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意蕴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起源_本质及意义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
起源、本质及意义
□黄 刚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理念,中国历代思想家在论述其思想
体系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和”
或“和谐”问题,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共同特征,融于儒、道、墨、法、阴阳、
释等各家各派的普遍文化精神之中。
“谐”探源
一、和谐渊源考:“和”、
和谐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观
念、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从字源的
“谐”的指物性、象形性
角度探索“和”、
及其涵义,对于分析中国传统和谐文
化的起源、本质及其意义有很大帮助。
“和谐”的原型是“和”,早在中国
商代的甲骨文中,“和”就作为一个单
一的概念出现。
甲骨文中的“和”写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这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一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人墨客们的思考与表达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和独特理解。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始终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伦理原则。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传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念。
这种观念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中。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美景为主线,通过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与大自然的共生共存之感。
文人墨客们通过这样的作品,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除了诗词和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教和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个主要的哲学体系,它们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思想都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与之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保护环境和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热门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不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够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该去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将其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并且将和谐视为一种理想状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一、和谐思想的起源和内涵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起源于《易经》,并在后来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和谐思想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的和谐等多个层面。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核心之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法则,并且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征服或者对抗自然。
这种和谐的思想体现在诗词歌赋、画作等艺术形式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次,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等方面。
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君臣上下互敬互爱等都是古代中国人推崇的价值。
例如,孔子强调“和而不同”,即在和谐的基础上保持个体的差异性,并相信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人与自己的和谐也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重要方面。
古代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他们通过修习礼仪、养身之术以及思想上的反思等方法来达到人与自己的和谐。
例如,儒家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修身来使个体与自己、与家庭、与社会保持和谐。
二、和谐思想的价值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和谐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其次,和谐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古代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和谐的思想也对当代环保运动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论中国古代诗学的语言观

论中国古代诗学的语言观中国古代诗学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影响延续至今。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观念中,语言被视为诗歌的基础和构成要素之一,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语言的重视和尊崇。
中国古代诗学的语言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语言的基础作用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语言被视为诗歌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诗歌。
语言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言是诗歌的表现方式。
诗歌是用语言来表现的,只有充分利用语言表现能力,才能创作出美好的诗歌作品。
中国古代诗人常常会像工匠一样雕琢词语,精心地选用与巧妙地运用词语,以达到完美的效果。
其次,语言也是诗歌的创造工具。
诗歌的构成和创造都需要语言的帮助。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需要运用语言来选择和组合词语,创造出具有韵律和节奏美的诗句。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是创作的工具,同时也是诗人展示自己创造才智的手段。
二、语言的美学价值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语言不仅被视为诗歌的基础,同时也被赋予了重要的美学价值。
首先,语言是美的源泉。
中国古代诗学认为,语言是美的根源所在,是直接表现出作者情感、思想和文化的工具。
语言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音、律、意的和谐统一中。
因此,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诗歌的美学效果有决定性作用。
其次,语言也是艺术的体现方式。
诗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其中语言的运用也是艺术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诗人在选词、押韵和措辞上的精湛技巧,让语言在诗歌中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魅力。
三、语言的规范性首先,语言需要符合语言规律。
诗歌是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要求的,因此,在用语上也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例如平仄、押韵等等。
这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性,使诗人需要在规律和创造性之间不断求得平衡。
其次,语言的使用也需要符合文化规范。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定的文化规范和文化内涵,语言的使用也需要符合这些规范和内涵。
例如,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方法,需要诗人具备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修养的素养。
谈谈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谐论

谈谈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谐论中国古人有一个最具基本性的哲学理念,那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宇宙观,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上去思考各种哲学和美学问题。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天人关系的和谐,并在这理论前提下阐述文化主题,追求建立一种和谐、安定和圆融的生活秩序。
而且,中国传统哲学在重视天人和谐关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的追求,把“合目的性”看得比任何理论追求都重要,所以,伦理学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思想内容,追求善的境界,重视仁德修养,推崇“仁政”,强调美善统一,把伦理境界看成是最高的审美境界等,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伦理学与美学虽是不同的,伦理追求善的境界,审美追求美德境界,但是,在中国古人看来,美、善之间虽然有区别的,也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之间和谐和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古人的主流思想意识里,美学常常被认为是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为伦理服务,美的追求服从于善的追求,并在这基础上形成了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性。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前提下,中国古代美学十分重视审美活动中各因素的和谐统一关系,深刻地阐释了“美善合一”“情理和谐”以及“诗与志统一”等理论专题,表现了中国古人对美善统一境界的执着追求。
一、天人关系:人与天命(自然而然)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美学和伦理学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中国伦理精神侧重于将天人关系义理化,既重视人顺应自然,要求不能逆天而为,又把自然看成是伦理原则的体现,把自然原则义理化(创造了“上天”“上苍”等范畴),因而,逆天即是逆道。
人们常常说的“遭天谴”“天地不容”“冒犯天神”“受到老天爷的惩罚”等,其实不仅有违背自然规律将遭受失败的意思,而且也包含着违背道德原则必遭报应的含义。
其实,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延续着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原始宗教思想,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由于血缘氏族观念没有受到破坏性的冲击,中国古人把原始宗教思想留存下来了,因而,仍然相当多地保留氏族社会的“天人合一”观念,并经过古代儒家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家的发挥和改造,逐步建构起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了封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思想特点。
和谐共鸣 中秋古诗中的音韵美学

和谐共鸣中秋古诗中的音韵美学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也是人们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季节之一。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古代的中秋古诗则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的渴望和思念的方式之一。
在这些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微妙的音韵美学,使人产生一种和谐共鸣的感觉。
一、字音的和谐共鸣中秋古诗中常用的字音包括平声、仄声、轻声和重声。
这些字音的巧妙组合,使得古诗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中音韵穿插交错,平仄相间,既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使人产生共鸣之情。
二、句式的和谐共鸣中秋古诗中的句式也是表现音韵美学的重要手段。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以对仗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举杯邀明月》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现了古人对明月的倾慕之情,同时也通过对仗的句式使整个句子更加流畅和平衡,增加了美感和韵味。
三、韵律的和谐共鸣中秋古诗使用的古韵和平仄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韵律上的和谐共鸣使得古诗更加动听。
例如《金风细雨中秋夜》中的“严霜染野、霜华披林,月光洒青城;霁霞初出、蛾眉杏脸,星晖流砂”,通过平仄的抑扬顿挫,将古诗的美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四、意象的和谐共鸣古诗中的意象也是表现音韵美学的重要元素。
中秋节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感情往往成为古诗中的意象。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明月和故乡的意象,将孤寂和思念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增加了听者的共鸣感。
总之,中秋古诗中的音韵美学使得这些古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和谐共鸣。
通过字音的协调、句式的对仗、韵律的抑扬顿挫和意象的融入,古诗不仅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更能够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美妙的和谐共鸣。
让我们在中秋节这个美好的季节里,通过赏诗品味其中的音韵美学,感受诗歌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共39页PPT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膝之ຫໍສະໝຸດ 易安。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文学艺术的和谐、适中、统一的原则,追求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统一。
中和之美的理论基础是“礼乐相成”,认为音乐与礼制的结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达到内心的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文艺创作上,就是要求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统一,实现和谐之美。
中和之美注重作品的内在精神,强调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等审美标准,追求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适度性和含蓄性。
这种审美标准在古代诗歌、音乐、绘画等文艺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诗歌方面,中和之美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要适中、适度,追求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音乐方面,中和之美强调音乐的和谐与统一,追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音色丰富的艺术效果。
在绘画方面,中和之美强调画面的和谐、平衡和统一,追求画面中的留白、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中和之美是一种追求作品内在和谐、适中、统一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和对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1期 2015年02月 大连大掌学报
J0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Vol_36 No.1
Feb.2015
论古代诗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意蕴 赵玉娟 ,冯大同2 (1.大连大学 党委宣传统战部,辽宁 大连1166222;2.大连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 大连11662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作为根本性的哲学观念,渗透在丈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诗歌创作中。 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与心理和谐是诗人由外及内,由身到心的提升过程,表现为能超越任何一种生命存在 的境遇作自己的主宰,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心灵 在诗歌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由内及外,由心到身的外显过程。 诗人在物我情意融通,寓意于物,以物比德的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客体达成情意的圆融合一。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诗歌审美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5)01—0053—03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赵玉娟(1966.),女,大连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文化研究;冯大同(1976.),男,大 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丈化高等教育研究。
诗的美体现在对意境的追求与完成。而完成这一 诗学创作过程及其审美,就不得不结合中国的传统文 化背景,体察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在诗歌的创作 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一、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天人合 一”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哲学 的一大特色。《易.乾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 其德,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而奉天时。”【 】天人合一实际是传统中 国文人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艺术追求的最根本的目 的。 “天人合一”之“天”,在孔孟那里既是形而上存 在,又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天人合一”这种观念不 仅指明了人和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 关系,同时指出了人和天地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首 先人之禀赋根源于天,同时人与大自然存在着相互依 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天人合一”这种充满纯美的太 和境界根本上就是宇宙与生命和谐。这种和谐表现在 四个方面。 一是人与天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 既是神性的存在又是自然的存在,在古代中国人看来 “天”不是脱离人类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人更关 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即使是作为神的意义上 的天,在古代中国人那里也已经不再是一种脱离现实 人生的存在了。孟子“尽心、知性,则知天矣”,告诉 我们,天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人的努力来打通的。另 一方面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古人也深 深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界之间不只是存在着对立和对抗 的关系。相反,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统一和谐的关系才 是更为根本的。这一观念,明确了人与自然界之问对 抗对立的界线,如人必须根据天与人的相互影响来规 定自己的行为,达成了一种天与人的和谐。从而与西 方以理性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攫取与改造的思 维方式存在的根本的不同。 二是人与人的和谐。儒家将人与人普遍存在的伦 常当作宇宙普遍的道义法则。在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 的行为准则——“礼”,是“天之经也,地之纬也”。人 人关系也即反映天人关系。儒家广泛而深入阐释的伦 常原则,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惠、恕、悌 等等,但根本的则是“爱人”和“克礼”。宋代程颢和 明代王阳明均发明“仁者天地万物为一体”。[0】这种对 “仁”的独特的关注,说明“人人之际”中人与人的和 谐根源于“仁”。 三是身与心的和谐。身是指生命存在的物质形式, 心是指人的精神追求。《大学》所谓“修身”,涉及身 心的修养,“六艺”多注重身体训练与心灵的滋养相辅 相成。在现实中,由身所代表的感性欲望与心所代表 的精神生命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情与礼的 54 大连大学学报 第36卷 矛盾。总体上,儒家主张身心的和谐,既不主张以理 灭情,也不赞成自然情欲的泛滥,而主张把自然的感 情欲望纳入礼的原则之中去。生命应是身心的平衡与 和谐。 四是心理的和谐。上述三种和谐均落实在心灵的 和谐这一基点之上。心灵的和谐即是所谓“志气乎 正”、“清明安和”。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受到物欲的牵 累,本身失去了安和平正的状态,就不可能主宰和控 制自己心理和行动。心灵中知、情、意均不可能自然 而然地保持和谐,一受到外物的刺激,往往不能自持, 即《乐记》所谓“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 而穷人欲者也。”一切的罪恶均源于这里。由此,儒 家主张使知、情、意保持和谐顺适的状态,人在生存 境遇中接触的物,自然会引起反映。但要把反映加以 文饰,使其受到人文的限制。所以孔子说:“质胜文测 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 也》)清明安和的心境,也即是达到心理的和谐。 儒家的价值追求可说是人生的追求,其人生境界 则是追求心灵的完善与完美。上述四个层面的和谐, 对个人来说,表现为由外及内,由群体向个人,由身 到心的过程,最后表现为能超越任何一种生命存在的 境遇,自己作自己的主宰,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 心灵。在实践中,或者诗歌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由内 及外,由个体向群体,由心到身的过程。 二、古代诗学中的传统文化和谐意蕴 诗歌创作过程,首先要完成从物到意及言的过 程。创作主体因物而感发的情志需要通过语言最后落 实为诗。这其中首要的矛盾是怎样由物到意。“诗缘 情”、“诗言志”。但情与志是如何应物感发的呢。《礼 记.乐记》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因物兴感,体现人心对于自然景物的 一种生命感发与冲动,体现人与自然在生命节律、情 感节律上的呼应。”[0】境由心生,只有心理和谐、内心 完美之人才能敞开心胸,体会到客观世界的美好,才 能应物感发,激发创作欲望。 其次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人如何构思与表 达呢。《易.系辞上》云:“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 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 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 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孔子承认“言不尽意”, 但认为凭借“象”,就能领会传达意,这样意的表达 就不是语言的直白,而是通过立象的方式曲尽其难以 直达的意蕴。这样就尽可能完整的保留了诗人的感悟, 同时也留给读者更多的空间。这其中的意可以是物象, 也可以是事象,在诗歌中,主要仍为物象。创作构思的 过程,也是意象生成的过程。“意”与“象”的融通实 际是诗人自身以及外界的通达与和谐。从而让物具有 了人格精神,也为人文精神的诉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 空间。 这其中包含这样一个逻辑,即在人所创造的世界 中,人是处于人化世界的中心,作为世界的主宰,还 是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从大体上说,西方哲学基本上 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把自然世界当做被宰割的对 象来处理的思维逻辑上的,因此其诗歌更多是体现一 种物我两隔的状态,人与自然具有清晰的边界,诗歌 更多的是以人的角度看待着个世界。古代中国的农业 文明所造就的朴素的自然观所创造的哲学精神,即以 “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却与西方 观念截然不同。它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共生共荣的思想,从而明确了人与自然的边界, 即人的行为与自然具有互动性,这在今天人类社会经 历了对自然的无情掠夺,导致自然生态恶化并反过来 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当下,尤其具有价值。这种文化 传统体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的是一种物我统一 的状态,在人化的世界中,外界的物被人赋予了相关 的情感,不再是生冷僵硬的客观事物,更多的体现了 诗人丰富的情感。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其乐融融,诗 人不在是以我观物,更是达到了以物观物,物我两忘, 逍遥自在的境界。 对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 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 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 着我之色彩,无我之镜,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4] 最后,对于诗歌的艺术审美,读者在欣赏诗歌的 过程中,自然也是凭借其自身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建构 其意义。而如果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就 很难达到与作者对话,领悟诗中真谛,进入其意境之 美的效果。 如《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 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言。”[5] 第1期 赵玉娟等:论古代诗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意蕴 55 其中的“心远地自偏”蕴含了诗人豁达淡泊的心 境,正是有了这样的修养境界,才能在“结庐在人境” 的情况下“而无车马喧”。在讲究情景交融的诗歌创作 中,多数人是睹物思情,有感而发,而极少能做到以 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欲则刚的心态主宰自己,足可见 诗人达到了身心之和谐,人人之和谐的境地,即使身 处闹市,依然可以得到心灵的超脱与宁静。而“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更是受到广泛的赞赏,描 述了诗人摆脱世俗,超脱悠然的心境,正是由于达到 了“天人合一”的境地,才能摆脱以我观物,而采用 以物观物的方式造就了诗歌的意境之美。这同时也完 美说明了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即是人生的追 求,个人在修身,正心等一系列过程中达到身与新的 和谐统一,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心灵。能超越任 何一种生命存在的境遇,自己作自己的主宰。诗歌创 作只是这种人生境界的一种外显形式,表现为由内而 外,由心到身,进而影响外界的过程。也即是由“心 远”才能“地自偏”,才能有“采菊东篱下”,并“悠 然见南山”。而不是“采菊”才“悠然”,“悠然”才见 “南山”。至于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更是达到了物我浑融一体的境界。诗人即不是依附于 自然,成为自然的奴仆。也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当 做自然的主人,而是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精神,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二为一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孔颖达.周易正义[M].余培德,点校.北京:九州出版 社,2004:64.
[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81. [3】刘汉光.浅论儒家思想对我国生态型诗学的建构[M】.云 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48—56.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0:371.
[5]谢先俊.陶渊明诗文选译【M]王勋敏,译注.成都:巴蜀书 社,199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