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生态平衡论.

合集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时代传媒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时代传媒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53 54 55 56 57 58
价值理性 价值 人文隐含 产业 互联网 主流意识形态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马克思主义 阅读 大众化 高教园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馆藏文献 都市传说 过程分析 身体消费 身体梦幻 跨文化 谣言 读者 话语权 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 网络监督 网络信息 网络 网民 编辑出版 绑架 精神家园 精神危机 类型研究 第二媒介时代 符号学 科学发展观 研究方法 知识信息传播 生态平衡 理论 物欲症 灵活多样 渠道 深圳 消费过程 消费时代 流言 比特 杂志 本质属性 景观 新媒体 文化消费 文化批判 文化创意产业 整理利用 效果研究 政策创新 政治传播 政府决策
摇滚歌词 手机 意识发生 微传播 广告推销功能 市场价值重构 对话 审美范式 实现路径 学报环境 媒介融合 媒介生态学 媒介 娱乐身心功能 女主角 大众消费文化 大众传媒 城乡冲突 国际化 商品化 哥伦比亚学派 后危机时代 反腐倡廉 参与式 危机传播 危机事件 列斐伏尔 冲突 公益传播服务 公民社会 公民新闻 公共领域 公共事务 信息资源 信息化时代 信息传播 传统媒体 传统体育 传教士中文报刊 传播学 传播 传媒时代 传媒 人民监督 互联网 事件 乡村小说 "80后"文学

我国传媒生态现状及优化路径

我国传媒生态现状及优化路径
Ke wo d e oo i a o me i ; e o o i a sau o y rs c lg c l f da c l gc l tt s f ma k t ge oo i a tt s o r d c ; a e vr n n ;me i r e i ;c lg c l a u fp o u t lw n i me t n s o da d p r n ; d a e oo e at me t me i c l g y

传媒主体{ I 传媒市场
传媒监管机构
f 民 居 媒 生 态 系 统
传 媒 存 在 的 现 状及 可 优 化 的路 径 .从 传 媒 生 态 组 织 结构 入 手 来 理 解 传 媒 生态 系统 平 衡 的 三 个 层 次 .从 中分 析 我 国 传
媒 生 态 现 状 及 存 在 问题 . 同 时揭 示传 媒 生 态 各 经 济 利 益 的
传 生 环 { 媒 态 境
l 文 环 车糯 和律 织 治 化 鎏 霁 自 和 境 再 目组 l 猛 曼 。 半
图 1传媒 生态 系统
/ hn Qgn /C e ie
Ab t a t h s p p r s r c T i a e ma e a ic s i g o h e o o ia k s ds u s f t e c l gc l n sa u f d a a d o t z st ep t s r m c lg , c n mis tt so me i n p i e ah o e oo y e o o c mi h f ad n ma a e n . w c n n e sa d h me i e o o ia n g me t e a u d r tn t e d a c l gc l b ln e f tr e l v l, h n e a n y e t e c l gc aa c o h e e esT e w c n a a z h e oo ia l l s t s o d a a d p o l ms o da e oo y t u f me i n r b e f me i c l g .At t e s me a h a t ,r v ai g al t e k n s o c lg e ei a d p t n i me e e n l h i d f e oo l y b n f n ut g t i f r a d t h n e t e e oo ia t ts o d a i h n . o w r c a g h c lgc lsau f o me i n C i 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媒介环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媒介环境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53 54 55 56
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网民 中西部地区 中国 29届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产 媒介环境 媒介 地方政府 参与式 危机传播 危机事件 动力学 公民社会 公共事务 信息内容 信息传播 信息互动 信度 传导机制 人民大众 互联网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

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

费 者 , 可 以 是 传 播 内 容 的 生 产 者 。这 种 也
现 象对 现 有媒 体 既 是 一 个 挑 战 , 是 加 强 也
信交流 ; 遣娱乐 ; 消 自我 表达 ; 获得 服 务 。
网络 受 众 一般 有如 下心 理特 征 : 首
舆论 监 督 , 加 社会 透 明度 的助 推 器 。 增
大 。 络较 以 往媒 体 最 大 的不 同就 是 其 受 网 众 具 有 接 受 信 息 和 即 时 传 播 信 息 的双 重
在 , 至 有 很 多 时 候 , 些 不 曾 被 媒 体 曝 甚 一
光 的 典 型事 件 都 是 来 自于 网 民 的 披 露 和 揭 发 报 道 。如 果 说 , 往 的 媒 体 是 社 会 的 以
现 代 社 会 中 , 民 意 见 的 参 与 无 处 不 网
先 。 名 心理 。 是 网民 最 显 著 的特 征 。 匿 这 这
种 匿 名 性 可 以 让 人 们 在 因特 网 上 摆 脱 身 份 、 位 的约 束 , 地 展现 自 己 不 为 人 知 的 、 受 到 压 抑 的 一 面 , 足 自我 实 现 、 色 扮 演 满 角 的需要。 二 . 第 自我 实 现 。 是人 的基 本 需 这
对 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进行分析总结 , 网络舆论对社会 , 探讨 对媒介生态 系统的影响。 【 关键 词】 媒介生态学 网络受众 双 重身份 网络舆论
所 谓 媒 介 生 态 学 . 指 用 生态 学 的 观 是 受 众 ( 民 ) 至 对 媒 体 所 传 播 的 内容 提 网 甚 出 质 疑 ,并 且 通 过 调 查 对 事 件 进 行 再 报 道 ,成 为 了 网络 这 一 特 殊 媒 体 的记 者 , 而 其本身也被称之为“ 众” 受 。于 是 , 络 受 网 众— — 网 民 , 是 信 息 的接 受 者 , 时 也 既 同 可 以是 信 息 的发 布 者 , 是 传 播 内 容 的 消 既

电视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问题初探

电视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问题初探
方 时 空 》 , 1 8 年 播 出纪 录 片 《话 量 ,必须具有拒绝 的勇气和能力。 93
( )拒 绝 唯 收 视 率 论 成 败 、拒 绝 一
唯利是 图
( )精 英 文 化 类 节 目与 大众 文 化 说 长江 》 ,还 有 此后 推 出 的 《 说 运 一 话
河 》 、 《 进 科 学 》 、 《对 话 》 、 走
【 关键词 】 电视文化;生态;生态平衡;文化 自觉
“ 生态 ”一词 的本义是指有机体 与 成长与工 业科技 的发展 有着极其紧 密的 速度快 、范 围广 、易 于接受 等特点 ,电 环境之 间的互动关系。 “ 生态问题本 身 关系 。从 1 1 年瑞典 人布尔 兹斯 ( o s 视将首 当其 冲的遭受这种文化 的势力扩 87 Jn 就是一个终极性 的问题, 如果不能 正确 处 B reis ez la )发 现具 有 质 光体 的 “ ” 硒 理 好人与 自然的关系 问题, 对人类 的终极
低俗 、模仿成风等一类 电视 节 目层 出不 视精英文化则 是指以知识分子话语 和艺 众 类 文化 节 目按 照 社会 文 化 水平 的发 穷 。 粗制滥 造的节 目广告 铺天盖 地 , 术家 经典作 品为 中心的文化 形态 ,”
展 和 社会 需 求 的变 革 ,随 时进 行 调 整
个 电视文化生态平衡 的核心。 ( )允许庸俗 ,但 不能放任 二 努力提高 电视节 目的品格 和品质 ,才能
不使得 当前文化水平 日益 提高的电视观
当然 ,不是 说 电视 领 域 内就 应 当 众离席 ,才是 电视文化维持 生命 成长的 目 ,这 是不 可 能也 是 不 现实 的 ,最 为 多一些人文关怀 ,少一些金钱的铜
的首要文化责任。

媒体如何重构媒介生态平衡

媒体如何重构媒介生态平衡

二 、我 国的媒 介环 境
进 入2 世 纪 以来 ,效 仿西 方 媒 体成 功 经 验 ,我 国媒 体 也 加快 1 了市场化 和产 业化 进程 ,但 同时也 引 发 了意 识 和产 权意 识 淡 薄 ,造 成节 目模 仿 风行 ,生态 位 大面
2煽情炒作盛行媒介品位庸俗化为了收视率媒体一味地迎合受众使得煽情炒作风盛行媒介品位日趋庸俗化娱乐化刺激化和低级趣味化以百家讲坛为首的讲史栏目以及一些写史作者为了取悦读者而将民间传说野史等与历史混为一谈庸俗化倾向严重结果百家讲坛如今收视率的下滑正说明了过分迎合受众最终将导致彻底失去观众
影视 与 传 媒
治 、经 济 、文 化 、教 育 等社 会 系 统共 存 ,彼 此 间且存 在着 互动 关 系 ,要 想 达 到媒 介生 态 系统 的和 谐就 不 能无 视其 它系 统 的作 用 , 应 该充 分 考虑 到 传媒 本 身 与社 会 的有 机 联系 ,树 立共 进 共荣 的理 念 。在 正 确 的媒 介 生态观 指导 下 ,通 过 科学 管 理 ,建立 可持 续发 展 的媒 介 经济 化解 生 存危 机 ,从 而迎 接市 场 经济 的挑 战 ,与西 方 媒 介 巨人展 开全 方位 的 竞争 。 另 外 ,正 确 的媒 介 生态 观 的 树立 也从 思 想上 铲 除 了不 良竞争 意 识 ,使威 胁媒 介 生态 环境 恶性 竞争 得 以减 弱甚 至消 失 。 2 、开拓 经 济来 源, 形 成 多元媒 介 生态链 目前 媒介 生 态 失衡 的很 多 现 状是 由于经 济 因素 引发 的 。媒体 单 位若 能 进行 多 元化 经 营 ,开 拓 多元 的 盈利 模式 ,并形成 稳 定有 效 的媒 介 经营 产 业链 ,就可 以解 决经 济 利益 的压 力 ,更加 自由 的 实 现新 闻 理想 ,履行 媒 体 的社 会 服务 、教育 义 务 。可 以借 鉴 南方 报 业集 团的做 法 ,该 集 团 重组 合 并后 ,不仅 经 营报 刊 ,还拓 展 了 图书 、音箱 等领 域 的业 务 ,在 强 化 自身 品牌 效应 的 同时 获得 了 巨 大 的经 济效 益 ,进一 步 增强 了实力 。 3 、加 强 自律 ,抵制 煽情 和 商业 诱惑 媒 介从 业 人 员作 为媒 体 活 动 的能 动主 体 ,起 着主 导 的作用 。 提 高业 务 能力 固然 是 促使 媒 介 生 态平 衡 重建 的一 个有 效手 段 ,然 而 加 强 媒 介 自律 却 是 最 基 础 也 是 最 重 要 的方 法 ,可 通过 自我 监 督 , 自我 控制 , 自我 检 查 , 自我 调整 达 到 。媒介 自律 重 视社会 和 道 德 的力量 ,强 调职 业 素养 、职 业道 德 意识 的提 高 。 另外 , 以媒 介 自律 为基 础 ,加强 行 业 内部 规范 管理 ,建 立 、 健 全 各项 规 章制 度 ,对采 、写 、编 、评 、 审各个 工 作环 节制 定科 学严 格 的工 作规 范 ,认 真贯 彻落 实 ,实 现媒 介 内部的 “ 把关 ”。 4 、履行 媒 介 的社会 责任 媒 介 作 为 社 会 的 守望 者 , 不 仅 是 大 众 感 知 世 界 的桥 梁 和 中 介 ,更承 担着 引 导社 会 舆 论 、提 高公 民素质 、 营造 良好 的公 众环 境 、维护 公 共 安 全 、构 建 和谐 社会 的崇 高责 任 。 然 而这 一 责任 的履行 ,很 多 时候 是 以牺牲 经 济利 益 为代价 的。 履 行 社 会 责 任 可 通 过 许 多 方 面 实 现 : 媒 体 要有 保 护 青 少 年 的意识 , 少报 道血 腥 暴 力 的图 片 ;注 意 引导 受众 形成 新 的生活 理

网络媒体与和谐传播

网络媒体与和谐传播
营造和谐 的传受关系 。
0 0 0
可能提供 的是一个健康 向上 的网络环境 , 成为国 民健康精 神 的塑造者和社 会健康文化 的弘扬 者 ; 又有 可能提供 的是一 个
传播 色情 凶杀诈骗 的场所 , 成为罪恶扩散 的宣传地 。今天互 联网上的这种较量就实实在在存在着 。 网络媒 体在传播上 的这些特 性 , 定其 在建设和谐社会 决
传播 的舆论导向作用有 可能偏离社会的轨道。互联 网的交互 性及 其广场式 的问题讨论 方式 ,使其 在社会 沟通 的桥梁 和 “ 民意 ” 表达场所 的角色扮 演上举足轻重 。这种 “ 民意”, 由
于网 民的构成 不同 , 有可能 代表大多 数人 的意见 , 有可能 也 代表少部分人 的意见 , 又有 可能完全 不代 表民意 , 只是个人
方面 , 网络 传播 又具有 扩散性 、 交互 性 、 隐秘性 等特 点 , 如果 做得 不好 , 管理不 到位 , 又有可 能成 为一 支不 可小视 的破坏 性传播力量。 网络媒体进入 门槛 低 , 资小 , 人就可以办 网站 , 投 个 一个
普 通 的人 有 可 能就 是 一 个 网站 的 总 编 辑 。 这 就 必 然导 致 网络
谐 传播 的重要外部 因素,是指某一特定时代 中媒介各构成要 素之间 、 媒介之间 、 媒介 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
到一种相对平衡 的结构 。 传播生态环境包含诸多 因素 , 主要是

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 、 经济发展水平 、 社会生活形态和媒
介本身的属性 、话语 立场 、人 文精神 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 平、 文化境界 、 身份背景等等 , 具体点 说就是一个社会 的制 度

鸯 翟}

试论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偏向”理论

试论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偏向”理论
的 有 机 联 系 。 史 是 一 个 时 间 范 畴 , 传 历 而

媒 介偏 向理 论概 述
北 美媒 介环境学 派认 为媒介 不仅包
伸。 媒介偏 向理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 的
括报纸 、 广播 、 电视 、 网等 大众媒 介 , 互联
还 包 括 羊皮 纸 、 石头 、 装 、 学 、 告 、 服 数 广 散
英尼斯认为 , 诸如石头等质量大的媒
交通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 1 , 00年 6月, 1 第 1卷第 3 P 4 5 期, 5- 8 ⑤王倩 ,《 ( 论晚清新政 背景下 中国新
闻 专 业 主 义 的 展 开 》 [】 新 西 部 》, J.
2 1 8) 4 - 4 O 0( 1 3 1 4
0) 1 杨岑, 从 “ 捐款 门”事件看媒体新
闻 专 业 主 义 的缺 失 》 【】 电 视 时 空 》, J.
试 论 此 美 媒 介珂 瑰 派 的 、 ‘ 介 偏 向 "理 论 ‘ 媒
■李 子路
【 摘要 】 媒介偏向理论是北美媒介环境 学派关注及著述较多 的理论 , 本
文 以英 尼 斯 、 麦克 卢汉 及 其他 代 表 人 物 关于 “ 介 偏 向 ”的 论 述 为 重 点 , 行 媒 进
理论基础 , 基于这种 对媒介 的认识 , 产生
了诸 如 “ 者 媒 介 ”、 媒 介 即 隐 喻 ”、 王 “
“ 知识 垄 断 ” 概 念 和论 断 。 等
播 是一个空间范畴 , 媒介作为技术在历史
与传播 中间架设一座桥梁 , 将二者有机结
合 起 来 。 此 ,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和技 术 的 因 随 发 展 ,媒 介 就 有 了 时 间 和 空 间 上 的 偏 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生态平衡论
“所谓生态,它通常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所达到的相对的平衡结构,”[1]生态代表着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和流动性的系统。

媒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综合构成媒介的生态环境。

“传媒生态”,是借鉴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概念而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概念基础上,新闻传播领域提出了“传媒生态”这一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首次提出了传媒生态的概念。

[2]传媒生态,作为媒介系统运作的一个大环境,它几乎包含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传媒生态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媒介与媒介之间以及媒介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彼此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既包含同质异质传媒、传媒系统内部结构之间关系,还包含了传媒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要素、结构、功能的相互影响和调控机制。

传媒生态,是影响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媒介的发展水平、运行方式、传媒制度、媒介资源的整合、传媒效益的发挥,都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传媒生态的核心要素仍以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为主。

媒介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保持动态的平衡。

“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摒弃了将传播过程孤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研究方法,强调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更使我们通过结构的多重性与联系的广泛性,看到传媒系统的运行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3] 传媒生态的平衡。

1、传媒生态平衡的含义
传媒的生态平衡是指在传媒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反馈者之间以及他们与其环境之间、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相互补偿、相互协调的状态,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依靠媒介生态系统内外的物质流动、能量转换以及信息传递来实现的。

2、传媒如何做到生态间的平衡
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由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如果超出媒介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那麽这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媒介生态系统是以人才资源为动力,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媒介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为中心,以价值增殖为目标的。

媒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当能量经过媒介生态系统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向另一个营养级,由一个生产环节向另一个环节流动时,物质也按同样途径流动,所不同的是能量逐渐消耗,单向流动,而物质在不同程度上是不断循环的。

媒介的能量逐渐消耗后,经过媒介生态系统的
生产者的生产、消费者的消费、反馈者的反馈这一系列过程后,媒介的生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媒介的能量得到补充,物质不断的进行循环,使得媒介的平衡得以持续。

在媒介的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能有规律地进行,是因为还同时进行着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传播是构成媒介环境的实质性内容,也是决定媒介竞争力的关键。

媒介生态系统的运动是借助于信息的传递、控制过程来实现和完成的。

信息不停的从信息源产生,经过媒介生产者的采集、加工、制作后把新闻信息产品传递给媒介消费者,消费者经过消费后把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渠道反馈给生产者,媒介生态系统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后,再调整信息的输入,进而达到调控系统的目的。

信息在媒介生态系统生产、传播、消费、反馈的过程中,信息(传媒)技术在其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人们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同时也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信息环境的改善。

技术环境决定着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不同的媒介形态会对自身所传播的信息形式形成决定性的影响,信息的丰富和变化又会促进媒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更新。

媒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由媒介的所有者以及媒介的从业人员,在我国,媒介所有者属于国家(一些门户网站除外),所以生产者主要由媒介的从业者构成,也可以说主要是指上文所提到的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人才资源;媒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由大众传媒的受众、广告客户以及从事与媒介相关的多种经营的客户组成;媒介生态系统的反馈者既包括上面所说的消费者又含有一部分潜在的消费者。

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转化为消费者,消费者也可以参与生产者的生产。

媒介的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对系统信息的输入、选择、加工、传递、反馈等环节以及对信息的调控来实现媒介的生态平衡的,随着系统对信息的输入、加工、传递、反馈以及调控等环节的实现,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也随着信息的流动而进行着流动与转换。

媒介生态系统中,物质流是基础,构成媒介生态系统的骨架;能量提供做功的潜力,没有能量就没有动力,所以说,媒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是系统的动力机制,保证系统的运转;媒介生态系统的信息起着指挥、调控的功能,媒介生态系统正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调控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进而维持着媒介的生态平衡。

[4]
媒介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是生物圈网络中的一个点,没有万物之间的联系,有机体就不能生存。

因此,各种媒介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各种媒介生态资源流动的良性循环,否则媒介生态系统就会失衡、退化,甚至瓦解。

媒介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其内部以及外部之间稳定而有规则的资源流动与循环,才能维持媒介特定的结构与功能。

[5]
3、媒介生态平衡的评价标准
按照孔德划分社会学的方法,我们把信息传播的研究划分为传播静学和传播动学。

传播静学是指对传播现象的结构性分析,一个传播现象的静态分析就象剖析一条鱼的解剖图;传播动学则是把传播现象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动态地观察,就象一条静态的鱼又突然动起来,活蹦乱跳地游弋在江河湖海中。

[6]根据上述论述,我们也可以把对媒介生态平衡的评价标准从静态(结构上)和动态的视角来加以分析。

媒介生态平衡包括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能量和物质输入与输出上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由其组成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而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平衡则是指其组成要素之间所建立
起来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特定关系的总和。

(1)从结构上看,媒介生态系统必须具有完善的营养结构。

在媒介的生态系统中,必须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反馈者,这三者缺一不可,他们是媒介生
态平衡的标志,并且他们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

媒介生产者是维持媒介生
态平衡最重要的环节,是媒介食物链营养级的基础;媒介消费者是媒介生态系
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环节;反馈者可以对所消费的新闻信息产品通过反馈渠道反馈给生态系统,使系统能够对信息的输入渠道进行调控,媒介生
态系统如果缺少反馈者,那麽媒介的信息流动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生产
者的生产就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系统的物质流动与能量的转换就会处于一种不
均衡的状态。

(2)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处于协调状态,是媒介生态系统不断进化发展的动力。

媒介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媒介的生
态系统才能保持相对稳定。

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由自身的自我调节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任何
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出这个限度,生态系
统就会遭到破坏。

参考文献:
[1]黄昆仑.从“9·11”事件灾难新闻报道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J].现代传播,2002(1):56.
[2]林文刚.媒介生态学在北美之学术起源简史[J].中国传媒报告,2003(2):
4-16.
[3]杨琳.论媒介生态与传媒业科学发展观的构建[J].新华文摘,2007(11).
[4]邢彦辉.传媒生态平衡与媒介可持续发展[J].云梦学刊,2006(6).
[5]赵智敏.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届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D].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功能的变迁,21.
[6]崔保国.媒介是条鱼[J]中国传媒报告,200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