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整理人:20针五一班庞伊霖1、得神: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在病中为轻病、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2、失神: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属于病情严重阶段。
3、少神: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
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假神:濒死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的预兆,阴阳即将离绝的表现。
4、主色:肤色、面色一生不变者,称为“主色”。
5、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发生相应变化,称为“客色”。
6、萎黄:面色淡黄枯槁无光,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者。
7、黄胖:面黄虚浮,常见于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8、黄疸:面目一身俱黄,常见于湿热熏蒸(阳黄如橘皮)、寒湿瘀阻(阴黄如烟熏)。
9、囟陷:小儿囟门下陷。
多属虚证,可见于吐泄伤津、气血不足、脾胃虚寒、先天不足等。
10、囟填:小儿囟门高凸。
多属实热,可见于温病火邪上攻、风热湿热。
11、解颅: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多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可见于小儿佝偻病。
12、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由胃阴枯竭、胃气大伤引起。
13、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揩之可去,多见于食积痰浊,也可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
14、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油腻状粘液,多由湿浊内蕴引起。
15、剥落苔:若舌苔全部褪去,称为“光剥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残存舌苔,称为“花剥苔”;若剥落处并不光滑称为“类剥苔”。
16、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交相袭肺;或肺气不宣,清肃失职。
17、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18、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谵语,为实证。
19、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为郑声,为虚证。
20、主诉:主诉指患者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1、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者。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概念

中医诊断学概念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包括了辨证论治和辩证分型两大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了解病因、疾病发展过程及病情变化规律,诊断出患者的证候,然后针对不同证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分型是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根据患者的主要病证表现,将疾病进行分类、划分,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药的治疗借助于病机辨识和辩证论治两大技术方法之一,它的着眼点是疾病的本质和发展动态,以辨别疾病的本虚实,局部或全身病变,分析病因,判断病机,从而预测疾病的转归,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继承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并发展出了独特的诊断方法和理念,对中医的临床实践和诊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者, 多见于气虚、阳虚。
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 崩漏——不在经期, 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 言语清晰, 意识清楚者,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 身重迟钝, 语声断续, 意识朦胧者, 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医 诊断 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难点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以缓解。
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恶寒是发汗的前奏,外邪侵犯肌表,无论自觉发热与否,恶寒为必有之证。
日甫潮热: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
骨蒸发热:有热自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
疰夏:小儿夏季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自秋凉自愈者。
心悸:自觉心跳不安的证状,包括怔仲与惊悸。
怔仲: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
惊悸:因受惊而心悸,或心悸易惊者。
腕痞:病人自觉胃脘不舒的症状。
不仁:病人自觉皮肤发麻或皮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的症状。
又称麻木。
重听:病人自觉听力有所减退,听力不清,声音重复的现象。
目眩:亦称花眼,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犹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症状。
雀盲:亦称夜盲,雀目,鸡盲。
白昼视力正常,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力不清。
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症状。
口不渴饮:口不渴,亦不欲饮。
消渴善饥:病人食欲旺盛,进食过多,但食后不久就感到饥饿的症状。
亦称多食易饥。
除中:病危之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完谷不化:指大便中有较多的未消化的食物。
里急后重:指大便之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坠重,便意频繁的症状。
大便失禁:指大便不能随意控制,滑出不禁,甚至滑出而不自知的症状。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症状。
戴阳:重病之人,本来面色晦暗,一时面色似有华,但俩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恶色: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阴脏人:指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多喜热恶凉;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zhu内停。
阳脏人:指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阴气较亏而阳气偏盛,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
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
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神衰的表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
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
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
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
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
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
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
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
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
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
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
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
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32、形胜气,气胜形:无论胖瘦,凡无气力者,即形胜气,皆为气不充所致,主夭。
无论胖瘦,有气力者,即气胜形,主寿。
33、鸡胸:胸廓向前畸形突起,犹如鸡胸,故名。
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亏损,胸骨柔弱而成。
34、龟背:脊骨弯曲隆起,犹如鸡胸,故名。
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肾气虚,不能充养骨髓。
督脉致脊骨痿弱,逐渐交成畸形。
35、箩圈腿:正常入两脚并拢直立时,两膝和两踝可以靠拢,如直立时两踝可以并拢而两膝关节却远远分离,形似箩圈。
又名0型腿。
36、阳脏、阴脏之人;阳脏之人多阴虚阳盛,体型特点偏于瘦长,身体姿态多前屈。
阴脏之人多阳虚阴盛,体形特点偏于矮胖,身体姿态多后仰。
37、肺胀:即肺气胀满。
泛指喘咳胸满的病证。
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
有虚实之分。
实证多由邪气壅肺,肺气不降:虚证多由肺肾两虚,导致肾不纳气,而肺气上逆。
38、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急,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状的症状。
39、囟陷:即囟门下陷如坑状。
多因胎禀不足或久泻慢惊之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多属虚证。
40、囟填:即囟门凸起,可因温病火邪上攻或为风热、湿热等邪气所侵,多属实热证。
41、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42、头倾视深:头倾,头项低下,不能抬举,视深,目陷无光,是病重精气将竭的表现。
43、痄腮:腮部突然肿起,伴有胀、疼,属温毒证。
’44、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多为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45、瘰疬:颈侧颌下,肺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
46、五轮:血轮——眼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肉轮——黑珠,属肝;气轮—白睛,属肺;肉轮-眼胞,属脾;水轮-瞳人,属肾。
47、目瞤:胞轮振跳,多因风热外来,贼邪不泻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所致。
48、戴眼反折:戴眼指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反折指腰背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者。
49、瞪目直视:两目不移,一直凝视前方,是脏腑精气枯竭,不能上荣于目的危重症状。
50、目翻上视:目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进一步可引起戴眼,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的重证。
51、睑废:眼睑下垂,展目困难,多为脾虚气弱,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
52、鼻翼煽动:是指鼻孔两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症状。
53、撮口:上下口唇紧聚之形,常见于小儿脐风或成人破伤风。
54、口噤:口闭而难张,常伴牙关紧闭,如口噤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也可见于疫毒痢。
,55、口僻:口角或左或右喎斜之状,多为风痰阻络所致。
56、啮齿:指上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
57、疫喉:又称白喉,胭喉部有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则复生,属重证。
为肺胃热毒伤阴。
58、阴缩:阴茎、睾丸和阴囊内缩的症状,多因阳虚阴寒内盛,寒凝经络所致。
但也有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所致。
59、疝:①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为“疝气”“小肠气”等;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的部份病症,如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病症。
60、流火:指发生局部的丹毒(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红、肿、热、痛、多发于小腿,多为肾火内蕴,湿热下注所致。
61、黄疸:面目一身尽黄,称为黄疸。
如色黄如橘子色为阳黄,多为湿热熏蒸所致,如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为寒湿困脾所致。
62、黑疸: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
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
63、肌肤甲错:形容皮肤粗糙、干燥,如鱼之鳞,如披甲状,多为内有瘀血或津血亏虚之证。
64、筋惕肉朗:即肌肉抽掣跳动。
其病理和“身瞤动”基本相同,不过津液受伤的程度比较严重。
65、肿胀: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日肿;只腹部臌胀鼓起者日胀,亦称臌胀。
66、斑疹:斑和疹是全身性疾病,反映在皮肤上的一个症状。
斑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下,抚之不碍手。
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阴斑之名。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不碍手。
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67、白疹:暑湿。
湿温过程中于颈、项、胸、腹等处皮肤所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叫做“白疹”,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
68、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掀热疼痛者为痛,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
69、疗:初起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项白而痈者为疔。
70、疖: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
71、风、气、命三关:小儿食指近掌部虎口第一节部位为风关;第二关部位为气关;第三节部位为命关。
合称三关。
72、透关射甲:小儿食指络脉从风关至命关,直达指端,叫做“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73、舌之无神:是指舌质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多属恶候。
74、舌生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主邪热亢盛。
75、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舌,也叫“镜面舌”。
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76、舌强: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蹇涩,称为舌强。
其主病是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
77、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
多由气血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78、重舌:舌下血络肿起,好象又生一层小舌,故日重舌。
79、舌菌:舌生恶肉,初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初象“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痛而妨碍饮食,因其形状似蕈,故名。
80、吐弄舌: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外,立即收回,或舐弄口唇上下左右,掉动不停,称为弄舌。
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81、腐苔:苔质颗粒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
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
82、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
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8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首尾不续,称为“独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如,称“错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85、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忧心神之实证。
86、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