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课件

注入人文显特色
• 关于阿里山和姊妹潭的传说,以及 《高山青》的由来,人们都非常感兴 趣,也能体现台湾人民的优秀品质和 美好愿望,此处可否加上有关故事?
拔地参天 八面威风 雄踞山间 无可匹敌
阿里山的 标志、灵魂
工于修辞显文采
• 拟声词运用得当。 • 二字、三字、四字、五字短语排列
错落有致,节奏感强,和谐畅达。 • 形容词、动词、成语使用准确,典
雅凝练。 • 使用比喻、排比、对偶、引用多种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整齐匀称。
领略、赏析语言美感
• 借助语言创设意境,形成形象。 • 饱含深情地朗读,读出美感。 • 赏析好词好句,咀嚼品味。
寓情于景显主旨
• 本文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 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 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 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心愿。
游记写法
• 移步换景显条理 • 抓住特征显美点 • 注入人文显特色 • 工于修辞显文采 • 寓情于景显主旨
学以致用 • 练习写一篇游绵山的游记。 • 当堂编写一份提Leabharlann 。龙 头 寺抱 腹 岩
大 罗 宫
清 明 、 寒 食 、 介 子 推 传 说
水 涛 沟
栖 贤 谷
感谢观赏 Thanks
汇报人:x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苏教

《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
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
阿里山海拔2 274米。
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穿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十八阿里山纪行课件苏教版20190117298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1
2
3
1.你认为神木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点拨: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过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 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中华民 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百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 神品格。 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是阿里山的 标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百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 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
十八
阿里山纪行
一
二
三
四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堪 称( kān ) 莽 莽(mǎnɡ) . . 迂 曲( yū ) 骤 然(zhòu ) . . dì ( 谛 )听 静 mì ( 谧 )
jù ) 雄踞 ( . 2.读准多音字
山 lá n( 岚 ) 一泓 (hónɡ ) . 红桧 ( ɡuì ) .
(1)风靡 : . (3)禅 : .
mǐ
其他读音:
mí
组词: 组词:
奢靡
(2)幢 顶: chuáng .
chán
其他读音: zhuàng 其他读音: shàn
组词: 一幢楼
禅让
一
二
三
四
二、重要词语 1.接风洗尘:
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2. 风靡一时 :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像风吹倒草木 一样。 3.莽莽: 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4.谛听: 仔细听。 5. 恍如隔世 :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光的变迁、事 物的变化的感慨。 6.人迹罕至: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强健有力、雄壮威武地占据着。 7.雄.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点拨:(1)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历史悠久,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2) 被雷劈,中间枯焦后,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苏教版 精品

《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
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
阿里山海拔2 274米。
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穿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阿里山纪行》课件 ()苏教版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 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 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 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 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 志、灵魂。
说说本文作者的行踪
从台北松山机场 —— 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 ——林区——上山的路上——
阿里山站
——下山的路上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景 物依次描写下来,这就是移 步换景。 游记一般采用这种写法, 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 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 耳谛听、 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 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 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 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 安宁。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 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 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 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 画。
阿里山 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 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 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 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 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 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读准下列字音 风靡 谛听 鱼鳖 一泓 堪称
山岚 雄踞 静谧 幢顶 红桧
台湾民谣
一二三,到台湾, 台湾有个阿里山, 阿里山,有神木, 明年我们回大陆。
吴功正,当代作家、 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 年7月初,他应 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 赴台湾 讲学,交流两 岸文化。之后,他游 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 区阿里山。
• 作品 • 著有专著《小说美学》、《沫若 史剧研究》、《中国文学美学》、 《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史》 等,发表文学创作作品多篇。
小火车
云海
日出
曲径幽路
神木 阿里山神木的寿命和体积都很罕见。树 身高五十三公尺,树围粗约二十公尺,是阿里山 之宝。神木历尽沧桑,而能不毁于雷火斧金,所 以又被尊为树神。神木四周围有木栏,旁有木亭 一座,内置有 “神木颂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