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雅文化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课件

雅文化和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
雅文化和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 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魅力。
创新引领
雅文化与俗文化相互融合,为社 会发展带来新的思想、艺术和产 业。
文化交流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 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结论和要点
1 文化多元性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共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和思想触角。
俗文化的定义
1 大众文化
俗文化是指大众喜闻乐见、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现象。
2 日常生活
俗文化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包括流行音乐、时尚潮流、娱乐活动等。
3 短暂性
俗文化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常常随着社会变化而改变。
俗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1
大众娱乐
俗文化满足了人们对娱乐和消遣的需求,丰富了日常生活。
2
文化融合
雅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高尚品质
雅文化代表了一种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有助 于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
审美享受
雅文化带来的艺术和审美享受,能够提高人们的 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文化传统
雅文化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
文化认同
雅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增强了国家 和民族的凝聚力。
俗文化是不同文化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使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3
商业影响
俗文化通过商业化运作,引导和影响了消费行为和文化市场。
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对比
定义 价值观 特点 影响
雅文化 高尚品质、文化传统
强调礼仪、修养和精神层面的 追求 个人修养、社会进步、文化认 同
俗文化
大众喜闻乐见、流行于社会各 阶层
雅文化、俗文化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任课老师: 任课老师:龚红月 学年度: 学年度:07-08 11月13号 月 号 评分:良 评分 良+
任课:龚红月 任课 龚红月
“雅文化” “俗文化”的表现和代表 雅文化” 俗文化”的表现和代表 雅文化 作
其实,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文化形式,而 其实,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文化形式, 是成了所谓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是成了所谓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文明创生了阶级,五大文明(中国、希腊、印度、 文明创生了阶级,五大文明(中国、希腊、印度、 埃及和米索不达米亚)中都有阶级的存在, 埃及和米索不达米亚)中都有阶级的存在,各个阶级的 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 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雅文化常见 于城邦学校,寺庙和宫廷中,俗文化则见于乡村中。 于城邦学校,寺庙和宫廷中,俗文化则见于乡村中。雅 文化通过哲学家,神学家,文人学士, 文化通过哲学家,神学家,文人学士,士大夫贵族阶级 等以书面形式流传; 等以书面形式流传;俗文化则在目不识丁的农民平民阶 级中以口头形式流传。 级中以口头形式流传。 雅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都是以各自本土的哲学 雅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思想作为基础的:如中国以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思想, 思想作为基础的:如中国以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思想, 欧洲中亚地区则以他们的宗教哲学。 欧洲中亚地区则以他们的宗教哲学。雅文化的艺术形 式多存在于贵族阶级的宫廷中,表现宗教历史、 式多存在于贵族阶级的宫廷中,表现宗教历史、情感 生活甚至是艺术幻想等。 生活甚至是艺术幻想等。所有文明的俗文化也基本相 同,大多是农民平民祖上流传下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还 有技术知识经验,它们大多没有记录在书上。 有技术知识经验,它们大多没有记录在书上。艺术表 现则是以丰收的喜庆为主,还有迷信和习俗的部分。 现则是以丰收的喜庆为主,还有迷信和习俗的部分。 它们的艺术形式都很丰富,也有深度。 它们的艺术形式都很丰富,也有深度。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水平和品味。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与大众文化相比,经典文化、主流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浅论古代文学的雅与俗

2019第3期下(总第295期)一、前言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雅文学”与“俗文学”,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从目前来看,虽然文坛的主导地位是由雅文学来把持,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实质上也体现出多样化文化层次上的不同追求。
尤其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文学观念,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还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正式提出了“俗文学”概念,并且还为“俗文学”所遭遇到的不平等地位而位鸣不平。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中明确提出俗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若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那么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本文就古代文学的雅与俗进行探讨。
一、雅文学的得失若要基于文学作品的通俗程度来区分出“雅文学”与“俗文学”,那么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古代文学史上都会出现“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更替主从关系的情况,但实质上“雅文学”与“俗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并行的,且相互促进、相济相成。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大师级”的作品都是由文人墨客所写,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雅文学长期以来都是把持着中国古代文坛的主导地位;即便是宋元明清时代,虽然戏曲、小说、话本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将诗文归属于文章正宗地位。
但实质而言,古代文学的雅与俗往往难以彻底地区分开来,“雅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并非都是那么的雅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所大加指责的“俗”实质上属于“雅文学”的末流作品行列;而“俗文学”的许多作品,包括中国四大名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创作风格,实质上早已纳入到雅的范畴。
基于文学内容来看,“雅文学”在题材拓展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包括咏史怀古、品题风物等,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所提升,包括在文学作品中有同情底层人民的语句,尤其是每逢国破家亡的时期,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还会从个人的狭隘圈子跳出来,站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开展深入思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雅文学”就是最好的佐证之一。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后来也扩展到了其他文化中。
在古代中国,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审美定位。
雅指的是高尚、纯洁、精致、上乘的文化品味和表现形式;俗指的是普通、平凡、通俗、大众的文化趣味和品质。
雅与俗在古代社会中常常被用来区分贵族阶层和底层百姓之间的审美差异。
贵族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执着于雅致的文化形式,而底层百姓则注重俗世中的实用、生活与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雅与俗的概念也逐渐演变和扩展。
在当代社会中,雅与俗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人们对雅与俗的定义和审美标准也多样化。
雅与俗不再代表着高贵与低俗,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个体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每个人对于雅与俗的理解和认同都会因为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雅与俗更多地就是一种文化多元共存和相互交融的状态。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丰富和多样化。
雅与俗的不同表现形式使人们在文化体验和欣赏上有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还是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网络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雅与俗之间的互动和辩证关系,使文化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魅力。
雅与俗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有着广泛的文化需求和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钟爱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高雅的文化作品还是大众的流行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人们不应再以高低贵贱来评判雅与俗的价值,而应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和文化选择。
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雅俗之辨的意思

雅俗之辨的意思雅俗之辨,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对文艺作品的区分。
雅指高雅、优美、精致,而俗则指通俗、平易、朴实。
雅俗之辨是文化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雅俗之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诗歌和音乐。
在唐代,诗歌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只有贵族和文人才有资格参与。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被认为是文化精华的代表。
而民间音乐和歌谣则被认为是俗艺,属于通俗文化的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雅俗之辨逐渐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塑、戏曲、小说等。
在明清时期,戏曲演出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种,前者被视为高雅戏曲,后者则是俗艺的代表。
小说也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种,前者通常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后者则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雅俗之辨不仅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反映。
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活动往往是贵族和文人的专属领域,而普通百姓只能参与俗艺的表演和欣赏。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不同,贵族和文人被认为是高雅的代表,而百姓则是俗艺的代表。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雅俗之辨的界限逐渐模糊。
现代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高雅和俗艺之分。
艺术作品的价值也不再仅仅取决于其所属的文化阶层,而是更多地关注其独特性、创新性和人性化。
然而,雅俗之辨的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
在某些场合和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对高雅和俗艺的区分。
例如,学术研究、文化教育、艺术评价等领域,对雅俗之辨的讨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雅俗之辨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雅俗之辨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但它仍然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个文化概念,雅俗之辨的意义不仅在于区分高低贵贱,更在于引导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麻将
2021/3/11
玩麻将。古代叫博弈戏,后来
演变成叶子戏、马吊牌和纸牌 ,清末发展成正宗的麻将。因 为麻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 乐性和益智性,所以深受人们 的喜爱,流行广、影响大,自 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盛行的娱 乐形式之一。清朝有书记载: “上自公卿大夫,下到编氓徒 隶,以及秀房闺阁之类无不好 赌。以为休闲之具,日夜不休 。”连一向以严刑峻法著称的 雍正皇帝对此也很认可,认为 这是一种消遣,是“适趣之戏 具”,适当加点“彩头”,可 以增加一点竞争性,提高趣味 。但是,麻将又是一柄双刃剑 ,很容易以麻代赌,赌博成瘾 ,玩物丧志。
中国古代雅文 化与俗文化
“雅”与“俗”是相对而言 的,实际上,消遣娱乐没有绝 对的雅俗之分。那些雅的娱乐 项目,如琴棋书画,常常被附 庸风雅的俗人庸俗化。而那些 所谓“俗”的娱乐项目,也常 被清风高古的文人墨士赋予无 限风雅.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2021/3/11
下里巴人同玩“俗”
在雅的世界之外,还有一种在熙熙攘 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 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即“俗”文化。俗文化主要体现在 平民百姓对酒,玩鸟斗虫,赌博游艺 等的偏爱。劳动之余,他们以此调节 生活,寻找娱乐。
2021/3/11
画
• 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类别。中国画重想
象求神似,无论泼墨写意还是鉴赏品玩,都要求具 有神韵、含蓄、象征、意境的个人审美品格,这是 画的大雅之所在,也是诗、书、画往往浑为一体的 根本原因。
•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少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
。如唐代王维,既是大诗人,又工书法,还精绘画 。苏轼对此评论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认为诗、书、画皆是士 人心迹的自然流露,“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 为画”。 • 对士人来说,家存几幅名画,闲来番卷观赏,领略 大自然的秀美,参悟人世间的哲理,清心名志。而 文人交友,互赠墨画,绝无铜臭之气,却倍感淡洁 如水,风雅之性,与声色犬马判若宵壤。
饮酒
饮酒。原是一种雅俗共享的
娱乐,后更为俗化。饮酒的形 式分聚饮和独酌两种。聚饮的 乐趣在于几位性格相似、感情 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一人有 愁,壶酒相助,大家分忧;一 人高兴,举杯相庆,众人快活 。聚饮中最热闹的是民间遇喜 事、逢节日喝喜酒。日常生活 中,聚饮有数,独酌则是易得 。单影只身时,自酌慢斟,让 人世间的忧患和不平在酒中化 为乌有。
2021/3/11
老师: 龚红月 班级: 管理学院G4 演讲: 吴龙腾 2006053136 策划: 汤晓敏 2006053383 陈龙杰 2006053135 PPT: 萧嘉怡 2006053377 黄桂英 2006053381
2021/3/11
搜集资料: 郑万殿
20060533除此以外,传统俗文化还包括杂 技、魔术、训兽表演、口技、相声、 木偶戏、套圈打弹、武术、荡秋千等 等,形式多样。俗文化以消遣和娱乐 为主要功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带有 明显的“俗”的印记。然而正是这种 来自于广大民众的“俗”,才使其比 雅文化更有鲜活力。
2021/3/11
总结
• 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阶级的趣味,只占 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俗文化代表以农民为主体的被 统治阶级的爱好,属于文化的下层。雅文化经过历代 相传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细致并衍化为两个分支:一方 面衍化为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和烦琐的风俗,礼仪,一 方面流变为琴棋书画的艺术门类。俗文化由于受到压 抑,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受上层文化的影响 较深,呈现出很粗糙的状态。 其实,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 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大的根源。没有了 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的源 泉。
200605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