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陵墓58页PPT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
9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12
平民墓
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 。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 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 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 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 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 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 墓主大都贫民。
西周 西周平民墓室结构 ,墓室面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知北游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2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史
-
3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陵 墓 建 筑
第一节、 第一节、夏商周春秋战国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 阳宅” ,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从夏至西周, 王公贵族们死后均葬入土坑墓, 从夏至西周 , 王公贵族们死后均葬入土坑墓 , 即在地面 挖出深深的土坑, 有矩形、 方形、 亚字形等。 挖出深深的土坑 , 有矩形 、 方形 、 亚字形等 。 土坑底用 巨木以井干方式建成棺椁, 土坑底和地面间由坡道—— 巨木以井干方式建成棺椁 , 土坑底和地面间由坡道 羡道相连, 棺椁至地面间以夯土填充。地面上不起封土、 羡道相连 , 棺椁至地面间以夯土填充 。 地面上不起封土 、 不立碑.只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不立碑.只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春秋战国时期, 夯土高台的发展影响到了陵墓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 , 夯土高台的发展影响到了陵墓的形制 。 此时的陵墓开始立碑、 起封土, 追求高大明显, 此时的陵墓开始立碑 、 起封土 , 追求高大明显 , 并在墓 地上起数层高的夯土台, 台上建享堂。 地上起数层高的夯土台 , 台上建享堂 。 传说孔子不忍其 先人的墓地无法辨识。 遂起封土以进行标记, 先人的墓地无法辨识 。 遂起封土以进行标记 , 后人于是 纷纷效而仿之。 纷纷效而仿之。
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
四、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嘉庆、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 嘉庆、 道 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光、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影片观摩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明清皇陵 明清皇陵》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 明清皇陵》 45min
第四讲完
第五节 明清陵墓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并将唐代的以山为陵与宋代地宫上做方锥形夯土陵 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陵墓课件ppt

世界各地的陵墓文化
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陵墓建 筑之一。金字塔不仅是死者的安息之地,还承载着埃及人对 来世的信仰和追求。
印度的泰姬陵
唐宋陵墓风格
以唐乾陵和宋陵为代表, 建筑布局严谨,注重山水 格局的融合,展现了盛唐 和北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明清陵墓风格
以明孝陵和清东陵为代表 ,建筑精致细腻,装饰华 丽,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 的文化特色。
陵墓雕塑艺术
石雕艺术
以石材为载体,通过雕刻 技法表现人物、动物、器 物等形象,具有质朴、粗 犷的艺术风格。
陵墓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 陵墓建筑与艺术 • 陵墓文化与信仰 • 著名陵墓介绍 • 陵墓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CHAPTER 01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陵墓的起源
古代文明中的陵墓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都有其独特的陵墓形式和葬俗。这些 文明中,陵墓不仅是埋葬死者的场所,还承载着宗教、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明孝陵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帝王陵墓之一。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墓群,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之一。
世界著名陵墓
埃及金字塔
01
位于埃及开罗市附近,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也是世界
中国的陵墓起源
中国最早的陵墓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多为土堆墓和木椁墓。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豪华的陵墓,如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12
北宋陵
• 北宋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 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陵墓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 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 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 陵园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 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 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北宋 9个皇帝,除徽、钦 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 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 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世称七帝八陵。
2021/3/10
授课:XXX
3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是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 生前的居住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地上部分: 春秋战国时: 冢墓普遍,墓的称谓有墓 丘 陵 ;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墓,大祟坟台。 汉: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2021/3/10
授课:XXX
11
唐乾陵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陵地 距古都西安80公里,其居梁山。三峰耸立,风景秀丽,远望宛如一 位女性仰卧大地而有“睡美人”之称。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 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如首而高昂,东西对峙 之南峰似其乳,俗谓之奶头山。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 乾陵。
2021/3/10
授课:XXX
5
历代陵墓特点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铜板上以金银为轮廓线镶嵌而成 详细标注建筑名称及尺寸 宫墙两道 414*191m 329*88m 中间纵长的夯土台基 “丘足” 其上一字排开的五座方形夯土台 中间三座较大,44m见方 居中为王堂 两侧“王后堂”“哀后堂” 较小者为夫人堂,33m见方
北宋 首次开辟了个陵相距10公里的统一陵区 陵体恢复“方上”,三层为尊 附会风水中的“五音姓利”, 赵姓角音 应东南地穹,西北地凹 陵址均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 前高后低,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
陵寝的嬗变
南宋 “寄厝”制度 将上宫殿殿后出一抱厦,以石条封闭 内置棺椁,称“攒宫” 为日后归葬中原祖陵 直接影响明清北京陵寝布局
南梁萧景墓前辟邪
因山为陵
唐陵 继承秦汉陵园的神道制度 在魏晋“因山为陵”的基础上再发展 选择一座山头为陵体 ——天然“方上” 前有低矮山头,藏风聚气风水图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昭陵 唐太宗 闫立德主持 《兰亭集序》 “昭陵六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规模最大 皇陵风水佳例
陵寝的嬗变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高台遗高15米 方形夯土台 三层 下层有卵石散水痕迹 中层有回廊柱础 台顶大量瓦砾堆积 法 至迟在战国,已经有了利用图样进行规划设计的方
方上·兆域·陵寝
陵寝之始 ——秦始皇陵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 器具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后汉书》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古代陵墓PPT课件

古代陵墓的历史背景
起源
古代陵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3000多年的埃及金字塔,而中 国最早的陵墓则可以追溯到商周 时期。
发展历程
古代陵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 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随着 时间的推移,陵墓的规模、建筑 和装饰也越来越豪华和复杂。
古代陵墓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古代陵墓有多种类型,如土堆式、石 棺式、崖墓式等,不同的类型有着不 同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分布
古代陵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 东、华南等地区,其中以陕西的秦始 皇陵、江苏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 等最为著名。
02
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
建筑结构
地面建筑
古代陵墓通常包括地面上的建筑,如陵墓前的石碑、石兽、 石人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 等级制度。
地下建筑
陵墓的主体部分通常位于地下,包括墓道、墓室等,这些建 筑结构不仅具有保护墓主遗体的作用,还体现了古代建筑技 术的精湛。
建筑材料
石材
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是石材,如石碑、石人、石兽等,这些石材不仅坚 固耐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土与木材
除了石材外,土和木材也是古代陵墓常用的建筑材料,如土堆、土墙、木柱等, 这些材料在当时具有易得性和实用性。
建筑装饰与艺术
雕刻艺术
古代陵墓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刻 上,如石碑、石人、石兽等雕刻精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 天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部的梁山 南麓。
乾陵的建筑布局十分独特,包括地宫、神道、石 刻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 化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
武则天陵
01
中国古代陵墓ppt

周文王、武王墓
•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 坂上。 •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 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 业,建立了西周王朝。 •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 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 石,大多为祭告之文。 •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 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 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
•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 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 物化表现形式,不同时代的陵墓制度反映 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因此, 古代陵墓制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 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历代陵墓制度 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传 统文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对于中国古 代礼制文明的研究来说,其意义尤其重大。
陵墓形制的发展阶段
• 1.方上——秦汉 •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早在夏商时期我国 就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君王陵墓区。这 时帝王陵寝的陵区规划、陵园建筑、陵墓 形制以及随葬制度已经初具雏形,经过 2000余年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2.以山为陵——隋唐
•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在陵墓建造上 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为了显示雄伟壮观, 防止盗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开创了以山为陵的 先河,选择有气势的山脉为陵体,开凿墓室。平 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建 门,门外立石狮,四角建角楼,神道顺地势向南 延伸,两侧的石人石狮比前代增多。这种利用天 然山势环境,加以人工规划而建成的庞大陵区, 确实更能体现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心理取向和 一统华夏的强大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