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3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
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七章气血津液辩证(8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和技巧,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从而合理进行治疗。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而全面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包括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等内容。
2. 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中医诊断技能上的实践能力,包括病史收集、观察诊断、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证等技能。
3. 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准确的疾病诊断,并能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1.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1.1 中医病因学1.2 中医病机学1.3 中医病证学1.4 中医辩证学2. 望诊与触诊2.1 望诊方法及要点2.2 脉诊方法及要点2.3 舌诊方法及要点2.4 面部诊断方法及要点3. 闻诊与问诊3.1 闻诊方法及要点3.2 问诊方法及要点3.3 病史收集与分析4. 切诊与辨证4.1 切诊方法及要点4.2 辨证方法及要点4.3 辨证论治原则5.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1 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2 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3 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4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
2.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真实的临床诊断操练。
3. 诊断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病案的诊断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教学评价采用考试、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中医诊断学教程》《中医诊断学导论》2. 参考资料:《临床中医诊断技巧与操作》《中医诊断学案例精选》六、实施方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期内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形成闭环式的教学体系。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根底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区分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局部,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根本理论与根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区分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根底。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根底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严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展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根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根本法那么。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根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开展概况。
四诊第一章望诊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根本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根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七、熟悉望排泄物、分泌物的根本内容。
八、了解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掌握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识别及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一、熟悉正常声音的上下、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各种病变声音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三、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一、熟悉问诊之目的和意义;掌握问诊的方法及考前须知。
二、掌握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14 讲 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
五 2.诊脉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
授 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
章 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
数、实、洪、细、弦、紧、滑、
3.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
举 涩、濡、缓、弱、促、结、代)
义、特征和意义,正常脉象的
例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
切 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
验 要求学生体会。
践 脉象特征并体会“胃”“神”“根”
课 2.结合实例说明异常脉象及临
的意义。
床意义。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脉
的脉象特征和疾病间的关系。
第 1.八纲辨证的概念与临床意 8
8 讲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
六 义。
授 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的
章 2.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八 运用范围及意义。
机特点,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
章 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
念、证候表现和病机分析、辨证
机特点,常见证(心气虚证、心
要点。
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脏 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腑 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2)问汗 内容包括有汗、无汗、出
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 及兼症等。
表证辨汗:可了解外邪的 性质。无汗多因外感寒邪所致; 有汗多因外感风邪(太阳中风 证的感受风邪及温热病的感受 风热之邪)所致。
里证辨汗:应区别自汗、 盗汗、大汗的不同及其临床意 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 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
的含义。
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治疗教学大纲模板

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治疗原则,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思维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1.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2.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3. 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五、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中医诊断基础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2. 诊断方法- 望诊:面色、舌象、脉象等- 闻诊:声音、体味等- 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 切诊:脉诊、按诊等第二部分:中医辨证论治1. 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辨证:根据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疾病性质-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2. 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内科常见病:感冒、咳嗽、腹泻、眩晕等 - 外科常见病:痔疮、痈疽、跌打损伤等 - 妇科常见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 儿科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等第三部分: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应用- 中药配伍原则2. 针灸治疗- 针灸的基本知识- 针灸穴位的选择与操作-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3.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按摩的基本知识- 推拿按摩的手法与应用-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第四部分:中医诊断治疗实践1. 临床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案例,讲解诊断与治疗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2. 实践操作- 观摩中医诊断与治疗过程- 学生亲自操作,进行中医诊断与治疗六、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每周2学时,共16周2. 实践教学:每周2学时,共8周七、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2. 实践操作:占总成绩的20%3.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八、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2. 参考书目:《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1-4周:中医诊断基础第5-8周:中医辨证论治第9-12周:中医治疗方法第13-16周:中医诊断治疗实践十、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1. 课程负责人:XXX2. 教学团队:XXX、XXX、XXX注: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国交等专业使用)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活动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以其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正得到迅速传播。
切合教育部教学要求,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中医国际交流专业开展中医基础课的双语教学显得尤有意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其核心内容是诊法与辨证,当中涉及的各种语汇既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术语,同时又贯穿出现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
该门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以后其他双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奠基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四诊、辨证及病案等内容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
共设置9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将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
充分运用图片、模型、PPT幻灯片、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表达。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表达。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中几种著作名称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1.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
2.诊断的英语翻译。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及症、病、证几个概念的翻译要点。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表达。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表达。
6.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中几种著作名称的翻译。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配以英汉对照PPT课件讲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断学》教学实验大纲[教学实验目的]《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对临床各科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是传统中医诊断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要遵循中医理论的规律,又要同相关学科密切联系。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多方位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机能,培养他们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实验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诊察技能;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证型及其诊断要领。
难点:①脏腑辨证证型之间的异同比较及四诊与辨证、辨病综合运用的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②提高学生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和方法来收集临床资料进行辨证的能力。
2、解决办法:①重视学生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②在辨证部分的教学中重视中医辨证思维方法的传授。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如启发式、互动式、模拟式,不断的训练学生将四诊资料与辨证、辨病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实验(见习)内容与要求]一、望诊实验要求:1掌握望诊的方法、顺序、内容及诊断意义。
2熟练运用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
实验方式:1实体模型示教。
2教学光盘、挂图、幻灯示教。
3教师示教,学生相互观察练习。
实验课时:2学时实验内容:1全身望诊----神、色、形体、姿态。
2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3舌诊----舌体、舌苔。
二、舌诊实验要求:1掌握舌诊的原理、方法、内容、意义及注意事项。
2熟练运用舌诊方法,并能通过舌象分析要点辨析总结出相应的临床意义。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实验方式:1实体模型示教。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人卫版.doc

14
讲
授
图
表
举 例
实
验
课
1.结合图谱及实例观察舌质说 明其临床意义。
2.结合图谱及实例观察舌苔说 明其临床意义。
2
实
践
实验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舌
质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舌 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第
早
闻 诊
1.听声音
发声、语言、呼吸、咳嗽、 呕吐、呃逆、暧气、太息等声 音变化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并应注意相似症状的区别,如 发声异常有音哑、失音的不同; 语言错乱有檐语、郑声、独语、 错语、夺气的不同;呼吸困难 有喘、哮、少气等的不同。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 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7.脏腑兼证的普遍性和一般规 律,常见兼证(心肾不交证、心 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火 犯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 证要点。
2.熟悉失音与失语的区别;熟 悉呻吟、惊呼的含义和临床意 义;熟悉呃逆、暧气的含义。
3.了解口气、汗、痰、二便等 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 义。
第 四
早
问 诊
1.问诊的价值及问诊方法。
2.问诊的一般内容有问一般情 况、问生活史、问家族史、问 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其中,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 要内容,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胁部:胁部疾病多属肝胆及 其经脉的病变,也可见于悬饮 及瘀血阻滞病证。
胃胱部:胃肮部的症状,主 要反映胃府疾病的寒热虚实,
有外感寒邪、火盛、气滞、血Fra bibliotek瘀、食滞、阳虚、阴虚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
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七章气血津液辩证(8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
重点掌握气虚证、气陷证、血虚证、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掌握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
掌握痰证、水停证、津液亏虚的临床表现。
2.熟悉气血津液辩证其他证型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及证候分析。
熟悉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型的临床特点。
3.了解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型的辩证要点。
【能力目标】1.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能够归纳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提出诊断依据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接诊患者并运用气血津液辩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气病辩证(2学时)1.讲述气病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2.重点讲述气虚证、气险证、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第二节血病辩证(2学时)1.讲述血病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2.重点讲述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第三节津液病辩证(2学时)1.讲述津液病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2.重点讲述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阳水证、阴水证的临床表现和基本要点,痰证和饮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气、血、津液兼病辩证(2学时)1.讲述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2.重点讲授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滞津停证、痰淤互结证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重点讲述气不摄血、血热与淤血出血证的鉴别要点。
第八章脏腑辩证(12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虚脱证,心血虚与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掌握心脉痹阻证痰、淤、寒、气四因以及痰蒙心神与痰火扰心证的比较。
掌握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掌握风寒犯肺与寒痰阻肺证的比较;掌握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燥邪犯肺的辩证要点。
掌握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以及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掌握肝血虚与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掌握肝胆湿热证的辩证要点。
掌握肾阳虚和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肾气不固与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重点掌握肾病五证的鉴别要点。
掌握胃热炽盛,寒滞胃肠与实滞胃肠,肠热腑实与肠道津亏证,肠道湿热、膀胱湿热与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掌握心肾不交与心脾气血虚证,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
2.熟悉脏腑辩证其他证型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
3.了解脏腑辩证各证型的证候分析。
【能力目标】1.理解并记忆脏腑辩证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2.能够进行本章各型的证候分析,归纳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辩证理论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辩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与小肠病辩证(2学时)1.简述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心与小肠病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3.重点讲解内容为: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心脉痹阻证痰、淤、寒、气四因的比较;痰迷心窍与痰火扰心证、心火亢盛与小肠实火证的比较。
第二节肺与大肠病辩证(2学时)1.简述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肺与大肠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肺气虚与肺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风寒束肺、寒邪客肺、痰湿阻肺与饮停于肺证的比较;风热犯肺、热邪雍肺与燥邪犯肺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肠虚滑泄证的鉴别要点。
第三节脾与胃病辩证(2学时)1.简述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脾与胃病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3.重点讲述内容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胃阴虚、胃热、胃寒、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肝与胆病辩证(2学时)1.简述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肝与胆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肝火上炎与肝胆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肝血虚与肝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肝气郁结、寒凝肝脉、肝胆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辩证(2学时)1.简述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肾与膀胱病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肾阳虚与肾阴虚的临床表现,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肾病五证的比较。
第六节脏腑兼病辩证(2学时)1.简述脏腑兼病辩证的概念及脏腑兼病辩证的要领。
2.讲述脏腑兼病辩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辩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心肾不交与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肝肾不和与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与肾阳虚证,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与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及鉴别比较。
第九章其他辩证方法(6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辩证,以及直中、传经、合病、并病与逆传的概念。
重点掌握六经病症、卫气营血病症、三焦病症各证型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
2.熟悉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的传变规律,以及各具体证候的证候分析。
3.了解六经病症、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的代表作、作者及其在辩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能力目标】1.理解并记忆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运用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的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六经辩证(2学时)1.简述六经辩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辩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六经病症的概念、成因及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六经病症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讲清合病、并病、传经、直中的概念。
第二节卫气营血辩证(2学时)1.简述卫气营血辩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辩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卫气营血各病症的概念、成因及一般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讲清卫气营血辩证的特殊传变。
第三节三焦辩证(2学时)1.简述三焦辩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辩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三焦辩证的概念、成因。
3.重点讲述上焦病症、中焦病症、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辩证要点。
着重阐明三焦病的顺传和逆传。
下篇综合运用第十章诊断临床综合应用(4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诊断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以及诊断两个阶段的辩证关系。
掌握病情资料综合处理的要点,辩证的思维法则、辩证的逻辑思维、辩证的基本内容,疾病诊断的概念、方法、途径和意义,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重点掌握辩证的步骤和辩证的基本内容。
2.熟悉四诊与辩证、辨病的关系及其诊断的基本思路。
3.了解正确对待中医病名的有关内容。
【能力目标】1.具有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
具有围绕主症进行辩证与辨病的能力。
2.具有熟练运用辩证思维的法则、方法和内容、步骤进行辩证的能力。
3.具有运用辨病的理论进行辨病,并同步进行辩证与辨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诊断的层次划分及其临床应用(1学时)1.讲述诊断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目的和任务。
2.讲述诊断高级阶段及其主要目的和任务。
3.讲述诊断两个层次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方法(1学时)1.讲述评价病情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准确性与客观性、主症与次兼症、一致性的概念、评价标准及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辨别病情资料属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内容(1学时)1.讲述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及概念。
2.重点讲述辩证的思维法则、辩证的思维要点、辩证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第四节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1学时)1.讲述病名诊断的概念、方法与正确运用。
2.重点讲述疾病诊断(辨病)的概念、方法与途径,辨病的诊断学意义以及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第十一章病案书写(2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病案书写的概念与基本内容,中医病案书写通则,基本格式与要求及重点内容,住院病历的书写及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
2.熟悉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及病案示例。
3.了解病案书写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目标】1.理解并记忆病案书写的基本格式、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2.具有初步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
3.具有初步学会书写住院病历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1学时)1.讲述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通则及重点书写内容。