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知识幻灯片

合集下载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PPT课件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PPT课件

06
春节的传承与发展
春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家庭团聚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庭团聚是春节永恒不变的主题。在现代社会,尽管人 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春节仍然是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重要时刻。
拜年习俗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通过拜年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亲朋好友的关怀。现 代社会中,拜年方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登门拜年外,还有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 年等多种形式。
01
02
03
04
看花灯
元宵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盛大 的灯会,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 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的花灯。
吃元宵
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就是吃 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猜灯谜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将谜语 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供人
猜射,增加节日的趣味性。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 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更注重家庭团聚、吃年夜饭、
放烟火等富有年味的活动。
同时,春节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 重要象征之一,被广泛地传承和
弘扬。
春节与农历新年的关系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称 为“年初一”。
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 要节点,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与农历新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极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PPT课件
目录
• 春节概述 • 春节的由来 • 春节的习俗 • 春节的象征与寓意 • 春节的庆祝活动 • 春节的传承与发展
01春节概述春节的义与意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 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 佳节,象征着勤劳朴实和厚道 善良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和向往。

喜庆迎新春春节习俗介绍PPT课件

喜庆迎新春春节习俗介绍PPT课件

大年初一
金鸡报晓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 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 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 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 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 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 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 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 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 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 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南方人在大年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 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正月十五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 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 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过年啦
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 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 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 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起源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 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 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大年三十
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 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人家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别的门饰可以不要,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 喜洋洋的对联。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 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关于春节的幻灯片课件

关于春节的幻灯片课件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 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 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 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 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 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 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 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 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 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 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 岁的习惯。
春节的由来1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 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 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 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 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 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 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 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 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 ,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 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 初一称春节。

关于春节的ppt课件

关于春节的ppt课件

旅游度假
春节期间,很多人会选择旅游度假,放松身心,欣赏美景。
庙会、花市
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庙会、花市等庆祝活动,人们可以逛逛庙会 ,赏花赏灯,感受节日的气氛。
登高祈福
春节期间,很多人会选择登高祈福,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事 业有成。
春节的文艺表演活动
舞龙舞狮
春节期间,各地会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舞蹈,寓意着驱邪避祟、吉 祥如意。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 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庆祝时间 最长、活动最为丰富的节日之一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春节的历史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 年祭祀,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 节日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春节逐渐成 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并形成了许多传统习 俗和活动。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春节在全球的影响 力也将不断提升。
国际友人的参与和认同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参与到春节的庆祝活动 中来,并逐渐认同这一传统文化。
3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春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可以促进中外文化 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2023-2026
升旅游设施、提高导游素质等方面。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文化创新与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 化和社会的需求。
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
通过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春节文化。
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

春节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春节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除夕夜的晚餐,通常是家人团聚在 一起,共同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
舞龙舞狮
在春节期间,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 表演舞龙舞狮的队伍,这是为了驱 邪避祟,迎接好运,象征着祥瑞和 好运的到来。
拜年习俗
01
拜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 祝福互相,表达对彼此的关心
和尊重。
02
压岁钱
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 祝愿晚辈们平安、健康、长寿
春节的意义与价值
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 始,寓意着辞旧迎新、祈福辟邪、团 圆和谐等。
春节的价值
春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 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文化符号,它代表 着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和 家国情怀。
02
春节的起源与发展
春节的起源
01
糖果文化与春节的关系
糖果文化
春节期间,人们会食用各种糖果,包括巧克力、糖果、蜜饯等,以示生活甜蜜。
春节与糖果的关系
春节期间,吃糖果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甜蜜、幸福。同时,糖果也是拜年时不可或缺的 礼物之一。
05
春节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展 示
传统年画与剪纸艺术
总结词
充满吉祥寓意,色彩鲜明,富有创意。
02
03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年兽传说
朝代更迭与名称变化
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具有数千 年的历史。
传说春节起源于年兽被击败的节日,人们 为了庆祝丰收和平安,逐渐形成了春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春节经历了不同的朝代 和名称变化,直至成为今天的春节。
春节的发展与演变
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扬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继承和发扬了丰富的传统习俗 ,如贴春联、放鞭炮、舞狮舞龙等。

关于春节的ppt课件

关于春节的ppt课件

庙会与花市
庙会与花市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或祀神所举办的大型群众性集会,同时也是民间艺人荟萃、游艺竞技和商贸云集 的地方。花市则是指春节期间出售鲜花、花木和相关产品的集市。庙会与花市为人们提供了购物、娱 乐和休闲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猜灯谜与放烟花
猜灯谜和放烟花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娱乐活动 。
庆祝时间
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情人节则在每年的2月14 日庆祝。
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 情人节则有送巧克力、鲜花、卡片等习俗。
意义
春节是家庭团聚、祈求来年好运的日子,也是中国文化的 重要象征。情人节则是恋人之间表达爱意的日子,对西方 人来说具有浪漫和爱情的意义。
春节的创新庆祝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网络拜年、微信红包等新型庆祝 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让春节庆祝
活动更加便捷、高效。
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出 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吸引 了大量游客参与,为春节增添了
新的文化内涵。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每个中华儿女 的责任和义务。
CHAPTER 05
春节与西方节日的比较
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
起源
春节起源于中国,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已有数 千年的历史。圣诞节源于西方基督教,是纪念耶 稣基督诞生的日子。
习俗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 拜年等。圣诞节则有装饰圣诞树、送礼物、吃圣 诞大餐等习俗。
庆祝时间
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而圣诞节则在每 年的12月25日庆祝。
聚的重要时刻。
在除夕之夜,全家人会围坐在 一起,共享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春节习俗PPT(完整版)

春节习俗PPT(完整版)

如何传承和弘扬春节习俗
01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传承春节习俗的重要场 所,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传 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从小了解 和掌握春节习俗。
02
发挥学校作用
学校应该将春节文化纳入课程 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 化活动等方式向学生普及春节 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
03
利用现代传媒
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代传媒手段如电视、网络等可 以成为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的重 要途径。可以通过制作春节主题 的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春节文化。
年糕
象征意义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一年 比一年提高。春节期间吃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吉祥如意。
制作方法
年糕是用糯米或米粉蒸制而成的糕点,可以加入红枣、豆沙、桂花 等食材来增加口感和营养。
食用方式
年糕可以作为主食或小吃食用,可以炒、煮、炸等多种烹饪方式。在 南方地区,年糕还是祭祖的必备供品。
踩高跷
表演者踩着高跷行走、舞蹈,展示高超的平衡技巧和优美的舞姿 。
扭秧歌
一种流传于北方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以欢快、热烈著称。春节期 间,人们通过扭秧歌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好运。
唱大戏
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戏曲演出活动。人们欣赏京剧、豫剧、越 剧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06
春节习俗的现代变迁与传承
春卷
象征意义
春卷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春节期间吃春卷,象 征着迎接新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制作方法
春卷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饼,卷入各种蔬菜和肉类等食 材后炸制而成。馅料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地域特色 进行调整。

春节传统节日介绍PPT

春节传统节日介绍PPT
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 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 冬十月。(阴历)
“斗柄回寅”大地回春, 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 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 岁首(新年)在日期上
亦不同。
汉朝初期
春节的历史发展
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 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 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恭贺新春 开年大吉
目录
壹 传统节日春节 贰 春节的历史发展 叁 春节的传统习俗 肆 春节的节令美食 伍 专属的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春节
➢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 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 自古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专属的文化信息
春节是一个鲜明标签, 承载着华夏文明千古传 承的血脉,彰显着中华 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
追求和文化自信。
一声声祝福、一个个表 情包,从线下到线上, 从中国到世界,从东方 到西方,把喜庆的中国
元素打包发送。
柏林、维也纳、布达佩 斯,西方国家街头商店 里的中国红、伦敦特拉 法加广场举行的中国新 春庆典、唐人的服饰、 舌尖上的东方、大红的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 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 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寄托了一个民族对 故人的哀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诠释了一个民族对 团圆的渴望…… 春节,一个节日何以持续了几千年?也许在你的心中,春 节就是穿穿新衣,收收红包,放放鞭炮……可你真正想过春节 的中国含义了吗? 往事随风,当鲁迅的阿Q随风而去,当马克吐温的《竞选州 长》随风而去,当保尔生命的意义随风而去……我们的春节还 剩下什么?反仅剩下一个单纯的日子吗?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 明,漫漫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难道就是这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我不甘心,于是我架了一叶扁舟,去追 寻那逝去的往事…… 我来到了古代,听说这里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 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 食牲畜伤害人命。
春节放爆竹的由来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 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可能是今天的疟疾)。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 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 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 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 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 之意。现放爆竹只有象征欢乐的意思了。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
贴门神的由来 以前,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张门神贴在门上,一是表示吉庆,二是为了“避邪 驱魔”。
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 棵盘曲3000 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 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胡作非为,便用草 绳捆起来喂老虎吃。于是,人们就在两块桃板上,画上神荼和郁櫑的像。置以门侧,以 御百鬼骚扰。这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演变,门神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门神已不是神荼、郁櫑,而换成 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而生病,半夜三更时分,常听到鬼 叫。这事被大臣们知道后,就推荐开国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全副披挂,在门外彻夜守卫。 没出几夜,太宗的病果然好了。尔后,他就命画工画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贴在门上, 借以镇邪避祟。这个作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门神又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 人们把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也有其他圣贤的像)贴在前门迎客,把传说中的捉鬼能手 钟馗的画像悬于后门上赶鬼,自以为前后把得紧,野鬼钻不进了。 除夕不杀鸡的由来 旧时,在浙江舟山过年不许杀鸡,这就很奇怪了。因为在过年这样的喜庆日子里,中 国人都要大摆筵席,而筵席上往往离不开鸡。为什么舟山会流传下这么一个习俗呢?
还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 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 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 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 ‘年'兽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 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 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 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 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 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 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 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 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 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 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 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 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 “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 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 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大概是后人 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刚好这天是除夕,我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只见村村寨寨的人们都 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桃 花村,桃花村的人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 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老人不肯,就说:“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 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 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我藏在婆婆家里,看老人要干什么。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 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 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 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 了。

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 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 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 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 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 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 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 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 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 来。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 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 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 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我驾着我的一叶扁舟,来到了唐朝。人们仍旧过着春节,而且 比古代更加热闹了,他们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红对联,定睛一看, 有的贴着“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有的贴着“春雨丝丝润万 物,红梅点点绣千山”,还有的贴着“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 步步高”……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到了晚上,我来到一个人家门前,刚一敲门,就有一个人来给 我开门,并邀请我与他们共进晚餐(年夜饭)。 我进去之后,发现他们一大家子人都围坐在桌前,说说笑笑。 只见他们的桌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饭菜。主食有馄饨、饺子、长面 等等。我问道:“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吃这些呢?”有位老人向我解 释说:“馄饨: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使 气之轻清上浮着为天,气之重浊凝着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 有了宇宙四防。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 囤。长面:也叫长寿面,预祝长寿百年。吃枣(春来早)、吃柿饼 (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 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 高)……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 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 岁之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 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 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 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 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 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 代延续流传下来。
吃完年夜饭,我与一些小朋友放鞭炮,来到院子里,只 听见那些小朋友喊着:“放炮竿了,放炮竿了!”只见一个 小孩拿了一根很长的竹竿,点燃之后,让竹竿逐节燃烧,发 出爆破只剩。放完鞭炮,他们全家老小聚坐在一起,说说笑 笑,那位老人又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这叫做守岁,守岁有 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 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 听到这,我心里顿时一亮,冲出去,坐上我的小舟,回 到我的书桌前,写下我一时的感受:人们为什么要过春节, 为的是保平安、图吉祥、沾好运。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美好 生活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