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道 品文育人——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文道合一,德心相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道合一,德心相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发布时间:2022-04-22T01:36:06.904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2期作者:刘淑敏[导读] 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不仅需要传授文化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日常交往的能力刘淑敏湖北省武穴市武穴街道办事处东风小学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不仅需要传授文化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日常交往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做事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语文教师在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去渗透德育知识,从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依托教材,深入挖掘课本教育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编者千挑万选出来的优质文章,其中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展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陈太丘与友期行》、《皇帝的新装》、《背影》……这些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上的熏陶。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更要深入其中挖掘内涵,将德育和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道德品质的养成,起到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三观,培养勤于动手,乐于动脑的个性。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教育“心存家国,立身立德。
”爱国教育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在学生心中洒下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激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更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如在教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缘由去理解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
当时侵略者攻占了华中重镇武汉,祖国的大地和人民都遭受着铁蹄的践踏和蹂躏,诗人是在用饱含怒气的笔墨写下这首诗。
他罗列出了一大堆意象,起初是“喉咙嘶哑的鸟”,后来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文道合一_育人为本——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有效方法

文道合一育人为本———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有效方法◎唐效赣(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陈茂梅(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小学)德育教育始终为我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学生日后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更要基于教学文本的内容,发挥其以文立人的性质和功能,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做好备课环节,挖掘德育资源在开展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它为课堂教学的展开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有利于教师充分把握课堂节奏。
因此,要想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将其贯彻落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需要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和价值,在备课环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安排时,融入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实际作用。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时,作者以第一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生活中真实而鲜活的母亲形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突显母亲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感受母亲对作者的毕生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之情。
要想挖掘这篇课文的德育价值,就需要从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出发,让学生通过对母亲的人物形象的深度剖析,来感受母亲所具备的勤俭节约、坚韧顽强等优秀道德品质,并受到其影响和熏陶,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
在课前备课环节,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从具体事件中获得对母亲精神价值的认可和体悟。
教师并将学习目标从书本内容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结合经历,谈谈父母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并以与母亲有关的具体事件为德育教育的突破点来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其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我,掌握德育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其引导下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创新课前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上实现新的成长和突破。
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

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这个题目是杨再隋教授在谈小学作文教学时说的,他说:“无论是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价值观都和情感相联系。
或是一种情感现象,或是一种情感内容,或是一种情感过程,或是情感对理性的投射,或是情感的道德、人格、操守的升华,看来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和一个‘情’字”。
作文教学是语文知识积累运用的一种形式,也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其实强调的就是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
想想现在的作文教学,特别是我们农村这一块,真可谓是“群雄逐鹿”。
因而出现的众多现象。
问题一: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怕写作文成普遍现象。
学生不会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的是大堆空话、套话和假话。
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教师而写作,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成因分析: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与评价导向存在偏差,作文讲评课的形式单一。
作文的好坏,什么最重要?我们很多老师答:条理清楚,中心突出。
有些老师还不断向学生灌输:开头一段要紧扣题意点题,明确文章的写作中心;接着分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一件事或两件事突出中心,写具体;结尾再扣题意,与开头呼应,强调中心。
任何文章都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写,模式工整了,条理清楚了,文章就是好文章,相信很多老师也这么强调过的。
至于文章里面有多少学生的真情实感,生活情趣,那就是次要的了,或者干脆就认为这没关系。
这种作文模式化是相当可怕的,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写出来的是大堆空话、套话和假话。
有些教师干脆就让学生看作文选,背作文选,完全放弃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作文如何能让学生在表达中找到乐趣,如何能让学生喜欢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其结果不言而喻。
问题二:学生习作的质量参差不齐。
从小学毕业班的作文抽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选材单一,或没有内容可写,或有相当一部分是雷同作文。
一部分学生呈现出来没有写话的兴趣,也没有乐于写话的习惯。
浅谈文选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途径——感染、渗透、迁移

唤起学习
的兴 趣 书》
,
然 后 从文章的表 达 形 式 入手
,
例如
“
:
《 与朱 元 思
教者 应 紧紧抓住诗句
。
侧重分析 文中景物
,
使 学 生 领会作者创造的秀
,
丽 雄奇 的 绝 美 意 境 心 经 伦世 务 者
,
那 么 置 身 于 此 的作 者推 己 及 人 窥谷 忘 反
。
莺飞 决 天 者
,
,
望 峰息
,
过
,
多 的 机会
比如
,
有位老师教 学
在评
了几 天
班 内墙报 上 出现 了这 位同 学 的 一篇文章
,
析 人 物时
外 处
,
,
学 生 发 表 了 各 自的看 法
l ) (
除通常论 及 的
《 废物戒 》
文章对 不 分好 歹 一 概拿来
。
、
一禅
“
还有
:
有 的 同学 认 为 赵 王 也 有 可 贵 之
,
吸 收 的 态度 和 行为认识 比较 深 刻 破
“
试想
,
如果
。
点
,
这表 现 在 蔺相如本来官职卑 微
。
赵 王 敢 于 大胆
,
点过
”
,
反 而 难 以 取 得 如此 效果
。
使用
每次 斗 争胜 利
,
,
赵 王 又论 功行赏
给 蔺相如 但 敢于 大
,
3
.
氛 围 的和 谐
,
官升 一 级
,
破 格 提拔
。
他 虽 然是统治者
道可道:坚守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道 可 道 :坚 守 语 文 教 学 的 文 道 统 一 ◆ 李ຫໍສະໝຸດ 荣 ( 甘肃 白银市一中)
【 摘要l历来的语 文教育 , 都是 坚守文道统一思想。 因文悟道 , 因道解文 , 注重思想道德教 育。 当前 , 学生积极进行“ 对 训诲 开导 , 养品 培
德 ” 然 是 语 文教 学所 承担 的 重要 任 务 。 依
一
其实 , 文 教 学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宿 点 是 要 把 学 生 培 养 成 为 一 个 情 感 丰 语
富。 精神丰盈 , 能体验到学 习的幸 福和快乐 的人。 “ 文者情 动而辞发 , 缀 观 文者披文 以人情” 教师在 教学时若能做 到 以情激情 , , 因事说理 , 把语文教
、
科 教 学 而 言 , 文 老 师 的 重 要 职 责 就 是 通 过 自 己 的教 学 。 学 生 与 语 文 结 我。从这个意义上说 , 语 让 坚守语文教 学的文 道统一 . 文教 师的重要使命 是 语
缘并积极 学习语文知识 . 同时以“ 育人 … 树人” 己任 , 为 帮助学生有效规 划 要去拨亮这些道德的火苗 , 之熊熊燃烧 , 使 烛照人心。 和构建道德人生 , 提升他们 的生命质量 , 充实他 们的成长岁月 。 让他们在 听 必须指 出。 让每篇课文在 学生心 里产 生共鸣 , 要教 师去巧妙设计 问 需 课学习、 及读书 习作中学会敬畏生命 , 懂得感 恩, 担当责任 , 追求知识 。 验 题 。这是教学的关键 , 体 也是教 学的艺术 , 以问题 为抓手 。 以紧紧攥住 学生 可 幸福, 富心灵 , 丰 完善人格 , 做一个有上进心和道德 感的现代中学生和现代 的心 , 调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 , 放飞他们 的心 灵去联 想。如《 门宴》中的 鸿
探索语文教学“文道统一”途径促进学生成才

探索语文教学“文道统一”途径促进学生成才“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
所谓“文”是指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道”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道统一”就是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
换言之,就是语文教师担负着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双重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不是干巴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去渗透、感染,以达到“文道统一”的。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一、渗透所谓“渗透”,就是教师要像春雨一样,把“道”无声地润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道”。
由于语文课的思想内容不像思想品德课的思想内容那么直接显露,而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在文学形象之中,因此,要做到“渗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其思想内容,找准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使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例如,教学《三味书屋》,我们就要着重抓住那个横刻在书桌上的“早”字,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使学生懂得这个“早”字,不仅是表示鲁迅以后上学要“早”,而且更包含了办事要“早”,不怕困难,时时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生活信念。
《诺贝尔》《司马迁写<史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都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生活信念。
再如《古井》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自然引领下文,第二段诠释了古井用“甜美的乳汁”养人,第三段诠释了古井像母亲一样无私、纯洁的品格,第四段将这两层含义概括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要像古井那样,不计回报,无私奉献。
《师恩难忘》《最后的姿势》《永远的白衣战士》等课文也有同样的育人作用。
二、感染“文章不是无情物。
”小语教材中,绝大部分文章是记叙文、诗歌,它们都属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与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的统一,是作者感情的产物。
教师要深入理解课文,吟读玩味。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作者:陈秀英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第07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是缺一不可的。
“语以载道”,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坚持“文道统一”,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
下面,摭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营造氛围,开启德育苏赫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可见,成功的教育不是没完没了的抱怨,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语文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情感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课堂,从而,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
1.利用生动的教学语言,煽动学生情感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无痕中渗透德育。
相反,老师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简单的说教,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
语以载道 文道统一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语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中文的千年发展历程中,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互为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语以载道,强调语言的功能性,言语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道统一,则强调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一种精神追求、意识形态的载体,通过文化的表达和传播,人们可以认识世界、提升自我、寻求思想境界的升华。
语以载道和文道统一,既体现了中文语言的功利性,又提升了文化的价值性,为中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语以载道,意味着语言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而存在的。
作为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文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规范的语法结构。
通过字、词、句的组合,人们能够传递准确的意思,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中文的语言功用得到了悠久的实践和历史的验证,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文不仅用于日常交流,还用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社会制度的表达。
语言的功能性使得中文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道统一,强调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文化的表达。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信仰体系、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集合,是人类群体认识世界、运用世界的工具。
在中文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内涵被不断深化和丰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文道统一体现了文化的价值追求,中文通过精神与技巧的结合,使得文化内涵能够在语言表达中得到展示。
通过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同时,中文的繁体字、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和表达。
文化的表达力和广泛性使得中文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媒介,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
语以载道和文道统一为中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全球化的今天,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中文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也是世界人民的学习对象。
语以载道的功用性使得中文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交流;文道统一的内在价值使得中文具备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 著名诗人 余 光 中 的《 愁》 是 一 首 优美 而 乡 ,
略带忧 伤的“ 回忆 曲” 堪 称 海 外 游 子深 情 而 美丽 的 ,
恋 歌 。诗人 用 邮票 、 票 、 墓 、 峡 四个 平 凡单 纯 船 坟 海
一
2 4 一
第2 3卷 第 4期
Vo . 3 № 4 12
浅谈初 中语 文诗歌教 学 中的“ 文道 统 一"
李 远彬
雨城 区草坝 中学, 四川省雨城 区 6 50 20 0
“ 以载道 、 文 文道统一 ” 是语 文教 学 的重 要原则 。 “ 即表 现形 式 ,道 ” 文” “ 即思 想 内容 。语 文学 科 的重
而 又 内涵 丰 富的意象来 寄托小 时候 , 大后 , 来 和 长 后 现在 的乡愁 , 虚为实 , 乡愁具 体化 , 对母 亲 、 化 将 把 妻
巧用故 事引 入 。 激发 学 生兴趣 。故 事 1 开 国上 : 将、 传奇 将军 许世 友是 中国现代著 名 的孝 子 , 是倡 也 导火化 以来 唯一 土葬 的高 级领导人 。据说 其建 国后
回老家 省亲 , 见到 白发 苍 苍 的老母 亲从 山上背 柴 回
此求 之。 “ ” 情感 派” 文 教学 大 师 于 漪 也正 是 在 “ 语 语 文教学 必须树立育 人 的远 大 目标 ” 的育 人 思想 指 导
雅 安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YAAN VOC ATI ONAL C LE OL GE
20 0 9年 l 2月
De e e 0 9 c mb r2 0
母, 远方求 学 , 校 的取 信栏是 每天 必到 之所 。他这 学
节 时 , 师引导 大家 回忆 : 还记 得今 年 “ . ” 老 可 三 八 节
能 , 到“ ” 道 ” 和谐 统 一 。下 面 以 台湾 诗人 达 文 与“ 的
许 的态度 。许世 友将军 去世后 ,  ̄J平 同志特批 , 经x / , 被秘密埋 葬在其 母坟旁 , 长伴其 母 。
故事 2 国 民党 总 裁蒋 介 石 逃 离 大 陆前 携子 蒋 :
经 国及 家人 回到 祖籍 浙 江奉 化 溪 口祭 扫 祖坟 , 与母 亲亡灵 告别 。蒋 氏父 子 死后 , 留传其 后 人 要求 将 曾 他们尸 骨运 回大 陆安葬 的说 法 。 可 见 爱 国恋 乡 、 敬父 母 是 炎黄 子孙 的光荣 传 孝 统, 中国人 叶落归根 的思想根 深 蒂固 , 而 自然 引入 从
课题 。 妙 用背 景介绍 , 奠定 感情 基调 。故事 引入后 , 教 师再 用低 沉而 感伤 的语 调 向学生 介 绍 : 者少 时 离 作
余 光 中的《 乡愁》 九 年 级下 册 第 一课 ) 例 , ( 为 谈谈 语
文教学 中如何有 效实 现 “ 以文 载 道 , 文 育人 ” 目 品 的
新人 。我在 教学 中作 了如 下处理 :
不知不 觉地 寓 于艺 术美 感 之 中, 到 “ 物 细无 声 ” 达 润
的效果 , 即所谓 的“ 文道统 一” 。纵观古 今教 育家 , 有 关 文道结合 的论述 可谓“ 曲 同工” 异 。唐代著 名文学 家、 教育家 韩愈说 :修 其辞 以明其 道 ” “ 即是要求 “ ” 文 与“ ” 道 的统 一 ; 现代 著 名 教育 家 叶 圣 陶先 生 曾 多次 论述过 语 文教 学 与 思 想 教 育 的关 系 问题 , 指 出 : 他 “ 语文 , 是学做人 ” 要 “ 学 就 , 引导学 生细 读课文 , 获得 透彻 之理解 , 学生非 徒理解 而 已 , 则 其思 想感情 必受 深切 之影响 , 语文教学 之思想 政治 教育 之效果 , 宜于
初 中语文教材 中 的课 文 , 别是 文学作 品 , 特 多为 精选 范文 , 文质兼 美 , 丰厚 纯 正 , 透 着 丰 富的 情感 渗 和道 德情操 内涵 , 贯彻“ 是 以文 载道 , 品文育 人” 良 的 好载 体 。语 文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应 充 分 发 挥 其 渗 透 功
子 、 国的思恋眷 恋之情 溶于一 炉 , 祖 表达 出渴望 亲人
要 特点是语 言文 字训 练 和思 想 教 育 的辩 证 统一 , 讲 究 思想性 和文学性 的完美 统一 , 把思想 教育 自然地 ,
团聚 , 国家 统一 的强烈愿 望 。既 浓缩 了广 大 的时空 , 又连 绵 了无 尽 的相思 。语 文老师 要善 于抓住 诗歌 的 审美 陶冶 特点 , 过 故 事 引入 、 景介 绍 、 情 朗读 通 背 深 和指 导赏 析语言 形象 , 学生进行 情感 教育 , 对 审美教 育, 以造就具 有高 尚的 审美 情趣 和 道德 修 养 的一 代
样 做只为 盼来母 亲 的来信 , “ 靠 邮票 ” 传递 “ 乡愁 ” 到 ; 台湾后 , 后别妻 海外 留学 , 船 票 ” 婚 以“ 排解 乡愁 ; 人
到 中年 , 慈母离世 , 诗人将 母 亲骨灰 盒安 放在 窗 台上 的盆 花丛 中 , 写诗 为 母 招魂 , 心 底 呼 唤母 魂 回归 , 从 以“ 坟墓 ” 寄托 乡愁 ; 中年 以后 , 年纪 变大 , 乡愁 更浓 ,
下 , 培养 出了众 多德才兼 备 的人才 , 到社会各 界 才 受跪不 起 , 以表 达对母 亲 的歉疚 和孝心 。 当中央要求 高级领 导人 在火化倡 议 书上签
字时 , 许世 友对 毛泽 东 主席 说 过 一句 话 : 我 生时 尽 “ 忠, 死后 尽孝 。 毛泽 东被他 的孝心所 感动 , ” 采取 了默
第2 3卷 第 4期
Vo . 3 № 4 12
雅 安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YAAN VOC ATI ONAL COL EGE L
20 0 9年 1 2月
De e e o 9 c mb r2 0
以文 载 道 品文 育人 目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