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洪珏

合集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历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历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一词来源朱熹概况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思想“孔子教人,各因其才”。

结合现代教育它是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能力特点以及自身的素质,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个体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扬长避短、充分的开发自身潜力,获得最佳发展;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把握好统一要求和个性差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因此,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有效组织教学一堂成功、高效的历史课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之间关系最完善化。

教师要求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史学研究能力。

学生需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主体者的心态,渴望学习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目的性;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因材施教”,结合体育中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

本章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这一案例,进行论述。

1.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细化到历史学科中,具体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这一目标,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情感三方面对教学目的进行概况。

但是,对于特殊体制学校的目标应该达到怎样的维度,没有明确的描述。

鉴于此,体育中学历史老师在实施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必须在不脱离大原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制定的教学目标既不能抽象空洞,使学生无动于衷,不知所云;又不能琐碎无效,使教学工作收效甚微。

浅谈“因材施教”

浅谈“因材施教”

浅谈“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人人心,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

因此,欲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真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

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改革的最好方法是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分层次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

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方法与原则。

每一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积极的态度发现差异、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真正实现我样教育的最终目标——人尽其才。

首先,多层次的学生群体要求因材施教。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千差万别,所以对如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学显然不能整体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

其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日趋势繁杂的分工,必然需要有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作者:张如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因材施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教育历史的继承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上,进行研究探讨,不仅有历史的借鉴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他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这条原则不仅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在孔子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被系统化了的一种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它属于理论的范畴。

首先,从认识论来看。

认识论的目的是合理地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

“因材施教”的对象是人,人是构成社会的决定因素,没有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合理的认识社会,归根到底是合理地认识人。

“因材施教”的“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

合起来说,就是依据学生(人)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

然而,由谁来“因材”、由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

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教育认识活动。

在这个双边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主动地位,即先由教师去认识“材”了解“材”(学生),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成长。

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正确反映了这一认识论规律。

浅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

浅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

浅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实施,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

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不言而喻因材施教在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依然活力四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因此,历史课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交流,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思维,教学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感知。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实施个性化教育。

浅谈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精选文档

浅谈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精选文档

浅谈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原则和意义(一)因材施教的含义因材施教,从字面意义通俗地理解是指看材质定对策,但因材施教大多是对于教育而言的。

“因”是凭借、依据;“材”是实体对象,是指受教育者的特长;“施”是给予;“教”作动词用,教育的意思。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被大力提倡并且深受重视。

“《学记》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偏向:‘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这就要在摸清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即所谓‘知其心'的前提下,去发扬优点,矫正缺点。

”1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首倡因材施教,他定义的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天赋能力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优发展。

1. 因材“因材”的侧重点在于“材”。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天赋、个性以及有异于他人的成长特征。

这里不仅体现着“天生我材”的潜在因素,也体现着“孟母三迁”的环境影响。

人的品性的差异,既受先天影响,也受后天环境影响,所以对于“材”的判断不能只局限于受教育者本身,教师、学校、社会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人是感性的动物,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天性使然会对学生的一些行为存在主观上的定论,对于“材”的认识会缺乏客观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界定产生偏差。

因此,“因材”不仅要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承认和了解,而且也要充分展现出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教学态度。

2. 施教“施教”强调的是“教”。

“教”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教给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培养。

“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它不是一种教学任务,而是一种社会责任。

“因材施教”探微7页word

“因材施教”探微7页word

“因材施教”探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

现在重新研读这一原则,有种品茗啖香的感受,对当前的教学工作更是大有裨益。

一、“因材施教”的由来和内容作为成语的“因材施教”并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由后人根据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概括形成的。

其中,因指依、根据,材指资质、能力,施指实行,教指传授,概括起来是指针对不同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作为孔子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的具体内容主要反映在《论语》中,具体如下所述。

首先,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施教。

他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态度、知识智能、兴趣特长,以矫正学生的偏激。

如颛孙师的毛病在“过”(过甚),卜商的毛病在“不及”(赶不上),对此孔子提出“过犹不及”,要求他们达到“中庸”的境界[2]。

又如冉求的毛病在“退”(退缩),仲由的毛病在“兼人”(好胜),据此,孔子的对策是对冉求以“进之”,对仲由以“退之”[3]。

孔子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特点而加以施教,真可谓变化无穷令人惊叹!其次,孔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施教。

在教学中,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使之向更全面、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例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斯闻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曰:‘闻斯行之’”。

[4]问题相同,解答却有所不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不懂这是为什么,孔子答曰:“求(冉求)也退(缺乏勇气),故进之(加以鼓励);由(于路)也兼人(急躁),故退之(加以抑制)。

”[5] 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演示了一堂生动的因材施教公开课。

再次,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进行施教。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将教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个科,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科目学习的安排。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1. 引言1.1 古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古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被广泛认可和传承。

古代教育家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潜能,应该根据其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古代,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教育。

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优势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尊重和关爱学生的态度,不将学生视为同质化的群体,而是看待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种观念对当今大学生教育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和教育资源。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

1.2 当今大学生教育的问题当今大学生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包括教育质量下降、学生个性发展受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教育质量面临挑战,部分学生存在追求分数而非真正学习的情况,知识面广度不足,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个性发展受限,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育人机制,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许多大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缺乏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当今大学生教育需要改革,倡导因材施教的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正文2.1 古代因材施教的实践古代因材施教的实践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兴趣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

在古代,因材施教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浅谈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

浅谈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

浅谈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河套大学人文学部李俊红[内容摘要]:因材施教原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因材施教原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这一教学原则的积极作用。

文章为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应用效果与历史上有关因材施教的分散材料和观点加以分析整理,形成系统的的结论,以利于教学。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教学、素质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中外教育史的记载中,探索因材施教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作用,并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

这里不仅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

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擅长。

因材,不仅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

就是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1-20 [作者简介]见封二。

因材施教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洪 珏(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12)[摘要]因材施教原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因材施教原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这一教学原则的积极作用。

文章为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综述性研究之一,即把历史上有关因材施教的分散材料和观点加以分析整理,形成系统的的结论,以利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参照应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史;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 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21(2002)01-0023-05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中外教育史的记载中,探索因材施教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高度重视,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

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

不仅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

因材,不仅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

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 二、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倡导者,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

23 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

如《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

” 又如《论语・为政》: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更能显示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典型事例,如《论语・先进》: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公西华)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事例不胜枚举。

孔子时还没有出现班级教学,虽有集体讲习,却重在个别教育。

而个别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

孔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解答,从不给予唯一的答案,也不限于单一的形式。

如他对孟懿子的回答,是有针对性地强调“孝”必须顺从父母,不得违背礼节。

对孟武伯的回答,则强调“孝”必须关心父母的病痛,关注父母的健康。

对子游,则不从正面回答,而是通过对“今之孝者”态度的批评,启发学生:仅有赡养父母的行为是不够的,“孝”还必须具备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尊敬。

对子夏,则既从正面回答“色难”,又从反面举出事例,以反问语气启发学生:只有行为上的孝敬,而没有从内心到外貌神色的尊敬,难道这就可以叫做“孝”吗?学生公西华注意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给予的不同解答,孔子告诉他:冉有性格内向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促进他;而子路性格好勇过人,所以要约束他、制止他。

这个过程固然是因材施教;但孔子不对冉有和子路说明这个道理,而向公西华讲清楚之所以给予不同解答的内在原因,这不也是因材施教的表现吗?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据《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这一则记载的注释是:“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命题的出处。

“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

这条教学原则,造就的不仅仅是上述四个学科、十个学生。

正如程颢、程颐兄弟指出的那样:“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矣,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

”《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

”这样一批禀赋才能各有所长的学生,为当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孔子之后的历代教育家,不论是否儒家道统的传人,都不乏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案例。

例如春秋战国之际,墨子除了提出许多与儒家不同的教育主张之外,同样也强调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以形象的譬喻指出:“譬若筑墙然:能(善于)筑(夯,捣)者筑,能实壤(填土)者实壤,能欣(使干燥)者欣,然后墙成也。

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著述)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24事成也。

”(《墨子・耕柱》)。

而战国时问世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也记载着孟子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的大量事例。

如孟子在拒绝齐威王赠金之后,对陈臻解释“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收受财物)乎”的道理;在离开齐国时,对虞充阐释“不怨天不尤人”的道理(《公孙丑下》);向公孙丑阐述“四十不动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理(《公孙丑下》);以及向彭更讲述“食志”与“食功”的道理;向万章分析“东征西怨”的道理;向公都子阐明“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的道理(《滕文公下》);等等。

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胡瑗、张载、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王夫之等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无不充满因材施教的记录。

例如胡瑗独创的“苏湖教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前途,分设“经义”(文科)和“治事”(包括管理、国防、水利等理科、实科)二斋,实行因材施教,分斋教学;同时,又让学生在确立主科之后,可以兼选副科。

这样一套分斋(科)教学和必修主科、选修副科的制度,领先世界教育400多年。

又如,朱熹主张在“明义反本”的基础上,分别对“中人”、“富人”和“懒人”施以不同的教育,使“中人”成为“君子”,使“富人”成为“善人”,使“懒人”成为“贤人”。

再如,王阳明也运用形象的比喻,对自己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作出生动的概括:“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传习录下》)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

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

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

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那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

总之,教授求学,两不可呆板便了。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施教。

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

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创造的儿童教育》) 四、外国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如果把视野扩展到国门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世界著名教育经典,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的记录。

例如,大约与我国汉代教育家王充同时的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也注意到学生才能存在的差异,指出:“一个青年比别人更适合于研究历史;一个人宜于写诗,另一个人适合于研究法律;有些人也许只宜于25送去干庄稼活。

”因此,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区别对待,进行教学。

例如,他注意到:“有些孩子是懒惰的,除非你激励他;有些孩子一听到吩咐就发怒;恐吓能约束某些孩子,却使另一些孩子失去生气;有些孩子由于持续的勤劳而得到陶冶,另一些孩子因短期的努力而成就更好”,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他最有才能的方面得到发展。

人们常提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对于他极力提倡进行班级教学、“绝对不进行个别教学”的言行,颇感困惑。

其实夸美纽斯“绝不进行个别教学”的主张,是出于他“教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为解决“一个教师怎样能同时教许多孩子”的问题而提出的。

他的着眼点在于改革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否定因材施教。

他在主张“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的同时,也承认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性格的区别”,“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

”他的《大教学论》第12章从第18节到第31节,对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如何实施不同的教育,作了生动而又具体的论述,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