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精选文档-PPT文档资料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教育社会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实证性,解释性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性(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之间的合作(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4)全方位的研究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状态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世界研究水平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a结构功能主义:(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合作,相关性以及共同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强调制度和角色的功能发挥,以及各部门对社会整体功能的积极作用。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 PPT

二、循环型社会变迁理论 循环型社会变迁理论强调人类文明的发 展、成熟、衰退过程的循环而不是退化, 认为文化或文明可以向前发展,也可能衰 退,社会变迁是周期性重复。
• 德国史学家施本格勒:历史的发展是各自
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相继的反映。 •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 :历史就是人类不断 接受挑战和做出反应的过程,而挑战和反 应的多次循环就构成了历史变迁和社会变 迁。 • 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提出一定取向 的文化类型盛衰循环的学说,认为社会历 史就是不同文化类型的更替或循环
(四)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根据
人类对社会变迁的参与与控制 )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变迁离不开人的主观 创造。当然,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任意的, 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以及在多大程 度上控制社会变迁,取决于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 的认识程度。当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人类认 识能力也较低时,人类在很多方面以盲目的方式 参与社会变迁,这时的社会变迁是一个人类无意 识参与的自发的过程。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则 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参与和控制的社会变迁。
•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社会冲突既是旧
的社会结构的破坏力,又是新的结构的创 造力,是变迁的直接原因。
• 科瑟的功能型冲突论,主张社会冲突既可
造成社会分化,又能促进社会的群际整合。
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 2、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 变化会带来建立于其上的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 的变化。 3、社会变迁具有整体性特征。 4、人类社会的变迁在总体上具有发展的特点, 即由低级社会向更高级社会发展。
三、功能型社会变迁理论
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 系统的各部门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功能联系,因而 社会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必然会带动其他部分 的相应变迁,其最终结果是整个社会趋于平衡和 和谐。在这样一种系统中,变迁是缓慢而有序的, 始终朝着均衡和谐的状态运行。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课程是小教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教育社会学课程共34个学时,2个学分。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学习,使小教专业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社会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能够根据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社会问题。
让学生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根据此方法进行熟练分析和研究教育社会学问题,能够根据社会现象,发现教育社会问题的本质。
让学生养成从社会角度看教育问题的习惯,把学生看成社会的一个成员,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一角,来客观观察教育社会问题。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原理、学校管理学、班主任工作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学校组织与管理、班级组织与同辈群体、社会变迁引起的教育变化、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课程难点:如何将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教育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认识和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作业展示法、合作学习法、实习操作法。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1.教学内容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派别是哪些2.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教育社会学以及如何认识教育社会问题;识记概念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3.重、难点(1)重点:把握理解教育社会学概念,以及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2)难点:是把握理解教育社会学概念,以及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1.教学内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要求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重点难点(1)重点:对概念研究方法、调查法、田野调查法、人种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2)难点:如何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设计教育社会学课题研究方案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1.教学内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谈谈我的和我周围的同辈群体故事)2.基本要求了解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包括教师和学生)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学校中的教师角色行为(2)难点:把握教师职业倦怠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1.教学内容学校中的失范行为(谈谈校园暴力、谈谈校园欺凌、谈谈体罚、学生吸毒以及作弊行为)2.基本要求了解校园中失范行为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2.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校园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2)难点:治理校园失范行为的对策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讨论:如何管理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更能促进教学?)2.基本要求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控制方法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课堂教学的控制方法和课堂教学概念(2)难点:如何将课堂教学控制方法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第六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谈谈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更有吸引力?)2.基本要求把握教育社会学定义的课程及校园文化概念和课程文化的意义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课程及校园文化概念(2)难点:理解教育社会学理解的课程与校园文化概念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教学内容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谈谈班级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及其对个人与集体发展的影响)2.基本要求把握班级组织概念及班级组织力量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班级组织概念以及班级结构理论(2)难点:理解把握班级组织的有形结构和无形结构对班级发展的不同影响。
《教育社会学》复习提纲(1)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 1、教育功能的类型。 • 2、教育制度功能失调的概念。 • 3、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
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 1、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基本途径。 • 2、什么是社会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 要因素有哪些? • 3、如何理解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体 流动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 • • • • 1、教育知识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 3、学校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4、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5、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的主要有哪些 渠道?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1、班级组织的特点与功能。 • 2、简析班级的结构。 • 3、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的类型表现及 其认识。 • 4、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经历几个时期。
第十四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 1、中国赶超型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 • 2、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应关注哪些方 面的建设?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1、学校组织的性质影响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因素。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 1、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 2、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含义。 • 3、在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中形成哪些 不同的观点? • 4、如何认识社会转型对教育制度变迁的 影响?
《教育社会学》复习内容
• • • • • •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2、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5、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及其主 要内容? • 6、教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理论有哪些?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 • • • 1、确定教师社会地位的指标。 2、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3、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 4、什么是教师角色社会化?一般经历几 个阶段? • 5、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 6、教育社会学经常使用哪些学生社会背 景指标?
社会变迁与教育

社會變遷與教育調適(1/3)
提升國民教育品質 延長國民教育年限,促使國中教育正常化。 提前達到小班的目標。 學前教育的擴充。 協助學校行政革新。
社會變遷與教育調適(2/3)
健全技術職業教育體系 建立更彈性的技職教育制度。 增設優秀的技職大學,重視高教的質量平衡 發展。 技職教育兼重職業知能與人文素養。
社會變遷的理論(3/3)
就變遷的因素而言 單因說(Single-factor):社會變遷是單一 因素所造成的,例如經濟、種族、地理或文化 等。 多因說(Multiple-factor):社會變遷是許 多複雜的因素所交織作用而產生的結果。
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係(1/2)
在意識型態方面:教育常為社會變遷之動因, 意即教育形成社會變遷;教育→社會變遷。 在經濟方面:教育常為社會變遷之條件。 在技術方面:教育常為社會變遷之反映或結果; 社會變遷影響教育;社會變遷→教育。
社會文化變遷
Social-cultural change 任何變遷都包括社會及文化兩個層面,兩者 是無法分開談論的,故而用此名詞說明此社 會現象。
社會變遷的理論(1/3)
就變遷的途徑而言 直線式變遷(Liner):社會變遷的模式是循 著直線的方向,逐步趨於文明、更好的境界; 孔德(Comte)、斯賓塞(Spencer)。 循環式變遷(Cyclical):社會變遷是一種發 展、沒落的循環;史賓格勒(Spengler)、湯 恩比(Toynbee)、索羅金 (Sorokin)。
社會變遷與教育調適(3/3)
重建適合現代社會的學校倫理 師生關係方面。 教師的社會角色方面。
肆、未來教育的發展
變通學校的興起
基本理想-由學校適應學生,而不是由學生適 應學校。 教育任務-使人工作愉快並獲得幸福。 特徵-濃厚的自由學風、學生自主學習、學生 與教師有較多參與決策的權力、課程彈性、教 學方式多元、運用社區資源、學校規模小、學 生可自由選擇就讀…等。
9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1、开展对教育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 能有正确的、一致的认识。 2、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教育的条件。 3、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 求相适应。 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5、大力开展成人教育。
6、建立起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用以规范学校成员的教育行为,协调学校成员 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关系。成 文的规范为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等, 不成文的规范有教育习俗。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如 教室、课桌椅、教具、现代化设施等。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 要素,即标志作用和象征作用。 4、教育组织系统。用以检查和推动教育制 度的执行。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 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 范系统。 制度包含三层含义: 1、社会形态。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2、具体制度。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3、社会规范、规则。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微观分析。
三、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1、社会整体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1)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 的动力,但并不是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2)社会整体渐变能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 局部调整,但它不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 (3)社会整体渐变对教育制度的微调作用, 是因教育制度自身的特征得以强化,影响教育 的形式、内容、方法等。
教育社会学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精选文档-PPT文档资料

作为一种规范系统的教育制度
• • • • 教育规范系统(成文和不成文的、变化的) 教育设备 象征的标识 教育组织系统
•
教育规范系统: 成文的规范: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等;不成 文的规范:主要是指教育习俗 。 教育设备: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 的要素。如教室、课桌椅、教具等;电脑,多媒体等。 象征的标识: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如:校徽、 校旗、校服等。 教育组织系统:用以检查和推动教育制度的执行的。
第三,社会体制转型也会导致“违规型”的 教育失范。如乱收费等现象。
(二)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
我国在观念层面,集中表现为价值观的多元化 一方面我国传统价值观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有所扩展,另 一方面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表现为性质不同的价值观并存。例 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为人民服务价值观与享乐主义 、拜权主义价值观并存;社会主义道德观与拜金主义价值观并 存。 在价值目标方面,还表现为多层次利益价值目标并存,以及 一些错误的价值目标的存在,如“一切向钱看”、“今朝有酒 今朝醉”等。
社会整体渐变期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大致所占时间比重中国全部历史时间长度年社会渐变期时间长度年社会渐变期所占比重原始社会170多万年公元前170多万年前21世纪初170多万年公元前170万年前26世纪初近100奴隶社会约1625年公元前21世纪初前475年约1330年公元前21世纪初前770年约818封建社会约2315年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约2046年公元前206公元1840年约88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9年公元1840年1949年约85年公元1860年1945年约78以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渐变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为例尽管期间曾经出现过多次重要的社会事件诸如爆发过无数次农民起义进行过多次全国范围的政治与经济改革诞生过若干著名的科技发明等等但无论是哪一次社会事件对于封建社会整体特质来说均不具催枯拉朽之力都未能从根本上铲除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要素落后的农耕主体生产力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制度封建等级制的政治上层建筑以及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社会
近100
奴隶社会
约81.8
封建社会
约88.3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约78
以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渐变期(公元前221年~公元 1840年)为例,尽管期间曾经出现过多次重要的“社会事 件”,诸如爆发过无数次农民起义,进行过多次全国范围 的政治与经济改革,诞生过若干著名的科技发明等等,但 无论是哪一次社会事件,对于封建社会整体特质来说均不 具催枯拉朽之力,都未能从根本上铲除我国封建社会的基 本要素(落后的农耕主体生产力,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 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制度,封建等级制的政治上层建筑以 及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
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 《教育大辞典》——“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 括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两部分。” • 制度起源于风俗习惯——萨姆纳、李泽厚
• 制度起源于人的共同意志,或者人们的需要——马林诺夫 斯基 • 制度产生的阶段顺序——梁漱溟 •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 1840-1910, 美国第一代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主要学术思想:
认为社会科学对民俗的研究,与生 物学对细胞的研究具有同样的意义,一 切社会制度还原为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民 俗和民德;风尚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形成 的一种行为方式,个人层面上叫习惯,群体层面上叫风尚。 社会的发展只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形式,在于内群体间和外 群体间的争斗和竞争;同一类习俗标志着同一个种族;内群 体中存在一种团结的合作关系;和外群体之间是一种敌对关 系(民族中心论)。
• 社会整体渐变式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 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例如:教育平等观念的渐变即由社会 整体渐变所致。 • 我们把原始社会的教育称之为“原始平等的教育”;把封建 社会的教育称之为“等级制教育”;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称之为“双轨制教育”。例如: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渐 变即属这一现象。(参见本书案例9-2) • 教育制度对于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于教育 制度所培养的人才。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它自身的规律与 要求,社会整体渐变对教育制度的微调作用往往通过影响教 育的形式、内容、方法等体现出来。
• 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1954毕 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 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 学博士。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 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
• 主要著作:
• • • • • • 1.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 2.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4.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 5.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 6.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
社会整体渐变期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大致所占时间比重(中国)
全部历史 社会渐变期 时间长度(年) 时间长度(年) 170多万年(公 170多万年(公 元前170多万年~ 元前170万年~前 前21世纪初) 26世纪初) 约1625年(公元 约1330年(公元 前21世纪初~前 前21世纪初~前 475年) 770年) 约2315年(公元 约2046年(公元 前475~公元 前206~公元 1840年) 1840年) 109年(公元 约85年(公元 1840年~1949年)1860年~1945年) 社会渐变期 所占比重(%)
• 汤恩比(英国)——文化阶段(压力恰当时,文化才会空 前发展)
• 索罗金(美国)——感觉文化(罗马):建立在感觉经验 为主的价值观上;观念文化(希腊):重视精神和形而上 学的价值观。最理想的文化就是希腊和罗马之间的黄金时 代以及文艺复兴时代出现的文化。
•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基 础发生变动引起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的上层建 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
作为一种规范系统的教育制度
• • • • 教育规范系统(成文和不成文的、变化的) 教育设备 象征的标识 教育组织系统
•
教育规范系统: 成文的规范: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等;不成 文的规范:主要是指教育习俗 。 教育设备: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 的要素。如教室、课桌椅、教具等;电脑,多媒体等。 象征的标识: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如:校徽、 校旗、校服等。 教育组织系统:用以检查和推动教育制度的执行的。
制度的含义:
• (1)社会形态意义,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 例如: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以 整个社会作为实体,在区分社会发展类型、性质和阶段 时使用。 • (2)社会中一些具体制度,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 例如:一个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 制度等,以具体的社会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实体。 • (3)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对制度的微观分析。 例如:教育制度内部的考试制度、学习制度等。
• 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 古龄为六七岁时,需要懂得哪些事情不能做, 还要学会许多简单的技术,如简单纺织、制作风叶车、爬 椰子树、做几种游戏、到海边提水、照管婴儿等。儿童年 龄渐长,逐步学会纺织、捕鱼等比较复杂的工作。在青年 期,男女执行的任务有了分化:男青年学会了捕鱼、种植、 切肉、划独木舟等基本技术后,就要加入到青年人和无领 袖资格的成年人团体“奥马加”,在这里通过比赛、戒律、 向榜样学习,来 接受训练,提高技术效率。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 基本关系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 过程的总和。
• 邹衍(战国)——“五德相生”:自土德开始,木德继之, 金德次之,水德次之,然后再回到土德。
• 维科(意大利)——神的统治、贵族统治和人民统治 • 施本格勒(德国)——西方的没落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一)社会整体渐变与教育制度 变迁
以我国为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体特质相对稳定期在各自相应的全部社会 历史进程中所占时间比重分别高达近100%、81.8%、 88.3%、78%。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