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
非地带性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
带的分布发生变化。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 带草原带、பைடு நூலகம்带荒漠带
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 山脉以东
成因:该地盛行西风,由 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此地处 于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 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2、“改变”
(2)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 草原带
3、“约束”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 区,各自然带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 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 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 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 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 寒流]的影响)
4、“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 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分布:赤道附近的东非 高原
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 温度低,蒸发(对流)弱, 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 带。
2、“改变”
(3)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 分布: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巴西东南部沿海。 成因: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带来大量的水汽;
水汽遇到山地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 增温增湿,因此形成热带雨林带。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地带性现象是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的现象。 地球表面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属于地带性的分布 规律,如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 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的因素,叫 做非地带性因素。它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 规律,造成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差异,这种变化 叫做非地带性。
1、“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 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 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是南半球相同纬度 绝大部分是海洋。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更替的分布
这些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更替的分布特点。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带不能向东深入,而仅局限与沿海一带。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地理纵横)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里沿岸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塔尔沙漠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亚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显著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温带季风气候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作用(迎风坡)
温带大陆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
尽管这里东西距海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该地处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山脉东侧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
亚寒带气候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全球主要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
气候大类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

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某些地区的气候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气候分布中的非地带性现象。
因其是“特例”,常常成为考察的重点。
下面笔者对重要的、典型的非地带性的气候分布作一梳理。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但是在远离赤道的地方,只要气温和降水量达到一定的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种分布地球上有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和南美洲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
显然,这些地方不在赤道附近,也不会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但是由于它们处于来自海洋湿润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暖流又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本身的纬度范围处于低纬,所以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具体原因如下。
①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②大洋洲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③中美洲东北部: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墨西哥湾暖流流经;④南美洲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巴西暖流流经。
另外,还有两个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范围比常理要大:一是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
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范围广泛的原因,除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外,也与地形和信风有关。
亚马逊平原南、北、西三面分别被高原和山地环绕,只有东面面向大西洋,来自东面大西洋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都能长驱直入,遇到高原和山地阻挡而形成降水,加大了流域内的降水量,从而扩大了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范围。
二是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热带雨林气候。
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延伸到15°n附近,与附近的几内亚湾暖流、地形和风向都有关系。
该地位于高原边缘,地势较高,夏季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带来的被洋流增温增湿的水汽与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使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范围扩大。
高考地理微专题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汇集

高考地理微专题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汇集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分布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及西印度群岛北部、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1.纬度低,地处热带;2.东南信风或东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3.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4.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
非洲西部15°N附近成因:1.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2.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3.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尤卡坦半岛、古巴岛为热带草原带而不是雨林带?地形平坦,不能产生地形雨)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分布区: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中东部、马达加斯加岛西部、墨西哥高原、澳大利亚北部、大分水岭西侧及南部等.1.东非高原: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低、上升气流不旺盛,降水较少。
2.南非高原中东部: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多雾、空气湿度大。
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海拔较高,蒸发减弱。
没有形成沙漠气候)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且干季受副高控制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4.墨西哥高原:(依纬度,该地应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5.澳大利亚(1)澳大利亚北部:湿季是由于雨季(夏季)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势力较弱,降水有限,故没有形成热带季雨林带)干季是因为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该地区,降水少。
(2)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一侧(雨影效应区),降水少。
22版: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步步高)

3.比较图b中甲、乙两处的气温
√A.T甲>T乙
B.T甲<T乙
C.T甲=T乙
D.无法判断
解析 读图a可知,10 ℃等温线在山体内 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可知,甲、 乙两处海拔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结合图a 可知,甲处位于山体内部,气温较高,乙
处位于山体外部,气温较低。
12345
4.图b中造成甲、乙两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 因是 A.甲处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跟踪训练
天岳幕阜山主峰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境 内,峰峦延绵湘鄂赣三省,最高峰海拔1 596米,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山草坡(见右 图),是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的一部分。湖 南省地处亚热带,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是: 石山—苔藓地衣—草本—灌丛—针叶林— 落叶林—常绿林。据此完成1~2题。
12345
学以致用 夯基拔高
质量下降,A错误。
草山草坡可适当开发旅游业,C正确。
12345
(2020·山东济南模拟)林线、雪线的高 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被 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 山体造成的垂直自然界线(如林线、雪线 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山系中央与外围 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右图为地 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 脉沿39 °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 度 示 意 图 ”( 图 a) 及 “ 沿 39°N 的 地 形 剖 面 图”(图b)。据此完成3~5题。
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
考点突破
重难剖析 总结提升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 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及其成因
(1)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一、知识讲解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二、高考经典试题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解析第(1)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2)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1)C(2)D三、跟踪训练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
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
据此完成1—2题。
1.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2.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第37届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于2015年1月5日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发车,1月18日在智利第二大城市瓦尔帕莱索收车,途经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三国。
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

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非地带性现象是指在特定地区或区域内,某种地质或地貌现象不符合一般规律的现象。
这些现象往往违背传统地理学理论,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给我们对地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带来了新的思考。
本文将对非地带性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成因与影响。
一、非地带性现象的定义与特点非地带性现象通常指某个地区或区域内出现的与其它地区有明显差异的地理现象。
其特点在于不符合传统地理学的规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形态或规模。
例如,位于非极地地区的高山上出现冰川,或者在非沙漠地带的沙漠中发现草原等。
这些现象挑战了我们对地理现象的认知,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二、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1. 极端气候条件:一些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与极端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草原出现于非沙漠地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导致植被的贫瘠,从而形成了类似于沙漠的环境。
2. 地质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下陷、断裂等地质构造运动也是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之一。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区地理形态的突变,从而使得该地区形成独特的地貌现象。
3. 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平衡是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而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可能与物质循环和能量平衡失衡有关。
例如,在非极地地区出现冰川可能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大量降水导致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的影响非地带性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更是对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些现象的存在改变了我们对地理规律和模式的认知,推动了地理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非地带性现象也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影响。
例如,在非沙漠地带出现的沙漠化现象,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而在非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非地带性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对我们对地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带来了新的思考。
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各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成因与影响。
最新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教学提纲

国道107线郑州境东移(一期)改建工程
G107DY-4标段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方案
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国道107线郑州境东移(一期)改建工程
非地带性现象
分布地区
表现
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在赤道较远处形成热带雨林带
1.处在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澳大利亚(大洋洲)东北部
南美洲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东南部
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
形成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的深入,处在背风坡
G107DY-4标段项目经理部
2017年06月12日
形成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东岸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暖流增温增湿
撒哈拉沙漠副热带西海岸
荒漠带延伸到沿海地带
加纳利寒流降温减湿
非洲南部副热带西海岸
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
北美洲副热带西海岸
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洲副热带西海岸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南半球中高纬度
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
该地区为海洋无陆地
北极地区
无寒带冰原带
尼罗河谷地
在干旱地区形成块状散布的绿洲
尼罗河河水的灌溉
昆仑山、天山山麓地带
在干旱地区形成块状散布的绿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南半球中高纬度
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
该地区为海洋无陆地
北极地区
无寒带冰原带
尼罗河谷地
在干旱地区形成块状散布的绿洲
尼罗河河水的灌溉
昆仑山、天山山麓地带
在干旱地区形成块状散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东非高原
非地带性现象
分布地区
表现
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在赤道较远处形成热带雨林带
1.处在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澳大利亚(大洋洲)东北部
南美洲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东南部
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
形成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的深入,处在背风坡
形成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自然带向较高度延伸
东岸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暖流增温增湿
撒哈拉沙漠副热带西海岸
荒漠带延伸到沿海地带
加纳利寒流降温减湿
非洲南部副热带西海岸
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
北美洲副热带西海岸
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洲副热带西海岸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几内亚湾北侧
热带雨林气候
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处在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3.几内亚湾暖流的增温增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