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课时2)(课后练习)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课时2)(课后练习) Word版含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时2)课后练习【基础过关】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徘徊/缅怀有始无终/摩肩接踵长歌当哭/老当益壮B.论调/调解出离愤怒/淋漓尽致暗自诧异/姹紫嫣红C.洗涤/启迪广有羽翼/栉风沐雨默然泣下/器宇轩昂D.尸骸/核心和蔼可亲/自怨自艾殒身不恤/嘘寒问暖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委曲求全殒身不恤不径而走妄自菲薄B.广有羽翼桀骜不驯芸芸众生阴谋鬼计C.黯然神伤惨淡经营淡装浓抹前仆后继D.礼尚往来耳提面命冠冕堂皇出离愤怒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B.针对菲律宾在南海肆意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严重损害我国利益,我们已经没有理由继续忍让,必要的时候必须亮剑!C.沈阳军区广泛开展“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发动广大青年官兵通过努力拼搏建设富国强兵的蓝图,用实干精神实现青春梦想。

D.中国经济能否长期持续增长,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对外出口更多优质低价的低端产品,而更多取决于中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功地实现产业升级。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在鲁迅的杂文中,可以见到所有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驱使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或幽默或讽刺,;或反语或双关,;,;明白如话而不涉粗俗,汪洋恣肆而不少含蓄;畅达不伤于繁冗,简练不流于晦涩;时而委婉曲折,时而尖刻峻峭……①则随其行文需要而用②经常发出各式各样的笑声③成语典故信手拈缀④中外文化任其驱遣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我在十八日早晨,①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②得到噩耗,说卫队③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④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⑤我对于这些传说,⑥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⑦我还不料,⑧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后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后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课后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能让人的想象飞翔。

( ):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栩栩如生急遽倾注昭示B.惟妙惟肖急剧灌注展示C.栩栩如生急剧倾注展示D.惟妙惟肖急遽灌注昭示答案:A解析: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结合语境,应选“栩栩如生”。

急遽:急速。

急剧:急速,迅速而剧烈。

文中形容想象飞翔,应用“急遽”。

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注入。

“倾注”要比“灌注”的情感速度缓慢一些。

应选“倾注”。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

“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出来给人看。

应选“昭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答案:B解析:结合前后文,括号处应承上启下,前面说的是“现实”,后面说的是“浪漫”。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含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含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比)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比喻)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立场和态度鲜明,控诉军阀政府屠载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论,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的英勇精神,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

C.《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

全文结构清晰,把包身工的生活也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D.中国剧作家夏衍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鲁迅的文章,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C.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D.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可喜一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6 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6  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单元6 记念刘和珍君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忆刘半农君鲁迅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第一题: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作者开篇写程君劝“我”为刘和珍写文章并提及刘和珍生前爱读“我”的文章,“我”也忆及刘曾预订全年的《莽原》杂志。

对于这样的一位热情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于这样一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鲁迅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程君的要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刘和珍君,以此表达对她的悲痛之情。

(爱护)②第一部分,“可是我实在是无话可说”——第三段开头的这句话先写“果”,后面解释“因”:即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谣言,给作者带来的哀痛与愤怒,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是出现在写到庸人的表现之后出现的。

这个”非人间“的世界得以维持,庸人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他们虽然良知未泯,惨案后也曾感到悲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被遗忘。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那种麻木的灵魂。

作者要用自己的笔唤醒庸人,不忘血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悲哀,体现了他得社会责任感。

④第二部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此句与上句仅隔两个分句,即“离三月十八日也已经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基本上与上句重复,是强调写这篇纪念文章的“必要”。

——唤醒庸人的必要。

⑤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此句写在作者了解惨案事实,听到段政府的诬蔑以及“流言家”的阴险论调之后。

这种最黑暗的“武”的统治和最反动的“文”的言论,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意料,令其强烈愤怒。

⑥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此句是对上一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的转折,引出对下文具体事实真相的揭露,是对上一段反动势力的诬蔑与谣言的有力驳斥,表现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⑦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此句是全文的结尾句,作者再次表达自己无限哀痛的心情。

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有憎,对大众庸人的失望,这些态度混杂在一起,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渗透有课后练习答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渗透有课后练习答案)

思路顺序
逻辑顺序 恨 生前 时间顺序 遇害 否定 肯定
(3~5)追忆刘生平
(6~7)教训和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逻辑顺序
三、( 课后习题二)文章叙述了刘和珍 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么样一个 人? ⑴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 她。……” [?] (2)“能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 的校长……”[?] (3)“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 (4)“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 (5)“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 然前往的。” [?]愤Biblioteka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记念刘和珍君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小结
不说
(情感因素〕
悲愤至极 言不尽意 愤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 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 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 激昂的、仇恨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 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 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 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 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 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 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的评价了“三一八” 惨案对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 世上活着,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 “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 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 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 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第一课时1、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2、pái huái fěi bódànɡàn chóu chújiãào hái dàn yǔn xùfēi dídiã lùzìâǎi cuán3、第一部分:(一---- 二)交待写作缘起,通过展现内心矛盾揭示自己悲愤交织的情感第二部分:(三---- 五)叙述刘身前事迹,死难情形,借助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感情第三部分:(六---- 七)评价刘等人“三一八”死难的意义4、局部思路(1、2)写作缘由——祭奠革命烈士——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爱——恨)(3、4、5)追述生平事迹——详写遇难经过——生前——遇害(时间顺序)(6、7)教训、意义——劝戒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否定——肯定(逻辑顺序)第二课时1、含义:A、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C、“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

D、“哀痛者”指他们要承受起超乎寻常的哀痛。

E、“幸福者”,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们本身也是幸福的。

2、含义:A、“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B、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含义:A、“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

B、“从容辗转”是对当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即她们相互救助的情况。

纪念刘和珍君答案

纪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练习一、总结全文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

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题目1.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3.分析刘和珍形象: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①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③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⑤欣然请愿——敢于斗争。

是一位热血青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
第一题: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作者开篇写程君劝“我”为刘和珍写文章并提及刘和珍生前爱读“我”的文章,“我”也忆及刘曾预订全年的《莽原》杂志。

对于这样的一位热情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于这样一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鲁迅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程君的要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刘和珍君,以此表达对她的悲痛之情。

(爱护)
②第一部分,“可是我实在是无话可说”——第三段开头的这句话先写“果”,后面解释“因”:即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谣言,给作者带来的哀痛与愤怒,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是出现在写到庸人的表现之后出现的。

这个”非人间“的世界得以维持,庸人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他们虽然良知未泯,惨案后也曾感到悲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被遗忘。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那种麻木的灵魂。

作者要用自己的笔唤醒庸人,不忘血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悲哀,体现了他得社会责任感。

④第二部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此句与上句仅隔两个分句,即“离三月十八日也已经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基本上与上句重复,是强调写这篇纪念文章的“必要”。

——唤醒庸人的必要。

⑤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此句写在作者了解惨案事实,听到段政府的诬蔑以及“流言家”的阴险论调之后。

这种最黑暗的“武”的统治和最反动的“文”的言论,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意料,令其强烈愤怒。

⑥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此句是对上一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的转折,引出对下文具体事实真相的揭露,是对上一段反动势力的诬蔑与谣言的有力驳斥,表现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⑦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此句是全文的结尾句,作者再次表达自己无限哀痛的心情。

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有憎,对大众庸人的失望,这些态度混杂在一起,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

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

说不出话,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充塞于作者的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

第二题
1、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
2、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4、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7、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