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综合素质训练-国学知识历代科举之八股选仕 精品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https://img.taocdn.com/s3/m/1ffe252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b.png)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基本信息中文名八股文别名时文制艺八比文四书文流行年代明清两朝外文名Stereotyped Writing适用场合科举制度内容简介八股文是一种极端形式化的文体,比较典型的两个特征就是对仗的修辞手法和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
这两个本来就是中国文学固有的特点,八股文只是把它们极端化了。
关于八股文的起源,学界一直有不同说法,这个实际上涉及到了对起源怎么理解的问题,这里不说了。
不过这些不同的认识也显示了,八股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着渊源的,而不是明成化年间突然搞出来这么一个新奇的东西让大家用。
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认识八股文时候的一个前提。
主要内容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周朝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它的深度和广度。
一、背景与起源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由周朝的孔子发扬光大,成为后来各个朝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
2.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背景是为了弥补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实现社会和治理的稳定与发展。
二、八股取士的招考方式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通过三个主要环节来选拔人才,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标准,由此进行分层选拔。
2. 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中,考生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来展示自己的才能。
考试主要包括文化素养、文笔水平和政治倾向等方面的评估。
三、八股取士的影响与局限1.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也造成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的考试题目和答案导致了人们只追求形式化的答案,忽视了创新和思考。
2.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社会地位的分配不公平,往往只有富贵家庭的子弟才能接受充足的知识和培训,有限的资源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3.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更像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实践和能力的培养。
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
四、个人观点与思考在我看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稳定社会和发展文化的作用。
然而,它在标准化和形式化方面的过于强调,以及对个人实践和能力的忽视,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一个健康的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借鉴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追求更公平、更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原文及注解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原文及注解【八股文范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清韩菼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译文孔圣人对于何时出去施展才能、何时深藏不露这个问题,只有遇到合适的人,才会稍微透露一些自己的看法。
【破题】孔圣人对于“行藏”问题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颜回(颜渊,名回)紧跟自己,才可跟他说这个话题。
综合素质测评必考的国学常识200题

西安小升初综合素质测评国学常识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 )A、月亮B、姻缘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 )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 )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 )A、胡适之B、周作人C、郁达夫D、唐三藏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 )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 )A、乌B、巫C、肖D、萧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 )A、男角B、女角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B、十八种武术动作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 ( )A、50元B、100元C、200元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B、戍C、戌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A、“白马非马”B、“指鹿为马”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 )A、早上B、中午C、傍晚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孟子》B、《庄子》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 )A、欧阳修B、欧阳洵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 )A、李贺B、李商隐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 )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 )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众多宫殿D、美丽的地方28、《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A、玄奘B、鉴真2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 )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科举之八股文

了 推 波 助 澜 的 作 用 。 ( 资 料 来 自 于 网 络 )
八 股 文 对 后 世 某 些 文 学 体 式 比 如 楹 联 的 成 熟 和 发 展 , 起
八 股 文 为 后 世 提 供 了 文 精 意 赅 的 典 范
八 股 文 的 写 作 理 论 和 技 巧 可 为 后 人 借 鉴
士 人 从 研 习 八 股 文 中 受 到 了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的 熏 陶
八股与私塾教育
从教学程度分,私塾并不像现代的学校那样可分成小、中、大学三级甚至 研究院等等,程度级别那样明显。私塾是高低程度浑在一起的,全看教师的水 平,有的教师程度很差,只能在三家村的小书房中,教教识字课本 “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论 语》就困难了。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师,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读完《四书》 “五经”,而且会作八股文的。 尽管好的私塾教师,能从启蒙教到参加全部科举考试,似乎是连贯制,不 分等级。而就学生言,还是可分等级的。大约是这样:一是启蒙教育,即识字 教育,约一至二年;二是读书教育,约三至五年;三是开讲、开笔作文教育, 约五至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十年; 五是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这就各人情 况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 私塾的教育方法,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如同时十来个学生, 不但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书,比如三个读启蒙读物、《三字经》、 《千字文》这类书的,两个读《论语》的,两个读《孟子》的,三个读《诗经》 的,两个读《左传》的……都可以同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一个房间中共同高 声朗读。(资料来自于网络)
八 股 的 积 极 作 用
,
八股取士进阶练习A

进阶练习题A一、单项选择:1.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A.四书五经B.《四库全书》C.诗赋D.《资治通鉴》【答案】: A【解析】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颁布科举程式,规定考试内容包括四书、经义、论、判、昭、经史时务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经义,到明宪宗时期规定首场考经义做八股文,题目就是摘自四书五经的原文,并且逐步以首场为重。
故选A。
2.十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上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A.答卷的行文格式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考中者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答案】: C【解析】文章议论的内容必须根据指定的书目,模仿古代圣贤语气,不得有个人发挥的见解。
故选C。
3.某人是生于明朝中后期的读书人,请从他一生的四个场景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A.清晨起来埋头读《孟子》B.经过各级学校考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C.曾经三次参加科举考试D.考试中的诗赋得到了考官的赞扬【答案】: D【解析】八股文的命题都出自四书五经的原文;文章的格式必须按照固定的套路做成八股文,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更以首场的八股文为重,不考诗赋。
故选D。
4.“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此言论抨击的是()A.焚书坑儒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文字狱【答案】: B【解析】此言论出自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他目睹了明朝末期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之下的吏治腐败、统治危机日益深重的状态,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危害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大。
故选B。
5.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最根本的目的是()A.实现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B.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C.选拔可用的忠实奴仆D.扼杀人们的才智【答案】: C【解析】略二、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科举制度)

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科举制度)1.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2.科举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3.及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4.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5.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6.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7.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8.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知识:历代科举之“八股选仕”
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从产生到废除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兴于唐宋,至元代稍有停顿。
盛于明终于清。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正式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公元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
当时,科举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按照成绩的高低来录取。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考试的内容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50多种科目,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
由于考试时间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称为春闱。
科考成绩开榜之后,进士及第称登龙门。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这时的科考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防止徇私舞弊。
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宋仁宗时期,省试、州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又进一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科举考试严密超过历代。
考试规定内容是四书五经。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五经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明代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入学校。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一次。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科。
殿试完毕后,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翌年起废除。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
……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
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