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案例

合集下载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

掌握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的蒸汽在空气中的含量。

理解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空气的组成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实验前的讲解和实验操作指导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生活中呼吸所需的空气,引出本课的主题——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组成(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并介绍这些成分的比例和作用。

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30分钟)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空气的组成。

实验材料包括红磷、燃烧匙、集气瓶、水槽等。

在实验前,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空气的组成。

实验总结(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组成,并讲解各成分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或过低,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课后延伸(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其他气体的组成。

四、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情况。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空气的组成的掌握情况。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态度。

五、教学资源演示材料:用于介绍空气组成的相关图表和实物展示。

实验材料:用于实验探究空气组成的红磷、燃烧匙、集气瓶、水槽等。

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或播放相关视频。

六、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操作安全可靠,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特别是在使用燃烧匙和红磷时,要注意防止烫伤和中毒。

在进行实验前,应先检查实验设备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了解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的性质及其在空气中的比例。

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与绿色生活的意识,强调空气污染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1.空气的概念与组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出示漂浮在空中的气球,引导学生发现它的重要性。

2.讲授
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定义和组成,分析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组分的含量和重要性。

(3)生态环保知识
教师说明空气污染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列举常见的空气污染源,以及如何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3.实践
(1)实验1: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利用可燃性物质和蜡烛等进行实验,说明氧气对于燃烧的必要性和对生命的重要性。

(2)实验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
教师可以借助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氧气的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对植物的作用和重要性。

4.总结
教师总结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提出提升空气质量的具体方法和实践方式。

5.作业
简要写一篇“我懂空气”的文章,介绍空气的组成和作用,并阐述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
1.利用课堂小测验对学生对于空气组成、气体性质和空气污染等方面的理解度进行考核。

2.评估学生的展示和实验报告的质量,检查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实践。

3.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改进和提高。

空气的组成和结构教学案例

空气的组成和结构教学案例

空气的组成和结构教学案例。

一. 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是什么;2.了解空气的基本构成;3.了解空气的结构;4.掌握空气的性质。

二. 教学内容1.空气的定义;2.空气的组成;3.空气的结构;4.空气的性质。

三. 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从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定义开始,为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你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你知道空气的构成和结构吗?通过这些问题来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构成和结构。

2. 空气的定义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定义。

空气是由一些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最常见的气体是氧气、氮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3. 空气的组成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空气中各个气体的含量。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展示一些动画或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让学生了解氧气、氮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百分比。

4. 空气的结构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结构,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气体的性质。

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因此空气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5. 空气的性质我们将探讨空气的一些重要性质。

比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膨胀和加热,还可以通过一些化学反应来产生能量。

6. 总结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应该总结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以确保他们对空气的组成和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解释空气的构成和性质来帮助学生理解空气。

2.观察法:通过展示一些动画或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空气。

3.实验法:通过各种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性质。

五. 教学评估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检查他们是否理解空气的构成和结构,例如:-你知道空气的构成和结构吗?-空气中氧气的百分比是多少?-空气中氮气的百分比是多少?-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六. 教学扩展在课外,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例如,他们可以学习有关空气的应用,例如空气污染和空气动力学。

此外,学生还可以继续学习关于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特性的课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空气和其他气体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理解空气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空气的成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充满好奇,通过生动的实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注重实验探究: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培养逻辑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与空气成分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空气质量现状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章节的学习,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2.1.1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1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单元备课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时1 空气的组成【过渡】我们可以将实验步骤总结为以下几步。

【课件展示】将实验步骤详细描述。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或教师演示实验。

【师生交流】现在请一位同学说一说实验现象(可指定,也可举手)。

【提问】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从2个方向分析:(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水能进入烧杯是因为消耗了氧气,造成集气瓶内压强减小。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水面上升,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1/5。

[板书:(2)实验现象(3)实验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提问】为什么在刚才实验的时候,有的小组的实验失败了,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气体体积小于1/5,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气体体积大于1/5,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原因。

[板书:(4)注意事项]【学生讨论】交流和讨论。

1.小于1/5的原因:(1)装置气密性不好。

(2)红磷量不足。

(3)瓶内温度没有降低到室温后就打开了弹簧夹。

2.大于1/5的原因:(1)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部分受热从导管逸出。

(2)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过渡】在上述实验探究中,我们共同归纳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学生活动】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7页。

【教师讲解】目前,人们通过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过渡】空气是一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那什么是混合物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7页。

【小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板书: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1.混合物 2.纯净物]【提示】不能根据物质的名称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综合实践空气的组成教案(2篇)

综合实践空气的组成教案(2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认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气体。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成分。

2.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2.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空气的组成成分资料、实验器材(氧气瓶、氮气瓶、二氧化碳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酒精灯、火柴、澄清石灰水等)、实验操作视频。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二、探究空气的组成1. 教师展示空气的组成成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a. 实验一:制取氧气。

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观察氧气产生。

b. 实验二:制取二氧化碳。

将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观察二氧化碳产生。

c. 实验三:检验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d. 实验四:检验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3.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分析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2. 学生讨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性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体会。

五、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单,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2. 调查当地空气污染情况,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2. 掌握空气中主要成分的含量;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 教师:PPT、黑板、教具(玻璃器皿、气球、手摇风扇等)2. 学生: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擦三、教学设计: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以问题的形式引入: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步骤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混合而成的。

并解释每种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和作用。

2.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图表或示意图的形式展示气体的含量比例,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玻璃器皿和一定量的空气,通过置换法或其他方法,将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的含量进行分离和测量。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每种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比例,并与理论讲解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空气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空气?空气对动植物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好空气质量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汇报和总结。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如臭氧层、空气污染和大气层等,并展示一些实例。

2. 学生根据这些拓展知识,可以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并展示相关的成果。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空气的作文、收集有关空气质量的信息等。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在下节课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表现;2. 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3. 进行课堂小结和回顾,检查学生对于空气组成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2. 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四、教学难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的理解和记忆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五、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章:引言1. 空气的重要性2. 空气的组成3. 空气的性质第二章:空气的成分1. 氮气2. 氧气3. 稀有气体4. 二氧化碳5. 其他气体和杂质第三章: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1. 实验原理2. 实验步骤3. 实验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分析第四章:空气的体积分数1. 氮气的体积分数2. 氧气的体积分数3. 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4. 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5. 其他气体和杂质的体积分数第五章:空气的重要性及环保意识1. 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 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3.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4. 保护空气资源的措施5. 学生行动倡议六、实验演示:探究空气的成分1. 实验一:收集一瓶空气,用排水法收集,观察收集过程中水位的变化。

2. 实验二:用玻璃管分别插入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瓶中,观察空气在不同气体中的溶解度。

3. 实验三:用火柴点燃蜡烛,将其放入密闭容器中,观察火焰熄灭的原因。

七、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果,验证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八、课堂讨论: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的意义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1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

计案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2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实践上升为理论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二、教案 课题空气的组成 授课人陈 争 学校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3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以及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事物的曲折的认知过程,认识到科学发现是经过艰难的探索的、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培养从前人经验中获得知识、方法和经验教训的兴趣和愿望,体会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4 重点和难点 1.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应用前人的经验,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探究的探究”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仪器、药品 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 情境:录象《人与自然》片段 问题:我们知道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请大家说---------------------------------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5 说你所认识的空气 小结:(板书) 1.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讲故事:我们对于空气已经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现。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现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这样,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问题:大家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很可笑呢? 过渡: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但事实上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发言: 1.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6 1.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氧气占1/5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议论:空气原本就存在,只是人们没发现,而不是人们没发现之前,空气就不存在。 使用头脑风暴法调动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扩充学生对于空气组成和性质的知识。 重走科学路,空探究气组成的历史 情境: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又不能支持燃烧。 拉瓦锡又把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内加强热,得到了汞和可供给呼吸、可助燃的气体。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7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问题:“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是否只有拉瓦锡在研究空气,并且在十二天之内就研究成功了呢? 阅读资料,组内讨论,分别汇报本组的想法和结论,并相互补充。分析并推测出表格空白的地方应该填写什么?(见表1) 通过抓取和多角度分析科学家实验的细节,探究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了解化学的生动具体的创造过程认识到任何重要的定理,都是前人通过实践?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甚至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的结果。 表1: 科学家 功绩 实验和现象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8 你的结论 伽利略 (意大利) 利用气泵使一个玻璃球灌足了空气,然后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再把玻璃球下的活塞打开,发现玻璃球变轻了。 托里拆利 (伽利略的学生) 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中装满了水银,让开口的一端朝下插入装了一半水银的玻璃容器中,水银面的高度恰好是760毫米。 梅猷 (英国) 1674年 [实验1]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位于水面之上,然后用一个玻璃钟罩扣住蜡烛和水面。发现蜡烛在燃烧时,钟罩内的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蜡烛火焰熄灭了,水面之上还存在一个大的空间。 [实验2]将一只白鼠装进另一个同样---------------------------------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 9 的装置内。发现随着白鼠呼吸时间的增长,水面在逐渐上升,到了最后水面再上升,而白鼠也就死亡了。 [实验3]把燃着的蜡烛和白鼠同时装进这样的装置内。 现象:

卢瑟福 1772年 [实验1]把老鼠放在密闭器皿里,等到老鼠被闷死以后,再用氢氧化钾溶液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接着他又在老鼠已经不能生存的那种空气里放进一支点燃的蜡烛,发现它仍能继续燃烧片刻;等到蜡烛熄灭后,又放进一小粒白磷,白磷仍能在其中自燃。 [实验2]在密闭器皿中用燃烧白磷的方法将空气中助燃成分除去,所得到的剩余气体完全不能维持老鼠和麻雀的生命。 舍勒 (瑞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