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教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背景及作者。
2.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演方法。
4.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图片和问题导入话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 引发学生对海洋和春天的感受和情感。
Step 2:理解诗歌1. 教师进行诗歌朗读,让学生仔细听。
2. 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学生理解和解读的指导。
Step 3:了解背景和作者1. 教师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郭沫若。
2. 学生了解郭沫若的一些主要成就。
3. 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和郭沫若创作此诗的意义。
Step 4:学习朗读技巧1. 教师教授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如抑扬顿挫、停顿和语气的运用等。
2. 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练习,并互相评价和改进。
Step 5:诗歌表演1. 学生分小组进行诗歌的表演,可以配以身体语言和音乐等形式。
2. 每个小组展示,并互相评价和鼓励。
Step 6:总结和欣赏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
2. 学生进行诗歌的欣赏评价,并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2. 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与海洋和春天相关的诗歌。
五、课堂延伸1. 深入探究诗歌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自己对海洋和春天的感悟。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绘画等形式来进行表达。
2. 配乐创作:让学生选择适合诗歌的音乐,并结合朗读进行合成。
可以使用数字音乐软件或者其他音乐创作工具,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诗歌的综合艺术欣赏能力。
3. 诗歌展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诗歌展览活动,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读经典诗歌或者相关艺术品。
通过展览,让学生的诗歌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认可。
苏教版语文高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
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
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读的要求是: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
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
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
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
第二步是桥梁。
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
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
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
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中语文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中语文教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中语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中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中语文教案篇1教法:诵读探究讲解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三、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四.教学步骤一)简介海子海子是一位很有特色的孤独的理想主义诗人。
他的这首诗显示了诗人充满灵性、纯真的创作风格,读来给人一种清新温暖的感觉。
海子是一个献身诗歌理想而不惜放弃尘世生活的诗人,他的生活是清苦的,诗中那些温馨幸福的日常生活都是诗人拟想的产物,’幻想和现实构成了诗人两难的境地。
二)诵读指导:学生自由品读诗作,体会诗作表达的情感。
明确:本诗语言质朴明朗,而又隽永清新。
但有一种伤感与悲凉。
主要从“明天”“只愿”上理解三)赏析全诗板书设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想象中的个人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明天只愿将自己与幸福隔离有一所房子,春暖花开群体生活模式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渴望与外界交流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三个祝福送给陌生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是别人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四)写作特色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中语文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必修篇目,是当代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要具备“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文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作为高中起始年级的语文第一单元“诗歌教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读诗的热情与兴趣,在吟诵涵咏中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和审美情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容易引人误读。
其诗歌语言清新,意象明净,诗情温暖,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作为诗人最后的生命绝唱,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以及诗人深沉的孤独和苦闷。
所以,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泡出诗味,品出诗情,突破理解的重难点。
2、学情分析学生对此诗会有阅读兴趣。
虽然不了解这首诗,但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温暖的句子学生很熟悉。
〔韩寒、郭敬明等少年作者常引用〕同时,诗人特殊的经历和死亡选择也会让人产生探寻诗作之外的人世之情的愿望。
高一新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有待教师设疑启发,引导补充。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通过齐读、自由诵读等多种朗读方式,逐步深入、由浅入深地品读品味诗歌,涵咏诗意。
2、通过设疑提问,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与态度:1、通过品读诗歌意象,深味唯美的画面中隐藏的悲哀和苦闷之情。
2、审视诗人背弃人世、封闭自我的消极解脱,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迎向开阔的人生。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四、设计思路:赏析诗歌,关键要阅读者能真正地把心沉浸在诗歌意象勾勒的画面、营造的氛围中,深入理解作品中流淌出的诗心真情。
所以我设计的重点是“以读促思〞,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作品、赏析诗歌。
同时,诗人选择死亡背弃人世的消极方式,需要教师作客观积极的引导,所以我设计“我对海子说一句话〞的环节作收束,引导学生走出诗歌,积极迎向开阔的人生。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
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X例,既重视文本挖掘,知人论世评价作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诗歌1、导入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1989〕,他的一生像划过天空的流星一样短暂,才25岁就在冰冷的铁轨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留给人们深深地叹息。
面朝大海 导学案教师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学习目标1.倾听海子:理解诗歌的存在价值是关爱万物生命。
2.理解诗歌的特殊功能,片断情境的作用。
3.体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象征意味。
关于海子1964年3月26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海子年谱:●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时年15岁●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任教。
●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至龙家营一段慢车道上卧轨自杀。
●曾于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
●1988年获得第三届文学奖荣誉奖。
主要作品:《春天, 十个海子》《九月》《麦子熟了》1. 初读后,你体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明确: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
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初读后体会到的感情基调。
第一节:2.“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作者要说从明天起,这说明了什么?明确:幸福是种生活的状态,不能够刻意去获得,作者说从明天起做幸福的人,正好体现了作者今天的不幸福,也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渴望。
3.那么作者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明确:用原文回答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4.通过我们解题我们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精神生活的向往,那么这里的房子是什么?明确:房子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第二节1 闪电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明确:闪电是不确定,不持久的,一闪即逝!2 那么幸福的闪电告诉作者的,会是清晰的吗?明确:不是,因为那只是作者瞬间的感觉。
3 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明确: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4 从第二节是不是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对于幸福仍然是处于彷徨和迷茫中,得不到答案第三节1 作者给陌生人祝福表现了什么?明确:此处表现作者对他人的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案1(学生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2、感受诗人的诗歌追求,思考诗人的精神追求,正确看待诗人的生命选择。
二、背景资料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三、预习练习赦免( ) 憨厚( ) 教学相长( ) 璞玉浑金( )号啕( ) 祛暑( ) 镂骨铭心( ) 颐指气使( )纤细( ) 跺脚( ) 白雪皑皑( ) 如火如荼( )横祸( ) 凛然( ) 自出机杼( ) 接踵而至( )四、质疑讨论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二字?“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五、迁移创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痴.(chī)情慰藉.(jiè)皎.(jiǎo)洁标识.(zhì)B.霹.雳(pì)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qǐ)2、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 第一专题 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导学案

高一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2、结合海子生平,理解诗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感受诗人海子追求精神生活的崇高美。
自学内容: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出身寒微,一生清贫;他的诗歌生前一直未得到文坛的承认,甚至屡遭批判;海子天性敏感、偏执,一切使诗人始终与现实的关系紧张。
现实容不下海子,海子也拒绝现实。
在这种矛盾中,海子只能逃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精神世界。
2、第三代诗歌:如果说舒婷是朦胧诗歌的圣母,那么海子就是第三代诗人的精神之父,而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正是中国当代诗歌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
走进海子,走进第三代诗歌。
海子的作品:主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铰. ( ) 绿荫. ( ) 慰藉. ( ) 戟. ( ) 雾霭. ( ) 流岚. (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霄()耀()藉()劈()霭()宵()眩()籍()霹()蔼()合作探究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理解这样的幸福?2.诗人为什么反复说“从明天起”,而不说“从今天起”?4. 诗中为什么要强调“尘世”二字?最后一句中又为什么要使用“只愿”二字?5. 诗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6、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而不直接以“幸福”为题?7、有人说,全诗读来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感,请具体分析。
当堂检测带着对海子的认识,鉴赏海子的另一首诗《村庄》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1、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答:2、总结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要点。
高中语文 第1专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1)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2)感受诗人的诗歌追求,思考诗人的精神追求,正确看待诗人的生命选择。
2. 预习内容:(1)背景资料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2)预习练习赦免(shè) 憨厚(hān) 教学相长(zhǎng) 璞玉浑金(pú)号啕(háo) 祛暑(qū) 镂骨铭心(1òu) 颐指气使(yí)纤细(xiān) 跺脚(duò) 白雪皑皑(ái) 如火如荼(tǘ)横祸(hèng) 凛然(lǐn) 自出机杼(zhù) 接踵而至(zhǒng)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二字?“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明确:所谓明天,就意味着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
明天只是希望,今天才是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
编写:周小月审阅:卞建容
班级学号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2、感受诗人的诗歌追求,思考诗人的精神追求,正确看待诗人的生命选择。
二、背景资料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三、预习练习
赦免(shè) 憨厚(hān) 教学相长(zhǎng) 璞玉浑金(pú)
号啕(háo) 祛暑(qū) 镂骨铭心(1òu) 颐指气使(yí)
纤细(xiān) 跺脚(duò) 白雪皑皑(ái) 如火如荼(tǘ)
横祸(hèng) 凛然(lǐn) 自出机杼(zhù) 接踵而至(zhǒng)
四、质疑讨论
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
明确:所谓明天,就意味着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
明天只是希望,今天才是现实。
诗人在明天所向往的,正是他今天追求而得不到的。
所以只好把希望寄托到明天。
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二字?“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世的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是被世俗所理解和认可的。
而诗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宣告,是精神上的。
从诗人的祈愿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质朴的善良与真诚,也感受到了他质朴下的清高与骄傲,理想与现实对抗的痛苦!
③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
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
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愿,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
所以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显示出诗人已经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由此可见,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五、迁移创新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痴(chī)情慰藉(jiè)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ì)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
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
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qǐ)
B项霹雳(pī)C项累(léi)赘D项濒(bīn)危
2、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漏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
D.生活的逻辑,抗议着书本上、文件上的某些逻辑,实践的检验,冲击着错误的、过时的结论。
(A项成分残缺,应去掉“在”和“里”;B 项搭配不当,应把“对”改为“在”;C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是一种对学生主体”。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六、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
秦文君
①不知是由于天性中的忧郁、孤独,还是因为成长的受挫、痛楚,有一段时间,我心里时常会冒出许多有关生命的疑惑。
而那时,我的外祖母已经年届90,银发飘飘,说话气喘吁吁,走路时双手不停地哆嗦,像被巨大的无形之手牵引着。
但她却像一棵顽强的老树,勤勉地活着,将慈爱的笑容给予她所爱的人。
②外祖母常说活着的理由有一万零一条,所以她才留恋生命,留恋那晒进来的满身的阳光。
当我追问那一万零一条理由是什么时,她总是笑而不答,并让我自个儿去寻找答案。
③我果真去准备了个本子,到处找人攀谈,请他们说出活着的理由。
很快那些理由铺天盖地而来:
④有个常来送信的邮差说,他活着是为了亲人,他爱他们,要与他们厮守,共度长长的一生;有个邻居是大学生,他说活着是为了荣誉和生命的尊严;我还问过一个陌生的过路人,他说为了不白白来人世一趟,他要到处走走,看看,跋山涉水,领略生命中的许多潜藏的景观,这就是他活着的理由。
⑤最难忘的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女,她长着圆圆的白白的脸,走路都已经软着膝盖了,还常常出来坐在树下,倾听鸟儿的歌唱。
她起初不知晓自己的病情,后来有人说话不慎露出了口风,少女并没有为此哭泣,而是更长久地坐在树下,抱住她心爱的树。
很久很久以后,人们才发现她在树干上刻下三个字:我要活。
⑥渐渐地,我那本子上记载的理由已有数百条了。
过了一年,又变成了数千条。
虽然远不及外祖母说的那般浩瀚,但字里行间的真挚动人,却足以说明:热爱生活,善待他人,怀有追
求,是多么明智和高尚的选择。
⑦随着阅历的增加,那个本子密密麻麻地记载了无数个活着的理由,它层层叠叠,甚至有的还相互重合,但它们中间熠熠闪光的便是:希望。
有了希望就有了黎明,有了期盼,有了转机,有了续写未来的可能,有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有了创造奇迹的起点。
⑧断断续续好几年,我都认真地搜集着一条条“理由”,终于有一天,我不再热衷于这方面的抄录,而且,我估计,也许那儿的理由已达到了一万条。
⑨就在这时,外祖母病危。
我赶到医院去看她。
当时,她定定地睁着眼,侧着耳朵,专注而又陶醉地聆听着什么。
我悄声问她在听什么美妙的声音。
⑩外祖母喃喃地说:“我在听心跳的声音。
”
11这何尝不是世上最美的仙乐呢?生命多么辉煌灿烂,多么值得去珍惜!
12我流着泪,郑重地将这第一万零一条活着的理由镌刻在心中,永远,永远……
1. 第⑦段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
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诠释了希望的内涵。
2. 作者在文中提及了五种人活着的理由,说一说这些理由的共同点。
热爱生活,善待他人,有梦想和追求。
3. 外祖母的“第一万零一条理由”的内容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听心跳的声音;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