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精品PPT课件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色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色与泽的关系
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望诊遵经》“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 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 可无气也。”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急惊风: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抽搐,两目 上视。为高热耗津,引动肝风 慢惊风:见于小儿无热,而时时手足搐搦。 为脾虚肝乘
五色主病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
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 变化的面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
2、病色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 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中医诊断学教案

赤峰松山中蒙医院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对象:非中医类别医师授课学时: 20学时授课时间:授课教师: 张凤侠《中医诊断学》教案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简要介绍。
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着作、作者是:1、《黄帝内经》;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中医诊断学ppt(3)

寒发 热有 往定 来时
【概念】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 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
【意义】常见于疟疾
【病机】由于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 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问汗
1.概念及机理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是由 津液所化。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潮 热
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分型】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
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见于湿温病)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
(见于阴虚证)
第五节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必须要有比较扎实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准备
★要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对重点要反复学习掌握, 对难点要认真领会,力求突破,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要理论联系实际,刻苦练习基本技能。如望诊、脉 诊等,必须反复实践,多看多练,掌握要领,善于运 用于临床实践中。
上篇 ·诊法 ·目录
问 望 舌 闻 脉按 诊 诊 诊 诊 诊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难经• 六十一难》
第一章 问 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诊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问 诊诊 的的 意方
表证寒热的轻重,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感邪 轻重关系密切。一般而言 ,病邪轻者,则恶寒发热俱轻;病邪 重者,则恶寒发热俱重。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潮 热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分型】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
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见于湿
温阴虚病潮) 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
(见于阴虚证)
绝汗:病人津液大泄,大汗不止,见于重病、危证病人。
躁扰烦渴,汗出如油,脉细数疾——亡阴证
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证
战汗: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 汗出热不退,脉来疾急——邪盛正衰
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2.3 局部汗出
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多因上 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或病危虚阳上越所致。
微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 热 【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3.4 寒热往来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 分型:
寒发 热无 往定 来时 寒发 热有 往定 来时
【概念】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无时间规律
【意义】见于半表半里证
【病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邪正相争,相持不下, 邪胜则恶寒, 正胜则发热,所以恶寒与发热交
了解疾病的传变、邪正消长、估计病情 发展的趋势。 (三)诊治经过
询问曾作过那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那 些诊治、效果及反映如何?作为当前诊治的参考。
(四 )现在症状 问诊重点,详见第三节。
四、既往史
(一)既往健康状况
素体健康——多实证 虚弱——多虚证 阴虚——易热化 阳虚——易寒化
最新(证候 中医诊断学诊断思路与方法幻灯片

位 置
纲
热
辨 证阴
寒 实
性 质
虚
六经辨证
外
时间位 卫气营血辨证
感 时
病
三焦辨证
脏 腑 辨 证 空间位
内
经络辨证
伤
杂
气血津液辨证 病性辨证
正气乱
病
病 因 辨 证 邪气犯
寒
热
疼
证痛
汗
饮
食
睡
候
眠 便
舌
脉
检
测
辨证
辨证原理示意
位置
心. 肺. 脾. 肝. 肾
证素
性质
热. 湿. 气虚. 血 虚. 阴虚. 瘀等
中医诊断学
2. 形象寓意式
狐臭、雀目、鱼鳞风、绣球风、崩漏、乳蛾等。 特殊寓意——疟疾,霍乱,花柳病,恶阻等。
3. 特征组合式
中医诊断学
诊断思路与方法
病位+病理——胸痹、肺痈、肌痿等; 病因+病理——蛔厥、蓐劳、暑疖、湿温; 病因+病位——异物入目、脏毒、脐风; 病因+体征——蚕豆黄、漆疮、湿疹; 病位+主症——胁痛、耳鸣、心动悸、胃痞; 病理+体征——枣花翳、红丝疔; 病位+体征——脐疝、旋耳疮、白睛溢血; 病理+形象比喻——羊痫风、子母痔、月蚀疮、蛇头疔、仰月内障。
诊断思路与方法
2.试探[治]法
便秘——实/虚?稍与小承气汤—转矢气—燥结腑实,便溏— 脾虚。 3.经验再现法 回忆诊治经验。久痛入络、久病及肾。
4.逐一追索法
对有可能的各种病、证,逐一进行排列、追溯,排除。
二、诊断的思维线索
(一)以主症为中心的思维线索
中医诊断学
最新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横向比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 善于将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区别 异同。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在医学上属鉴别诊断,亦是中医 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年试卷里,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及问答题 中,有许多这种内容的试题,它们 不仅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还考核 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医学基础阐述了常见的致病因素 及其各自的致病特点,中医诊断学则 阐述由这些致病因素致病后所导致的 病理变化。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如果说学习中医学基础应是在理解 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那末,对于中医 诊断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则必须是建立 在中医学基础内容的理解和识记的基 础之上的再认识。
如心在胸中,主血脉,又主神明, 故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 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和心神的意识思维 等精神活动的异常。因而心悸、心痛、 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 等是心病的主症。
中医诊断学
四、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相结合
纵向联系包括两个内容: 1、是本课程内容的前后联系, 2、是与中医学基础的联系。
前种联系如前所述,这里重点 谈与中医学基础的联系。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继中医学基础之后的 第二门专业基础课,二者有着密切联 系。
中医学基础着重阐述了脏腑气血经 络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学则阐述这种种生理功能及 各种协调关系受到破坏的病理情况;
如面色红多主热证,舌质红多主 热证,目眦、口唇、牙龈红肿、咽喉 红肿、斑疹色深红等亦都主热证。这 是因为血得热则行,当邪热炽盛则使 脉胳充盈而致。这些内容分散在不同 章节里,考生应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 注意前后联系,归纳总结。
11.03.2021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

2.病情资料的系统性 ①含义:指病情资料的条理化。 ②意义:只有收集到系统性的病情资料,
才能作出正确的病情诊断。 ③要求:对收集到的病情资料需要归纳
整理,使之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整理ppt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意义 是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条件。 2.要求 一方面医生要准确地运用每一种诊法, 善于抓住病情的主次、本质,另一方面则应运用 有关检查手段,以保证病情资料的可靠性。
联系: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同病异证、异 病同证的特殊关系。
区别:“辨证”主要揭示病变当前的主要矛盾。 “辨病”主要提示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整理ppt
一、疾病诊断的一般方法和途径
(一)依据发病特点辨病 1.年龄、性别 2.时令、邪气致病的特点 3.疾病自身的发病特点
(二)依据病因病史辨病 (三)依据主症和特征症辨病 (四)依据特发人群辨病
整理ppt
二、辨证的逻辑思维
(一)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1.类比法 2.归纳法 3.演绎法 4.反证法 5.其他方法 ①预测法
②试探法 ③经验再现法 (二)辨证的思维要点 1.掌握辨证要点,鉴别证间差异。 2.分清证的主次,注意证间转化。 3.详审证间标本,区分先后因果。 4.辨明寒热虚实,识别证候真假。
(一)辨病在先,以病限证 (二)从病辨证、深化认识
辨病以获得对疾病的整体本质和全过程病变规律的 认识。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又可获得疾病不同 阶段病机特点的具体认识。 (三)辨病、辨证相得益彰。
整理ppt
谢 谢!整理ppt来自传染性附加条件而命名,如慢惊风、子肿、疫疠。 (二)正确对待中医病名
由于中医的病名非常精炼,不少是据病状而名病,或实际为病 类概念(如痹、厥、暑温风温)并不都是真正独立的具体病种。因 而要正确区分以免影响疾病的正确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主症的诊断思路。
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
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
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
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
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
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
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
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
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
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
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
脱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
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
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
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
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
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
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
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有特征性,因此,它可以作为病名。
遗尿,就是这个症状突出,不是一般的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楚的那种小便失禁,他就是晚上睡着了以后(遗尿)。
所以像这种特殊的,其他的任何症状,一个病人可能往往有十个八个症状、二十个症状,其他症状不能够和它相比,特别突出,它所包含的病种又少。
第三个,它的定义一定要明确。
定义明确什么呢?所指的这种病,就是什么情况下所特定的这种表现,就叫这种病。
比如说厌食,就讲这种病人要给它定好,他是怎么样的不能吃,甚至是看到食物就厌食,不是一般的不想、不欲食,不是一般的食欲不振。
崩漏病,是特指的那一种情况,什么情况?就是非月经期、正常的月经出血,要排除其他的问题,不是因为什么宫外孕的破裂,伴有腹痛什么那些情况的,不是因为腹部受伤,也不是因为全身的发热性的疾病出现了崩漏,发热斑疹、血友病,那些病都可以出现,也可以出现崩漏,不是指那种。
就特指的这一种,比如说西医讲的那种功能性的子宫出血,就是指的这一种情况。
它的定义要给它定好,它的诊断指标也非常明确,是指的这一种病。
肥胖,不是讲一般的这种肥胖,我说(的)肥胖是体重超过了多少,有这种表现的就叫肥胖。
所以主症,不能说主症不能作为病名,是可以作为病名的,有相当一部分的病是可以用主症来作为病名诊断的,但是作为病名诊断要具备一些条件。
特别是那个“大症状”,一个症状里面可以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的那种症状,不能够作为病名。
黄疸,古人说黄疸很简单,实际上现在看呢,黄疸恐怕这病也有七种、八种、十种,新生儿的黄疸,输血引起来的黄疸,肝脏的疾病引起来的黄疸,胰腺的病引起来的黄疸,还有一种蚕豆黄引起来的黄疸等等,它包括很多种病,所以不能够简单的用一个黄疸来代替所有不同的病种。
这是作为主症的条件我们强调一下,诊断主症的依据,这些都不讲了,对辨证的诊断依据不讲了。
确定主症的方法。
这个也不讲了。
原来讲过了,抓住主症问深全,这些内容就不讲了。
围绕主症进行询问检查,我们曾经讲过几句话的,讲过要注意伴随症状,抓准主症问深全,主症相关紧相连,其他症状十问参,再作体查与检验。
这个我们开始讲主诉的时候已经把这句话,以及怎么样问诊的方法已经讲过了的,这些内容我们不讲了。
辨证诊断思维第四节的内容,辨证诊断思维。
昨天我们已经讲过了,辨证诊断思维已经讲过了。
辨证的诊断思路,就是怎么样的抓病位、抓病性,从证素来组合成证名。
那个辨证体系已经讲过了。
疾病诊断思路疾病诊断思路。
疾病诊断不是我们《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临床各科应该要解决的,是一个感冒还是一个肺热病,是肺痨还是肺痈,是疔疮还是痈疽,这都是临床各科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为诊断学,要讲一些共性的、对各科都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它是各科、临床各科诊断的基础。
那么临床各科诊断疾病的时候,在诊病的问题上,应该掌握一些什么共同的、基础性的东西?第一个要强调疾病诊断的意义。
病名,疾病诊断最后也就是要诊出一个病名来,是一个麻疹还是一个疟疾,是一个消渴还是一个风眩,或者是一个肺痈、一个肝痈,一个三痹、尪痹等等,你要诊断出一个病名来。
病名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概念,它代表了这个病的本质和特征。
一讲到麻疹,麻疹是一种什么问题引起来的?以出疹点为突出表现,有发热这类的表现,一般经过了发热、出疹、恢复这么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终身免疫等等这么一个病,那么麻疹它就代表了这个病的本质。
所以病名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不能由辨证或者西医的病名所代替。
这个问题为什么强调一下呢?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就是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就只辨证,强调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这个强调得对。
而相反的就认为,西医是辨病的、西医是诊病,这也是对的,这个观点也对,西医特别重视是诊病,病已经诊断出来了,它的所有问题基本都可以带得出来。
中医的证候诊出来了,它下面的治法、处方、用药,我们昨天讲过,都可以带出来了。
西医重视病,中医重视证,有这个问题,再一发展,那就是中医就辨证、不诊病,西医就是诊病、不辨证,所以中西医结合就是西医的病,加上中医的证这个结合。
因此,中医的病不要了,中医不诊病,认为中医的诊病没有意义,中医的诊病是一种形式上的、没有起到真正诊断作用的病。
所以现在的杂志上非常忧郁的,确实我们现在杂志上那些报导,恐怕不是90%,95%的病名称都是西医的病,没有几个用中医的病名。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呢?中医不诊病!中医没有疾病诊断!中医只会辨证,不会诊病!中医没有病这个概念!这完蛋了。
几千年来到我们这个时候中医是不会诊病的,病人来都是说我是诊病,干什么去?我去诊病去。
中医不会诊病,这个局面不是很危险吗?很危险!病都要用西医诊,并且道理还足得很,为什么足?中医的病,你看中医的病都是些症状,病人说我咳嗽,你诊断是咳嗽;病人说我肚子痛,你诊断是胃脘痛;病人说我腰痛,你诊断是腰痛;病人说头晕,你诊断说是眩晕,这算什么诊病?所以你中医诊病是假的、开玩笑,病人说什么,你诊断是什么,要你这医生干什么?你看我们西医诊断多好,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肌炎,诊断得多具体、多好。
那个病人说什么,你就是什么!所以中医诊病是可以不要的,可以用西医的病名来代替中医的诊病。
实际上,这个问题当时就争论很多,比如皮肤科的,是北京市中医院,就是宽街那个中医院,他们当时为主编,编的那个皮肤病全部是西医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中医的东西在里面,并且当时要作为国家标准,这个国家标准一发布出去,这就是根据!如果说余云岫要取缔中医、要消灭中医,没有实现的话,那我们现在到国家标准已经取缔了、已经可以消灭了。
为什么?中医没有病了、中医的病通通没有了,剩下一个辨证论治,有了这点东西,中医不诊病,当时因为我是课题负责人、作为第一负责人,这个时候我怎么办?你们好说,到时候罪魁祸首就是朱文锋,就是他搞的那个疾病诊断、临床诊疗术语,那个上面—国家标准已经没有病。
所以《伤科学》全部,《伤科学》现在全部是西医的病,当然伤科他们说,这个解剖位置不能再用过去的什么臑骨、什么枇杷骨,不能再用这名字了,股骨、肩胛骨,这是非常(好)的,所以全部是西医的,和中医医的病名完全是一套了,我们的诊疗术语,伤科病名一个不收,不收进来。
为什么?因为收进来以后,伤科病名到时候取消了,是我们取消的。
这个结论现在别人讲起来好像很轻松,到时候过了几十年、一百年,好多人一看,中医的病名什么时候没有了呢?就是那本《(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上面宣布没有中医的病名。
几千年的疾病诊断没有了行不行?中医是不是不诊病?内科可以这样说,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症状来的,这个是这样,因为内部的疾病我们中医当时还看不到黄疸,那到底黄疸怎么原因引起来的?没办法,只好根据黄疸这个主要症状。
水肿到底是心的问题、肝的问题?没有检查到到底是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只能根据它的症状,辨证是肝、肾、肺什么的,找不到,只好笼统的称为水肿。
那么其他的科是不是都是这样?我们的皮肤科、疮疡科、外科多少种病?我看比西医的病名认识要详细得多,什么癣、疣、疥、湿疹、疮、痈、疔、疽、疖,每一个下面有几十种,几种疖,几十种痈,你说这不是中医的病?你能够确定得了,内科这部分以症状为病名的,其他的能够命名得了嘛,这是我们中医病名,可能是有不完整,定义不准确,概念比较乱,有些病是这样,我们把它改进过来就行了。
比如说现在我们讲咳嗽,围绕这一个咳嗽,我们现在把它分成很多个咳,那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取消?认为中医没有病,这不是一个一点点的—可有可无—(不)是一个小问题,这是涉及到中医的整过学术,今后向什么地方发展,承不承认中医的科学性的问题。
我们要讲中医的诊断,它是很重要的,不能把病这部分取消。
中医的病有不好的地方,或者说不完整的地方,我们可以改进。
西医的病就完整了、就绝对的好!西医的好多问题它现在认识到,实际上它没有办法命名,只好说什么什么综合征。
综合征是什么东西?我们现在甚至有什么电视综合征、空调综合征,有这种吧?各种各样的综合征,其实它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认识,这个征现在还认识不到,它有这么个现象,就把它称为综合征。
有好多用西医的病名命名的,用那个人来命名的,库兴氏综合征,库兴氏综合征懂得英语的、懂得外语的可能还知道一点,我看那懂英语的不知道,完全是一个人的名字,它反映了疾病的什么特征?那个病名就那么科学得很!我们中医的你说是主症,没有反是映本质,毕竟主症也还是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个病情它主要的,你不管哪一种咳嗽,咳嗽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它总还反映了一个特征,比那个什么人的名字来命名的,我看要反映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