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地理季风初中教案反思大全

地理季风初中教案反思大全

地理季风初中教案反思大全首先,我感到满意的是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季风的概念、成因、特点等知识点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设计教案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季风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过于单一,往往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这样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依赖老师,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其次,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方面也有待改进。

有时我讲解得过于琐碎,可能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

因此,我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简洁明了地传达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时间管理也有待提高。

在讲解季风成因这一部分时,我花了过多的时间在理论上,导致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时间不足。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实践,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落实。

在教学反思中,我还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

这可能与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关。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最后,我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讲解季风特点这一部分时,我过于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多元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也要关注他们的能力发展。

总之,在教学“季风”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既有收获,也有反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反思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收获更多。

初中地理_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合作探究开阔视野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结合P32阅读材料,从白昼时间、太阳高度、冬季风、地形等方面考虑)地点纬度正T太阳高度北长时向於河53° 29' N130 4*7时30分北京39“ 54' N26。

40’9时12分广州23“ 8, N430 25,10时43分II (122211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播放微课视频)一月白昼长短太阳高度角冬季风影响结果北方短小影响显著产寒南方长大影响较小温暖(教师精讲)(学生整理笔记并记忆)锻炼分析问题,小组合作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勇气微课的引入,能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自主学习L结合“图2-23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算一算,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多少?(8℃)2.为什么中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可以从太阳高度、白昼长短来分析)一月白昼长短太阳高度用北方长小南方短人锻炼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目标一达成基本与海岸线平行读“山东丘陵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造成等温线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A .纬度B .海陆位置C.地形D .季风讲练结合,巩固知识L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指标是什么?自2.读课本34页中国温度带划分图,识记我国的温度带主及分布地区,并找出我们学校所在地所属的温度带。

学3.读课本35页表格,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作物习熟制。

学生上台展示,能增强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

同时,也使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让学生利用地图,上台展示各个温度带的分布、所包含的地形区及耕作制度等。

课堂小结南北温差大(冬季1越往北气温越低气广[南北气温都较而温< < t南北温差小1G』「主要指标:活动枳।我国温度.'带的划分l五带一区:寒温带亚热带1月。

匕等温线1秦岭一淮河一线温、中温带、暖温带、、热带、高原气候区知识的巩固学生巩固记忆所学知识。

课堂练习展示自我E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

初中地理_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世界气候类型一节课当时在七年级教并解决困难好不好?其实,世界上各地气候不同,正是各地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我们就把气温和降水特点相近的气候划分为同一种气候类型,这样可以将世界划分为若干种气候类型,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世界的主要13种气候类型,了解它们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二、教学过程:教师:强调——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因此各地气温和降水情况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下面请仔细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引导学生先看图例,再回到图中去寻找)师总结: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学生:根据老师提示去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后,举手回答学案中的问题。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归纳表格,显示世界13种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类。

学生:看课件,按温度带分类了解世界主要13种气候类型。

教师:点击课件,动画显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分布,提问: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分别位于哪条纬线附近?观察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分布与热带雨林气候区的相对位置,哪个大洲分布面积最广?分组讨论,归纳出热带四种气候的分布规律。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热带气候分布图,讨论、分析,举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补充。

课件显示出四种热带气候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最广;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最广;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最广;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地区学生:看投影并作笔记。

教师:点击课件,一一显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代表城市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描述相应气候类型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讨论,读图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抽问、点评、补充,再强调——四种热带气候的共同点都是全年高温。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课时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运用世界气候特征坐标图,归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读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归纳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本节所学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并关心的内容,相应的常识较多,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常识等,积极表达,提高能力,准确应用地理语言。

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由于生性活泼,所以课堂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节课以大量图片、资料等教学活动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合作与探究。

效果分析教学过程切实落实课标要求,跟踪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能够归纳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合作探究意识不断增强。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世界的气候”一章中的第四节,是本章最后一节,是本章内容的总结、深化部分。

气候是区域地理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要素之间关系密切,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深刻,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部分。

作为我们感受最直接的地理要素,本节所学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是学生实践应用非常多的内容。

文中活动设计对教材图文内容起到引导分析的作用,对学习的重点内容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

教材设计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简化学习过程,降低学习难度,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

1.2.我们发现热带的几种气候都大体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

四种气候类型的共同特征是气温每个月基本都在___℃以上。

②四种气候类型不同的特征是_____的多少有很大差别,总量大并且每个月比较均匀的是___________,全年降水很少的是___________,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中降水总量较大的是 。

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反思二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反思二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反思二新人教版
本节课在备课时因考虑到气候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因此,授课方式主要采取教师问题引领和讲授为主。

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不同。

之后又让学生学习“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我国气温的特点,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生活体验”与“说说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不同”这两个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气温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在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

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

季风气候显著了解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性质和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知道季风区的灾害性天气。

对于季风气候的特点,很多老师觉得很简单,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同学们都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直接总结出来就行了。

但是这节内容主要通过读图以及数据表这些直观的图表数据来给一个定性的结论,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分析图表的能力,也真正理解了季风气候的特点。

归纳气候复杂多样,了解气候的类型及特点,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多样性季风显著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多样性季风显著教学反思

气候多样性季风显著这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2、温度带相关内容。

这节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有三个: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及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课重点是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和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是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另一个是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活动,当堂训练重视,充实.注重多元评价。

有头有尾,课堂完整,体现六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引入很新颖,但效果不好,主要是语言表达不到位;对教材的把握要加强;重点内容可板书;绿洲农业应拓展;东北三省北部湿润地区应先讨论再讲述,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上涉及秦岭—-淮河分界线的知识点时,应该联系其地理意义.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加强改正,让今后的课堂上的更加完美无憾。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气候的多样性,认识到我国气候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认识到季风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3.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四、教学难点:1. 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2.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五、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的分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我国气候的多样性1. 让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1. 让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了解季风气候的分布。

2.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等。

3. 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如灌溉、播种时间等。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特点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灌溉、播种时间、作物生长等方面。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具体影响,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是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阐述了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对应的景观差异,知识结构主要是:一、热带的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2.热带草原气候3.热带沙漠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二、亚热带的气候类型:1.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地中海气候三、温带的气候类型: 1.温带季风气候2.温带海洋性气候3.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寒带气候与高山高原气候: 1.苔原气候2.冰原气候3.高山高原气候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作为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较难的内容,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材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主要突出了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对应的景观图和气候的直方图,旨在让学生认识世界气候分布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气候特征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的差异。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知识层面的涉及比较浅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归纳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之后对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并能运用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学会阅读气候直方图,能根据这些资料归纳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增强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世界各地的不同景观,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不同气候类型的名称、主要特点及其分布地区;2.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图片,图片内容为雨林景观、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景观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呢?(各地气候类型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运用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掌握冬、夏季风的特点,识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了解季风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各地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的空间
分布规律及季节分配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冬夏季风特点
2. 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读图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目的
新课导入 展示目标 观看视频:不同的降水导致的地表状况, 生活中大家都感受过冬季风和夏季风,说说你对他们有怎么样的认识?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冬季风:寒冷 夏季风:湿热 学生齐读 创设情境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切
人,引发兴趣

明确任务 自主探究 问题1:冬夏季风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合作 明确任务后学生学习
的目标性更强大
问题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
分界线?
任务3: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小组展示 评价归纳 任务一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 “自述” 任务二展示: 学生分角色表演冬夏季风,并说出冬夏季风活动对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和南北方雨季长短的影响 学生说出:我是冬季风,发源于?方向?特点? 做好对比分析 学生分角色表演季风活动稳定和不稳定 学生看图找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探究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以自述的小游戏进行,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指导学生
读图,教
会读图方

任务三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读中国降水量
分布图找到400毫米800毫
米等降水量线,再结合

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
年降水量柱状图找出空间分
布特点
再读降水量状图找出时间分
布特点。
整合知识 回顾目标 以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来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生思考影响降水的因素 以问题的形式整合本
节课所学,效果较好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专业素养,
而且也学会了小组合作。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切入学生的生
活体验,如学生感受过的冬季风、夏季风、降水的特点等。



课题小结 本节学习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希望能给大家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
用。
反思回顾 教学过程中用于巩固的习题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让学生借助生活体验来感知学习内容,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
习兴趣,更有助于让学生树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利用小组
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内在潜力。教
学过程中设置了角色扮演冬夏季的小游戏,也适应了学生这
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通过游戏的牵引,学生学在课堂,乐
在课堂。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多种情境和游戏,引导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始终牵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的
课堂训练及时巩固,整体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既掌握了课程标
准所要求的知识,又通过课堂体验了生活中的地理常识。真正做到了
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一直都是自然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季
风气候显著是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它与人们的
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贴近
生活。以气温和降水的学习作为本节课的铺垫,学生
学起来还是很顺利的,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区域地理的
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测练习
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
指( )
A、偏北风 B、偏东风
C、夏季风 D、冬季风
2、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3、下列山脉既是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又是季风
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的是( )
A、秦岭 B、太行山
C、阴山 D、大兴安岭
4、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低不同 B、纬度位置差异大
C、季风活动不稳定 D、海陆位置不同
5、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A、降水地区分布不均 B、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北部多于南部 D、西部多于东部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7~8题
7. 根据雨带在Ⅰ、Ⅰ地区的
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
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
区的时间大致是 ( )
A.4~6月 B.6~
7月
C.6~8月 D.5~
8月
8. 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
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
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
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读“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为影响我国的 (冬、夏)季风;受此影响期间,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2)①为 季风,来自 洋.主要影响我国
地区;②为 季风.来自 洋·主要影
响我国
地区、华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3)我们把受此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
A ,B为 ;A与B
之间大致以 --- ——贺兰山---
—— 一线为界。
课后反思
本节课应该是一节学生参与度十分高的课。课题上虽然让学生以
小组的形式、游戏的形式参与学习,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
本节课虽然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但是感觉仍然是教师讲的
略多一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一点,另外没有注重学生的书写
落实,只是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
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我设置了三个学习目标:
1、运用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掌握冬、夏季风的特
点,识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运用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了解季风对我国东部
地区降水的影响。
3、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各地降水量柱状图,概括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季节分配特点。
在问题的设计、图片的选择、难点的化解、重点的突
出等环节处理上,始终围绕课标进行。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