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高中语文】如何翻译文言文

【高中语文】如何翻译文言文

【高中语文】如何翻译文言文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逐字逐句直译,是指尽可能逐字逐句直译中文原文。

直译的优点是逐字翻译;缺点是有时翻译句子的意思很难理解,语言不够流畅。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以便尽可能地符合原意,句子尽可能地照顾原意。

意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增加或减少单词,可以改变单词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句型。

意译的优势在于文本和意义的连贯性。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相对流畅易懂。

有时,原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实施。

这两种翻译方法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下”的意思是保持。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古代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名、年号、计量单位等,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保持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充”指补充。

(1)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2)在省略句中补上省略;(3)填写省略的陈述。

注:在省略的部分或句子中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将古代汉语的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型。

倒装主谓句、介词宾语句、介词宾语句和定语后置句的语序应进行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代汉语翻译公式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咸明主题,收集信息,从段落到句子,从句子到单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注意前面的文字,联系下面的句子,仔细考虑和猜测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如果省略,请填写原始含义,并添加括号以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我”和“你”代表我,“呃”和“如”代表你。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组词

文言文,即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由于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翻译文言文便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进行直译。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

直译时,应将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汇。

2. 对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直译。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辅助等作用。

直译时,应根据虚词的语法功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虚词。

3. 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直译。

文言文中存在一些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直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这些特殊句式还原成正常的语序。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效果不佳的句子。

具体操作如下:1. 对文言文中的难译词汇进行意译。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或古语,直译后难以理解,此时可采用意译,用现代汉语中相近的词汇表达其意思。

2. 对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意译。

文言文中常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意译时需将这些修辞手法转化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具体操作如下:1. 对生僻词汇进行注释。

将文言文中生僻的词汇解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理解其意思。

2. 对地名、官职等进行注释。

对于一些与地理、历史相关的地名、官职等,需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

四、结合上下文法结合上下文法,即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逻辑。

具体操作如下:1. 分析句子结构。

在翻译前,先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了解其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古文翻译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

所以,“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特别重要。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总结下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一起来看看吧!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

(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

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

古文翻译常用的六种方法一、对译法所谓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文言词的方法。

例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就可词对词地翻译:“有”译为“有个”、“卖油翁”译为“卖油的老者”、“释”译为“放下”、“担”译为“担子”、“睨之”译为“斜眼看他”、“发矢”译为“发箭”、“十中八九”译为“十次中了八九次”、“但”译为“只”、“微颔之”译为“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然后把上面的所有词连接起来就是准确译文:“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斜眼看他,很久不离去。

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稍稍地对此点点头。

”二、增删法增,就是增加;删,就是删除。

由于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已经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翻译时,就要把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就可以翻译为“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很明显,括号里的内容是我们为了通顺而添加上的,“也”字删掉了,再加上了“是”字,句子就非常通顺了。

由于有的文言虚词,虚得无一点实在意思,可不译出;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翻译出来,反而会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都应该删去。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不译;“也”,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可不译出。

三、移位法文言文的语言顺序和现代汉语的语言顺序是很不相同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将颠倒了的顺序再颠倒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移位法。

例如:“何以效之?”(《订鬼》)“子何恃而往?”(《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倒装句)。

翻译的时候,都得把倒置了的宾语提到前面去。

“何以效之?”颠倒过来就是“以何效之?”意思是“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子何恃而往?”颠倒过来就是“子恃何而往?”意思是“你靠什么前往呢?”“微斯人,吾谁与归?”颠倒过来就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假如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四、保留法文言文里的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都可以不翻译,照录,这就是所谓的保留法。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2、补。

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

这方面例子很多。

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方法教学目标:1、懂得翻译的基本原则2、掌握常见的翻译方法3、练习全面、准确、流畅的翻译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对翻译方法的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ppt教学设想:一课时教学过程:一、①热身练习,翻译几个学过的文段。

②兴趣练习——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错误解析,并给出恰当的翻译。

二、教师小结:1、译文做到“信、达、雅”信:即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即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即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即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一致。

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3、文言翻译的两个标准: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举例讲解:ppt四、课堂练习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 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②——《后汉书·袁安传》译文①:译文②:2.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2)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3)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4.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杂篇》)①②③5、翻译下面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水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后何为?①”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遇之甚!蔽之甚!且死,何以货为?”②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师小结: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六、课后练习:翻译文段1仲尼日:“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弃之而走。

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德充符》2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

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日:“所以鸩人也。

”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

已得之,尽注之于江。

——《尸子》3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

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

然后日:“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

”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

——《尹文子·大道上》4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日:“奈地坏何?”晓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足此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5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

述古乃绐之日:“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

”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

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

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梦溪笔谈·权智》6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日:“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篙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日喻》7松江产鱼非一,取鱼者,或以罩,或用叉,或以笱,或以罾。

巨家则斫大树置水中,为鱼募,鱼大小毕赴之。

纵横盘亘,人亦无敢辄捕者,故萃而不去。

天始寒,大合。

渔者编竹断东西津口,以防其佚。

乃彻树,两涯鼓而殴之。

鱼失所依,或骇而跃,或怒而突,戢戢然已在釜中矣。

于是驾百斛之舟,沉九囊之网,掩其左右,遮其前后,而盈车之族,如针之属,脱此挂彼,损鳞折尾,无一纵者。

——《清江贝先生文集》8商季子笃好玄,挟资游四方,但遇黄冠士,辄下拜求焉。

偶一猾觊取其资,绐日:“吾得道者,若第从吾游,吾当授若。

季子诚从之游,猾伺便未得,而季子趣授道。

一日,至江浒,猾度可乘,因绐日:“道在是矣。

”日:“何在?”日:在舟樯杪,若自升求之。

"其人置资囊樯下,遽援樯而升,猾自下抵掌连呼趣之日:“升。

”季子升无可升,忽大悟,抱樯欢叫日:“得矣!得矣!”猾挈资疾走。

季子既下,犹欢跃不已。

观者曰:“咄,痴哉!彼猾也,挈若资走矣。

”季子日:“吾师乎!吾师乎!此亦以教我也。

”——《权子》9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②。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③,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④。

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苻子》①逃暑:避暑,乘凉。

①孤林——孤树。

独立的一棵树。

②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

徙,迁移。

衽,席子。

③反——同“返”。

④濡(rú)——沾湿。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附:文言中常见词语举例:(熟练掌握这些习惯用语,就会扫除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1、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主:掌管。

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

”(勃:人名。

)2、常见词语: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处分(处置安排),结束(整装,装束),放心(丧失了意志),闾左(平民),豪右(权贵),苍头(奴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