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
2024年重庆市中考物理真题(A卷)及答案

重庆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A 卷)(全卷共四个大题 满分80分 与化学共用120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全卷取g =10N/kg ,水的密度331.010kg/m ρ=⨯水。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物理量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约为1.5VB. 教学楼廊道护栏的高度约为12mC. 真空中声音的速度约为340m/sD.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5310m/s⨯2. 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拍摄的“中国年·中国味”活动情境,对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 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 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不需吸热C. 汤圆上方“白气”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D. 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3. 下列关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述的光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一道残阳铺水中——水中的“夕阳”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B.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呈现出红色是江面反射红光的原因的C. 可怜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空的弯月是自然界中的光源D. 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珠特别明亮是白光发生了色散的原因4. 建筑工人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将一桶质量为45kg的涂料从地面提起,桶离开地面后在4s 内缓慢上升0.8m,工人所用的拉力为500N。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装置做的有用功为400JB. 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90%C.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平均速度为0.4m/sD. 桶离开地面前,工人拉力逐渐增大,桶对地面的压强不变5.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1L和2L是两个相同的小灯泡。
先闭合开关1S,记录两电表示数;再闭合开关2S,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A. 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B. 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减小C. 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不变D. 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不变6. 2024年全国游泳冠军赛上,费立纬以14分49秒30的成绩获得男子1500m 自由泳冠军。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坝体分区设计

《湖南水利水电)2020年第6期!"#$蓄&电(下$库大分/01!"#(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4)摘要: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筑坝材料为下水库建筑物开挖料,开挖料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夹薄层泥岩与粉砂岩,施工中不易剔除软岩料,岩石的强度差异较大,软岩料在开采和施工过程中岩块易于破碎,渗透系数难以达到要求#采取设置上游“L”型排水区,提高堆石料压实标准等设计对策,有效利用建筑物开挖料筑坝,降低工程造价,保护环境#关键词:蟠龙抽水蓄能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分区1工程概况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位于重庆市.江区中峰镇境内,地处东经106。
27",北纬28。
51"。
上水库位于棊江一级支流清溪河右岸支流蟠龙沟上游,下水库位于清溪河右岸支流石家沟上。
建成后将供电重庆市主网,主要承担重庆电网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事故备用等任务。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下水库及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
本工程装机容量1200MW(4x300MW),属一等大(D型工程,主要建筑物1级建筑物,要建筑物3级建筑物=2工程技术特点筑一,石的较大,用于大坝填筑的石料取自下水库地下洞室洞挖和枢纽区工程挖=地下洞室开挖水洞下,各建筑物部位地下洞室开挖料岩性大部分为弱风化带至微风化中、细粒砂岩和砾岩,比例为50%~80%,饱和抗压强度为23~60MPa;粉砂岩比例为8%~26%,饱和11~25MPa。
及下粉砂石、=下水库枢纽工程明挖料岩性:大坝趾板基础、下水库进/水、地面开关站、及能区、洞、导流洞和等位,开挖中、,~中=艮据岩石()室内成,及下和压强度一40~60MPa,中至粗粒砂岩、含砾砂岩饱和抗压强度为22~30MPa,属较软岩;泥岩饱和抗压7~10MPa,为软岩。
石的较大,料在开采和施工过程中岩块易于破碎,级=填筑后的级级相较大,已建工程经验:软岩料的爆破开挖料级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的,重要的。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綦江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4.23•【字号】綦江府发〔2015〕16号•【施行日期】2015.04.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移民与对口扶贫正文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綦江府发〔2015〕16号相关镇人民政府,区政府相关部门:为全面推进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保障电站建设顺利进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做好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提高认识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级重大能源项目和重庆市重点工程,电站建设能增强重庆电网调峰能力,优化电源结构,改善电网运行条件,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建成投产后,对于促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按照市政府对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区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稳定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严格执行政策,最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参照重庆市移民局批准的《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审定本)》的重庆部分分年度计划完成。
三、主要任务(一)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主要政策依据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渝府发〔2008〕128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府办发〔2014〕81号),并参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府发〔2013〕58号)、《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綦江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綦江府发〔2012〕61号)、《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綦江府发〔2013〕56号)、《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綦江府办发〔2013〕129号)相关文件规定。
2024年中考物理(重庆A卷)真题详细解读及评析

2024年中考物理真题完全解读(重庆A卷)省试卷总函[gr2024年重庆中考物理A卷是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和物理学科的特点。
试卷内容覆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多个领域,题型多样,难度适中,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整体来看,试卷难度适中,既能够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够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试卷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中考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分题目设置了一定的难度梯度,能够区分出不同水平的学生,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迪题型新变无1.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在选择题中,出现了更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例如对“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教学楼廊道护栏的高度"等常见物理量的考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2.强调物理现象的解释:题目中增加了对物理现象解释的考查,如解释“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的分子运动现象,以及“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由什么产生的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释能力。
3.强调基础概念的理解:填空题部分依然注重对物理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如“高铁站台要站在白色安全线内”的原因、电能的转换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4.增加实验原理的考查:填空题中也出现了与实验原理相关的题目,如“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等,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并能够应用。
5.增加实验操作的考查:实验探究题部分更加注重对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考查,如“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的搅拌过程、温度计的使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6.强调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部分实验探究题设置了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如“测量水龙头的密度”的实验中,提供了不同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并进行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泄洪洞设计

洪洞 。
6 9 9 . 5 1万 m , 主 要 建 筑 物 由混 凝 土 面 板 堆 石 坝 、 左 岸泄 洪洞 和 右岸 开 敞 式 溢 洪道 组成 . 均 为 1级 水 工 建 筑 物 。
L O W c A R B o N Wo R L D 2 0 1 5 , 3
能源 ・ 水利
蟠 龙 抽水 蓄能 电站下水 库泄 洪 洞设 计
刘 纯 , 鲁慧宇 z
( 1 . 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湖南 长沙 4 1 0 0 1 4 ; 2 . 湖南省水利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0 )
2 下 水库泄 水建筑物设置及 运行方式
下 水 库 坝 址 以 上 集 雨 面积 1 0 0 . 5 6 k m . 多年 平 均 年 悬 移 质
输 沙模数 5 0 0 t / k m ,工 程 防 洪 标 准 按 2 0 0年 一 遇 洪 水 设 计 ,
1 0 0 0年 一 遇 洪 水 校 核 2 0 0年 一 遇 洪 水 洪峰 流 量 1 0 8 9 m3 / s . 1 0 0 0年 一 遇 洪 水 洪峰 流 量 1 3 9 0 m3 / s
设 计, 次 要 建 筑 物 按 3级 建 筑 物 设 计 下水库 正常 蓄水位 5 4 9 . 0 0 m, 死 水位 5 3 3 . 0 0 m。 调 节库 容
3 泄洪洞工程地质 条件及 布置
3 . 1 工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条件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

向下游 递减 , 以保 证水 库 蓄水后 坝体 变形 协调 。
22 坝体 堆石 料分 区 .
下 游堆 石 区承受 荷载 相 对较小 , 面板 变形 影 响 对 较 小 , 坝体 变 形有 一 定 的影 响 。 因此 , 区 石料 要 对 该
根 据上 述 分 区原 则 ,坝体 填 筑 材料 从 上 游 向下 求 比填筑标准相对稍低 , 设计干密度为 2 5/ 铺 . gm, 0 c 游依 次 分 为 : I A粘 土铺 盖 区及其 IB弃渣 盖 重 区 、 料 厚度 80 m, 用建 筑物 开挖 料 中 的弱 风 化 新 鲜 0m 采
为方便趾板施工 , 趾板设计 为连续趾板 , 但要求 衔接 。左 右岸 均设 置 防渗帷 幕灌 浆平 洞 , 长度分 别 为 施 工分 序跳 块浇 筑 。 6 . 和 5 .m。对 可能遇 到 的节理 裂 隙密集 带加 深 1m 0 0 0
防浪墙设伸缩缝 , 其位置与面板垂直缝一致 , 加密帷幕灌浆处理 。 间
粘 土铺 盖形 成反 滤 自愈 系统 。
233 ⅢA 过 渡 区 .. 一
面板混凝土为二级配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 0 3, 抗渗等级为 W8抗冻等级为 F O 。 , I0 面板截面中部设置单层双向钢筋 , 向配筋率为 每
过 渡 区水平 宽 度 40 . m,位 于 垫 层 区与 排水 区之
距 1. 50 m。
周边 缝 设 置底 部 、 部 两道 止 水 , 部 塑 性止 水 5 设 计 计 算 顶 顶
构造为 : V 形缝 口嵌 5 r “” 0 m的 P C棒 , a V 上面充填 S R柔性填料 , 表面用 S R盖片覆盖 , 面涂刷沥青乳 51 坝体 应 力应 变分析 缝 . 胶 , 中设 沥 青 浸渍 杉 木板 ; 部 止 水采 用 “”型铜 缝 下 F 坝体平面应力应变分析的计算模型采用邓肯 E ~ 片止水 , 下设沥青砂垫层 , 铜片与沥青砂垫层之 间铺 B模 型 , 面板 与基 岩采 用 线 弹 性参 数 , 坝体 材 料 采用 设 P C垫片 。 V 止水 铜 片鼻子 嵌 2m 氯丁橡 胶棒 , 非线性材料参数。静力计算模拟大坝坝体填筑 、 5m 面板 并填 充聚 氨酯 泡沫 。 浇筑和蓄水过程 , 分为 l 级进行仿真计算 。 5 经计算竣工期坝体最大沉降量 2 . m,为最大 8c 3 部为 “ 型止水铜片 , w” 止水铜片下依次为 P C垫片 坝高的 0 6 竣工期坝体水平位移基本以坝轴线为 V . %; 3 和水泥砂浆垫层 , 顶部止水为 “ ” V 形缝 口嵌 5r 零 界 , 0m a 坝轴 线 上 游 向上 游变 形 , 轴线 下 游 向 下游 变 坝 的 P C棒 , V 上面充填 S R柔性填料 , 表面用 S R盖片 形 , 上游 向最 大 水平 位 移 为 1. m, 游 向最 大水 平 53 下 c 覆盖 ,缝面涂刷沥青乳剂 。面板压性垂直缝底部为 位移 为 89m; 库 蓄水 到 正常 蓄水 位 5 90 时 , . c 水 4 ̄ m 坝 “ w” 型止水铜 片 ,顶 部止 水 为 “ ” 形缝 口嵌 体 最 大 沉 降量 3 . r,位 移 较 竣 工 期 相 对 增 加 V 1 e, 2r 3m 0 m的 P C棒 , V 上面充填 s R柔性填料 , 面用 2 c 为最 大 坝 高 的 04 蓄 水 期 在 上 游 坝 体 水 压 表 . m, 9 .%; S R盖片保护。 防浪墙伸缩缝设置一道铜片止水 。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软硬间层地质条件下洞室群开挖对软岩的影响研究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软硬间层地质条件下洞室群开挖对软岩的影响研究郑德湘;苏超;邱树先;汪健;李智机;张恒【摘要】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系统多跨越软硬间层的地质区,软岩地质区的洞室围岩稳定问题突出.结合工程建立了包含洞室群与软、硬岩层的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单元法,研究了洞室群开挖过程中软岩层的变形规律和应力状态.分析表明:开挖过程对软岩层扰动显著,开挖完成后,软岩层最大变形量在沿厂房轴线方向为24.3 mm、垂直厂房轴线水平方向为50.2 mm、铅直方向为35.5 mm;厂房区出现一定范围的塑性区.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建议在地下厂房开挖前进行开挖过程对软岩层的影响分析.【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9(045)008【总页数】6页(P50-54,93)【关键词】地下厂房系统;开挖;围岩稳定;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作者】郑德湘;苏超;邱树先;汪健;李智机;张恒【作者单位】重庆蟠龙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重庆401452;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98;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4;重庆蟠龙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重庆401452;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4;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22.2(2719)0 引言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黑启动及可提供系统备用容量的储能特点,是我国水电站的主要选择形式[1]。
抽水蓄能电站的厂房多深埋地下,跨越软硬间层的地质区,开挖过程中软岩地质区洞周围岩稳定问题突出[2]。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陆续展开研究。
在软岩区洞室围岩稳定分析方法方面,刘营超等[3]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埋深与侧压力系数对软岩隧道变形的影响;王志伟等[4]提出了利用离散元分析上软下硬地层浅埋隧道的围岩松动破坏机制的数值模拟方法;吴迪等[5]、丁浩等[6]提出了基于软岩流变特性的洞室围岩流变分析模型;汪成兵等[7]在室内模拟试验基础上提出了拱形塌方和塌穿型塌方两种围岩破坏模式。
穹顶开挖施工技术研究

穹顶开挖施工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04-25T03:59:28.205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1月1期作者:田晓飞罗锋寿[导读] 本文主要讲述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引水调压室穹顶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研究,田晓飞罗锋寿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130033【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引水调压室穹顶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法,措施切实可行,达到了预期效果,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穹顶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1.1电站概况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中峰镇境内,上水库位于綦江一级支流清溪河右岸支流蟠龙沟上游,下水库位于清溪河右岸支流石家沟。
电站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洞室群、下水库及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
电站总装机容量1200MW(4×300MW),属一等大(1)型工程,主要永久性建筑物按1级建筑物设计,次要永久性建筑物按3级建筑物设计。
1.2项目概况引水调压室布置在中平段1的末端,为地下埋藏式布置,通过引水调压室通风洞与上下库连接道路进入。
引水调压室采用阻抗式,大井径R=5.95m,净高55.00m,小井半径R=2.35m,净高47.752m。
穹顶最大高程为1018.72,底板高程为1010.50,高度H=8.22m;调压室沿轴线方向(垂直引水隧洞方向)长度12.44m,垂直轴线方向长度为12.72m;①号通风洞与①号引水调压室轴线交角为108.325°,②号通风洞与②号引水调压室轴线交角为121.4812°。
为避免引水主洞与调压室施工期互相干扰,平面上二者错开布置,调压室中心距引水隧洞中心线20.0m。
调压室穹顶为球形曲面,穹顶主要支护形式为:穹顶104根Φ32三级钢,L=9000,100KN预应力锚杆。
挂Φ8@15*15cm钢筋网,喷C25混凝土厚200mm。
2施工方案2.1工程特点上水库调压室穹顶为球形曲面,体型较大,地质条件复杂,易引起超挖超填,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施工期间安全风险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5.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1 5.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1 5.4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13 5.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4 5.6 声环境影响评价 .........................................................................................................14 5.7 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14 5.8 其他环境影响分析 .....................................................................................................15 6 环境保护措施............................................................................................................... 15 6.1 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6.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7 6.3 水土保持措施 .............................................................................................................19 6.4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9 6.5 声环境保护措施 .........................................................................................................20 6.6 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21 6.7 其他环境保护措施 .....................................................................................................21 7 环境监测....................................................................................................................... 22 7.1 水环境监测 .................................................................................................................22 7.2 生态环境监测 .............................................................................................................22 7.3 大气环境监测 .............................................................................................................23 7.4 声环境监测 .................................................................................................................24 7.5 水土流失监测 .............................................................................................................24 7.6 人群健康监测 .............................................................................................................25 8 环境风险分析............................................................................................................... 25 8.1 工程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 .........................................................................................25 8.2 应对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26 9 环境保护投资............................................................................................................... 26 10 综合评价结论............................................................................................................. 27
重庆市 蟠龙抽水蓄能电站
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பைடு நூலகம்
(简 本)
2012年9月
重庆市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目录
1 总则................................................................................................................................. 1 1.1 任务由来和编制目的 ...................................................................................................1 1.2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1 1.3 环境保护目标 ...............................................................................................................2 1.4 评价等级和范围 ...........................................................................................................3 1.5 评价标准 .......................................................................................................................3 1.6 评价期限 .......................................................................................................................4 2 工程概况......................................................................................................................... 4 2.1 工程开发地理位置、任务、规模 ...............................................................................4 2.2 工程建设必要性 ...........................................................................................................4 2.3 枢纽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4 2.4 工程施工规划 ...............................................................................................................5 2.5 水库运行方式 ...............................................................................................................7 2.6 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 ...................................................................................................7 3 工程分析......................................................................................................................... 7 4 环境概况......................................................................................................................... 8 4.1 地质 ...............................................................................................................................8 4.2 气候 ...............................................................................................................................8 4.3 水文泥沙 .......................................................................................................................8 4.4 水环境 ...........................................................................................................................9 4.5 土壤 ...............................................................................................................................9 4.6 陆生生物 .......................................................................................................................9 4.7 水生生物 .......................................................................................................................9 4.8 大气与声环境 .............................................................................................................10 4.9 水土流失现状 .............................................................................................................10 4.10 社会经济现状 ...........................................................................................................10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 5.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