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docx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宋元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2. 了解古代文学家艰辛创作过程,钦佩他们的伟大人格。

学情分析:学生对宋词和元曲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了解,前面已学习宋代的商业相关知识为本节都市繁华生活打下一定基础。

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有较好的兴趣,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习自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词曲的审美鉴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启发、观察体验法、自主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与相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学重点: 宋词和元多媒体出示:歌曲《月满西楼》,学生欣赏后初步感知古词之美,引起学习宋词的兴趣,导入新课题目。

二、新授(一)宋词出示图片《中国诗词大会》,讲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非凡魅力。

唐诗、宋词和元曲,都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瑰宝。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宋词以及元11 领略其无穷风采!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

(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与特点)老师补充强调词的发展:词在唐代就产生了,但它经历了五代,在宋代得到发扬光大,达到了鼎盛时期。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宋词内容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宋词代表人物及写作特点:(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大致了解和鉴赏)教师概括出北宋、两宋之交和南宋各一位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突破难点:哪两人的词风较相近?体现什么特色?你是如何体会与理解的?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与感受,让学生体会各自的写作风格。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了解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

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合作学习、竞赛学习的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大家熟知的东西巷引导同学们畅谈里面的商业和文化繁荣,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看都市繁华提供宋代的都市场景视频,让大家说出宋代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哪些(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这些文化生活主要汇聚在哪一场所?宋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瓦子”?它与都市的繁荣有什么关系?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什么?宋元时期戏剧的主要表演形式是什么?(二)游词曲大会1.与诗词有关的节日有哪些?都有哪些风俗?我们现在也同样保留着很多类似的习俗,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得到传承。

2.什么是宋词?请同学介绍。

3.苏轼的词有哪些特点?请同学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4. 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有什么特点。

她的诗词名句有哪些?5. 辛弃疾有哪些作品?他的诗词名句有哪些?他的词的特点又是什么?(文学作品能反映出作者的个人遭遇,也能反映出国家的社会变迁。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内容要点: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知提示:正确认识世俗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正确看待宋词与元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解读: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分别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 教材首先描述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场面,然后介绍了宋代城内的娱乐兼商业场所一瓦子,接着介绍了杂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是对传统节日的说明。

通过这几方面的描述,我们能对宋元时期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初步了解。

其中“瓦子”和杂剧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宋词和元曲两种艺术形式。

这两部分头绪多,教学时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育人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需要构建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巧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本课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史料的搜集与探究,以史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突破,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的分析,感知历史事实,感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与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本课运用情景创设,学生各个社团活动的展示,厘清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立足当下所处的城市背景,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在课堂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家国情怀的培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挖掘家国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历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都市的繁荣、宋词、元曲、书画、科技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唐代的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逐步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

2.教学难点:对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一些具体史实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包括都市的繁荣、宋词、元曲、书画、科技等方面。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史实,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情景假设北宋小资的生活,来反映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

通过对宋词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一分钟训练:介绍《清明上河图》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窥一斑而见全豹,张泽端的这幅传世之作反映了北宋社会的万千风貌。

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感受宋元时期和都市的繁荣和灿烂的文化。

新授:一、繁华的都市生活师:如果生活在宋元时期,你最想要去的城市是哪里?(大都,开封,临安)师:作为都城,它们都展现了繁华,兴旺的一面。

(幻灯片展示元都城,马可波罗对元都城的描述)师:那我们就以北宋都城开封为例,来看一看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

情景假设:有人说,北宋的百姓有着小资的情调,吃着精致的早点,听听曲,喝喝茶,十分惬意。

那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去看看他们的"潮"生活。

问题:作为北宋的小资,我们猜一猜他最喜欢去的娱乐场所有哪些?(大相国寺瓦子)展示大相国寺图片,学生结合书中内容说一说大相国寺繁荣的表现。

师:另一个最佳娱乐地点就是瓦子。

瓦子是什么地方?瓦子里演出的地方叫做什么?(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师:我们看到关于瓦子的这张图片,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想想你会在瓦子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踊跃回答。

师:其实这幅图片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幅旷世之作。

讨论:这种多彩的生活和当时社会有何关系?得出结论: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滋长的内在动力。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1教学分析【教学⽬标】知识与能⼒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的⼀些习俗,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过程与⽅法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都市的繁华和市民⽣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朝传统节⽇习俗的特点;搜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学艺术的奇葩【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教学难点:宋元繁华的都市⽣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2教学过程⼀、导⼊新课师:同学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师:中国⼈最看重的传统节⽇是哪个?⽣:春节。

师:⼈们在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学⽣畅所欲⾔(吃、穿、⾏、娱乐等⽅⾯)师:好,刚才⼏个同学从办年货、吃年饭、拜年等⽅⾯讲述了我们过年的情景。

那么,宋朝时⼈们⼜是如何过春节的呢?和我们现在⼀样吗?让我们⼀起⾛进历史,体会宋元时期的都市⽣活和⽂化。

⼆、新课讲授⽬标导学⼀:繁华的都市⽣活1.阅读教材“繁华的都市⽣活”⼀⽬,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2.⽡⼦见闻记(⾓⾊体验,感悟东京社会⽣活的丰富多彩)师:如果你是北宋东京的⼀个市民,你最喜欢去哪⾥娱乐?⽣1:相国寺,那⾥热闹⾮凡。

⽣2:⽡⼦,那⾥吃喝玩乐什么都有。

师:在宋代,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那么,请你们说说,在⽡⼦⾥,你都看到了什么?⽣1:我看到了⼩吃摊点、饭馆、茶楼、商铺,有卖药材、字画的,还有剃头的、算卦的。

⽣2:在勾栏内,我看到了各种艺⼈卖艺谋⽣,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还有表演杂技、舞蹈的。

⽣3:商店门前悬挂的⼴告旗⼦迎风飘扬,我是在《清明上河图》上看到的。

师:在⽡⼦内,你会听到什么?⽣1:商贩的各种吆喝叫卖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生角色扮演||,担当导游引导||,课堂气氛进一步提升||。
开封站——热闹非凡游瓦子
合作探究:瓦子盛行的原因
教师出示史料:
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
材料二:东京、临安人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材料三: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商人具有城市意识的官吏、士人、地主、农民等成为市民阶层的组成部分||。
1、角色扮演:担当导游引导同学参观开封
解说词:
生A: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以开封为都城||,又称东京、汴州||。《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开封汴河两岸繁华的景象||。
生A:我们在大相国寺游览到中午||,是不是该吃点、喝点了?是不是该亲身体验一下宋朝人的娱乐项目了?我们一起走入瓦子||,去享受宋朝的都市生活||。下面播放一段水浒传视频||,不过不能白看呦!看完后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B:(播放视频后)好了||,请大家说一下||,你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课标要求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分别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教材依次描述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景象||,瓦子的热闹非凡||,杂剧的喜闻乐见||,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通过这几方面的描述||,我们对宋元时期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初步了解||。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宋词和元曲两种文学形式||。本课两部分内容多||,教学时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2、学生各抒己见||,谈都市之旅收获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执教人:张洁【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朝时期繁华的生活、娱乐活动及节庆风俗。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3.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生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筝弹奏《恭喜恭喜》,让学生感受春节的气氛。

从而引出宋朝的传统节日——春节。

二、新课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宋词和元曲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多媒体展示简单的表格
四、总结
城市 瓦子 社会生活
节日 春节、元宵节等 苏轼 北宋豪放派
宋词 李清照 婉约派 文学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 元曲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元曲四大家
宋元
时期的
都市和
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2)了解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4)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 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生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讲述: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的城市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展示宋代城市繁华的相关图片。 图片展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教师指出: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感受大相国寺当年的繁荣场面。 2、瓦子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瓦子”和“勾栏”“瓦子”里面为什么很热闹

学生回答: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因为瓦子里面有专供表演的“勾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演项目,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等,还有提供交易的摊位,出现了各种服务性的行业,如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图片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

学生思考:瓦子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的结果。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史事”,明确北宋都城开封的兴盛。 3、杂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杂剧的发展过程: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展示相关图片。 3、传统节日 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哪些重要的节日在宋代就有了有哪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学生回答:今天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元宵节、端午节。 展示春节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介绍宋代春节的习俗。 二、宋词 教师讲解: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包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格式,叫 作词牌。到宋代,在内容方面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1、出示苏轼的图片和他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并由学生集体朗读,感受该词的特点: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

2、出示李清照图片和她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并介绍她的词的风格特点: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出示辛弃疾及其纪念馆照片和他的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体会词风与苏轼风格的相似之处:风格豪放,慷慨激昂,气势雄壮。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多媒体展示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填空

人物 时代 代表作 贡献 三、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曲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曲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案提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结合课本《相关史事》了解《窦娥冤》的大致内容。教师可补充

苏轼 北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李清照 南宋 《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 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节,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辛弃疾 南宋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使词境变的更加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介绍《窦娥冤》被列为十大悲剧之一,而关汉卿也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三、课堂总结 浩瀚的史学,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看今朝展未来,还看吾辈!相信同学们定会奋发努力,再创辉煌,实现民族化,伟大复兴!

四、课堂练习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D )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镐京 2.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D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宋代人过的这一节日是现在的( C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4、除关汉卿外,“元曲四大家”还包括( B ) ①颜真卿 ②马致远 ③郑光祖 ④白朴 ⑤王实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贸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于此。 ——摘自《燕翼贻谋录》

材料二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北,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瓦肆(即瓦子)中,多有贸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自《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北宋都城东京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河南开封。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北宋东京是全国商品交易的中转站,商品交易规模大,夜市通宵达旦,瓦子中商业活动丰富多彩。

(3)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叫什么试列举其中的几项娱乐活动。

勾栏。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踢球等。 (4)瓦子为什么会出现在宋代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随之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瓦子便应运而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宋元 城市 经济繁荣 瓦子多彩 社会生活 节日 温饱生活 年节喜庆 苏轼 北宋豪放派 宋词 李清照 婉约派 文学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 元曲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元曲四大家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尽力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一种真正“有生活”的历史,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亲切的、触手可及的,让历史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基于这一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引导他们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与学生共同感受宋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文学艺术的突出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