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一轮复习分析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要点专练04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要点专练04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2023·北京丰台区高三二模]汉代户籍编造的第一个程序是“自占”,即百姓向官府申报住址、丁口年龄、田地四至、产权、租税等情况。
“自占”之后,官府还要“案比”,就是核实百姓户口及财产状况,如果发现问题,相关人员要受到严厉处罚。
下列对这种做法目的的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A.强化思想控制 B.促进商品交换C.保障国家收入 D.维护地方治安2.[2023·山东聊城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西晋儒学家、文学家傅玄提出的“度时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赋”“所务公而制有常”等治税原则颇令后世佩服。
之所以“颇令后世佩服”是因为,这些原则( )A.蕴含了公平便利等思想B.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涵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D.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3.[2023·天津耀华中学高三一模]晚唐780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特点是“舍人税地”,依据土地资源而不是人口去征税。
宋朝至清朝基本继承了这一财税思想,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权,把征税重点放在土地上。
唐朝以后经济政策的调整( ) A.保护了小农经济的成长与壮大B.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蔓延与发展D.推动了封建国有土地的拓展4.[2023·新疆维吾尔高三三模]秦《法律答问》记载:凡是隐匿民间田亩并收取税租的,定以“匿田”之罪;凡是对户口数登记错误,即使错算一户,即为“大误”,也要受到惩罚。
这说明当时( )A.官员腐败现象严重B.政府强化赋役管理C.王朝统治腐朽没落D.法律制度非常严苛5.[2023·山西临汾高三二模]下表是唐宋某一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数据,据此可知( )A.唐朝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B.精耕细作农业成熟C.宋代财政收入高度货币化D.唐朝棉纺织业发达6.[2023·四川宜宾高三三模]两税法规定:依照前一年田税收入总额确定后三年田税年征总额,各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平均摊派、固定不变,即使人口流徙,北地荒旷和南地多辟也如此。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知识导图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十八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
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政权逐步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货币的发行和赋税制度的演变。
1.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国的货币经历了从实物到金属币再到纸币的演变过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19世纪初建立起来;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
2.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逐步转向财产;由赋役并存转向役并入赋税。
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征税内容与国际接轨,开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实行为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知识点汇总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新乐一中黄少同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6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主题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视角1 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
材料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 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 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 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 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3. 阐释 ·核心概念
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指对两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变 动幅度不加以限制,使其随市场供求变 化而上下浮动的汇率制度,各国央行不 再承担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
知识点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①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②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时,分口赋、算赋,
视角2 中国海关税率调整
材料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 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 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 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多年 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视角2 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
材料
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
思 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的主要演 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试答:_趋__势_:__由__固__定__汇__率__制__到__浮__动__汇__率__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原__因__:__第__二__次__世__界__大__战__严__重__削___弱__了__英__国__等__欧__洲__国__家__;__美__国__经__济__实__力_ _空__前__膨__胀__,__成__为__资__本__主__义__世__界__霸__主__;__1_9_4_4_年__布__雷__顿__森__林__体__系__确__定__美__元__与_ _黄__金__比__值__固__定__,__各__国__货__币__与__美__元__挂__钩__,__美__元__实__际__上__等__同__于__黄__金__。__2_0_世__纪_ _7_0_年__代__,__美__国__经__济__放__缓__;__欧__洲__一__体__化__、__日__本__经__济__崛__起__使__得__世__界__经__济__多__极_ _化__趋__势__不__断__加__强__;__美__国__的__经__济__霸__主__地__位__逐__步__衰__落__;__美__国__宣__布__停__止__美__元__兑_ _换_黄__金__,__布__雷__顿__森__林__体__系__瓦__解__。__固__定__汇__率__制__被__浮__动__汇__率__制__取__代__。________
高中历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0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拓展深化
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1)特点 ①历程曲折反复。先后经历了初步尝试、废旧立新、新式选官制度发展 的三个阶段。 ②体制逐步完善。在改革进程中,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 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③制度新旧杂陈。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封建儒 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以及上层建筑转型的固有特性,传统选官制度的某 些形式依然延续,创新与保守并存。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40年 1898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15年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 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的影响。
内
容
导
航
1 主干梳理
2 重难突破
(2)影响 ①积极性:推动了晚清官制改革,促进了社会思潮的涌动,为社会发展 积累了人才,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 展的需要。 ②局限性: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 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启示:选官制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 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必 须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富强的终极目标。
拓展深化
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机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 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 管理。 (2)颁布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了健全公务员考试和管理机构,有效 地实现对公务员的考试和管理,使之成为制度,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 布了多个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和法规。 (3)任职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国民政府对公务员的任职资格界定明确, 但对公务员的概念及其范围的规定则比较模糊。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讲义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1)田赋:秦朝税率极高。
汉初税率大大降低(2)人头税:秦朝口赋极重。
汉朝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3)徭役: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1)隋朝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3)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超过正税数倍(2)除征收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3)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元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1)明初分为夏税、秋粮两次征收。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金花银”(2)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被废除知识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1.基层组织秦汉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掌教化。
里设里正。
乡、时期里之外有亭,设亭长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秦汉时期推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0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及货币与赋税制度含解析通史版

课时规范练10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及货币与赋税制度一、选择题1.(2021河北沧州三模)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2.(2021山东聊城三模)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
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
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案时认为: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
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C.开始形成审判与判例制度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3.(2021湖南益阳三模)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
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
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4.(2021北京东城三模)下面是《唐律疏议》列出的道德原理图,这表明( )A.法律体系走向完备B.三教合一趋势明显C.德主刑辅治国理念D.儒学独尊受到冲击5.(2021广东珠海二模)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
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6.据统计,明代有社学一千多所,遍布城乡,其中官办社学占九成以上。
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丁银
废除了人头 税,促进了 人口增长和 社会经济发 展
阶段
名称
时间
背景 封建经济的继 续发展,适应 商品经济的发 展的需要,缓 和阶级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特点
作用或影响
一条 鞭法 封建 赋税 制度 新阶 段
明朝 后期
将原来的田 赋、徭役、 杂税合并, 按户、丁征 收役银,分 摊在田亩上, 按人丁和田 亩来分担
以人丁为主要征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
(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1、征税标准: 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
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除。
历代主要赋税制度表
阶段
名称 “相地而衰征”
时间
背景
内容
特点
作用或影响
封建赋税制度 形成阶段
“初税亩” 编户制度
租调制
租庸调制
封建赋税制度 发展阶段
略
两税法 募役法和 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
封建赋税制度 新阶段
地丁银
阶段
名称 “相地而衰 征” “初税亩”
时间
背景
私田的出现;井 田制逐步瓦解; 奴隶制崩溃,封 建制逐步确立
募役 法和 方田 均税 法
北宋王 安石法 时期
阶段
名称
时间
背景 封建经济的继 续发展,适应 商品经济的发 展的需要,缓 和阶级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特点
作用或影响
一条 鞭法 封建 赋税 制度 新阶 段
由实物地租 为主变为货 币地租为主; 赋税品种减 少
取消人头 税,以土 地作为唯 一的征税 标准 “地丁合 一”
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作用
租庸 调制
时间
背景
内容
特点
作用或 影响
吸取隋亡教 隋朝和 训,采取轻 唐朝前 徭薄赋的指 期 导思想 按资产、田 亩交纳,分 两季纳税 财政入不 敷出-“积 贫”现象
以庸代役
封建 赋税 制度 发展 阶段
两税法
募役法和 方田均税 法
阶段
名称 租调 制 租庸 调制
时间 魏晋南 北朝
背景 略 吸取隋亡教 训,采取轻 徭薄赋的指 导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采取轻 租庸调制 徭薄赋的指导思想 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 制无法维持,解决财政 困难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的 需要,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 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人口隐 瞒现象严重
实物
两税法
田亩
货币
一条鞭法
田亩 田亩
货币
地丁银
12
13
14
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内容 略
特点 与均田制相 结合
作用或影响 略 保证了生产时 间,负担相对 减轻,保障了 财政收入
隋朝和 唐朝前 期
田租、缴纳绢和 布叫调,以绢和 以庸代役 布代役者叫庸
封建 赋税 制度 发展 阶段
两税 法
唐中后 期
扩大税源,统 均田制的破 按资产交纳户税,主要按土地 一税制,增加 坏,租庸调 按田亩交纳地税,和财产收税;税收,相对减 制无法维持, 一年分夏、秋两 一年分两季 轻负担,改变 解决财政困 以人丁为主的 季纳税 收税 难 征税标准 财政入不敷 出-“积贫” 现象 包括官僚地主在 增加了政府收 内,不服役者交 纳钱代役和 入,一定程度 纳免役钱,按亩 按亩纳税 上扭转了积贫 纳税 局面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成都二十四中
蒋德明
基本概念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 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兵役、徭役等,形 成基本的制度叫赋役制度(也叫赋税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 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 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 和兵役;其他杂税。
开始征收 土地税
承认土地 私有,促使 土地所有制 由国有制向 私有制的转 变,顺应了 时代的发展
编户齐民制度 两汉
人口众多, 加强对百姓 的管理,巩 固封建统治
根据人口和 资产多少承 担国家的赋 税、徭役和 兵役
既是一种 行政管理 制度,又 是一种赋 役制度
封建社会完 整的赋税制 度正式形成
阶段
名称
减轻了农民负 由实物地租 担,适应了商 为主变为货 品经济发展, 币地租为主;封建国家对农 赋税品种减 民的人身依附 少 关系进一步松 弛 取消人头税, 以土地作为 废除了人头税, 唯一的征税 促进了人口增 长和社会经济 标准 发展 “地丁合一”
地丁银
清朝 前期
适应商品经济 把丁税平均 的发展,稳定财 摊在田赋 政收入,简化税 中,征收统 收办法 一的地丁银
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一览表
名称 编户齐民 背景 人口众多,加强对百姓 的管理,巩固封建统治 征税标准 资产 人丁 田亩 户税 人丁 资产 征税方式 实物 实物 作用或影响 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 度正式形成 保证了生产时间,负担 相对减轻,保障了财政 收入 扩大税源,统一税制, 增加税收,相对减轻负 担,改变以人丁为主的 征税标准 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 需要同,有利于农业 商 品化 废除了人头税,促进了 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 展
内 容
特点
作用或影 响
封建 赋税 制度 形成 阶段
开始征 收土地 税
编户制度
按人 口和 资产 征税
封建社会 完整的赋 税制度正 式形成
阶段
名称
时间
背景
内容
特点
作用或影响
“相地而衰征”
春秋
封建赋 税制度 形成阶 段
“初税亩”
根据土地多 少和田质好 私田的出现; 坏收税 井田制逐步 瓦解;奴隶 制崩溃,封 建制逐步确 按亩纳税 立
2、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
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 对商业征收重税。
3、征税方式: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4、征税时间: 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5、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
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初税亩的 1根本原因:出现) 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地主 阶级与封建国家争利的矛盾,缓和地 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如两税法、 2 主要目的: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王安石变法的 措施) 3具体原因: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一条鞭法); 适应土地制度的变革(如北魏租调制与 均田制的适应); 统治阶级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 (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