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并欣赏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刘和珍的英勇无畏,学习她的爱国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如何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2)如何将刘和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导入部分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爱国精神。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刘和珍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爱国精神的感悟。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刘和珍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刘和珍的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评价建议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他们的感悟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能够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教学难点:(1)鉴赏文学作品,理解课文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2)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为学习本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如讽刺、幽默、抒情等;(3)强调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主题和特点。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写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刘和珍君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牺牲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
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刘和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扮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动机,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写作练习7.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话题。
学生根据话题,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7.2 作文互评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八、课堂讨论8.1 探讨课文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2教学目标: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
教学重难点: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个人的情绪表现和思想性格的相互关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似乎认为她死得不值得。
他为什么反对请愿?他不但攻击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动文人,甚至讽刺庸人的生活观,作者为什么会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进这样多的内容?需要让学生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读法。
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作者的思想;抓关键语句,揣摩品味,理清作者感情的发展。
教学设计:预习:1.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
2.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著名人物与这一事件有关?教学过程:共用三课时一、介绍背景。
除课本注释外,简要讲述两点:1.这时期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势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研讨]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情况。
除了课本资料以外,还有: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人挽刘和珍联)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
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读“刘和珍为去请愿向老师请假”一小节)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思考]有这样多的文化名人投入这一事件或是高度关注,说明了什么问题?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下的《无花的蔷薇之三》《空谈》(如此“讨赤”)等文中,一再表现出对枪杀事件的意料不及,越是如此,越说明段政府的无耻和凶残。
据三一八请愿参加者回忆,学生请愿时是很遵守秩序的,当请愿队伍发现段祺瑞不在政府,准备转去段公馆请愿。
正在转移时,卫队突然开枪,造成血案。
这就更说明执政府是蓄意谋杀学生。
鲁迅把三一八叫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可是他没想到这以后,又有许多可爱的青年被虐杀,一年多后的四一二,他的学生又一次被杀,几年以后的龙华,柔石等五位杰出的青年又被杀……二、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由学生讨论,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提示,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角度考虑,本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1、2节)记念死难者,为使国人不忘;2.(3、4、5节)写刘和珍事迹,揭露当局凶残无耻;3.(6、7节)讲述惨案的历史意义。
对重要段落反复读,读出悼亡者的凝重,沉痛,悲愤,读出思想者的慷慨气度。
三、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1.诵读一、二两节。
重点读第一节第3小节和第二节第1小节。
写文章缘起。
学生“正告”,劝“我”写记念文章。
作为教师出席学生的追悼会,——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注意体会这里再三表示出一个意思——“无话可说”。
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在这两节中,作者已经把“段祺瑞执政府一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和“庸人”全都点出来。
可以这样认为: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2.鲁迅在这里已把自己的主要感受表达了。
读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最强烈的感受?说出你的“第一印象”。
请学生找出关键语句——“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一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几个所谓文入学者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鲁迅受了强烈的精神刺激,对刘和珍等人的死难表现出极度的悲愤,作者对恶势力毫不留情地发出强烈的诅咒,也可以把这些看作是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抨击。
通过关键词语,了解鲁迅的情感变化:面对惨象,一开始是“艰于呼吸”,愤怒得“无话可说”,直至“出离愤怒”,而后发出了战斗的宣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先知先觉者总是承担着社会的痛苦,而庸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自以为幸福,其实真正幸福的是为自己的人格,为实现社会理想而活着的人。
明显地可以看出鲁迅情感变化的过程。
作为一位斗士,鲁迅在大是大非前从来都是正气凛然,他看不起庸人,也不会做庸人。
要做“猛士”,体现着鲁迅的人生态度。
3.研读第三节。
这一节主要记写刘和珍。
[研讨]鲁迅是如何记写这个人物的?你对刘和珍的第一印象如何?鲁迅是在“驱杨运动”前后才知道她的。
刘和珍的事迹不多,却很典型。
她热心学生运动,为人正派,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反抗精神,不愧为“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关键词:“态度温和一常常微笑一始终微笑”——一位可爱的青年。
(参读:林语堂有关刘和珍的回忆。
)特别是轰轰烈烈一场之后,众人准备引退,“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几句话很重要。
作为先驱者,觉醒者,奋斗者,作为学生运动的中坚,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候,刘和珍是擎大旗的人物,可是我们分明从这几句话中看出她的寂寞与失落。
她关注母校的前途,赶走了一个杨荫榆,但旧势力还在,制度没变,还会有新的艰难,她大概想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可是人们不一定都像她那样有远见,有责任感。
在旧中国,反抗恶势力的群众运动特征往往是“一哄而起”,然后“一哄而散”,鲁迅明白刘和珍的忧虑,但是他又能说什么呢?鲁迅说过,他最感到悲哀的就是可爱的青年的死。
对刘和珍的记念,可以看出鲁迅极度悲伤。
在这个人妖颠倒的世界,他已经目睹过许多优秀青年的死,阴暗腐朽的僵死的鬼魅充斥世界,长留人间;而美好的生命却不能留存,如怒发的鲜花骤遭冰霜。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却死了”,——这太不公平了!4.研读第四、第五两节,注意第三、第四和第五节的关系。
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温和微笑,第四、五两节则写刘和珍的遇害和爱国学生所遭受的诬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连在黑暗中洞若观火的鲁迅也没想到,政府竟然会对徒手请愿的学生队伍开枪,虐杀手无寸铁的学生,甚至包括刘和珍这样温和微笑的学生。
这一天刘和珍正在生病,看到同学们的爱国激情,她带病前去。
请愿,是最温和的办法,请想一想,国民有爱国的热情,这有什么错?国民有想法要告诉政府,他不用请愿的办法还能用什么方法?群众要求正当,也没有任何过激行为,他们以为政府会要面子,至少会来点假仁假义,以照顾国民情绪,没想到政府竟然下令开枪,大打出手,造成重大伤亡。
第五节的这段详细叙写,意在表现段政府的凶残,竟对弱女子下如此毒手。
段政府卫队开枪,根本不是为驱散群众,就是要大开杀戒。
——刘和珍中弹后没死,士兵竟然又猛击两棍。
这些士兵扛枪以来就没向侵赂者开过一枪,但是他们愿意为军阀卖命,在人民面前是镇压者,完全丧失了人性。
由此延及其他,面对这洋的虐杀,政府还振振有辞,还有文人要为之辩护,还有国人平心静气的麻木,鲁迅当然“无话可说”!这—部分详写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鲁迅笔下三位女生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从容赴难的场景,表现了革命女性英勇无畏的气概,想一想北洋军阀政府从政客到军人个个畏外敌如虎,而柔弱的女生在死亡陶临时无畏地救助同学,在那令人绝望的黑暗年代,这种伟大的人性不啻—道耀眼的闪电,激动着正直的人心。
第五节对刘和珍等人作出了高度评价。
刘和珍早在南昌女校读书时,曾因带头剪发而差点遭学校开除;后来到女师大读书,成为学生领袖。
在女师大学潮中,她冷静坚毅,处变不惊。
有一次在天安门集会,发生骚乱,同学们都惊慌地跑开,惟有她手执校旗,屹立不动,使所有目睹的人都为之感奋。
鲁迅在这里表现的,还是那种痛惜“可爱的青年的死”的感情。
这一节有一个重要的反衬。
在赞颂三位女子在弹雨中从容救助后,一转“赞扬”“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这里的“八国联军”指的是日本纠合的帝国主义国家军队)。
这两句是互文。
如果不是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挑起事端,就不会有三一八惨案。
而几十位学生的性命,在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眼中是不足道的。
政府不能维护主权,御敌于国门之外,学生站出来宣传爱国,反而遭政府镇压。
——一切反动专制的政府无不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而又以镇压群众为能事。
鲁迅特别指出是“中外杀人者”,这是非常深刻的。
5.通过关键词语,了解鲁迅的情感变化:[研讨]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感情是“愤怒”,对段政府,怒!对流言家,怒!对整个社会的状况,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需要整体把握的几个要点:①要理解鲁迅对爱国青年的感情。
最令鲁迅感到痛苦的,是“可爱的青年的死”。
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
②要了解鲁迅对反动势力的态度。
对反动政府、对反动文人的种种劣行,鲁迅极度憎恶。
③对中间状态的庸人,哀其不觉醒,鲁迅厌恶那种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
6.研读第六、第七两节。
这一部分总结教训,谈意义。
有两句话要引起注意。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三一八死难惨重,四十多位青年的死给鲁迅造成了极大的悲痛,但是他的思考冷静深刻,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成熟的思想家的特质。
他颂扬刘和珍等烈士的英勇壮烈,却并不意味着同意她们的斗争方式。
鲁迅看透了反动政权的性质不是靠请愿就能改变甚至推翻的,他深刻认识到反动势力的强大和国民的不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