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阆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8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精选文档

2018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精选文档

2018--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期中考试往往可以检验我们半个学期以来对于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是别人评价你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准,所以要认真对待。

今天小编给同学们整理编辑了2018--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这些典型的考点和题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和巩固。

下面一起来学习学习吧!2018--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第Ⅰ卷(3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孛老(bó) 亢旱(kànɡ) 央浼(miǎn) 罗绮(qǐ)B.同衾(qīn) 行伍(xínɡ) 针灸(jiù) 谛听(dì)C.凝噎(nínɡ) 螺髻(jì) 孱头(càn) 纶巾(ɡuān)D.盗跖(zhí) 干涸(ɡù) 冠冕(miǎn) 列观(ɡuàn)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驯熟伶俐踌躇敛声屏气B.挑唆笑魇帷幄白璧微暇C.炮烙烟蔼迷惘弱不经风D.杜撰朔漠寒喧弃甲拽兵3.下面的空格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要是哈姆莱特在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样的事不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

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

既然是这样,那么哈姆雷特也是属于受害的一方,他的疯狂是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

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

A.丢失包涵宽容B.丧失包涵宽恕C.丧失海涵宽容D.丢失海涵宽恕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无论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71分)一、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

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天下之.心皆归汤、武B.①竞周容以.为度②诸齐人以.《诗》显贵C.①乃假固利兵.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D.①孝景时为.博士②三岁为.妇,靡有朝矣2.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秋以为期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④为仲卿母所遣⑤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⑥下圈刺豕,正中其心⑦谣诼谓余以善淫⑧不吾知其亦已兮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A.①⑨\②\③⑦\④⑧\⑤\⑥B.①⑨\②\③④⑦⑧\⑤\⑥C.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D.①⑧\②⑨\③⑥\④\⑤\⑦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1分)一、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

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天下之.心皆归汤、武B.①竞周容以.为度②诸齐人以.《诗》显贵C.①乃假固利兵.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D.①孝景时为.博士②三岁为.妇,靡有朝矣2.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秋以为期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④为仲卿母所遣⑤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⑥下圈刺豕,正中其心⑦谣诼谓余以善淫⑧不吾知其亦已兮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A.①⑨\②\③⑦\④⑧\⑤\⑥B.①⑨\②\③④⑦⑧\⑤\⑥C.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D.①⑧\②⑨\③⑥\④\⑤\⑦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言语文字运用(12分,每题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n) 嫡亲(d) 蹂躏(nn) 度长絜大(d)B.被褥(r) 惊讶(zh) 应酬(xuān) 放手人寰(sǎ)C.收敛(liǎn) 干脆(x) 帷幄(w) 锲而不舍(qi)D.孝悌(d) 镂空(lu) 鞭笞(ti) 追本溯源(po)2.以下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阜懵懂瘳种年幼无知B.呜咽搭讪宽恕人声鼎沸C.雏形萦绕憔翠闪砾其词D.撕打漩涡倡议讴心沥血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团体的悲痛也就融为一体了。

B.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寓居上去以后写的,登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C.«黄鹤楼»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论家无所适从。

D. 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知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屡屡能宣布让人印象深入的一孔之见。

4.以下文学作品、作家及国别(或朝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人与海»海明威英国B.«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清朝C.«过秦论»贾谊西汉D.«宇宙的内地»卡尔萨根美国二、白话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白话文,完成58题。

(共15分)小人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小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整天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阆中中学校2018年春高一期中考试

阆中中学校2018年春高一期中考试

阆中中学校2018年春高2017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时间:45分钟总分:90分命题教师:王维生审题教师:彭文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在分裂前期,细胞的核膜与核仁消失,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B. 在分裂中期,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 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D. 在分裂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参与了细胞板的形成2.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的评价,合理的是()A. 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根毛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C. 在观察的图像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已死亡D. 若用图中b区域的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现象明显3.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衰老、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高度分化的人体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B. 衰老细胞的核体积变大,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 衰老细胞酶活性降低与基因表达能力下降有关D.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突变成抑癌基因的结果4. 下列遗传学中有关概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人的白化与色盲是一对相对性状B. 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控制C. 杂合子自交后代仍有杂合子D. 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5. 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F1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且各自均有4种类型B.F2中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概率为9/16C.F2中表现型与F1相同的概率为3/4D.F2中杂合黄色圆粒种子占1/26. 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的两种豌豆杂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F2代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数以及显性纯合子的几率依次是()A.27、8 、1/64 B.27、8、l/32 C. 18、6、l/32 D. 18、6、1/64 7.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四川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四川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四川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1. (6分) (2018高一下·武邑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

2018-2018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一(下)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四川省阆中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合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_____________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至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

201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6%的较高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今年前4个月,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增长___________,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超出预期,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国际社会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秉持“和”“合”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____________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是对世界贡献巨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推动暴发态势滔滔不绝B . 推动爆发趋势源源不断C . 拉动爆发态势源源不断D . 拉动暴发趋势滔滔不绝(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B . 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传奇C . 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目的东方传奇,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D . 中国经济创造了东方传奇,举世瞩目,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作为世界而言,中国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自己把事情办好了,就是巨大的贡献。

B . 对于世界而言,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贡献巨大。

C . 对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阆中中学校2018年春高2017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河之水赵丽宏①‚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句并不是凭空杜撰。

在黄河的上游,我看到了从蓝天和白云中流下来的黄河。

那是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能看到水底下的卵石,看到在清澈的流水中嬉戏的小鱼。

世界上的江河,原本都这样清澈。

②在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变得浑浊,浑浊得像一条泥浆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

面对这浊浪滚滚的黄河,我并没有觉得它受到了污染,我想,这是流水和高山大地亲热的结果,是天作之合,是自然。

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我们没有理由责备自然。

③在兰州,我站在那座有名的大铁桥上,俯瞰在桥下奔流的滔滔黄河,河水打着漩涡,像万马咆哮,奔向它们向往的既定目标。

就在我默默凝视黄河的时候,站在我身边的一个穿着时髦的女郎随手把一个可口可乐罐扔进了黄河。

我吃了一惊,下意识地问:‚你怎么能这样乱扔?‛女郎朝我一笑,答道:‚这么脏的河水,有什么关系!‛那个红色的可乐罐在黄色浊浪中冒了几下,就不见了踪影。

④在黄河边,每天有多少人把手中的废物随手扔进黄河?⑤黄河流到甘肃临夏境内时,水势稍稍变得平缓。

因为,再往下游,就是刘家峡水库,水库大坝把汹涌的河水拦住了。

在这里,我坐游船去看黄河边的炳灵寺石窟。

黄水在船舷边翻卷,涛声惊心动魄,两岸峰峦千奇百怪,像无数奇妙的雕塑排列在岸边。

这些雕塑,是黄河的杰作,是流水冲击山峦的结果。

热情的船主用黄河鲤鱼招待我,在甲板上,我们吃鲤鱼肉,喝鲤鱼汤当然还有酒和饮料。

几个年轻的船员很豪爽,几乎能一口气喝完一瓶啤酒。

喝完酒之后的动作使我吃惊:他们一甩手,就把酒瓶扔进了黄河。

当然,那些装饮料的瓶瓶罐罐,也无一例外,统统被扔进了黄河。

他们的动作,自然得就像随便撩一下头发搓一下手掌,这样的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如果我大惊小怪地对他们的这种习惯表示惊愕,大概会被他们嗤笑。

不过,我还是表示了我的看法。

我喝完了一罐饮料,船员们把他们的瓶子扔进黄河时,我一直把空罐捏在手里。

一个船员来收我的空罐时,我告诉他,我要把空罐带上岸去。

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

我说:‚我不能污染黄河。

‛船员以为我说笑话,一边把手里的瓶子扔下船,一边哈哈大笑着走开了。

⑥我看着手中的空铁罐,生不出一丝一毫幽默感。

再看身边的黄河,只见黄浪滔滔,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⑦看完炳灵寺石窟,坐二艘快艇去刘家峡大坝。

快艇驶近库区时,河面越来越宽阔,水流越来越平缓,河水也由黄转绿,越来越清。

进入库区后,只见天蓝水绿,风平浪静,快艇滑行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那条浊浪汹涌的黄河彻底消失了,河水变得像它的上游一般清澈。

当水平线上出现刘家峡水电站巍峨的大坝时,我突然发现,绿色的水面上有一线黑色迎面而来,就像是天上的一大片乌云,罩住了碧绿的水面。

这是什么?等快艇驶近,真相便大白了:原来,这正是人们一路往黄河中抛撒的污物,它们汇聚在这里,浮在水面上,黏稠乌黑,壅集着人间的污秽,散发着臭气。

在这片乌云中,有空铁罐空酒瓶,还有那些永远也不会腐烂的塑料盒塑料袋……在它们的覆盖之下,任何流水都不再有清澈可言。

我不知道,当这片乌云涌进水电站时,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人类破坏自然,必定会遭到惩罚,此刻,这可怕的报应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

⑧面对黄河中的这片乌云,我的心情沉重。

黄河啊,你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伟大杰作,而你的子孙竞把你当成了垃圾箱!惭愧!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文章从清澈的黄河起笔,从黄河水的变化和人们的行为两方面作了细致形象的描述,最后表达了作者面对聚集污秽、散发臭气的母亲河的沉重心情。

B.他们的动作,自然得就像随便撩一下头发搓一下手掌”,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突出了人们乱扔垃圾的行为已经成了习惯。

C.开头两段分别写了黄河源头河水的壮阔清澈和黄河在黄土高原的自然浑浊,突出了黄河的自然状态,引出本文话题,与下文黄河被污染形成强烈对比。

D.文章③、⑦段作者主要写了黄河由清澈变成浑黄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重视环境保护,随便乱扔垃圾,而使黄河受到严重污染。

E.文章结尾卒章显志,表现了黄河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把黄河当成垃圾箱的惭愧之情,这样既照应了文章开头,又使文章具有首尾圆合的特点。

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

(2分)答:(2)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2分)答:6.文章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怀念陆蠡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

1938年,芦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

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

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

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

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

‛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

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

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

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

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

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

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

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

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

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

故乡的山水、重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

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