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XX高考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5篇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5篇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1《红楼梦》1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在比较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抄检”这一重大事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大观园、贾府及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及必定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向。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抄检”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评点式”教学。
因课文较长,所以必需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由于《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前后关联,交叉贯穿,严密有机,没有哪一章节可以完全从书中独立出来而不牵连四周筋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是难以节选的),所以学习本文(即第74回)应适当联系第73回、第75回、第77回、第92回等与课文前后有关联的情节内容,辅以精要的评点分析,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及课文在全书中的作用。
媒体设计课前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音乐,把学生带入《红楼梦》那特有的惆怅感人的氛围之中。
结课时再播放电视剧《抄检大观园》的情节、画面,与课文比较学习,以加深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空前的,到目前为止也是绝后的文学奇迹,毛泽东把它与中国古代“四大创造”相提并论。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人们对它阅读、探究的热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学习在全书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章节,也是情节发展中的一个大事件、大波澜——《抄检大观园》。
(解说:此导语旨在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重视,以及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
)二、解题课文选自《红楼梦》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抄检”,搜查并没收,是课文“文眼”所在,包含“抄检的起因”“谁抄检谁”“抄检什么”“抄检过程”“抄检结果”等问题。
“大观园”是曹雪芹融中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在书中设计制造出的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艺术形象,是《红楼梦》里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是一片寄寓作家美好抱负、较少封建礼教束缚浸染的净土,是女孩子们(包括宝玉)栖息、成长的一方绿洲和乐园,是人间的桃园仙境。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1一、导读: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独具匠心,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老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进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说明,熟识文意,并思索: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状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探讨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擅长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索练习一。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2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进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诗歌进展的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珍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烁着不灭的光线。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5篇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1一、养成良好的阅读答题习惯。
阅读题的答案都在试卷中,对文本的阅读要精磨研细,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在微观上细致思索。
一般来说,对文本的阅读实行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精读文本,把握中心;第二步,粗读文本,理清结构;第三步,比对选项,认真分析。
阅读要有整体意识。
阅读的过程中随手勾画要点与各段的中心句,读完文章一定要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中心?各段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有很多同学在日常做题中没能读懂文本,有的甚至就直接抛开了文本,盲目做题。
尤其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有的选项在文中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点,只有读懂了文章才能准确作答。
对于文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意识,不要盲人摸象,只见一叶,不见森林。
审题要有要点意识。
选项中要求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必须看清,一边读题一边勾画要点,才不致遗漏要点,准确作答。
主观题要认真读懂题意,确定是作用类还是意蕴类?赏析还是含意?概括还是分析?要求把握情感还是归纳概括?明确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准确作答。
主观题答题要有精准意识。
审清题目要求,按要求作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分条陈述,要言不烦。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啰啰嗦嗦写了一大通,却都不在要点上。
建议考生在答题之前先在草稿纸上理清答题思路,避免盲目作答。
客观题作答要有精细意识。
对每一个选项要放回原文,句联系段,段联系层,层联系文章整体,既要考虑字词表述上的差别,也要考虑在整体上的作用。
高考考查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日常的学习习惯。
这一切细致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仅仅在高考时自我提醒就能做到的。
有人说,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那么,如果你在这些做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现在开始,向优秀看齐。
【K12学习】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一)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常见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兼词【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变化情况示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皮病江义项增多劝假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金丈人义项减少让怜词义转移涕偷走狱感情色彩变化讽爪牙恨下流锻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以《逍遥游》为例:词语古义例句今义志记载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之到……去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果然吃饱的样子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虽然即使如此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恶何,疑问代词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无名忘记功名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为人知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篇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篇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篇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都有哪些?综合学习既符合语文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点。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应该积极提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语文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5篇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1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教学目标: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b、考试试题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
从以上的分析_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
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
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人教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5篇人教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5篇高三语文的教案怎么写。
一个完整的说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内容、还要注意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精选篇1)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
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精选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级。
主要考查学生用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简约、合乎语境、得体恰当,语脉是否贯通,主题是否明确,语句是否有文采等能力。
①题型明确,主观题和客观题互现。
考查“连贯”多采用选择题,其他采用主观题。
如20xx年采用选择题的有北京、辽宁、广东、课标全国卷,20xx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增加了福建卷、全国卷、湖南卷等。
②考查方式灵活。
既可以综合考查,又可以单项考查,也可以几项结合考查,还可以结合语段压缩、图文转换、宣传语、公益广告、新闻评论和启事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性考查。
如20xx年四川、安徽、广东卷,20xx年山东、天津、福建、安徽卷。
③考查重点明确。
“连贯”“得体”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连贯”多考查语句的衔接,“得体”多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体现日常实用的特点。
重点考查“得体”,如20xx年安徽、湖南、山东、重庆卷等。
④语言材料、背景环境多选用贴近现实和时代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如20xx年的天津、安徽、全国卷,20xx年的广东、江苏、天津、浙江卷等。
真题体验1.[20xx·课标全国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解析]答案及解析参见本专题“现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高考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010高考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识记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了解字音致误的类型;4、掌握备考方法,夯实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高考试题,了解汉字字音的特点,寻求高考试题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教学难点】1.多音字错读2.形声字误读3.形似字误读4.统读字误读5.难读字误读【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重点难点:全面了解拼音考试的重点与解题的技巧(一)考点精析、多音字多音字可以分为两类:①多义多音字的错读:有些字的字义不同,字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
例如:“耙”,读bà是一种弄碎土块的农具。
使用这种农具碎土平地叫“耙地”。
如果读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铁耙子、竹耙子等。
“乘”,作动词时读chéng,作量词时读shèng(特别:历史书叫史乘)。
“泊”作动词时读bó,停泊、船泊、泊位、淡泊,作名词时读pō,湖泊、血泊、罗布泊、血泊。
“屏”表“抑止或除去”读bǐng,屏住呼吸、屏退、屏除,表“遮挡”读píng,屏风、屏障、屏蔽。
②同义多音字有些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没有显著的不同,但字音却不同了,例如:“剥”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壳或其他东西,单用(常用于口语)读bāo,剥皮,剥花生;复合词中读bō,剥夺、剥削。
“壳”有两种读音:例如口语中读ké,壳儿、贝壳儿、脑壳、驳壳枪,书面语中读qiào,地壳、甲壳、躯壳。
“逮”,解释为捉,只有“逮捕”的“逮”读dài,其它都读dǎi(还有一种含义:到、及读dài,力有未逮)。
“苔”,只有“舌苔”的“苔”读tāi,其于都读tái。
“血”,书面语(用于复音词及成语)中读xuè,贫血、心血、呕心沥血、狗血喷头,口语中单用读xiě,鸡血、血晕、血块子。
“扫”,作动词读sǎo,扫盲、扫地、扫兴,作名词读sào,扫帚。
2、形声字形声字误读主要是“秀才识字读半边”。
中国汉字中的形声字不是同声旁的字的读音都相同。
例如:“刹那”中的“刹”读chà),不读shā(“刹车”中的“刹”读shā。
“仓颉”中的“颉”读jié,不读jí(“颉颃”读jǐháng)。
“淖”读nào,不读zhuó。
“谄”读chǎn,“陷”读xiàn。
“庖”读páo,“栉”读zhì,“喙”读huì,“歃”读shà,“眦”读zì,“掣”读chè,“儆”读jǐng,“帙”读zhì,3、统读字国家语委1985年颁布的《普通话异读审音表》,许多字读的字变成了通读。
如“呆板”的“呆”现读dāi,“从容”的“从”现读cóng,“确凿”的“凿”现读záo,都不再按原来的音读。
(具体情况见第二册教材P157)4、形近字有些字字形极其相似,要辨清字形,避免误读。
如“棘”jí、“辣”là,“肓”huāng、“盲”máng,“券”quàn、“卷”juàn,“荼”tú、“茶”chá,“菅”jiān、“管”guǎn,“肄”yì、“肆”sì,(二)方法精讲对于3500多字的字音,要想全部记清有着较大的困难,一是数量之大,二是较混杂。
但是这几年的试题都是要求辨别正误,不要注拼写,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义定音。
利用意义联系,区别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因为多音常常是和多义联系起来的。
如:“卡”,做音译词语素时读kǎ,卡车、卡宾枪、卡片、卡介苗、卡通,取与“不通畅”有关的义项时,读qiǎ,关卡、卡壳、卡子。
2、区别书面语和口语。
许多多音多义字的不同读音,因为“多音”是由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造成的,注意一这一点,可以帮助正音。
如:“翘”,书面语读qiáo,翘首、翘楚,口语读qiào,翘起来,翘尾巴。
3、区别词性意义。
许多字因其在不同词中表示的词性意义不同而导致读音不同,因此区别其词性意义或其所在词的词性,也辨析多音多义字的重要方法。
如:“扇”,做名词时读shàn,做动词时读shān。
“卷”做名词读juàn,试卷、卷帙浩繁、卷轴,做动词读juǎn,卷起、卷席。
4、区别一般用语与专用词语。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是由一般用语与专门用语(名称,专有的几个词)的差别造成的,注意到这一点,也可以帮助正音。
如:“炸”,一般读作zhà,而表示“在煮沸的油或水中把食物弄熟”的意思时读zhá。
“轧”,一般读作yà,倾轧、轧花机,而在“轧钢”、“轧辊”中读zhá。
【题型探究】《考试说明》对语音考核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语音题,除了1999年和XX年没有考之外,年年必考。
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容易读错的字。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近误读。
汉语有的字字形相似,一旦对其字形识记不扎实,就会出现误读。
如“赝品”的“赝”误读为“yìnɡ”,“床笫”的“笫”误读为“dì”等。
2.音近误读。
有些字的读音相近,只是声调不同,在日常交际中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误读。
如“参与”的“与”误读为“yǔ”,“绮丽”的“绮”误读为“qī”等。
3.多音字误读。
汉语中有许多多音字,它们的读音随着具体的语境而变化,一有疏忽,就会出现误读。
如“自怨自艾”的“艾”误读为“ài”,“厦门”的“厦”误读为“shà”等。
4.习惯误读。
有些汉字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误读习惯,如“包庇”的“庇”误读为“pì”,“畸形”的“畸”误读为“qí”等。
5.不规范的简化字误读。
例如“停”的不规范简化字为“仃”,因而把“伶仃”的“仃”误读为“tīnɡ”等。
语音题在高考中出现过的题型有:.单考认读。
如1993年题,1996~1998年题,XX年~XX年题。
2.字形与字音结合起来考查。
如1991年题,1994年题,1995年题。
3.字音与字义结合起来考查。
如1992年题。
从XX年恢复考查语音以来,语音题一直比较稳定。
一般都是在第Ⅰ卷中单独设置一个选择题,赋分3分。
其具体的形式有:.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2.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
3.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
4.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综观近年高考识记字音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本能力点所命试题的基本趋势。
.所考及的汉字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且经常误读的字,古代汉语中的异读字、使用率不高的生僻字以及方言字等,一般不考。
2.《普通话审音表》中的字占重要席位。
3.形旁相同的字是考查热点。
4.题支设计干扰有效,试题难度适中,考生作答区分度明显。
5.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多音字的读音。
6.近五年考及的字一般不重复考查。
【平时学习中的误区】.因受构字部件的影响而弄错。
如:“桎梏”的“梏”,容易读成“告”字的音;“酗酒”的“酗”容易读成“凶”字的音;“感喟”的“喟”容易读成“胃”;“风驰电掣”的“掣”容易读成“制”;“踝骨”的“踝”容易读成“果”;“濒临”的“濒”容易读成“频”等。
2.因忽视该字是多音多义字而读错。
多音多义字有音随义转的规律,有些学生不注意据义定音,因而往往弄错了读音。
如“拓片”中的“拓”应读“tà”,不读“tuò”;“押解”中的“解”应读“jiè”,不读“jiě”;“稽首”中的“稽”应读“qǐ”不读“jī”;“一沓纸”中的“沓”应读“dá”,不读“tà”等。
3.因声母或韵母混淆而导致读错字,这一点,方言区的考生表现得最明显。
如“奢侈”的“奢”声母是“sh”翘舌音,但有的学生认为是“s”;“问难”的“难”声母是“n”,有的学生认为是“l”;“含情脉脉”的“脉”,韵母应是“o”而不是“ai”等等。
【备考策略】要“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关键在于:一要重视积累;二要讲究方法。
.积累多音多义字。
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三四百个多音多义字,造成多音多义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词性不同而异读,如“相”作名词语素时读“xiàn ɡ”如“相貌”,作动词语素时读“xiānɡ”如“相看”,作副词时也读“xiānɡ”,如“互相”。
再如“难”,作形容词语素时读“nán”,如“困难”,作名词语素时读“nàn”,如“灾难”。
二是由于词义不同而异读,如“看”,“看见”读“kàn”;“看守”读“kān”;“差”,“差距”读为“chā”,“差劲”读“chà”,“差使”读“chāi”,“恶”,“恶心”读“ě”,“恶意”读“è”,“可恶”读“wù”。
三是文白不同而异读,如“薄”,组成书面语汇读“bó”,口语中读“báo”。
多音多义字是高考的热点,我们一定要注意多积累,要准备一个小本子,把平常遇见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在上面,也可常翻阅字典,把常见的多音多义字摘录出来,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
2.积累容易读错的字。
汉字中有不少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读错,如懦、嚅,羸、赢,肓、盲。
一些形声字由于偏旁已不能准确反映该字的读音,如果还按声旁读,就造成了误读,如“獭”错读为“lài”,“莠”错读为“xiù”,“绽”错读为“dìnɡ”。
一些同学常常根据同一声旁的某一字的读音类推其他字的读音,如“拙”读“zhuō”,“咄”、“绌”也都读成了“zhu ō”。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联系不是那么紧密,因此我们只有常查字典,日积月累,分类整理,才能将字音读准。
3.要重视课本中的词语。
近年来,课本词语或与之相关的词语在试题中的占有量有增大的趋势。
要正确识记新教材中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及课文和注释中的词语,特别要注意其中容易读错音的字,并以此展开,扩大复习的涵盖面。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成语中的某些通假现象的文字的读音及古今异义字的读音是否还要求变读。
对积累起来的词语,要善于分类归纳,抓住重点,总结规律。
对高考语音题中常考到的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方言字等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强记忆。
.多音字——切记据义定音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以示区别,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读音。
如1997年高考第1题中“参与”的“与”意为“参加”,它就不读“yǔ”而读“yù”;又如1998年高考第1题“押解”的“解”,意为“押送”,它就不读“jiě”而读“ji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