州安抚高世杰军洞庭中,大元兵攻之,世杰降。
癸巳,攻岳州,总制孟之绍以城降。
甲午,诏褒谕张世杰、阎顺,诸将各转官有差。
乙未,免安吉县今年夏田租,有战没者,县令、丞恤之。
丙申,顾顺攻广德军,复取之。
以陈合同签书枢密院事。
丁酉,赠边居谊利州观察使。
戊戌,赦边城降将罪,能自拔而归者录之,复一州者予知州,复一县者予知县,所部僚吏将卒及土豪立功者同赏。
罢章鉴祠官并夺宰辅恩数,曾渊子削两官,夺执政恩数,陈过、陈坚、徐卿孙各削两官,夺侍从恩数。
赵与鉴追两官罢之,遇赦永不收叙。
罢许自、王霖龙。
令淮东制置司用标由。
庚子,徙淮东总领所于江阴军。
加吴继明阁门宣赞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