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下的他者言说

合集下载

_他者_眼光下的自我言说_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_中国形象_研究分析

_他者_眼光下的自我言说_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_中国形象_研究分析

“他者”眼光下的自我言说———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杨秀媚(福建莆田学院中文系,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受到广泛重视。

我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研究成果令人关注。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寻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特色,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关键词:形象学;中国形象;他者;西方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 (2006)03-0084-04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近年来形象学的发展充分利用多学科交汇的特点,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中新观点新方法,特别是接受美学、符号学和哲学上的想象理论,研究侧重点和方法不断改革,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法国学者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中提出当代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在文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一国认识的总和。

”[1]他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形象既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2]。

当代形象学对创造出形象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重点转向想象的创造者。

法国学者保尔・利科将想象理论归纳为“在客体方面,是在场和缺席轴;在主体方面,是迷恋意识和批判意识轴。

”[3]并以此运用于形象学研究。

萨义德《东方主义》开辟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使不同国家开始关注自身在西方“现代性规划”中被表述的命运,为形象学研究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孟华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出版及相关论著的翻译介绍,我国比较文学学者们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研究理论,并进一步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探寻,特别是运用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中国形象”,已经成为我国形象学研究的热点,实际研究成果的数目和深度都引人注目。

为了忘却的记忆——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奈保尔文学创作

为了忘却的记忆——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奈保尔文学创作

为了忘却的记忆——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奈保尔文学创作口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洪春梅摘要:v S奈保尔.作为‘‘逆写帝国”作家群体之一的杰出成员,承继了他浸润其中的文化传统.在作品中重构了殖民历史,重温了他们的历史记忆。

因而“迫使我们发现了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这正是v.S.奈保尔的文本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奈保尔;历史:历史记忆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英国移民作家维迪雅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f V i di adha r Suraj pra sad N ai paul)是一个具有骄人成绩的移民作家.深受评论界瞩目。

其作因对于古老文化的痼疾的剖析之深刻和对其现代化的期盼之痛切而发人深思。

引起争议无数!奈保尔“因其作品融合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严谨缜密的观察而迫使我们发现了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q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承继了他浸润其中的文化传统.在作品中重构了殖民历史,重温了他们的历史记忆。

20世纪之前.作为殖民关系两级的殖民地和宗主国的文化交流以宗主国向殖民地的文化输入为主.卷帙浩繁的关涉帝国殖民叙事的文本记载着这一文化交往的印迹与轨迹。

“20世纪以来。

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交往,则越来越表现为殖民者和殖民地土著的后裔向宗主国中心的反向回流。

”晰多来自前殖民地的精英在前宗主国接受了教育。

他们在步人社会后。

特殊的求学经历和在前殖民地的生活使得他们具备了对自己和帝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某种批判性的反思的条件和可能性。

他们是后殖民时代的文化产物和表现。

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整个西方的文化反思思潮使得这些后殖民时代的文化精英们开始思考并进行后殖民创作,他们在作品中反思帝国一殖民地。

殖民地一帝国之间的文化抵牾和文化交往的痕迹.对帝国进行着文学反击.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佳作迭出。

后殖民文学.是指“对于殖民关系作批判性考察的文学。

它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抵制殖民主义视角的文字”。

四这些后殖民作家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得以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自由地穿梭跋涉。

历史与艺术:阿列克谢耶维奇口述小说的两种“真实”

历史与艺术:阿列克谢耶维奇口述小说的两种“真实”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一期历史与艺术:阿列克谢耶维奇口述小说的两种“真实”侯海荣1,杨慧2(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收稿日期:2017-10-03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JJKH20171060SK);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B27)作者简介:侯海荣,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研究;杨慧,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俄语翻译与俄罗斯文学研究。

摘要: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苦难记录中淬炼文学的人学本质,构建的不仅是一座个体记忆库与情感档案库、国情信息库与历史资料库,亦是一座教育资源库与文化遗产库。

作品以微弱记忆承载宏大叙事,以他者言说代替全知视角,若干叙事主体在同一部作品语境中属于相同或相关的“行动元”,众声喧哗形成的“复调和弦”凭借超强的历史代入感,爆发出直面真实的巨大力量。

小说所分享的,正是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中最幽微、最隐蔽的部分。

缘于著作以采访形式辑录而成,文本的叙事策略与文学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性特征,同时“非虚构”作为一种创作精神与美学判断,其哲学依据与伦理诉求都是有限的,被采访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罗生门效应”“回想增长率”等的机制干预。

阿列克谢耶维奇透过个体具象的创伤与破碎,引领受众抵达关乎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悲慨与忧思,获得的是政治诗学与文艺美学的双重生命。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非虚构写作;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8)01-0075-07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СветланаАлексиевич,1948—,下文简称阿氏),折桂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寻找到一种能够承载自己所见所闻的写作体裁:口述实录小说。

从作品内容来看,阿氏系列作品书写的是俄罗斯的“苦难母题”,悲情是全书的主导情绪。

屈原自沉诠释中的言说自我与言说他者

屈原自沉诠释中的言说自我与言说他者
的原因。 固《 班 离骚赞
序》 出屈原 “ 指 不忍浊世 , 投 汨罗”田 自 ,㈣其 《 骚序》 离 指出屈 原“ 忿怼不容 , 沉江而死 ”田 ; 王逸《 辞章句 ・ 序》 为 楚 离骚 认
屈原“ 忍以清 白久居 浊世 , 不 遂赴泪 渊 自沉而死 ” 可见 , ,
的兴趣 , 结论也存在严重分歧。
其一 , 自沉——怨。 贾谊《 吊屈原赋》 出屈原“ 指 遭世 罔极
兮 , 陨厥身” 感慨“ 乃 并 呜呼哀哉 , 时不祥 ”还列举 不祥之 逢 , 世之种种是非颠倒的现象 。【 岍 见, 他认 为“ 不祥之世” 是 造成屈原 自沉的原因 , 也就是 说贾谊是从怨 世这个角度来解 读屈原 自沉的。司马迁虽未对屈原 自沉 的原 因做 出正面解
屈原 自沉诠释中的言说 自我与言说他者
邹福 清
( 湖北 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6 ) 3 0 2
摘要 : 屈骚 的经典化 是在 不 断被 模仿 、 被诠释 的过程 中完成 的。屈骚诠 释 史 中, 屈原 的 自沉是 一个兴奋 点 。
历代 士人 往往从 忠、 谏 、 怨、 隐等 几 个方向去 解读屈原 的 自 。 沉 解读者 的诠释过 程 中 , 言说他 者与言说 自 往往 我 两种 声音并存 , 解读者 甚至 未必 意在还 原屈 原的历 史原 貌 , 而是借 诠释 屈 原 , 达 自己的政 治文化 见解 , 而 表 从
他 们都将屈原 自沉归 因于“ 浊世 ” 只是没有像司马迁那样将 。
矛 头明确地指 向楚王 。 可以说 , 在司马迁那里 , 屈原之怨是 怨 君, 在班固、 王逸那里 , 原之怨是怨世 。 屈
其二 , 自沉—— 谏。 在儒家思想 中 , 一个士人不论 是否得 到君王 的任用 , 是最起码 的政 治责任 , 往往是衡量一个 谏 也

世说新语赏析

世说新语赏析

世说新语赏析《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袁宏编写的一部记载了那个时代人们言谈和行为的故事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风格特点、内容价值等方面对《世说新语》进行赏析。

一、文化背景《世说新语》成书于东晋时期,那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频繁地闲谈风月、政治、道德等话题。

在这种背景下,《世说新语》应运而生。

它记录了当时社会人物的言谈,反映了晋朝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风貌的真实面貌。

二、风格特点1.散文与诗歌的结合《世说新语》既包含了大量的散文记载,描述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又穿插了一些韵文诗句,让整篇文章更具艺术性和文学性。

2.兼质辩证的思辨性《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不仅是为了取悦,更是为了启迪人们对于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思考。

其中有许多故事具有相当高的思辨性,通过兼收并蓄、发人深思的方式传递了丰富的哲理。

3.独立篇章的互文《世说新语》中的各个篇章相互独立,不以时间序列为主线,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故事小品,但它们之间通过主题、人物等方面进行联系,使整体呈现出一种错综有序的结构。

三、内容价值1.历史参考价值《世说新语》是一部真实记载晋代人文思想、家风政风的书,对于了解该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它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物形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2.文化传承价值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世说新语》中蕴含的思想、谈话方式和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让我们认识到现代人和古代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引导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

3.思想启迪价值《世说新语》中的许多故事都蕴含着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这些故事涉及到人情世故、忠诚、孝道、智慧等方面,对于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和处世之道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风格特点和内容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佼佼者。

解构“他者”

解构“他者”

解构“他者”之后殖民翻译研究一、引言“他者”(the other)是“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经常使用的术语之一。

在后殖民理论中,他者起初曾被西方统治者用来代指殖民地的东方,这里的东方主要是指包括印度在内的远东地区。

殖民地的他者是相对于西方自我(self)而存在的,西方将他者想象为神秘的、异质、低等的存在,从而将其区别于先进的、优等的西方主体之外。

殖民地纷纷独立后,他者的范畴不再局限于殖民地,西方将不同于自我(self)价值观的一切统称为他者,不仅存在于相对于西方主体的殖民地,还存在于主体内部阶级、种族、性别等因素之间。

比如,黑人是相对于白人的他者,女人是相对于男人的他者。

客观而言,他者就是区别于主体又同主体相联系的存在,主体通过选择不同的他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自我,但同时也要警惕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或被他者同化而失去主体性。

二、从他者到解构他者在哲学领域,其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Hegel)和萨特(Sartre)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

黑格尔曾在《哲学全书》第三部分《精神哲学》中“精神现象学”一章谈到普遍的自我意识把自身当成唯一的独立的,否定和取消其他自我意识(“他者”)的独立,正如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一方面,奴隶自我意识的独立被主人否定,成为无本质的存在;另一方面,主人自我意识的独立是依赖奴隶而存在的,因为其自我意识的独立必须通过否定奴隶的自我意识而实现(黑格尔著;杨祖陶译,2006:233-234)。

萨特则在《存在与虚无》“他人的存在”一章中否定了唯我论(solipsism),提出了我所关心的正是我的主体,然而这种对“为我”的关心揭示了一个没有“为我的存在”的,是我的存在的存在;以庸俗为例,我之所以发现自己庸俗是因为我向他人显现,单独一个人是不会庸俗的,他者的存在揭示并构成了我,但这种对他人显现的新存在不居于他者之中(萨特著;陈宣良译,1987:297-299)。

几位后殖民主义学者重新解构了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分别从文本和殖民历史出发,揭示了他者所反映的本质——文化之间不平衡的力量对比关系;并进一步指出了“他者”反抗“自我”的可能性,正如巴巴说的那样,“……分辨不出主人和奴隶,却只有主人和被奴役的主人以及没有主人的奴隶。

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他者”的革命历史想象——论九十年代寓言化革命影片的转型

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他者”的革命历史想象——论九十年代寓言化革命影片的转型
冀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全球化语境中面对 “ 他者”的革命历史想象
— —
论九十年代寓富化革命影片的转墨
【 摘要 】在 上世 纪九十 年代 的后 殖 民语 境 中, 中国产 生 了一批 寓言化 的革命影 片。这些 电影 文本把 第一世界 的强势文化形 态作 为绝对参 照宿命般 地植入到 民 族现 代化想 象的 图景 中,使得 中国传统的革命 意义与西方现代价值 观念和 审美 习惯之 间进行 了一定程度 的对话 甚至对接 。以后 殖 民理论和 审美符号学相结合
对立 中的 “ 他者 ”。【】 3 在西 方的视野里 ,
东方世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方面 , 一 它 愚昧落后 、野 蛮专制 ,需要西 方文 明 去 “ 放 ”;另一 方面 ,它圣 洁美 丽、 解
娘 雪儿 即将 被推 进汹 涌的 黄河 ;突 然 , 雪 儿 的 哥 哥 带 人 赶 来 救 下 了姑 娘 ,她 砍
讲 述 了一个 汉藏儿 女生 死相依 的爱 情故 事和并 肩作 战 的英雄传 奇。影 片 以黄河
壶 口边 的 一 场 原 始 的 野 蛮 祭 祀 拉 开 帷 幕 ,

义德 认 为 ,在西 方视 野 中,有一种 “ 东
方 主 义 ”。 东 方 在 西 方 的 眼 中 “ 是 一 不
个思 想与 行动 的 自由主体 ”,它实 际上
断 桥 索掉 进 了 黄 河 。 河 水 把 代 表 汉 族 人
点 ’内在化 为 中国文学 写作 的 自觉选择 的结 果 ,是 将 中国化 为一个 ‘ 他者 ’和 ‘ 体 ’ ,将 自身 化 为 被 动 地 认 同 于 西 客 方式的价值 ‘ 他性 ’的代码 。”【】 2 这些 民俗题 材 的寓言 文本作 为 “ 东方 奇观 ” 呈现在 西 方观众 的面前 时 ,中国 自身具

“他者”视角下的中国——从后殖民语境解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他者”视角下的中国——从后殖民语境解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国吗?如果还是没有 ,那么真实 的中国在哪里?谁 温 良、和平 ,赞赏中国妇女 ,认为“中国人最美妙的特
能够 给予一 个 客观 的 、真实 的 中 国形 象 ?也 许 就像 质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它既有着成年
国以鲁迅 、潘光旦为代表的现代国民性反思和中国 生活在海外 ,目睹西方物欲横流下种种的弊端 ,他认
人的民族改造思潮也产生 了奠大的影响。
为 这是西 方人 只重物 质 、不 重精 神 的恶 果 ,是 “根 源
即便如此 ,这本书真的就描述 了一个真实的中 于 人性 本恶 的观 念 ”,为 此 ,他 赞 赏 “真 正 中 国人 ”的
的中 国。 早在那个时候 ,西方人就把东方定位为一个与
本土参照的异质的“他者’’,一个神秘的、充满无限可 能性 的神奇之地。这个“他者”形象 ,根据西方社会 自身需要 ,不停地在变化 。从 1250年至 1750年前 后 ,是西方的中国形象不断被美化的阶段 。甚至在 17至 18世 纪 问 ,西 方 社会 文 化 生 活 中 出现 一 种 泛 中国崇拜 的思潮 ,人称“中国潮”。孔夫子的道德哲 学 、中华帝 国的悠久历 史、中国的瓷器、园林 、丝织 品、茶叶,一时间都进入西方人 的生活。在欧洲社会 面前 ,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 以求的幸福生活 的前景”。[ ]到 l8世纪后期 ,历时五个世纪之久不断 加强的中国热情 ,在一场革命 之后荡然无存 。造成 这种观念变化的,不是中国的现实 ,而是西方科技经 济 与政治军 事方 面 的变 化 。这 时候 中国成 为他们 找 到 自信 自尊的可怜陪衬 :一个停滞落后 、肮脏粗鄙、 蛮性 残存 的 邪恶 国家 形 象 开 始 出现 。 l9世 纪 末 的 美 国传教士明恩浦(Author HAmith)撰写的《中国 人的素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使西方关 于中 国形 象 的认 识 逐 步 走 向 系统 化 、体 制 化 和 定 型 化 。 明恩浦曾在中国乡村生活长达 2O年 ,直接 的经验观 察 、大量 的第一 手材 料 和力求 诚实 客观 的态度 ,使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1,No.1第11卷(总第58期)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eb.,2012 收稿日期:2011-09-12作者简介:黄 瑶(1986-),女,湖北襄樊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文学、华语语言学研究。

历史语境下的“他者”言说黄 瑶,向 颖(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沙坪坝400030)摘 要: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

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关键词:历史语境;“他者”;《白蛇》;《霸王别姬》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8127(2012)01-0078-02 文革,长期以来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语境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一系列平反运动之后,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以文革为内容的应时作家作品,我们习惯上称之为“重放的鲜花”。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对于文革的记忆,似乎在淡出人们的脑海。

无论是不愿提起,还是已然忘记,或者不曾经历,反映文革的作品愈来愈少。

因此,本文欲论述的两部女作家的作品,在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上,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以民间说历史(一)民间叙事小说《白蛇》和《霸王别姬》在内容上都借鉴了同名戏剧史料,是“旧版本新故事”。

戏剧《白蛇》主要讲述的千年蛇妖白素珍,在被许仙救过以后,特地下凡报恩。

违抗天理,日久生情,并生儿育女,最后许仙遁入空门,素珍被压雷峰塔底的故事。

戏剧突出的是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和以法海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的腐朽愚昧。

严歌苓的小说《白蛇》,主要是将文本中隐匿的内涵:即青蛇由男性变为女性与白蛇终身为伴,放大到数百年后的历史背景下,传递出一种于时代、于社会,都不容忽视的错位感。

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利用了戏剧故事“羽兵败垓下、虞姬拔剑自刎”,将虞姬对项羽的誓死忠贞作了现代化处理。

戏剧中虞姬的自杀是主动地牺牲,以死成全项羽的英雄气概。

小说里,个人情感则成为了时代和政治的祭品。

(二)文革背景有外国学者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中国是一个运动着的国家”。

诚然,从出现不平等的压迫关系起,人类大地就经历了无数次的革命运动,为的是以斗争反抗来建立新的稳定平衡。

20世纪,尤其是五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确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氛围之中,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话语权被严重地边缘化,官方集体言说占据了主流地位。

《白蛇》在叙述结构上有三种形式构成:官方版本、民间版本、不为人知的版本。

其中官方版本中间,随处可见政治性的书写,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官方版本、民间版本和不为人知的版本三者之间互为映衬,三种视角相互观照。

官方版本代表“权威”,民间版本象征“真实”,不为人知的版本更是以主人公的隐秘心理为补充,还原出真实的面貌,由此可见,在当时社会,人性本质的被冷落,集中表现为:生活的口号化、符号化、统一化、类型化以及欲望和个性的被“疯狂”化,被要求“治疗和改造”。

《霸王别姬》以历史发展与人物命运相结合的套路,以人物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向读者描摹出一幅自民国初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图景。

因本文意在将《白蛇》与《霸王别姬》为例,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语境以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非常情感为书写重心,故此,对于《霸王别姬》的历史场景,我们着重关注“文革”时期。

小说在叙述这一阶段时,“红卫兵、抄家、革命小将、游街、牛鬼蛇神、造反派”等一系列特有名词和狂放激烈的动作场景被作家着力记录下来。

特别是,程蝶衣和段小楼的节目———“互相批斗”、“互揭疮疤”,将这场政治运动的戏剧性、残酷性刻画的淋漓精致。

在这场无声的战役里,程蝶衣一败涂地、遍体鳞伤。

段小楼的虚伪和真实,彻底毁灭了程蝶衣心中最后的一点美好。

爱人伤害了他,时代欺骗了他,结果他失去了理智。

他们已然不是当初“很小很小就在一块”的小豆子和小石头,他们是互相伤害的亲人———最熟悉的仇人,最陌生的知己。

爱人伤害了他,时代欺骗了他。

绝望是他们共有的情绪,更是当时许多人的心理写照。

二、以情感写人性卢卡契(Ceorg Lukacs)说过:“历史语境的重建,需要从最基本的人来入手,包括他们的欲望、思想和生活状态等等。

”[1]160两部作品都还原了最基本的人的欲望、思想和生存状态。

只是这种“人”的存在违背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要求,与当时大环境格格不入,所以被排挤成为革命队伍的“他者”,便是注定的悲剧。

“他者”作为成就自我主体的对立面,最早曾由黑格尔使用,他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承认,人类的意识不可能认识到自身。

在心理分析领域,雅克·拉康也提出了类似的论断,认为我们作为主体的存在,是我们与他者关系的一种作用。

在拉康的思想里这一概念大致包含了:(1)言语活动,能指的处所,象征符号;(2)病人与分析者的主体交汇点,即分析性的对话;(3)无意识,因为这时“他者”是由能指要素构成的,是主体的别一个;(4)第三个见证物,当要对真理加以表述—87—第1期黄 瑶,向 颖:历史语境下的“他者”言说时,“别个”便被提出来;(5)母亲和父亲[2]132。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他者”概括了“他人”和“别个”的意义。

照这种说法,徐群珊和孙丽坤、程蝶衣和段小楼,无论在政治历史上还是情感生活上都被迫“沦”为了“他者”。

这一形象充分表现出他们在当时社会上的“笨拙”,他们无视所谓的“游戏规则”,奋力追求美好纯真的情感。

然而所有的过程都被演化成了不合时宜的“演出”。

为了将这种话语的边缘性、人性的扭曲性,表达的更为彻底,作家特别以性别迷失、情感“他者”作为基点来加以呈现。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都有明显的性别迷失现象。

他们对于自我性别的认识都经历了一段自我否定、重塑再造的过程。

徐群珊无论是衣着上还是行为上都让人误以为是“上头派来的男青年”。

甚至在名字上,她都选择了一个“男性化”的“山”字。

在一定程度上,男性身份是她的一把保护伞,给她带来一种新鲜感:“原来我的不男不女使我在‘修地球’的一年中,生活方便许多、尊严许多。

这声‘大兄弟’给我打开了一扇陌生而新奇的门。

那门通向无限的可能性。

”[3]56著名学者朱迪斯·巴特勒在著作中得出一个结论:“性别分为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生理性别不能决定社会性别。

”[4]79尚且不论徐群珊是否真的“女人身,男人心”,文革时期无视女性性别属性,将女性雄化,确实不利于徐群珊的性别认同养成。

社会风尚和政治风向都要求女性以和男性同样的面貌承担社会责任,女性特有的性别气质被掩盖在革命话语之下,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异化。

徐群珊因为政治原因而女扮男装,程蝶衣则是因为生存问题男扮女装。

出身窑子的母亲不愿意儿子再毁了前程,于是狠心将他送入梨园。

当这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准确无误的从满嘴血污的小豆子口子唱出时,他完全放弃了本身的男性性别身份。

加之后来长期的女装扮相,使他在心理上也逐渐偏向于女性气质。

程蝶衣就是在不断地模仿女性、演绎女性中,不断地自我修正,幻化成女性。

“他者”位置还表现在作家对主人公情感上的非常态化处理。

两部作品都采用了同情情谊作为贯穿全文的关键线索。

徐群珊对于孙丽坤的迷恋,准确的说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真奇怪,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一个人?!”[3]89孙丽坤成熟艳丽的女性形象,激发了一个尚未发育完全的少女对于身体的所有幻想。

程蝶衣一直深受段小楼的照顾,段小楼把他作为最好的兄弟,而他的情感早已超乎了普通的手足之情,更像是“俄狄浦斯”情节的演绎。

从小缺乏母爱的小豆子,过早的尝到了人间的冷暖,师哥小石头护着他、让着他,令他享受到了难得的关怀。

菊仙的闯入,扰乱了本是静谧的兄弟生活,夺去了本属于小豆子一人的关爱,蝶衣在师哥心理的位置受到了威胁,并且,这种威胁还是合法的,是难以改变的。

如此,蝶衣的不满以及对菊仙的敌视就显得顺理成章。

回过头我们再次审视这些被人所不解的“非常态情感”关系,就不难发现,人物命运并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非常态的经历实是在人性被阉割、被异化之后的“变形记”。

三、以岁月叹人生两部作品都运用岁月老去之后,爱人“再见”场面来反衬命运的荒诞和人生的无常。

《白蛇》中徐群山恢复了女性身份比“国际大破鞋”孙丽坤提早走进了婚姻。

这个结果,对于已经接受徐群珊女性身份的孙丽坤来说是一个狠狠弄痛她的把戏。

“她告诉自己,该为珊珊高兴,从此不再会有太大的差错了。

她们俩那低人一等的关系中,一切牵念、恋想都可以止息了。

”[3]107从前的追随者主动地放弃了爱情的权利,徐群珊不会再以“徐群山”的身份出现,社会规范逼迫她必须从头开始,学做一个女人。

作家特意安排程蝶衣与段小楼重逢于香港,这一“文革战火”并未涉及的地方,意在脱离强权话语,淡化政治色彩,抒发对于人生的感悟。

此时俩人都已年迈,昔日一起长大的兄弟就只剩下他们,情感路上的纠葛也已烟消云散,真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的眷顾。

蝶衣再邀小楼合唱一曲《霸王别姬》,前尘旧事历历在目,往日情怀陡然心间。

“灿烂的悲剧已然结束。

华丽的情死只是假象。

他自妖梦中,完全醒过来。

是一回戏弄。

太美满了!”[5]38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物躲不开的相似命运,读来不禁有种剧中套剧的感觉,人物因为戏剧而牵连上关系,然而现实生活又仿佛是一场闹剧,在上台、下台,上妆、卸妆之际,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参考文献:[1]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2]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严歌苓.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严歌苓最新中短篇小说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4]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5]李碧华.霸王别姬[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袁培尧]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OthernessHUANG Yao,XIANG Ying(College of Arts,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China)Abstract:The White Snake written by YAN Ge-ling and Farewell My Concubine written by LI Bi-hua,both inserted historical factors asparameters in the background.While different from the“written with literary politics”of the grand narrative and the“theory of political successor failure”of the mainstream narrative mode,these two works i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little's big emotional story as the basis,showed aprofound human good and evil,to a certain extent to restore the truth of history,philosophy of life lead readers to think.Whether it is writtenfrom the writer's point of view or narrative technique,works essentially are the marginalized“otherness”of the mainstream of historical dis-course.Key words:the historical context;“otherness”;The White Snake;Farewell My Concubine—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