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课文全解
3.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之 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4.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成了有名的) .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变得灵异) . (3)无丝竹之乱 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 (4)无案牍之劳 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5)不蔓 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 . (6)香远 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问题探究4
问题探究5
问题探究6
问题探究7
问题探究4.《爱莲说》开篇连用两个“独”,应怎样理解其作用? 思路点拨 分析句子中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 来进行。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 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 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如菊花,是很有个性的花卉,它不在 群芳争艳的春天开放,也不在夏日妖娆,偏偏要等到深秋百花凋零 之时才傲霜怒放。文人爱菊,也是因欣赏这种独立不群的性格。在 《爱莲说》一文中,开篇连用两个“独”起到了强调作用。前一个 “独”表现了陶渊明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后一个“独” 表现作者不同于陶渊明避世隐居,也不同于富贵者对名利的热衷, 要保持自身节操和品格,做一个君子的人生态度。

,往
。 乱耳

可以调 ,无案牍

笑笑的都是学识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这里可以弹 金经。无丝竹 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七、动物笑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七、动物笑谈》

重难点小结
这一部分写“我”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引发的趣事。首 先介绍实验的缘由,即人工孵卵器孵出的小雁鹅和水鸭子的 表现迥异。然后介绍实验过程,先猜想:刚孵出的水鸭子对 叫声而不是对母亲的形象有反应;后实验:在地上爬行,不停 地学母鸭嘎嘎叫。最后写实验结果,证实了猜想的正确性, 被人们当作疯子看待。语言妙趣横生,引发人们深思。
2.【难点探究】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能够将动物写得妙趣横生?
【答案】①本文作者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的动物 行为学家,他喜欢动物,关爱动物,自身有很好的专业素 养,对研究动物行为有浓厚的兴趣;②作者善于观察,敢 于大胆猜想,并且为了“探索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 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③善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动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动物人的思想感情。
1.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首先总述研究动物的行为 趣事多,然后分别从做水鸭子实验的趣事和与黄冠 大鹦鹉可可有关的趣事两个方面分述。且用过渡句 衔接,显得结构严谨。
2.语言诙谐风趣,增强了文章幽默的效果。 如,作者在写做水鸭子实验的趣事时,略带夸张地 描写了“我”怪诞的实验行为,语言诙谐风趣,还 带有调侃的味道,大大增加了文章幽默的效果。
保护动物的广告语 1.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你自己。 2.爱护动物,让人类不孤单! 3.保护动物,你我的职责。 4.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动物从我们身边做起。 5.别让人类成为最孤单的生命! 6.别让人类成为最孤单的生命!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已。动物
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7.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2,我看到了一只猫。

”3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重点朗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拓展延伸】,我想说:。

”123. 自拟格言:【达标检测】一、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18 鸟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难点:托物言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一、文学文化常识:1.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

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3、4集) 《清华八年》《秋室杂忆》等.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3.“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共7个)-图文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共7个)-图文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共7个)-图文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万物平等,人不可夺,天不可废。

(三)课时作业1.完成本课练习册习题。

2.将本文中给你的启示结合生活实际形成文字(500字以上)。

教案序号:课题:17.动物笑谈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批注,用学写批注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能流畅的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特色的看法。

2.交流批注结果,对批注进行再批注,品味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

3.在感受风趣幽默语言风格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研究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热情以及对动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默读文章,运用互评批注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形成表达完整的语段,并能够独立按要求做批注。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作的热爱和投入。

教案序号:课题:18.狼(第一课时)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语文常识(1)了解蒲松龄的生平简介。

(2)了解《聊斋志异》的有关知识。

2.语言:(1)朗读并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1)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小说的情节。

(2)分析小说的形象。

(3)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写作: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表达效果。

蒲松龄常年在家门口摆个茶摊,请别人给他讲一些奇异鬼怪之事,之后进行加工,最终形成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1、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抨击封建官吏的罪恶。

3、劝诫封建世俗民风。

三、初读课文1.一人范读,其余同学纠正错误。

通过同学同学们都做了预习,首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范读一下课们的齐读和范文。

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将他读错的地方勾读,读准字音,画下来。

等他读完了我们再一起纠正,好吗?2.全班齐读。

好了同学们,纠正完字音,就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环境描写
找一找:哪些是自然环境描写?哪些是社会环境描写?
例二: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 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 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薫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 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 起,就没有水喝了。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 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 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 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 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 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 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 上,风吹得人东倒 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 叫。我打消了 在这里过夜的念头。(《植树的牧羊人》)
描写
海子爷每天钓完鱼,路过老雪狼的岩洞,总要从筐里拣出一条鱼,扔 过去。(《海子爷与老雪狼》)
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塑造了海子爷善良、有恻隐之心的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二)间接描写,通俗地说就是表面写A,实则通过A来反映B的思想、 性格、情感、心理等。
具体有两种: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
作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3.衬托人物形象。 4.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作品的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
所谓人物形象,既包括人物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的爱好、性格、 思想等特点,也包括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短期的感 情、心理等特点。

安徽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狼课件新人教版 (1)

安徽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狼课件新人教版 (1)

句子
译文
人格化特征
少时,一狼径 去,其一犬坐 于前。
(1)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 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 蹲坐在前面。 ⁠
(2) 狡猾/狡⁠ 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句子
译文
人格化特征
以喙牵衣,旋 舞不释。
(3) (鹤)用嘴尖牵着卢某的衣⁠ (4) 忠诚/知⁠ 恩图报/重情⁠
相关诗文或俗语
(2) 雁 ⁠ (3) 忠贞 ⁠
(4)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 相许?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用原文语句填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两只狼都被击毙之后,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是: 禽兽 ⁠ 之变诈几何哉 ? 止增笑耳 。 ⁠ (用原文语句填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答案: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 有剩下的骨头。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案: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指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 (2)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 (3)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 (5)止增笑.耳 动词作名词,笑料 ⁠
(选自清·张潮《虞初新志》,有删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中考趋势·新题型】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可以借助多种方 法,请你解释下列字词。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目录第—单元阅读1 春/朱自清2 济南的冬天/老舍3 雨的四季/刘湛秋4 秋天/何其芳5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二单元阅读6 秋天的思念/史铁生7 漫步/莫怀戚8 我儿子一家/舒婷9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10 《世说新语》两那么/刘义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写作学会记事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单元阅读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2 我的教师/魏巍13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4 窃读记/林海音15 《论语》十二章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第四单元阅读16 纪念白求恩/17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治18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9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20 诫子书/诸葛亮写作思路要明晰综合性学习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第五单元阅读21 猫/郑振铎22 鸟/梁实秋23 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24 松鼠/加布里埃·科莱特25 狼/蒲松龄写作如何突出中心第六单元阅读26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27 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郭沫假设太阳船/吴望尧28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29 女娲造人/袁珂30 寓言四那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塞翁失马/《淮南子》杞人忧天/《列子》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与跳读相结合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南寄北/李商隐十一园(其五)/李贺夜雨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附录悠久的汉语与汉字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七年级语文词语积累(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晨读晚练】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20 《狼》

【晨读晚练】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20 《狼》

训练 20快乐晨读诗海漫步诗词在线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①秋。

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语注释①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③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诗词赏析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经典美文美文在线苏秦之楚苏秦之①楚,三日乃得见乎②王。

谈卒③,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④寡人,曾⑤不肯留,愿⑥闻其说⑦。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⑧玉,薪⑨贵于桂⑩,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⑪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词语注释①之:到……去。

②乎:于。

③卒:完,结束。

④临:见。

⑤曾:竟然。

⑥愿:希望。

⑦其说:您的见教。

⑧于:比。

⑨薪:柴草。

⑩桂:桂树。

⑪因:依靠,凭借。

苏秦简介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

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参考译文苏秦来到楚国,过了三天才见到楚王。

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

楚王说:“我听到先生的话,就像听到古代贤人说话一样。

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这见我,竟然不肯多待一些日子,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

”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柴草比桂树还贵,看到前来拜见的大臣就像见到高贵的小鬼一样难,要见到大王就像要求见天帝一样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课 风筝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棗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1.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 (体裁),选自散文集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 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 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8.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 ,“悲哀”是因为 ,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 9.“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0.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 的精神。

12.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3.“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 ,而且指 。

14.你读了这篇散文有哪些感受?

15.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二)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 ①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 ② 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在地下,(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括号中。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① : ② :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三)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是为了强调小兄弟 ,为什么会这样呢? 2.关于“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这一句的理解是:

3.为什么作者对于小兄弟的回答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4.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了形容天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 ①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②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③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了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④“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⑥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语段①中加点的“不幸”应怎样理解? 2.语段①中“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应具体指前文的哪些事?) 3.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 ,而根本原因是: 4.语段③—⑤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了 。 5.语段③“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加上引号有何作用? 6.语段⑤中“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应怎样理解?

第二十二课 羚羊木雕 (一)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 描写,表现了她 态度。

3.“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 4.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有什么不好? 5.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二)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选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 变化,由 而变成 。 2.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词语 ,其作用是 。 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件事主要怪我,但万芳也有责任。 B、因为爸爸妈妈以前没有给我讲清楚羚羊木雕的贵重,所以这是他们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