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杨立青《唐诗四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0-01 第1版

合集下载

参考资料杨立青《唐诗四首》上海音乐学院出

参考资料杨立青《唐诗四首》上海音乐学院出

参考资料:杨立青《唐诗四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0-01 第1版第1次印刷《乐思•乐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7-1桑桐《和声学教程(音乐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5-01 第1版《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09-01 第1版《赋格曲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 杨燕迪音乐文集--音乐文化史论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乐声悠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钱亦平《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上下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音乐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0月出榜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1第1版《唐诗乐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0-01第1版《太极作曲系统:新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01 第1版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巴赫帕蒂塔(德国组曲)编注》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西方钢琴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出版《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 (美)克拉伦斯•格•汉密尔顿著周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王庆《音乐结构与钢琴演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6-01BIBLIOGRAPHYC. Cramer, ed.: Magazin der Music (Hamburg, 1783-6/R1971-4)H. Angelo: The Teminiscences of Harry Angelo (London, 1828-30)J. Jesse: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Teign of King George Ⅲ (London, 1876)C. F. Pohl: Mozart und Haydn in London (Bienna, 1867/R1970)C. von Mannlich: Lebenserinnerungen (Berlin, 1913)H. Schmidt: ‘Verzeichnis der Skizzen Beethovens’, BeJb 1965-8, 7-128T. von Frimmel: Neue Beethoveniana (Vienna, 1888)H. Goldschmidt: ‘Beethoven in neuen Brunsvik-Briefen’, BeJb 1977J. Schmidt-Gorg, ed: Des Bonner Backmeisters Gottfried Fischer Aufzeichmung uber Beethovens Jugend (Bonn and Munich, 1971)D. F. Tovey: 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 (London, 1935-44)H. Deiters: Johannes Brahms (Leipzig, 1880-97; Eng. Trans., n.d.)P. Spitta: ‘Johannes Brahms’, Zur Musik (Berlin,1892), 385-427R. Barth: Johannes Brahms und seine Musik (Hamburg, 1904)H. Imbert: Etude sur Johannes Brahms (Paris, 1894)F. May: The Life of Johannes Brahms (Berlin, 1907)C. von Wurzbach: Mozart-Buch (Vienna, 1896)O. Keller: W. A. Mozart: Bibliographie und Ikonographie (Berlin, 1927)E. Anderson, ed.: Letters of Mozart and his Family(London, 1938; rev.2/1966 ed. A. H. King and M. Carolan) O. E. Deutsch: Mozart: die Dokumente seines Lebens, gesammelt und erlautert (Kassel, 1961; Eng. Trans., 1965, 2/1966; suppl. 1978)O. Schneider and A. Algatzy: Mozart-Handbuch: Chronik, Werk, Bibiliographie (Vienna, 1962)F. Zander: Uber Mendelssohns Walpurgisnacht (Konigsberg, 1862)G. A. Macfarren: Mendelssohn’s Antigone (London, 1865)J. W. G. Hathaway: An Analysis of Mendelssohn’s Organ Works: a Study of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 (London, 1898)G. Schunemann: ‘Mendelssohns Jugendopern’, ZMw, v(1922-3),506J. Horton: The Chamber Music of Mendelssohn (London, 1946)L. Rellstab: Franz Liszt: Beurteilungen-Bericht-Lebensskizze (Berlin, 1842, 2/1861)O. Lessmann: Franz Liszt: eine Charakterstdie (Berlin, 1881)E. Reuss: Franz Liszt (Leipzig, 1898)J. Chantavoine: Liszt (Paris, 1911, 6/1950)H. Thode: Franz Liszt (Heidelberg, 1911)Z. A. Apetian, ed.: Vospominaniya o Rakhmaninove [Reminiscences of Rakhmaninov](Moscow, 1957, enlarged 4/1974) G. Norris: Rakhmaninov(London,1976)I. F. Belza, ed.:S. V. Rakhmaninov I russkaya opera (Moscow, 1947)J. Culshaw: Sergei Rachmanino (London,1949)Z. A. Apetian, ed.: S. V. Rakhmaninov: pis’ma [Letters] (Moscow, 1955)M. Glinski: Alexander Skrjabin (Warsaw, 1934)M. Cooper: ‘Scriabin’s Mystical Beliefs’, ML, xvi (1935),110M. Metshik: A. Skryabin (Moscow, 1935)G. ABRAHAM: Masters of Russian Music (London, 1936), 450-98R. H. Myers: ‘Scriabin: a Reassessment’, MT, xcviii(1957),17G. Abraham, ed.: Schumann: a Symposium (London, 1952), 301H. Deiters: ‘Schumann als Schriftsteller’, AMZ, iii(1865), 761, 777, 793E. Sams: ‘Why Florestan and Eusebius?’, MT, cvi(1965), 584; see also cvii (1966), 392, 1051H. Kretzschmar: ‘Robert Schumann als Asthetiker’, JvMP 1906, 49R. Jacobs: ‘Schumann and Jean Paul’, ML, xxx(1949),250H. Wetzel: ‘Schuberts Werke fur Klavierstuck Schuberts und seine Vorganger seit 1810’, AMw, iii(1921), 54, 99M. J. E. Brown: ‘Eine unbekannte Schubert –Handschrif’, NZM, cxiv(1963),92H. Wetzel: ‘Schuberts Werke fur Klavier zu vier Hande’, Die Musik, vi (1906-7), 36P. Radcliffe: Schubert Piano Sonatas (London, 1967)A. Tyson: ‘Schubert and Terpsichore’, MT, cix (1968),532。

古代诗歌四首(杨怀青)

古代诗歌四首(杨怀青)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 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 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 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 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第五、六句写了花草。 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 也是暗切“行”字。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写大
海,全用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显示了诗
人的博大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 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 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 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品味探究苑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 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 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 但较词明快自由。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 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且听风吟阁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 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 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 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 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 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 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 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 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杨立青教授南艺讲学活动侧记

杨立青教授南艺讲学活动侧记

而艺术 的音乐 ;再结合切身的学习经历阐述了 作 ;最后 的压场曲 目为小提琴 、单簧管和《 三重奏 》,是作 曲家应 “0 9 2 0上海音 民族音乐传统 、西方古典音乐传统与西方先锋 乐学院当代音乐周”委约完成的作 品,副标题
杨 立青教授 南艺讲 学活 动侧记
孙 晓烨 ( 京艺术 学 院 音乐 学 院,江 苏 南 京 2 0 1 南 1 0 3)
【 中图分类号】 6 2 J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l 0 —96 2 1 )0 0 8 6 7( 0 0 l—O 3 O 1 一2 7
— 》 连载 于 《 乐艺术 》18 年2 音 9 6 期 应南京 艺术学 院音乐学 院邀请 ,著名作曲 概述 16 ( 97 期 等 家 、上海音乐学院前任院长 、上海音乐学院博 18 年4 ) 。作为一名 国内外知名的作 曲
乐学校 ,获得 了钢琴硕士 与作 曲博士学位。杨 立青在 国内外享有盛名 ,曾于19 年担任过奥 90


听杨 立 青 谈 “ 惑 ’ 困 ’
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 院客座教授 ,19 95
1 月 5日下午 1 :3 在设 计 学 院 报告 厅 1 5 0 内 ,刚从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一职上 卸任 的杨立
派历经百年的传统 ;并指 出了在 中国教育模式 为 《 遥远 的曲调 》。 下大学生的四大缺失 ,即中国传统音乐知识 的
当晚上演 的七首作品创作年代跨度有4 年 8
证。
缺失 、对西方古典音乐并未完全消化 、对西方 之久 ,是作 曲家从初学逐渐走 向成熟的历史见
现代音乐的盲 目追求 和学生创作个性的缺乏 ; 最后 ,在谈到现今各大音乐院校作 曲系所 开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任务一:朗读入境,寻意象叠加之法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业布置
1. 背诵这首小令。 2. 收集关于“秋思”主题的诗词曲,品味其意象之妙。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 针对以上我的教学,我认为在整堂课中,把握住了朗读的重要性,以朗读 贯穿始终,力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小令基调和作者思想。同时,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意象叠加之法引导学生品味意象,走进本文深层, 适当运用诗句拓展和背景链接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真正走进这幅秋思羁 旅图。
二、学习任务一:朗读入境, 寻意象叠加之法
学生在听读说训练中,初步体会本课的哀愁、 凄清的情感基调。通过具体意象的赏析,结合 时代背景,找出意象排列的规律,品味飘零人 心中的孤寂感。
四、总结升华
通过学生组内交流学习感想后,全班发 言,教师再给予总结。
五、板书作业
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小令。 2.收集关于“秋思”主题的 诗词曲,品味其意象之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暗 枯藤老树昏鸦, 明 小桥流水人家, 暗 古道西风瘦马。 明 夕阳西下, 暗 断肠人在天涯。
明暗相映
活动小结
•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成为“秋思之祖”,其最 显著特点在于叠加使用不同意象,形成萧瑟凄凉的意 境,烘托了飘零人心中的孤寂感,用最简单的景诉说 心中最真的情。
•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任务二:拓展赏曲,品意象叠加之 妙。
• 当然,语文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在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还有很多 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文本深挖方面,做得不够细致,这首小令语言朴实, 意境悠远,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不能只局限于散曲的对比阅读, 还可以学习其他诗人关于秋思的描写。另外,在学习完意象叠加的规律后, 还可以进行小练笔,真正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更生离愁,三个字“断肠人”总结全文, 抒发了游子内心无言的悲戚。
写作特点归纳
1.对照映衬,对照鲜明。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 旅之苦,形成鲜明的对照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2.白描手法的运用。 前三句写景,十八个字,九种事物,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 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一幅深秋暮色图,营造了一种肃杀、悲凉 的氛围。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Biblioteka 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
说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 《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 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 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 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故乡的地方。
夕阳就要从西边落下,孤寂忧伤的游子还漂泊 在天涯。
赏写法 悟情感
1.找出作品中写景的句子,有何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照应题目中的“秋” 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寂寥萧瑟。 极力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氛围。
说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元统治者实行民 族高压政策,打压汉人,因而马致远一直未 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郁郁不得志,他一生几 乎都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因而他郁郁不平, 困窘潦倒一生。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 《天净沙 ·秋思》。
划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人家:动静结合,生机、希望、温馨。色彩明 亮。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两首古代诗歌:
1.《次北固山下》:通过对王湾的这首诗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品味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代诗歌的美,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欣赏和应用。
5.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诗歌,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表达中提升个人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次北固山下》的诗意:重点讲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表达情感。
- 鉴赏《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强调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的运用,分析其如何构成一幅秋日思乡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特定的格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这两个具体的案例。这两首诗分别展示了唐代边塞诗和元曲小令的特点,以及诗人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思乡之情。,让学生掌握元曲的基本知识,体会诗人借景抒发思乡之情的表达方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

练习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 “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 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 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 “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再见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 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 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 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 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 “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 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 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 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 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 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拓展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 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 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资料:
杨立青
《唐诗四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0-01 第1版第1次印刷
《乐思•乐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7-1
桑桐
《和声学教程(音乐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5-01 第1版
《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
陈铭志
《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09-01 第1版
《赋格曲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
杨燕迪
《音乐的人文诠释: 杨燕迪音乐文集--音乐文化史论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乐声悠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
钱亦平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上下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
《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音乐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0月出榜
赵晓生
《传统作曲技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1第1版
《唐诗乐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0-01第1版
《太极作曲系统:新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
《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01 第1版
周薇
《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巴赫帕蒂塔(德国组曲)编注》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西方钢琴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出版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 (美)克拉伦斯•格•汉密尔顿著周薇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王庆
《音乐结构与钢琴演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6-01
BIBLIOGRAPHY
C. Cramer, ed.: Magazin der Music (Hamburg, 1783-6/R1971-4)
H. Angelo: The Teminiscences of Harry Angelo (London, 1828-30)
J. Jesse: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Teign of King George Ⅲ (London, 1876)
C. F. Pohl: Mozart und Haydn in London (Bienna, 1867/R1970)
C. von Mannlich: Lebenserinnerungen (Berlin, 1913)
H. Schmidt: ‘Verzeichnis der Skizzen Beethovens’, BeJb 1965-8, 7-128
T. von Frimmel: Neue Beethoveniana (Vienna, 1888)
H. Goldschmidt: ‘Beethoven in neuen Brunsvik-Briefen’, BeJb 1977
J. Schmidt-Gorg, ed: Des Bonner Backmeisters Gottfried Fischer Aufzeichmung uber Beethovens Jugend (Bonn and Munich, 1971)
D. F. Tovey: 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 (London, 1935-44)
H. Deiters: Johannes Brahms (Leipzig, 1880-97; Eng. Trans., n.d.)
P. Spitta: ‘Johannes Brahms’, Zur Musik (Berlin,1892), 385-427
R. Barth: Johannes Brahms und seine Musik (Hamburg, 1904)
H. Imbert: Etude sur Johannes Brahms (Paris, 1894)
F. May: The Life of Johannes Brahms (Berlin, 1907)
C. von Wurzbach: Mozart-Buch (Vienna, 1896)
O. Keller: W. A. Mozart: Bibliographie und Ikonographie (Berlin, 1927)
E. Anderson, ed.: Letters of Mozart and his Family(London, 1938; rev.2/1966 ed. A. H. King and M. Carolan)
O. E. Deutsch: Mozart: die Dokumente seines Lebens, gesammelt und erlautert (Kassel, 1961; Eng. Trans., 1965, 2/1966; suppl. 1978)
O. Schneider and A. Algatzy: Mozart-Handbuch: Chronik, Werk, Bibiliographie (Vienna, 1962)
F. Zander: Uber Mendelssohns Walpurgisnacht (Konigsberg, 1862)
G. A. Macfarren: Mendelssohn’s Antigone (London, 1865)
J. W. G. Hathaway: An Analysis of Mendelssohn’s Organ Works: a Study of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 (London, 1898)
G. Schunemann: ‘Mendelssohns Jugendopern’, ZMw, v(1922-3),506
J. Horton: The Chamber Music of Mendelssohn (London, 1946)
L. Rellstab: Franz Liszt: Beurteilungen-Bericht-Lebensskizze (Berlin, 1842, 2/1861) O. Lessmann: Franz Liszt: eine Charakterstdie (Berlin, 1881)
E. Reuss: Franz Liszt (Leipzig, 1898)
J. Chantavoine: Liszt (Paris, 1911, 6/1950)
H. Thode: Franz Liszt (Heidelberg, 1911)
Z. A. Apetian, ed.: Vospominaniya o Rakhmaninove [Reminiscences of Rakhmaninov](Moscow, 1957, enlarged 4/1974)
G. Norris: Rakhmaninov(London,1976)
I. F. Belza, ed.:S. V. Rakhmaninov I russkaya opera (Moscow, 1947)
J. Culshaw: Sergei Rachmanino (London,1949)
Z. A. Apetian, ed.: S. V. Rakhmaninov: pis’ma [Letters] (Moscow, 1955)
M. Glinski: Alexander Skrjabin (Warsaw, 1934)
M. Cooper: ‘Scriabin’s Mystical Beliefs’, ML, xvi (1935),110
M. Metshik: A. Skryabin (Moscow, 1935)
G. ABRAHAM: Masters of Russian Music (London, 1936), 450-98
R. H. Myers: ‘Scriabin: a Reassessment’, MT, xcviii(1957),17
G. Abraham, ed.: Schumann: a Symposium (London, 1952), 301
H. Deiters: ‘Schumann als Schriftsteller’, AMZ, iii(1865), 761, 777, 793
E. Sams: ‘Why Florestan and Eusebius?’, MT, cvi(1965), 584; see also cvii (1966), 392, 1051
H. Kretzschmar: ‘Robert Schumann als Asthetiker’, JvMP 1906, 49
R. Jacobs: ‘Schumann and Jean Paul’, ML, xxx(1949),250
H. Wetzel: ‘Schuberts Werke fur Klavierstuck Schuberts und seine Vorganger seit 1810’, AMw, iii(1921), 54, 99
M. J. E. Brown: ‘Eine unbekannte Schubert –Handschrif’, NZM, cxiv(1963),92
H. Wetzel: ‘Schuberts Werke fur Klavier zu vier Hande’, Die Musik, vi (1906-7), 36 P. Radcliffe: Schubert Piano Sonatas (London, 1967)
A. Tyson: ‘Schubert and Terpsichore’, MT, cix (1968),5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