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2014-2018)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考点题型分析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归类及分析

近五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归类一、考查情节的整体把握2019年全国III卷《到梨花屯去》第9题“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卷《赵一曼女士》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I卷《微纪元》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2017年全国I卷《天嚣》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2015·全国卷Ⅰ卷《马兰花》第11题第(4)小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2019年全国II卷《理水》第8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2018年全国I卷《赵一曼女士》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卷《有声电影》第5题“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2016·全国卷Ⅱ卷《战争》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6·全国卷Ⅲ卷《玻璃》第11题第(3)小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5·全国卷Ⅰ卷《马兰花》第11题第(3)小题“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2015·全国卷Ⅱ卷《垫师老汪》第11题第(2)小题“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完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2015岑参·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2016李白·诗《金陵望汉江》
2017欧阳修·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018李贺·诗《野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默写常见名篇名句
命题形式:情境型默写
一般给出一定的语言情境,要求同学们根据情境填写句子。
命题点:
1、知名度高,常被引用的经典名篇名句。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耐心阅读,勾画重点数据和句子
将选项与原文认真对比
9题:按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认真梳理并归纳答题要点。
(并非每则材料都有答题要点)
·优先·专题训练,专项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10、断句(口诀)12、选择·理解文意13、翻译⑴⑵
五代十国:李煜
宋:
2007苏轼、2013陆游、2017欧阳修
范仲淹、晏殊、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宋濂(次要)
3.3近年考的都是名家中的名家,不是超级著名的作家,考的可能性低。
3.4十年前考过的作家也是有一定可能性考到的,但是可能性不是太高。
3.5文言是诗歌的基础
3.6积累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故
2006黄庭坚·诗《题竹石牧牛》
2007苏轼·词《望江南超然台》
2008潘大临·诗《江间作四首》
2009姜夔·诗《次石湖书扇韵》
2010刘孝绰·诗《咏素蝶诗》
2011周邦彦·宋词《关河令》
2012晏几道·(晏殊·子)词《思远人》
———————————————————————————————
2013陆游·词《鹊桥仙》
2014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显示出新课标的渐变特点。
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新思路。
题型稳定:无论是病句、连贯的基础题,还是论述类文本词读、选考类文本的大词读,甚至是语言应用中的语言衔接题较之2013年都未有大变化。
创新:今年的文言文、成语加大了考生审题的难度,诗歌出现了比较两首诗歌的形式。
内容上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又能贴近社会热点时事引发学生思考。
真正反映了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思考人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难度变化】下降论述类文本词读相对去年的选材更加贴近生活,且容易被考生接受。
从文章结构看,时司线索更为明显,结构划分更明确,所以整体词读起来难度不大。
而就文章细节来看,文章的逻辑性以及文言文部分仍旧是考察的重点、难点,也就文言文的考察不仅仅体现在文言词读方面。
论述类文本词读的文言语段引用从2011年开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考生应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难度变化】词读难度下降,试题难度增加。
从选文的出处看,2014年的文言文选自《明史》,2013的选段选自《旧唐书》,就其成书年份看,今年的文言文比去年更容易读懂。
【题型变化】1、以前一直考察的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概括题删去。
2、此次考试加入了新题型,也就是文言语段的断句,考察学生文言文的语感以及断句能力。
虽然难度有所增加,但是以选择的形式出现会降低学生的压力,进行对照比较会得出正确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难度变化】降低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从篇幅上看短小精悍,从语言上看通俗易懂,所以方便考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及感情。
【题型变化】往年都是对一首诗进行赏析,而今年选了两首,在形式上看似复杂,但内容没有了阅读理解的障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总体难度变化不大。
整个文章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而精妙,多种叙事手法并用,生动而丰富。
选段在文章最后加了一段后记是形式上的创新,同时在最后一题中出现了对这一结构的考察,需要考生从结构和内容中着手分析。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分析及教学方向思考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分析及教学方向思考作为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考生必须重视、认真备考的内容之一。
在近五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作文的考查形式有所变化,但依然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形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对应的教学方向。
2018年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水源》,主题为环境保护。
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提倡环保,呼吁大家共同爱护水源。
文章可以采用故事、议论文、日记等方式。
这篇作文要求考生反映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突出环保主题,尤其突出水源保护。
故事作文要求考生有创造性思维,通过故事情节表现主题,增强信息的表现力。
议论文需要考生有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从多个角度提供对于环境保护的见解,思想分析能力更为重要。
日记作文需要考生有独立思考、生动表达的能力,结合日常生活和思考所得,突出环保主题。
教学方向: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除了常规的议论文,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导入开放性问题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同样,作文的动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需要注重培养。
题目要求考生以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相结合为主旨,以典雅、细致、构思丰富的语言表达,突出作文的美学价值。
散文、小说、诗歌等方式,要求考生依据不同体裁的特点,在结构上、情感表达上进行具体的思考,体现出文学创作的特色。
教学方向: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语文学科中,文学一直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对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及其表现特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作文的表现力。
2020年作文题目强调人文关怀主题,呼唤人性温暖。
考生要理解仁心医术的含义,通过讲故事、论述思考、概括主题等方法,体现出文章(文章)的人文价值。
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个实践案例,在考察学生情感表达的同时,借助医疗产业的现状,与其关系密切的慈善、助贷金融、健康保险等等话题展开探讨,通过实践案例和题目作文,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文章(文学)的人文主题。
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考点分析(第1版)

三国:
《观沧海》曹操(155年-220.3.15)
《出师表》诸葛亮(181年-234.10.8)
两晋:《饮酒》《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352/365年—427年)
南北朝·北朝·郦道元《三峡》(472年—527年)
唐:
初唐:初唐(618年—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
五代十国:李煜
宋:
2007苏轼、2013陆游、2017欧阳修
范仲淹、晏殊、王安石、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宋濂(次要)
3.3近年考的都是名家中的名家,不是超级著名的作家,考的可能性低。
3.4十年前考过的作家也是有一定可能性考到的,但是可能性不是太高。
3.5文言是诗歌的基础
3.6积累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故
《赤壁》杜牧(803年—约852年)
《泊秦淮》杜牧
《阿房宫赋》杜牧
《夜雨寄北》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
《无题》李商隐
《锦瑟》李商隐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虞美人》(937年―978年)
宋:
北宋:(960年—1127年)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989年8.29—1052年5.20)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耐心阅读,勾画重点数据和句子
将选项与原文认真对比
9题:按原文顺序从前往后认真梳理并归纳答题要点。
(并非每则材料都有答题要点)
·优先·专题训练,专项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4题,19分)
10、断句(口诀)12、选择·理解文意13、翻译⑴⑵
近五年(2014_2018)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考点题型分析报告

近五年(2014-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考点题型分析归纳整理不易,请保护作者版权!Excellent guidance BY MR.HE 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4到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2014到2016年,从试卷结构按排、题型以及题量上看,均没有多大变化,2017年较之前3年的试卷在结构安排、题型以及阅读量上都有很大变化。
2014年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之后,而2017年的试卷则是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后,置于古诗文阅读之前。
2014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选考内容,总分均为25分,由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2道6分的主观题和1道8分的主观题构成。
2017年则取消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察,这便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主观题和1道6分的主观题构成;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和1道4分的主观题构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6分,较2014至2016年选考时的25分多了1分,所以2017年的试卷中默写的分值由6分降为5分。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及默写的分值较之前3年有所变化,其他版块的分值不变。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7分,文学类阅读15分,由1道3分客观题,2道6分的主观题构成。
实用类12分,由2道3分客观题、1道2问主观题构成。
2014到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为2道主观题(5分+6分)。
2017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变成1道5分客观题(5选)和1道6分主观题。
2018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变成1道3分客观和1道6分主观题构成。
近五年(2014—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

近五年(2014—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作者:李耀伟奚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11期一、前言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中小学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今年初,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又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已成为近年来高考语文无法绕开的核心考点之一。
古诗文本身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因素,中学古诗文阅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五年(2014—2018)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古诗文阅读部分的试题进行梳理分析,以便为中小学古诗文学习提供参考。
二、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一)题型、题量、分值分析1.题型。
近五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阅读部分的试题由主观和客观两大类题型构成。
客观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包括:文言实词、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内容概括与分析;主观题以翻译题、简答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包括:翻译、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其中,古代诗歌阅读部分自2017年起题型由“主观题+主观题”的形式变为“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
2.题量。
近五年来,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题量为5道,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题量为2道,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的题量在2017年由3道降至2道,2018年又恢复为3道。
主客观题题量方面,至2018年客观题增至4道,主观题为6道,主客观题题量趋于接近。
总体来看,古诗文阅读的题量为9—10道,变化不大,这也保证了考生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作答时间。
(说明:本文中的题量指最小以试题中标出的阿拉伯数字(1)(2)(3)等为一个单位,小于此单位的①、②、③及A、B、C等均不计入)3.分值。
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分析

对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的分析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要想在高考中语文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做好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才能使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有针对性,才能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学。
因此,对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分析就十分必要了。
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分别是2011年新课标宁夏卷,2012年新课标全国2卷,2013年新课标全国2卷,对这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试题的变化和分值变化上。
2011年新课标宁夏卷的题型和分值分别是:第一卷分三部分,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侧重于人文社科类的说明文,题型是选择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文言文阅读19分,题型是三个选择题,第一题考查实词,第二题筛选人物性格的语句,第三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每小题3分,两个翻译题,每小题5分;第二部分为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第一题侧重考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为5分,第二题侧重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为6分;第三部分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其中考查初中两个,高中四个,每空1分。
三、选做题,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别是2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文体是小说,林海音先生的《血的故事》,第一题是选择题5选2,为5分,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第二题分析文中开头某一个词语的作用,为6分,第三题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为6分,第四题就某一个问题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为8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体是人物传记,第一题是选择题5选2,为5分,第二题考查的是人物事业发展的原因,为6分,第三题考查的是人物做某事的原因,为6分,第四题对传记人物的意见和看法,为8分。
第二卷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前三题为选择题每题3分,第一题考查成语,第二题考查病句修改,第三题考查句子衔接,第四题考查长句改短句,为5分,第五题考查句子仿写,为6分。
最后一题为材料作文,共60分。
2012年新课标全国2卷的题型和分值分别是:第一卷分三部分,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侧重于科普类的说明文,题型是选择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2014-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考点题型分析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2014到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2014到2016年,从试卷结构按排、题型以及题量上看,均没有多大变化,2017年较之前3年的试卷在结构安排、题型以及阅读量上都有很大变化。
2014年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之后,而2017年的试卷则是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后,置于古诗文阅读之前。
2014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选考内容,总分均为25分,由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2道6分的主观题和1道8分的主观题构成。
2017年则取消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察,这便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主观题和1道6分的主观题构成;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和1道4分的主观题构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6分,较2014至2016年选考时的25分多了1分,所以2017年的试卷中默写的分值由第1 页共43 页6分降为5分。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及默写的分值较之前3年有所变化,其他版块的分值不变。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7分,文学类阅读15分,由1道3分客观题,2道6分的主观题构成。
实用类12分,由2道3分客观题、1道2问主观题构成。
2014到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为2道主观题(5分+6分)。
2017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变成1道5分客观题(5选)和1道6分主观题。
2018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变成1道3分客观和1道6分主观题构成。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 页共43 页第3 页共43 页第4 页共43 页2014年到2018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
(二)古代诗文阅读第5 页共43 页1第6 页共43 页第7 页共43 页2014年到2017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第8 页共43 页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该题分值为19分。
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8年沿用2017年、2015年、2016年的考查形式。
2第9 页共43 页第10 页共43 页第11 页共43 页第12 页共43 页2014到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当,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
分析诗歌的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是高频考点。
2014到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为2道主观题(5分+6分)。
2017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变成1道5分的客观题(5选)和1道6分的主观题。
3、名篇名句默写第13 页共43 页第14 页共43 页第15 页共43 页从2014年开始,名篇名句默写题采用情境默写的形式。
由上表可知,2014到2017年这一题型均采用情境默写的形式。
2014年到2016年,在命题内容上对高中和初中内容的考查比例比较固定,高中考察2篇(4分),初中考察1篇(2分),共6分。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默写分值降为5分,高中考察1篇(3分),初中考察1篇(2分)。
2018年回归2016年题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6 页共43 页第17 页共43 页第18 页共43 页第19 页共43 页第20 页共43 页第21 页共43 页第22 页共43 页第23 页共43 页第24 页共43 页第25 页共43 页第26 页共43 页2014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选考内容,总分均为25分,由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2道6分的主观题和1道8分的主观题构成。
2017年则取消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察。
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为14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主观题和1道6分的主观题构成。
2014年到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为小说,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均为散文。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14到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选考内容,总分均为25分,由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2道6分的主观题和1道8分的主观题构成。
第27 页共43 页2017年则取消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察。
实用类文本阅读总分为12分,由1道3分的客观题(4选1)、1道5分的客观题(5选2)和1道4分的主观题构成。
2014年到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均为人物传记。
2017年、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文本均为新闻。
(五)语言文字运用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版块的分值为20分,共5道题。
3道客观题,每题3分,共9分;2道主观题(5+6分),共11分。
2018年试卷上最大的题型变化就出现在语言文字的第17,18,19题,这3道选择题不再是单独成题,而是共同来自一段36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的阅读量,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的语言能力。
方向主要考查病句、成语、连贯。
1第28 页共43 页第29 页共43 页第30 页共43 页第31 页共43 页2014、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成语题都是给出3个近义成语进行辨析。
2016、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成语题使用的是六个成语的筛选题型,设置了6个句子,考查6个成语使用的正误,成语的考查数量增加了,但难度上并没有增加。
第32 页共43 页第33 页共43 页第34 页共43 页2014到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病句题,在命题形式上都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且题型稳定,都是从所给的四个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所考病句类型不会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种类型,同一类型的语病一般不会出现在同一考题中。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为常考病句类型。
3、客观题③第35 页共43 页第36 页共43 页第37 页共43 页2014到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三道客观选择题考查的都是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2014年考的是排序连贯,2015年考的是选句连贯,2016年考的是选词连贯。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三道客观选择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从给出的4个句子中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
4、主观题第一道主观题:2014到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四道题考查的都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题型稳定,都是在一段文字中给出的3处横线处补写出语句,分值均为5分。
第38 页共43 页2018年考查用词不得体,选段来自实用类短文(便条)。
第二道主观题: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和全国卷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流程图,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和全国卷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徽标,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鲜明、生动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流程图,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中的第五道题考的是“推断问题”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式和逻辑推断的能力。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考的是框架图,考查表述准确、连贯知识点。
(六)写作2014到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作文均为新材料作文。
2015年全国卷I出现了任务指令型作文,且明确要求写一封信。
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立德树人;思想上,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强调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文试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第39 页共43 页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
2015年全国卷II作文题体现了更加务实的风格,相比2014年“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食物”的作文题,需要用多角度分析法进行立意。
三个角度----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梦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
2016年全国卷I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
2016年全国I卷改为漫画作文,对于漫画中的人,试卷上的分数、“唇印”“掌印”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使考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进而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
2016年全国卷II的作文聚集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2017年全国卷I中的作文要求考生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材料中的“中国关键词”直观而生动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选材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2017年全国卷II中的作文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要求学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串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内涵丰富。
2017年全国卷III中的作文是一道材料型半命题式的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给第40 页共43 页出的材料“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比较去年与2018年的高考作文我们看到:1.关注时代与社会。
17年是给出关键词写“你认识的中国”,今年是列举从2000年至2035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及重大政策,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写世纪宝宝们与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2.家国情怀。
17年通过“一带一路、长城、高铁、美丽乡村”等将学生引入到对我们生活的中国的认识。
18年高考作文更进一步,让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紧密结合,写出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到2035年这一代人35岁,他们的青春梦要和中国梦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