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陈虻不死 他让我家喻户晓

合集下载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见》读后感1看《看见》之前,我先看了本书的简介,当看到“自传性作品”时,我在内心已经把它定性为一个优秀记者的成长之路。

等真正看完之后,才发现和我想象的还是有一些区别,这本书以柴静的采访作为线索,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的同时,自己也在一步步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到真正成熟的记者的转化,在她每次的自省当中,又一次次的升华自己。

“看见”,从镜头中看,从每一个人的眼里去看。

当我们看到一些事件,往往已经定义上了善恶,往往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

而柴静却能够通过镜头,告诉我事实真相并不是想象中的非黑即白,当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决定,在作出决定的背后又经历过什么,抽丝剥茧般的把真相展露出来。

当我看到非典那一章的时候,对我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心灵地震,我从未想过非典是那么的严重。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对非典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每天例行公事一样的探测体温,从来没有想过非典是这么的可怕,可以轻轻松松剥夺无数人的生命。

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无数白衣天使站了出来,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阻止了非典的蔓延。

在汶川地震时,远在河北上初中的我都能感觉到震感,更不必说位于震源地区的汶川了,那是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的灾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在当时,无数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赶赴灾区,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支援灾区。

地震灾民就算亲人在灾难中丧生,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

在每次的灾难面前,并不仅仅只有黑暗,在黑暗中,有那么一丝丝的希望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来,慢慢地扩大。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事,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在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上,我并没有对当今社会失望,相反,只有把这些阴暗面揭露出来,社会才会变得更好。

我始终相信,什么东西都会慢慢变好的。

在看这本书时,经常能找到共鸣,许多观点直击内心。

对人性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出的选择,都是符合自身的利益的。

敢为人先——柴静

敢为人先——柴静
敢 为 人 先
柴 静
• 柴静(1976年1月1日-),生于山西临 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 专业。 • 19岁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 • 22岁到北广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 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9年离开 《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 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 • 2011年担任《看见》周末版主持人。曾 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 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 意面黑社会的 威胁。 • 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 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 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 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 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全片103分钟,柴静 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 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次关 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 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 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 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在交流 现场,柴静综合运用当众演讲、现 场演示、视频展示和网络传播这四 大手段,剖析了给中国带来严重大 气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问 题
她是柴静。 当热烈包围世界,她以冷静 的姿态飞渡。内心有海量, 她亦是一片海。心怀有梦, 俯身为蓝,总向着最蓝的那 片海域飞翔。 媒体需要敬业和良知,这年 头的新闻媒体及媒体人,有 多少不是讴歌太平,欺上媚 下,娱乐八卦,能有几个是 真正的百姓媒体,关注百姓 生活的,但柴静则是其中的 特例。
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 三年后,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 目主持人写信,她说:“尚能也曾有梦, 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 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 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 和磁带去做节目。甚至连那个暑假都留在 了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 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 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 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

柴静的文章精选

柴静的文章精选

柴静的文章精选柴静(1976年1月1日-),生于山西临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专业。

是非常著名的主持人。

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学作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柴静的文章精选,希望对你有用!关于柴静的文章精选1:生命不是用来比较的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

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独立不是不听话,独立是只听真理的话。

很多语言都是假的,只有一起经历过的才是真的。

非典期间在医院采访到一个女病人,举着吊瓶,看着摄像拿镜头对着她,转身跟医生说:再拍,再拍我就把口罩摘下来亲丫的。

我们都哈哈大笑。

911后不久,美国人就开始做娱乐脱口秀,忍着眼泪说笑,我当时不明白,现在理解了,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最不容易被打败的。

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我问路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

所以其实我们更需要的,只是在这个过程里,不断的传播收割自己。

虽然有时候这个过程会有些长,可是不要慌,生命没有那么分秒必争。

觉得乱的时候,就停下来把字整理清楚。

然后再出发。

沉住气,忠于内心,生命才饱满。

关于柴静的文章精选2十年前,陈虻找我的时候,原话是说,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

我当时还没想换工作,陈虻说你来我们年会玩玩吧,也见见大家。

那年年会是白岩松主持的,象他书里写的,“以恶搞和折磨领导”为主题,我跟台长分一组,白岩松问“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季节?”台长按钮抢答“冬季”------大概他脑子闪现的都是系围巾的男女群雕。

于是被大笑着羞辱一番,最后好象钱包也被抢掉了,一撒,天空中都是现金。

我当时觉得,这个地方有点意思。

2023年《看见》读后感(通用15篇)

2023年《看见》读后感(通用15篇)

2023年《看见》读后感(通用15篇)《看见》读后感1在读本书前,我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对快手都有深深的误解,土味、猎奇、浓浓的东北大碴子味。

这或者是因为快手太低调、太佛系,也或者因为早前自媒体对快手偏颇的描写。

认真读过本书之后,才会明白快手是怎么样的一个平台,快手为什么会出现,快手的生态是什么样的。

快手是一家AI人工智能公司,请注意这不是为了追热点往上贴喔,快手是实实在在的在底层逻辑和应用中践行人工智能的,想一想快手这么大的视频量,做到与几亿的偏好做匹配,人工智能是必不可少、核心能力之一。

快手是一家以普惠为核心理念的公司,这是与抖音最关键的不同之一。

谈价值观,对于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而言,往往会被嗤之以鼻。

但是,往往是那些有核心价值观、并为之坚持的那些公司才会走的更长远。

快手的生态非常丰富,不仅有小哥哥小姐姐,更多元的是背后普普通通的大多数,他们是曾经不被看到的芸芸众生,他们因为快手的平台获得了认可、自信、友情,他们在自己的圈层中怡然自乐,让每一个渺小又独特的个体发光发热。

当然也有少数人收获大量粉丝,获得高收入,脱离原有阶层,但是少数,也是快手重构社群的产物。

看快手的故事,有种看农业频道致富经的快感,也有人说,光讲故事太俗了、没深度。

但是你有没有仔细的去品味这本书陈述故事背后的用心?有没有仔细看每篇引言,故事背后是理念、机遇、趋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度认知快手等平台背后的巨大力量,才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

《看见》读后感2看完了柴静的看见,对中央电视台有了一种熟悉感,更对记者有了一分亲切感。

她遇见了那么多人,一路成长,一路反思。

她幸运的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多家人。

看完后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又有了几分了解,虽然皮毛,但是我起码看到了这个职业给柴静带来很大的变化。

想到自己一直是那么自私,那么功利,要放在以往,记者这种清贫又危险的活儿我肯定不会去做。

但是我今天突然特别想当记者。

因为我总是觉得,柴静在这十几年的记者人生里,心里是很享受的。

新闻女郎——柴静

新闻女郎——柴静

新闻女郎——柴静(撰稿赵绘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她是《新闻调查》栏目代号为“小虎队”的报道组组长柴静。

柴静所带领的组拍摄的节目74%的选题涉及曝光社会问题和关注社会的边缘问题,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声诉,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因此有人送给她“新闻女侠”的称呼。

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临汾,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19岁的她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她的声音安慰了忧伤和迷茫的人们,在无数个夜晚伴随他们入眠,她曾说:“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砂中见天堂,红尘有我,请为我聆听。

”22岁时,她来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2001年她担任《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柴静经历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一度,她面对受访者的态度和表情不仅受到外界指责同时还遭到了领导的批评。

在机房她反复观看自己当时的采访状态对领导的批评似乎有所领悟。

一年后,一句“一个记者,出发点不要是质疑,而要是疑问”的话对柴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她开始意识到观众是以一些很细微的东西来判定一个主持人的,她开始改变,而这个改变又给予了她“温柔杀手”的称号。

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

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

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在摄影棚里呆了快一年,她依然不好受,“在没什么基础的时候,面对着被传统的新闻模式迅速同化的危险。

”转机来自于2003年对新疆地震的报道,她成为被派往前线的记者。

“就像当年到电台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属于这里。

到了新闻现场,脚下踩的是土地,听到的是哭声——什么是新闻?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

柴静演讲稿(精选多篇)

柴静演讲稿(精选多篇)

柴静演讲稿(精选多篇)第一篇:柴静演讲稿三年前在前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雷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车房成都里,柴静演讲稿。

过了一个星期我试著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上有一个箱子,替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

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纪录下来。

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童。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沙子,然后他问检票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收据”。

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西方人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

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能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包子,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她的面前说,还是吃完过后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

我问他你靠什么获得尊重,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喊哭。

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鞘花手绢,擦擦眼睛。

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中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

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

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隔梁极不合理,这个问题不仅弊端出新在土地管理法,还处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

新闻节目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

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_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例子

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_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例子

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_经历挫折后成功的例子要获得成功必须先经历挫折,因为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才得出来的。

挫折孕育着成功。

而前提是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雨过天晴之时。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欢迎阅读!名人经历挫折成功的事例1:柴静2012年11月,网上盛传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作家冯唐为新欢踢走自己多年的妻子,此事引起网友热议。

这次的绯闻女主角竟是柴静——家喻户晓的央视女主持人。

柴静是文艺青年们心目中的女神,网民们可不想放过这绯闻,于是纷纷搜索。

可一查,大家傻眼了。

近几年,美女主持人傍上大款或嫁入豪门的故事屡见不鲜,然而因主持风格犀利睿智又冷静而成名的柴静,十多年来竟一直在北京租房子,没有买房也没有买车,于是,她就此获得了“史上最穷央视主持人”的称号。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柴静身在繁华深处却依然淡泊如莲呢?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1976年柴静出生在山西临汾,15岁的时候她到湖南长沙读大学,会计专业。

柴静有一个做主持人的梦想。

她毛遂自荐给当地一个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打动了主持人。

面试通过,柴静每天带着一摞稿子和磁带,踩着单车去录节目。

等到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

那时候只有300元的工资,180元在城边租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一台CD机放在旁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主持了三年的《夜色温柔》,节目成为名档,也拥有了大批听众,柴静当上湖南文艺广播台综艺部副主任,有专栏,出过一本名叫《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的书。

可她总感到自己的人生不该这么苍白,就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一天,有人托柴静为电视节目招募一个“性格激进”的主持人,久寻未果。

柴静干脆说,我来试试。

第一期节目,她戴着假发套,穿着红西装,别提心里那个紧张了。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而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2009年的情人节,北京满街玫瑰,满街爱情。

我坐在咖啡馆,看着柴静走进来。

没有因为这个日子而妖娆一点,黑外套黑围巾,直短发牛仔裤,她挎着书包抱着书,清新如初。

第一次采访柴静,距今已逾10年。

那时,柴静是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主持一档节目《夜色温柔》,大受欢迎,电话和信件从北京、香港、天津、西藏等地涌来。

她却主动辞职,要去北京读书。

柴静不是循规蹈矩之人。

在长沙铁道学院读书时,她少言寡语,只贪恋广播里的人声热闹,毕业后应聘去了电台,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会计专业。

小女生挣不到多少钱,租来的房子在6楼,时常断电停水,难免沮丧。

19岁生日,房东收完租金,她身无分文,冒着倾盆大雨,湿淋淋地走到电台。

1995年,她主动要求加做一档午夜节目,不计工资。

若干年后,散去的听众仍记得那个清冷的开场白:“我是柴静。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因为孤独而始的《夜色温柔》,打开的,也有她自己的心扉。

那时,她常说“宇宙洪荒,电光石火”,常放郑智化的歌:“玩火的孩子烫伤了手,让我紧握你的小拳头……”那时,常有军人、学生、小职员在电台大门外等候,只为送她一盆花、一盒润喉糖。

4年后,她在电台里依依告别:“感激你们的诚恳,愿意和我共同负荷人生。

”辞职后,柴静对记者说:“来到北京,人就像一把刚出鞘的刀,充满对未来的狂想和激情。

”第二次采访是在2002年。

柴静刚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成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时空连线》的主持人。

这档节目在一尘不染的演播室录播,柴静连线各路嘉宾,对时政事件进行深度评论。

我在玻璃窗外等,看她录制结束语,不知为何,同一处她说错了几回,屡屡重来。

彼时的柴静每天读大量专业书籍,整个人扎进工作里,“却找不到状态,甚至不知如何提问”。

2003年,柴静调到《新闻调查》栏目任记者,从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到内幕调查,开始深入接触“新闻当中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网》传媒
央视主持人柴静:陈虻不死,是他让我家喻户晓
2009年04月30日10:47 来源:央视网

2000年,我接到一个电话。

“我是陈虻。


说完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可能想给我一个发出仰慕的尖叫的时间。

“谁?”
“中央台的陈虻”他听着挺意外“我没给你讲过课?”
“你哪个栏目的?”
“嘎……我东方时空的,想跟你合作一个节目。


我俩在梅地亚见了面,他坐我对面,翘着二郎腿,我也翘着。

“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么?”
哟,中央台的说话都这么牛么?我才二十三四岁,不服得很。

“如果成名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话,我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有过了。


“我指的是家喻户晓式的成名。


“我知道我能到达的高度。


“你再说一遍?”
“我知道我能到达的高度。


他都气笑了。

“你对新闻感兴趣的是什么?”
“新闻当中的人”
可能是这一句,让他最终接受了我,但就从这一天开始,我跟陈虻开始了无休止的较劲。

“不管你到了什么高度,你都是一只网球,我就是球拍,我永远都比你高出一毫米”他最后说。

切。


他待人律已的严苛谁都知道,我记得学锋跟我说,每次被陈虻骂,“轻生的心都有”——“因为他说的都是对的”。

我刚做新闻的时候整个人都是蒙的,他在南院吃饭,大家从电视上正好看见我的节目,他立刻打电话给我“有人说,这样的人还是陈虻招的啊?你可别让我丢脸。

”挂了。

后来他看我的确很吃力,每天在工作上花很长时间想着怎么问,但是连自信也没了,倒是对我耐心点了:“你得找到你的欲望。


“我不知道怎么找。


他说:“你要忘掉自己,才能找到欲望。


我拧巴着:“怎么才能忘掉自己?”
“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


他的意思是让我回到常识中去,别一坐在主持台上就不是人了。

我真是一期一期问我妈和妹妹,后来直到我去了现场,尘土满面坐在地震的废墟上采访灾民,新闻象一盆水兜头浇下,我才理解了他说的忘我和欲望是什么。

“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他说。


“做节目什么最重要?”我问他。

“逻辑。


逻辑有什么了不起?我在心里翻白眼。

“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


我那个时候喜欢花哨的东西,小女生式的新闻观。

“这种东西不可忍受,矫揉造作。


小女生血上头,眼泪打转。

他还继续:“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是最可怕的。


后来我才理解了他,阿城谈到陀思妥也夫斯基,他说别的作家遇到事物,往往都绕过去了,但是陀“穿”过去了。

他说“这需要一种非常笨重又锋利的力量。


陈虻就有这个力量。

别人往往要靠对事物的比方,暗示来达到接近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一种高明。

但陈虻从来不绕,他就是穿过去。

听他说片子,他说的东西,都是大白话,别人不会听不懂想不到,但听他说,就是真痛快。

后来再看周其仁谈产权制度的书,非常抽象的事理,写来酣畅淋漓,也是那种极其痛快的感觉,我当时想到陈虻,明白他的力量就在于逻辑。

这个逻辑,实际上就是“真”,是“穷尽事理”。


“要宽厚。

”他从一开始认识我说到最后一次,因为他老说“既然文如其人,为什么不从做人开始呢?”
我拧着:“你不要用那套标准来要求我。


“你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记者,就必须这样。


“我不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记者,我只要作个合格的记者就可以了。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因为这是我的生活。


“可是我说的是对的。


“我不需要完美。


……
每次谈,我都气急败坏——有这样的领导么?你管我呢?
过阵子明白点的时候,腼着脸再回去问他:“人怎么才能宽容呢?”
他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么?”
后来我做节目,常想起这句话“你理解吗?”,才明白他的用意——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宽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我去调查,他就说了八个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现在他走了,我才明白,耕耘本身就是收获。


七年前,我赶上时间在东方时空开的最后一个会,时间坐在台上,一声不吭,抽完一根烟,底下一百多号人,鸦雀无声。

他开口说:“我不幸福。


然后说:“陈虻也不幸福。


他是说他们俩都在职业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性命,不能轻松地把职业当成生存之道。

陈虻对我说过“成功的人不能幸福”。

“为什么?”
“因为他只能专注一个事,你不能分心,你必须全力以赴工作,不要谋求幸福”。

他是拿命来做事的,但我不认为他的职业理想是英雄主义式的,他不是想建功立业,他的独立思考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知识分子。

我写博客的时期,他说过一句话,“要服务,不要表达”是说不要以优越感自居,媒体的平台不是用来表达个人见解与思想的,是提供观众事实与信息,让他们来思考的。

我受教于他,一再重复这句话,理解了为什么康德说启蒙只是自我的觉醒,不是传教士式的自上而下的教导。

在他身上,我理解传媒这份工作所为何来——能够为大众提供一个公共空间,让不知者知情,让无声者发言,让异见者表达,让争论者自由。

他尊敬这个职业,忠诚于事物的本质规律,他和这个世界的诸多冲突,并非因为他尖刻或者狭隘,只是因为真与伪是大敌。


他在病中,我一直不知内情,只是给他发着短信,尤其在困境时,常常想到他。

因为过去总是有他,看着我,嘲笑我,打击我,他从不夸我,但我知道他一直注视着我。

连偶尔楼梯上擦肩而过,我拍他一下肩膀,他也要总结,“你现在成熟了,敢跟领导开玩笑了,说明你放松了。


我哈哈笑。

但是,讨厌的是,他永远是对的。

八年来,我始终跟他较着劲,他说什么我都顶回去,吵得厉害的时候,电话也摔。

今年教师节,我给了他发了一条短信,说“好吧,老陈,我承认,你是我的导师,行了吧?节日快乐。


在精神好的时候,他的短信回得很长,说他在深夜里好象能感觉得到舌头上细胞一层层滋长出来,头发荏子拱出头顶,说“饿的感觉真美好”。

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也一直大睁着眼睛,没有麻木和畏缩过,他跟我说过“人可以被打死,不能被吓死”。

是他要求医生不要抢救的,他想有尊严地离开。

与他告别时,我握住他的手,温暖柔软。

这是八年来,我第一次与他如此亲近。


很久以前,陈虻对我说过,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没有了记忆,或者没有人来印证你的记忆,那等于死亡。

我曾经对他的死感到愤怒,现在不了。

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上,他始终向真而生,没有泯灭过自己的心灵,并非因为他的道德,而是因为他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准和灵魂。

他的丧失,我们将要用漫长的时间来体会。

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对他的记忆,陈虻不死。

只要我们不因为恐惧而变成我们最初反对的人,陈虻不死。

只要我们尊敬和坚守这个职业的标准,陈虻不死。

只要我们仍能在一个片子中投入我们的泪水,情感和生命,陈虻不死。

只要我们在人们都服从于错误和谎言的时候仍能站出来说“这不是真的”,陈虻不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